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棉蚜。1年可发生20~30代,通常按季节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棉花出苗期至6月底,常年为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份为伏蚜发生期,为害高峰期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防治指标:苗蚜,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5%~10%,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10%~20%;伏蚜,卷叶株率5%~10%。2、棉铃虫  相似文献   

2.
<正> 据调查,我国为害棉花的害虫共有310种,每年因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为便于指导防治,现将几种主要棉虫的发生为害期和防治指标介绍如下: 棉蚜 一年可发生20~30代,通常按季节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棉花出苗期至6月底,常年为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7月份为伏蚜发生期,为害高峰期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防治指标:苗蚜,3  相似文献   

3.
张炳坤  李瑜  周黎  王萍莉 《新疆农业科学》2021,58(10):1893-1899
【目的】研究温湿度对蔡氏胡杨个木虱越冬成虫存活的影响,为蔡氏胡杨个木虱的综合防治技术和保护胡杨资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温湿度自动记录仪,监测蔡氏胡杨个木虱成虫越冬环境中温湿度,并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室内模拟胡杨林区小环境研究不同温湿度对蔡氏胡杨个木虱越冬成虫存活的影响。【结果】蔡氏胡杨个木虱入蛰场所的温度在5~15℃区间变化,而入蛰场所的相对湿度在25%~75%变化,5~25℃范围内,蔡氏胡杨个木虱越冬成虫的存活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各温度间差异显著;在5℃时,成虫存活时间最长,达150 d(相对湿度25%)和200 d(相对湿度75%),而25℃时,分别为7 d(相对湿度25%)和12 d(相对湿度75%);相对湿度75%条件下成虫存活时间明显高于相对湿度25%条件。温度和湿度对蔡氏胡杨个木虱越冬成虫的存活有明显交互影响作用。【结论】在新疆北部蔡氏胡杨个木虱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陆续羽化,11月中旬以成虫进入越冬场所,主要在胡杨林区落叶层下越冬,翌年4月中旬出蛰活动。较高温度和缺水环境不利于新疆胡杨林区蔡氏胡杨个木虱越冬成虫的生存。  相似文献   

4.
麦长管蚜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其种群在小麦田发生、发展和消亡均可能受温度、湿度、风雨等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在麦长管蚜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出现不同的气象因素也将使其防治策略发生变化。重点分析5月温度、湿度、瞬时风速、降水量等对2019年河北省小麦田麦长管蚜种群发展动态的影响,以期明确影响河北省麦长管蚜种群发展的关键气象因子。小麦田麦长管蚜种群发展动态结果表明,河北省保定和唐山地区麦长管蚜在麦田快速发展时,当地小麦分别处于扬花后期至灌浆初期和小麦扬花期,而保定地区麦长管蚜至小麦乳熟后期才开始出现种群数量下降,唐山地区麦长管蚜却在小麦灌浆期出现了种群数量的快速下降。结合气象因素分析发现,在平均气温相近的情况下,保定和唐山地区最高气温均于5月22—24日出现了高于36℃的天气,而保定地区麦长管蚜种群数量于23日出现了急剧下降,可以确定与此次高温天气有关,但唐山地区麦长管蚜种群数量于19日便开始出现下降,与5月19—20日唐山地区小麦田出现的大风天气有关,当时风速为8.3~16.0 m/s,达到了5~7级,其中7级大风持续时间为3 h。而2地降水量和田间相对湿度的变化不是麦长管蚜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夏季林火与气象环境条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1-2007年黑龙江省所辖林区的夏季林火火场资料以及相应地区的降水、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等气象资料,分析黑龙江省夏季林火特征以及夏季林火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夏季林火集中期为7月25日-8月16日,且夏季林火日变化明显,主要发生在15:00-17:00时,多发生在大兴安岭和黑河林区(50°44′~53°24′N,121°34′~126°40′E),此地区是黑龙江省夏季林火防御的重点区域,其中雷击火是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雨日里,出现林火的概率较低,75%以上林火当日无降水;日最小相对湿度<40%时易发生林火,40%的林火当日最小相对湿度<30%;日平均气温在15~25 ℃、日最高气温25~35 ℃是夏季林火发生的关键温度区间;在日照时数超过6 h易发生夏季林火.经过方差分析发现:降水量、最小相对湿度与林火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气温、地温、日照时数、风速均与林火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棉蚜对棉花生育期及温度条件的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不同温度、棉花不同生育期及棉株不同部位上棉蚜的体型大小,结果表明,在20~32℃下随温度的升高,棉蚜个体变小,且高温胁近促使棉蚜往下部老叶转移;棉花顶芽下1~2叶片上蚜体显著大于其它叶位;1999年江苏南京在棉花苗、蕾和铃期,棉蚜体型大小无显著差异,但到吐絮期后则显著变小。温度与棉蚜累积产仔量间的二次函数模拟结果表明,棉花不同生育期,棉蚜的最大累积产仔量和最知道仔温度存在差异。不同温度下缺蚜日最大产仔量表现为苗、铃期小于花、蕾期;但高于28℃后差异缩小,并且高温使棉蚜的死亡高峰日提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5种供试杀虫剂拌种处理对棉花苗蚜防效和棉花苗期的安全性,以获得拌种处理防效优于吡虫啉的替代药剂。【方法】测定棉籽7 d室内发芽势和14 d田间出苗率,评价供试杀虫剂在供试剂量下(4.20 g/kg种子)对棉花出苗和苗期生长的安全性。田间拌种处理,评价5种杀虫剂对棉花苗蚜的防控效果和持效期,并与常规药剂喷雾防治棉花苗蚜进行比较,评价2种方法对防控棉花苗蚜的效果。【结果】5种杀虫剂拌种处理均与空白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棉花出苗和苗期生长安全;在棉花播种后至25 d内,各供试杀虫剂均能有效控制棉花苗蚜种群,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播种后32 d各药剂处理防效均开始快速下降,其中50%吡蚜酮WG和20%噻虫胺CF防效最高,但仅为59.43%和55.52%。播种后39d仅20%噻虫胺CF防效为51.09%,其余处理百株蚜量接近或者高于空白对照;5%啶虫脒EC和10%吡虫啉WP对棉花苗蚜喷雾防控作用仅可维持3 d左右,至药后7 d,需继续采用药剂喷雾处理。【结论】与喷雾处理相比,拌种处理可以更长效的保护棉花,以更好的减少苗蚜的危害。5种杀虫剂拌种处理中,20%噻虫胺CF和50%吡蚜酮WG拌种防治棉花苗蚜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8.
熟猪肉:温度0~8℃;大米、面粉:温度10~12℃,相对湿度50~60%;鸡蛋:温度1~2℃,相对湿度75~90%;糖果:温度15~20℃,相对湿度低于75%;苹果:温度0~5℃,相对湿度85~90%;梨:温度0℃左右,相对湿度85~90%;西红柿:温度4~10℃,相对湿度90%;  相似文献   

