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西番莲扦插苗的成活率和成活质量,本研究以黄壤、黄壤:有机肥=1:0.05为扦插基质,以0 mg/L、100 mg/L、200 mg/L为不同梯度的生根粉浓度,探索不同基质和生根粉浓度对西番莲扦插苗成活率、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基质条件下,以黄壤:有机肥=1:0.05配比效果最好,成活率达到93%,生物学特性(主根长、主根数、侧根长、侧根数、侧茎长、叶长、叶宽和叶片数)和生物量(植株重、根重、茎重、叶重)均较黄壤表现好;在不同生根粉浓度梯度下,则表现为200 mg/L >100 mg/L >0 mg/L。说明西番莲扦插繁殖以黄壤:有机肥=1:0.05作为基质,以200mg/L的生根粉浓度处理扦插穗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紫花苜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间行(A1和交叉(A2)混播两种方式建植草地并确定8个紫花苜蓿种群密度(5、15、25、35、45、55、65和75株·m-2,分别记为B1、B2、B3、B4、B5、B6、B7和B8)混播为对象,通过测定全年及各茬次产量及头茬禾草生长特性、光合特性,研究混播方式和紫花苜蓿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生长特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科尔沁沙地混播草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交叉混播禾草产量、生长特性、水分利用率、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间行混播(P<0.05),间行混播1茬、全年苜蓿、禾豆产量、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显著高于交叉混播(P<0.05)。B1和B3全年禾草产量...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将流式细胞术应用于猪精子分析,同时检测精子功能的多个特性,以保证精子具备多种特性且功能完整,顺利完成授精过程。分别采用SYBR-14/PI(Propidium Iodide)、YO-PRO-1/PI、PNA/PI及Mito Tracker/YO-PRO-1 4种染色方法对荣昌猪精子的质膜完整性、细胞凋亡、顶体完整性及线粒体功能进行了检测和分析;以SYBR-14+/PI-表示质膜完整的活精子,YO-PRO-1-/PI-表示活精子,PNA-/PI-表示未发生顶体反应的活精子,Mito Tracker+/YO-PRO-1-表示线粒体活性高的活精子,以上述检测指标的综合结果判定精子功能的完整性。本试验通过流式细胞术对荣昌猪精子进行质量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临床诊断种猪不孕症提供理论依据,对有效治疗不孕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砧穗组合的新梢生长量、新梢生长速率、节间长度、基部粗度及副梢萌发率的测定,研究不同砧木对‘夏黑’和‘87-1’葡萄新梢省力化特性的影响。并调查各个砧穗组合的结果系数,研究省力化特性参数与结果系数的关系。然后运用Topsis评价法对各个砧穗组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对于‘夏黑’葡萄来说,夏黑/华葡1号组合省力化特性最好,结果系数最大,夏黑/抗砧1号组合次之,夏黑/140Ru组合省力化特性最差,结果系数最小。对于‘87-1’葡萄而言,87-1/华葡1号省力化特性最好,结果系数最大,87-1/5C组合省力化特性最差,87-1/ 140Ru结果系数最小。综上,华葡1号与抗砧1号可以有效降低‘夏黑’和‘87-1’葡萄的新梢生长量及副梢萌发率,提高结果系数,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氮添加对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以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不同水平氮素[0 kg·hm-2·a-1(N0),12 kg·hm-2·a-1(N1),24 kg·hm-2·a-1(N2),48 kg·hm-2·a-1(N3),96 kg·hm-2·a-1(N4)],探讨氮素对人工建植垂穗披碱草生长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揭示垂穗披碱草对氮添加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N2,N3处理明显提高了垂穗披碱草株高、叶长、叶宽以及单叶面积;整个生育时期,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垂穗披碱草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胞间CO2浓度大体呈上升趋势,气孔导度变化不显著。综上,N2,N3处理可提高垂穗披碱草生长性能,促进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为垂穗披碱草的生长以及光合特性对氮沉降的响应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株植物根际促生菌Gnyt1的特性研究及分类地位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植物根际促生菌Gnyt1菌株的特性及其分类学地位,以菌株Gnyt1为对象,对其促生特性、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植物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的序列信息等多种方法确定了Gnyt1的分类地位。结果显示,菌株Gnyt1固氮酶活性为3193.07 nmol C_2H_4·h-1·mL-1,能高效溶解无机磷和有机磷,能同时分泌植物生长素(IAA)、赤霉素(GA_3)、玉米素(t-Z)等3种植物激素,对温度和pH的耐受性好,对青霉素、链霉素、罗红霉素、头孢拉定4种抗生素没有耐药性,对青稞、番茄、油菜、当归、苜蓿5种作物均无致病性,促生性状相对稳定,对青稞有明显的促进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为蕈状芽孢杆菌。