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建筑艺术集中体现在丰富多样的传统民居当中,作为一种独特民居形式的吊脚楼,是民间美术建筑中的代表,也是民间文化的有形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定的民间美术特征,它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从民间美术的角度来考查研究民间建筑吊脚楼的特征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服装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已经不仅仅是满足御寒的需要了,其在功能方面,审美的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所以为了更加明显的突出服装的审美,对其进行设计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从目前的服装设计实践来看,不同的服装材料在具体的视觉表现方面有着不同的作用,所以为了达到更优的视觉审美效果,需要对服装材料的具体特性以及视觉规律进行分析。本文在服装材料基本概况总结的基础上对服装材料在服装设计当中的规律进行分析,进而就其视觉表现进行探讨,目的是要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服装设计视觉表现的发展趋势,从而为现阶段的服装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审美体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经济形式发生的变化和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与服饰盗版和山寨的现象已经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关注、虽然政府监督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解决服装设计中的盗版和山寨现象、可使到今日、服装设计中盗版和山寨的问题也没有得到纠正和彻底的解决。因此,笔者从服装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观察、分析服装与服饰设计中盗版和山寨的现状、还有市场存在的基础以及纠正服装设计盗版和山寨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服装设计师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感性的运用与理性的重组,融入多种艺术风格,才能创造真正的中国风格。但这需要设计师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理念和素养,推陈出新,设计出好的服装品牌。本文论述了现代服装设计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服装设计的要求有所提高,其中印染技术是在针织服装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门技术,对服装设计领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文章主要围绕针织服装与印染技术的发展、针织服装中印染技术的应用、印染技术对针织服装设计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详细分析了现代印染技术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重要应用,有利于促进针织服装设计逐渐满足时装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图案变化多端,式样万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人文精神。图案是视觉艺术的抽象形式,图案被赋予面料的质感,可以在服装上创造无穷的变化,成为服装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中国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是对民族元素的发扬和创新,是推动当代服装设计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内容。一、传统图案概述图案,顾名思义,即图形的设计方案。图案教育家陈之佛先生1928年提出:图案是构想图。它不仅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是创造性的计划,也是设计实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服装是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生活产品,服装设计理念中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崭新的思潮"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而设计灵感取源于人类生活中,将"环境——人——服装"合为一体来进行创新和实现。世间万物源于自然,即穿着者就以大自然的仰慕和热爱之情用服装理念和艺术的语言展示出来,故"以自然为本""以人为本"的服装设计理念来成为创作思路,而回归大自然世间万物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思路慢慢变成当今世界时尚的主流趋势。"人间烟火"在字面上扎实地落地于生活实际,是人情味。描写人生应要心存感激去接受生命所经历的一切,并且尽情享受种种人事物的美好,人生苦短无常,如人间烟火灿烂,纵使短暂却充满火热。但对于服装来说,有烟有火,也就意味着有人,有人穿着衣装服饰,就有生活。人间烟火,是人情味,是自然的生命状态。现代主义在服装设计领域中展现了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以往禅宗风尚元素都被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主要分析了当前服装设计的禅宗趋势,赋予了设计方面全新的观念和广阔的视野,使得在材质,设计,元素,色彩上的运用非常大胆,也非常富有新意。具体分析了禅宗元素如传统服饰与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为现代化服装理念和传统服装理念设计领域引入了个性化的新风潮。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服装作为一种文化表达的载体,自身又是文化和生活的时代镜子。而服装面料创意设计是服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展现服装设计品位、体现设计风格和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手段。本文以服装面料创意设计灵感来源、加工手法及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为论述载体,展现服装面料创意设计的艺术性、民族性、科学性、时尚性和审美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服装在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发挥穿着功能性的同时,也极大程度地体现了人们所需要的艺术审美功能。是人类文明孕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直接产物。服装设计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构成原理基本相同,即以点、线、面为构成核心。点的运动轨迹形成了线,而线的排列、伸展、分割又形成了面。可见线条在服装设计中作用是多么重要。本文对服装设计中线条的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服装在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发挥穿着功能性的同时,也极大程度地体现了人们所需要的艺术审美功能.是人类文明孕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直接产物.服装设计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构成原理基本相同,即以点、线、面为构成核心.点的运动轨迹形成了线,而线的排列、伸展、分割又形成了面.可见线条在服装设计中作用是多么重要.本文对服装设计中线条的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阐述铜氨丝在服装设计上的运用,研究出更适合人体结构和各种状态、生理、心理的服饰,将使服装更能体现曲线美,弥补体态的不足,为消费者提供优良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12.
陈倩倩 《山东饲料》2013,(9):107+7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服装产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已逐渐成为世界最大服装生产加工基地。但必需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服装加工生产,我国的服装设计依然是薄弱环节,本土品牌的服装设计单调、拘谨,缺少时尚气息。这需要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服装设计教学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才能不断缩短与服装设计发达区域的差距。因此,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质量具体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服装风格设计过程中的面料选取,既能够传达着装主体的审美意识观,还能够体现服装风格中所要表达的时代潮流内涵,于此要通过面料的合理选取来赋予服装设计更多的风格内涵。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服装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几点面料方面的因素,接着探讨了服装风格与面料特征之间相互依存的具体表现,希望能够为服装设计师的面料选取以及设计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服装型制变化更加多样,流行趋势的变化也是更趋频繁。当然,经典艺术风格造型依然是服装设计中最为常用的。人们对现代服装的要求绝不仅仅止于品牌,更加注意对现代生活态度,乃至文化上的追求与认同。服装立体裁剪方式不仅决定着服装型制,更是服装设计理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借助于其他可塑性的辅助材料,立体造型并不一定需要贴着人体,即可形成更加随心所欲的创新设计,从而表现穿着服装者的性格、思想和生活状态。而且,运用立体裁剪方式,也能让相同的面料呈现迥然有异的机理效果,加之立体裁剪手法更为直观,能获得平面训练当中所难企及的、更富创意的空间构成形式,使服装设计思路更加开阔。  相似文献   

15.
民间的美术发展中有很多的艺术瑰宝,民间美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这种特点也是我国的高校平面设计教育专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因此在平面设计的教学中也应该将这种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充分的和平面设计教学相互融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平面设计教育教学。本文主要分析了民间美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编织工艺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服装设计领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本文就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服装面料再造设计是将面料通过特殊的加工处理方式,改变面料原有结构特征,赋予服装视觉上的创新设计点.传统的刺绣、编织、印染、拼贴,以及现代的镭射切割、复合、镂空等面料再造艺术设计手法,皆是设计师创意思路的表达方法.面料再造设计的创新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新的灵感来源和设计思路,为服装设计领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文章通过研究面料再造设计的发展历史、分析传统与现代面料再造手法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总结出面料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手法与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现代的艺术设计作品有很多其设计的源泉来自于民间的素材,尤其是民间美术的作品。民间美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其艺术性和对美的体现更加深沉而有内涵,民间美术其对色彩和结构的运用独具自己的特色,可以为现代的艺术设计作品提供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最好参照物,现代艺术设计的作品的发展离不开民间美术这个文化的土壤。现代艺术设计可以从中吸收到丰富的营养,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加的具有属于自己的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19.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本文从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方式及发展的方向几方面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燕  张龙琳  安妮 《蚕学通讯》2019,39(3):55-61
创意服装设计课程是启发和培养学生用新颖概念和原创思维进行服装创作的课程,是对学生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检验。本文分析通过服装赛事与创意服装设计课程之间的关系,将赛事实践融入课堂教学,探讨构建一个以服装创新设计实践为指导,融入多门本专业课程共同辅助教学的模式,促使课程和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达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