9.
2009-2011年,在四川峨眉对大棚模拟条件下角倍蚜春季的迁飞数量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春迁蚜的迁飞活动与天气条件密切相关,在迁飞期内,当日平均气温≥9℃、最高气温≥13℃、平均相对湿度≤80%,春迁蚜开始迁飞;当日平均气温≥15 ℃、最高气温≥22 ℃、日照时数≥7 h、平均相对湿度≤65%,春迁蚜大量迁飞.在迁飞初期和中期,春迁蚜迁飞数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当天气条件适宜时,春迁蚜日迁飞数量的变化为单峰型,前期和末期低、中期高;当迁飞期内遭遇激烈降温,日迁飞数量波动较大,呈双峰或多峰型,同时迁飞期延长、迁飞率和单位面积迁飞量下降.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春迁蚜日迁飞数与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日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P>0.1);表明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春迁蚜迁飞的关键因子,日照次之.  相似文献   

10.
甜菜黄化病毒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陈勇  丁淑萍 《农村科技》2007,(11):21-21
一、发病条件 甜菜黄化病毒病在我区主要由桃蚜、豆蚜传播.发病时期及流行程度与蚜虫的发生及其迁飞高峰和迁飞量有直接关系.当气温25 ℃、相对湿度40%~60%时,有利于有翅桃蚜的发生和迁飞.6~7月雨多量大会限制蚜虫迁飞,而天旱则会增大蚜虫迁飞量,加速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基于搜集到的近百篇与气象条件有关的猕猴桃研究文献和出版书籍,对猕猴桃生长与气象条件进行归类分析,确定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标、猕猴桃主要物候期气象条件的影响指标、猕猴桃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气象条件指标。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标:(1)年平均气温为10~18℃,最适宜温度为13~17℃,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19℃,极端最高气温≤42℃,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0℃,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5~29℃,年无霜期在210~290 d最为适宜,≥10℃积温为3 500~6 000℃·d,最适宜的≥10℃积温为4 500~5 200℃·d;(2)年降水量至少为800 mm,最适宜年降水量为1 000~1 500 mm,相对湿度为60%~80%;(3)年日照时数在1 100以上,年日照百分率40%~45%。猕猴桃主要物候期气象指标及条件为(1)萌芽期的日平均温度大于10℃;春梢生长的下限温度为10℃,适宜温度为15~20℃;(2)从芽膨大起0℃积温达800~840℃·d才开始开花。开花期的下限温度为12℃,平均气温为15~20℃最适宜,开花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80%,光照时数为70 h左右;(3)开花到坐果适宜的平均气温为15~23℃,相对湿度为70%左右,日照时数为70~80 h;坐果到成熟需≥10℃积温为2 300~2 800℃·d;(4)气温低于10℃时开始落叶,温度降低到7℃以下开始休眠。猕猴桃生长期气象灾害主要有冻害、大风、洪涝、日灼等。主要病害溃疡病、花腐病、根腐病等与气象条件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棉花棉根蚜别名菜豆根蚜、甜菜根蚜,属同翅目瘿绵蚜科.棉根蚜是一种危害多种植物根部的害虫.近几年,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棉根蚜在棉田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004年、2005年,开封市尉氏县邢庄乡、水坡镇、通许县邸阁、玉皇庙等乡镇中度发生.据调查,2004年平均田块发生率18%,一般发生田块虫株率5%~8%,每株蚜量30~50头;严重发生田块虫株率20%~30%,每株蚜量60~120头,死棵率5%~10%.2005年,平均田块发生率20%,一般田块虫株率5%~10%,每株蚜量45~55头;严重地块虫株率25%~35%,每株蚜量70~150头,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2013年昌吉州棉花主要病虫害预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昌吉州2013年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预计苗蚜偏轻发生,伏蚜中等发生,局部地区偏重发生;棉铃虫预计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棉叶螨预计中等发生,局部地区偏重发生;棉花苗期痛害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预测棉花枯、黄萎病偏轻发生.