研究结果显示Gnyt1菌株综合特性优良,具进一步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胺鲜酯(DTA-6)浸种对糜子苗期形态和叶片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以粘丰5号为材料,采用播种前浸种的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10、50、250 mg·L-1)DTA-6对苗期糜子幼苗生长、单株绿叶面积、叶片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DTA-6浸种对糜子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糜子株高、叶干重、茎干重和地下干重增加效果最高的为250 mg·L-1 DTA-6,分别较CK增加55.73%、277.99%、162.88%、123.55%;而对茎粗增加效果最高的为50 mg·L-1 DTA-6,较CK增加54.18%;不同处理下根冠比最高的为10 mg·L-1 DTA-6,较CK增加20.55%。 DTA-6除对苗期糜子叶片蒸腾速率的调节效果不显著外,对苗期糜子的单株绿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个浓度中以250 mg·L-1 DTA-6处理下糜子苗期单株绿叶面积、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增加较多,较CK分别提高71.78%、37.44%、18.04%;而净光合速率在各处理中以50 mg·L-1 DTA-6最高。与对照相比,DTA-6对不同碳水化合物的调控效果不同,DTA-6处理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果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蔗糖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以50 mg·L-1 DTA-6处理蔗糖含量最高。综合分析表明,不同浓度DTA-6浸种能够有效调控糜子叶片光合特性,提高叶片蔗糖含量,从而促进糜子植株健壮生长,其中以50 mg·L-1调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各生育期氮利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刘晓静  郝凤  汪雪 《草地学报》2021,29(11):2461-2469
为探讨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各生育期氮利用特征,本研究采用室外营养液砂培试验,选取4种不同氮效率类型的紫花苜蓿品种("LW6010""甘农3号""甘农7号"和"陇东苜蓿"),设2个氮水平(210 mg·L-1和21 mg·L-1),以研究其在各生育期的生长特性、根系特性、结瘤特性、氮代谢酶活性及氮积累量。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生长特性、根系特性和氮积累量在成熟期达到最大,结瘤特性在结荚期达到最大,氮代谢酶活性在盛花期达到最大;低氮处理,"LW6010"和"甘农7号"的生长特性、根系特性、结瘤特性、酶活性及氮积累量高于"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高氮处理,"LW6010"和"甘农3号"的生长特性、根系特性、结瘤特性、酶活性及氮积累量高于"甘农7号"和"陇东苜蓿"。综上,氮高效型紫花苜蓿品种"LW6010"对氮素的固定、吸收及转化能力高于氮低效型"陇东苜蓿"。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两株H7亚型流感病毒A/chicken/Jilin/SD020/2014(H7N2)(简称JL/020)和A/Anhui/1/2013(H7N9)(简称AH/1)受体结合特异性差异的影响机制,本实验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一系列重配病毒和HA基因点突变病毒,检测其对受体结合特性的影响。固相ELISA检测结果表明血凝素蛋白(HA)中的57和312位氨基酸不影响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而神经氨酸酶蛋白(NA)使r-JL/020(AH/1骨架)结合SAα2,3Gal受体的结合能力高于r-AH/1(R57K/R312K),表明NA影响了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性;同源建模进一步发现HA中的57和312位点与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结构域相距较远;交叉血凝抑制试验(HI)结果表明,H7单因子血清和H7N9全病毒血清对拯救的JL/020和AH/1病毒株的抑制价没有差异,而N2单因子血清对病毒的抑制能力存在差异。以上结果表明,NA蛋白影响了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本研究表明,除HA以外,NA也能够影响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Pro/E软件建立井下铲运机动臂的三维模型,以ANSYS Workbench为基本工具,对井下铲运机的动臂进行了动态特性的研究分析。得到了动臂在1~6阶时振动特性、动臂在自由状态下的固有频率,并对其振动特性进行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井下铲运机动臂的设计及改进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饲料桑新品种‘川饲桑1号’(Morus alba cv. Chuansisang-1)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连续3年(2016-2018)对不同刈割高度(H1:70 cm,H2:90 cm,H3:110 cm)和施氮量(N1:138 kg N·hm-2,N2:207 kg N·hm-2,N3:276 kg N·hm-2)下的饲草产量、植物学特性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并对其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饲料桑的推广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随着年限的增加各处理下饲草产量逐年递增,且均以H2N3处理最高。刈割高度与施氮量对饲料桑产量、植物学特性和营养品质均有影响。其中,刈割高度是影响饲料桑植物学特性的主要因素,两者交互作用对饲草产量、单枝重及各营养指标影响显著(P<0.05)。在相同刈割高度下,鲜、干草产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均以N3处理最高,粗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相同氮肥用量下,H2处理下的大部分饲草产量、主枝叶片数、单株重最大,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整体随刈割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整体在H2高度下最高,粗脂肪含量随刈割高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隶属函数法对‘川饲桑1号’的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可知,在刈割高度为90 cm、施氮量为276 kg N·hm-2时其饲用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7,(1):61-64
为建立1株猪源2009/H1N1流感病毒A/swine/Heilongjiang/44/2009(HLJ44)的反向遗传系统,利用双向表达质粒p HW2000,分别构建了该病毒株8个基因节段的重组质粒,将其共转染于293T和MDCK混合培养的细胞,拯救出重组病毒R-HLJ44。测序结果表明,R-HLJ44与亲本病毒HLJ44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二者在细胞上具有相似的增殖特性;抗原性未发生变化;分别以106TCID50的剂量鼻腔感染BALB/c小鼠,结果显示R-HLJ44与亲本HLJ44在小鼠脏器中的复制滴度也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拯救的重组病毒保持了与亲本病毒一致的生物学特性。该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H1N1亚型流感病毒的致病分子机制及新型疫苗研制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鼠伤寒沙门菌鞭毛蛋白构象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沙门菌鞭毛由基体部、钩状部和丝状部组成,每个细丝约由30000个鞭毛蛋白构成.在鞭毛的组装过程中,鞭毛蛋白亚单位通过鞭毛通道输出到细胞表面细丝顶端的组装位点.D0/D1区:细丝管,以α螺旋为主,不同菌株间高度保守.D2/D3区:超变区,以β折叠为主,暴露在鞭毛外表面.D2/D3区的缺失或外源基因的插入不影响鞭毛的组装和输出.研究表明,鞭毛蛋白具有免疫佐剂效应.众多研究当中,关于鞭毛蛋白本身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分析鞭毛蛋白对两种巨噬细胞的免疫效应,以选取合适的抗原提呈细胞;分析重组人IFN-α的构象与其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建立圆二色谱分析方法;构建不同表达形式的鞭毛蛋白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平衡施肥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并明确光合特性各因子对紫花苜蓿产量形成的贡献,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3414”试验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探讨了平衡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其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平衡施肥可通过提高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光合速率、碳水化合物含量、群体叶面积指数以增强光合特性,并且N 103.5 kg·hm-2、P2O5 105 kg·hm-2、K2O 90 kg·hm-2配施最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光合特性;2)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干草产量,以N 103.5 kg·hm-2、P2O5 105 kg·hm-2、K2O 90 kg·hm-2配施对产量的提高最显著,年总干草产量达到25636.26 kg·hm-2,相比肥料偏施,平衡施肥才能保障紫花苜蓿高效生产;3)通过主成分归一化分析可知,群体叶面积指数、RuBP羧化酶活性、叶绿素是对紫花苜蓿产量形成贡献率最大的光合因子,其产量贡献率依次为22.8%、21.3%、15.9%。综上,平衡施肥是紫花苜蓿获得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通过调控紫花苜蓿群体叶面积指数、RuBP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等主要光合因子,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在幼地鼠肾细胞(BHK-21细胞)低血清全悬浮培养工艺下获得更高含量的口蹄疫病毒(FMDV),试验对比了4株不同来源的BHK-21悬浮细胞的培养特性,按体积1%、2%和5%分别接种O型、A型FMDV,接种后4,8,12,16,20,24小时取样进行146S、半数致死量(LD50)对比研究,筛选形态良好、培养特性更稳定的BHK-21悬浮细胞株;以摇瓶悬浮培养筛选得到的BHK-21悬浮细胞株,使用O型FMDV O/HB/HK/99株、A型FMDV AF/72株,从接种剂量、活细胞密度(VCD)、病毒培养温度、病毒培养pH值、换液体积比例等工艺参数对病毒146S表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在7.5,50,500 L生物反应器中逐级放大,进行了O型FMDV O/HB/HK/99株、A型FMDV AF/72株各3个批次病毒液悬浮培养研究,确定O型FMDV O/HB/HK/99株、A型FMDV AF/72株接种BHK-21悬浮细胞的培养工艺。结果表明:筛选得到1株形态良好、培养特性更稳定的BHK-21-CP005悬浮细胞株;O型FMDV O/HB/HK/99株、A型FMD...  相似文献   

16.