提出了以农业防治措施、物理控制、生物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的全生育期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鹧鸪卵孵化过程中的温度、相对湿度、通风量3个主要控制条件进行分组试验,寻找到其最佳主控条件,即全程孵化期划分为1~7,8~20,21~23.5 , 23.5~25 d 4个阶段,温度分别为100.5 (38.1 ℃),100 (37.8 ℃),99.5 (37 .5 ℃ ),100.5 (38.1 ℃);相对湿度分别为55%~60%,50%~55%,60%~70%,75%~85%;通风量为5.3 m3/h时,孵化率最高,达85.5%.  相似文献   

15.
宁夏灌区春小麦蚜虫种群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小麦3种蚜虫发生量的田间调查可知,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对3种蚜虫的消长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5℃左右,相对湿度为55%~63%;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在25℃以下,相对湿度55%以下繁殖速率加快;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则在30℃左右,相对湿度60%以上繁殖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16.
用超微粉型种衣剂包衣棉花种子 ,通过大田育苗试验 ,研究了超微粉棉花种衣剂对棉苗生长和苗期病虫害的影响 ,并与进口种衣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超微粉棉花种衣剂具有促控棉苗生长、提高棉苗综合素质与成苗率、有效防治病虫害等作用。与对照相比 ,包衣处理成苗率提高 14 5 % ,根系活力提高 16 4 % ;对苗期主要病虫害防效达 82 0 %~ 90 7% ;其综合作用效果优于对比试验所用的二种进口种衣剂  相似文献   

17.
棉花的主要病害有苗期根病,棉花枯、黄萎病。主要害虫有棉蚜(苗蚜和伏蚜)、棉铃虫(第2、3、4代)、棉红蜘蛛,间作地块还有玉米螟,特殊环境下还有棉蓟马、小地老克、黄地老虎等。根据各种病虫害在棉花不同生育阶段的发生轻重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主要病虫害防治为重点,兼治其他病虫害。现将其规范化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温湿度2因素回归最优设计,研究贵烟4号变黄阶段烘烤环境与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多项指标综合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温度32~42℃、相对湿度75%~95%范围内,随着变黄温湿度的逐渐升高,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多项指标综合得分表现出先逐渐增加而后又下降的趋势;在控制变黄温度约37~38℃,相对湿度84%~90%即干湿差约1.5~2℃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多项指标综合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19.
<正>1主要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1.1虫害种类及发生特点1.1.1蚜虫。主要是瓜蚜,属同翅目蚜科。生育周期短,繁殖速度快,繁殖的最适温度是18℃~24℃,空气湿度高于75%不利于蚜虫繁殖,对黄色、橙色有很强的趋向性。1.1.2白粉虱。白粉虱种类很多,有白粉虱和烟粉虱,可传播多种病毒病。  相似文献   

20.
为了预测麦长管蚜田间发生发展程度,及时制定综合防治策略,根据历年来杨凌区麦长管蚜的种群发生程度和气象数据,利用多元相关性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了杨凌地区3月下旬到5月下旬各旬麦长管蚜的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从16个气象因子中发现旬均温度、旬均相对湿度和旬均气压与当旬麦长管蚜的发生相关系数排在最前3位。用三个气象因素构建的各旬线性回归模型经实践验证表明对当旬麦长管蚜发生程度预测的准确率为100%(3月下旬)、100%(4月上旬)、100%(4月中旬)、90%(4月下旬)、75%(5月上旬)、85%(5月中旬)、100%(5月下旬),总体准确率90%。由此得出结论本文构建的预测模型可用于指导实践中麦长管蚜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