1、特性:(1)四氯化物(Tetrachloridum)系兽用盐酸四环素剂型,为黄色结晶性粉末,溶于水。此制剂每1g中含有900μg盐酸四环素。(2)此制剂以装入0.25g/玻瓶和0.5g/玻瓶的规格出售。用橡皮塞和铝盖双重密封。置干燥避光处贮存(剧药),在这种条件下的贮存有效期为4年。(3)四  相似文献   

17.
紫云英根瘤生长特性对不同土壤理化指标变化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在稻茬条件下相关研究较少。为全面分析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下紫云英根瘤生长特性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试验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形式,采取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对苏南太湖流域和宁镇丘陵2个稻作区不同土壤条件下稻茬紫云英根瘤生长特性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采样地生长的紫云英单株根瘤数、根瘤重量及固氮酶活性也不同。其中昆山采样地的紫云英单株根瘤数和固氮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6.24·plant-1,1362.73 nmol C2H4·min-1·g-1),而丹阳采样地单株根瘤数和固氮酶活性均最低(分别为1.13·plant-1,9.25 nmol C2H4·min-1·g-1);根瘤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根瘤数量与全氮、有机质、硝态氮极显著相关(P<0.01),与含水量、有效磷显著相关(P<0.05);通过土壤理化性质与根瘤数量的通径分析发现,硝态氮、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土壤pH综合作用依次降低,其中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P2=1.629,P1=0.633,P4=0.448),是促进紫云英结瘤的主要因子,土壤全氮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P5=-1.138),是结瘤的主要限制因子。紫云英根瘤生长特性与土壤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协同关系,所以,在实际生产中,稻茬紫云英生长应增施一定数量的有机肥与磷肥,并酌减氮肥用量,以充分提高紫云英结瘤固氮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搅拌型酸乳为研究对象,应用质构仪建立酸乳质构特性的测试方法,考察测试探头直径、压缩距离、触发力、容器体积、测试速率、测前速率及测后速率对酸乳质构特性测定的影响,通过L_9(3~4)正交试验进一步研究测前速率、测试速率及测后速率对酸乳硬度、弹性及黏性测定的影响。通过原包装原位测试技术测定市面上流行的8种酸乳的质构特性、黏度及弹性模量。结果表明:各测试条件均影响酸乳质构特性测定,对于搅拌型酸乳,合适的测试参数为测前速率1 mm/s、测试速率1 mm/s、测后速率10 mm/s、压缩距离30 mm、测试探头直径35 mm、触发力5 g、测试容器体积100 mL。在α=0.05水平上,对于酸乳硬度与弹性,测试速率为显著影响因子,对于黏附力,测后速率为显著影响因子。不同酸乳的质构特性差异明显,硬度、稠度、黏附力、黏附性及弹性与弹性模量相关,硬度、稠度、黏附力及黏附性与黏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NaCl胁迫对老芒麦种子发芽及幼苗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学青  王娟  胡小文  王彦荣 《草地学报》2010,18(6):805-809,815
采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0,100,150,200,250 mmol·L-1)处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通过种子发芽特性和幼苗荧光特性的变化,研究其种子和幼苗对盐胁迫的反馈机制,为老芒麦在盐碱地的建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NaCl浓度处理对老芒麦种子发芽特性具显著影响,老芒麦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苗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NaCl浓度处理显著影响老芒麦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幼苗叶片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值均呈降低趋势,量子产量(Yield)与荧光光化学淬灭系数(qNP)无明显变化;随NaCl浓度增加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P)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NaCl浓度为200 mmol·L-1qNP值开始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小鼠Oct-1基因的生物学特性,试验扩增小鼠黑色素细胞中Oct-1基因CDS区序列,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小鼠Oct-1基因序列的特性、编码蛋白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靶基因及保守性结构域等,从而预测其是否调控黑色素的生成。结果表明,小鼠Oct-1基因大小为2 313 bp,编码蛋白质的分子式C3425H5606N976O1163S15,是一个不稳定可溶性蛋白质,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为主,亚细胞定位主要分布在细胞核,推测其可能在能量代谢和辅因子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调控的作用;Oct-1基因在小鼠黑色素细胞中表达,其编码的蛋白含有一个保守的POU结构域和一个保守的同源域,参与调控13个黑色素形成相关基因转录表达,在黑色素生成关键基因MITF、TYR、TYRP1、TYRP2的启动子上存在Oct-1转录因子的作用位点,Oct-1蛋白质还可能与Brf2、Pou2af1、Tbp等蛋白相互作用调控毛色基因表达,故可以推测转录因子Oct-1在黑素细胞的黑色素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毛色形成机制提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