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现场调查和定位观测等方法,对金安桥水电站工程弃渣场弃渣容重、粒径组成,原地貌和渣场绿化边坡、弃渣场松散堆积物边坡以及堆积平台和运渣道路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弃渣场不同部位的渣土容重均值分别为1.70 g/cm3、1.30g/cm3和0.96g/cm3;②弃渣颗粒在剔除> 2cm石块后,粒径>4mm的弃...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弃渣场土壤侵蚀物理性质特征,可为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重庆市典型弃渣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恢复年限弃渣场的边坡不同部位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弃渣的细小颗粒(0.25mm)含量差异较大,其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随着恢复年限增加,弃渣容重呈减小的趋势,2月弃渣容重在1.48~1.64 g/cm3,4年弃渣容重可达1.20~1.40 g/cm3,而弃渣场不同坡位的总孔隙度均与土壤容重呈反比;土壤水分含量明显增大,4年弃渣边坡的自然含水率为2月和2年弃渣的2倍左右,田间持水量也以4年弃渣最大,其平台及边坡的平均持水量为22.26%;在植物根系及其枯落物作用下,弃渣边坡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其增强了边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水电站建设项目弃渣场岩土侵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弃渣场是水电站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最敏感的部位之一,弃渣堆积过程破环了原有岩土结构、地形和植被,且堆积坡度大,稳定性差,岩土侵蚀程度剧烈,岩土侵蚀类型多样。以金沙江上游金安桥大型水电站工程弃渣场为例,通过定位观测和调查,对其土壤侵蚀形式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测算了弃渣场不同部位的土壤侵蚀模数。结果显示,弃渣场不同部位存在溅蚀、面蚀、沟蚀、沉陷、陷穴、岩土泻溜、滑塌、滑坡等侵蚀形式;弃渣场不同部位无截排水措施的开挖边坡细沟侵蚀带、弃渣堆积平台和运渣道路不均匀面蚀带、有截排水措施和无截排水措施的弃渣堆积边坡水力-重力侵蚀带,其岩土侵蚀模数是原地貌平均侵蚀模数的73、124、186和887倍,而修建截排水措施后弃渣堆积坡面的侵蚀模数是无措施的弃渣堆积坡面的1/7.2倍。  相似文献   

4.
工程渣土与日俱增,利用工程渣土配制喷播基质运用于坡面绿化,可以实现工程渣土的资源化利用。用工程渣土改良的绿化用土作为试验材料,以坡面岩性(A)、粘结剂用量(B)、保水剂用量(C)作为试验因子,采用3因素2水平进行正交试验,通过研究不同坡面性质、不同粘结剂及保水剂用量对基质保水性及抗剪强度的影响,筛选出最优基质配方。结果表明,保水剂及粘结剂的添加提升了基质的持水能力,提高了基质的抗剪强度;3因素对基质保水性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保水剂(C)坡面岩性(A)粘合剂(B),最优水平为A1B2C2;3因素对基质抗剪切能力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粘合剂(B)保水剂(C)坡面岩性(A),最优水平为A2B2C2。通过综合分析保水性及抗剪强度得出最优的基质组合为A2B2C2,即坡面岩性为岩质坡面,粘合剂用量为60 gm-2,保水剂用量为50 gm-2。  相似文献   

5.
水电站弃渣场岩土侵蚀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金安桥水电站选定渣场弃渣颗粒径级分析基础上,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弃渣堆积平台和边坡的岩土侵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堆积弃渣颗粒在剔除>2 cm石块后,粒径>4 mm弃渣颗粒占48.42%,比原地貌表层土壤大13.64%,而原地貌表层土壤中粒径<0.25 mm颗粒占15.81%,弃渣中相同径级的颗粒占8.56%。(2)一次降雨过程中,弃渣堆积平台径流量最大,是原地貌荒草地的2.27倍,弃渣堆积坡面径流量最小,仅为原地貌荒草地的45.5%。(3)一次降雨过程中,弃渣堆积平台和坡面的初始含沙率均低于植被条件较差的原地貌荒草地的含沙率,达到稳定含沙率时,弃渣坡面的含沙率与原地貌荒草地接近,而渣场堆积平台的含沙率远低于原地貌荒草地。(4)一次降雨过程中,相同时段内的产沙总量原地貌荒草地最大,弃渣堆积平台次之,弃渣堆积坡面最小。(5)弃渣场岩土侵蚀过程中,产流量与产沙量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弃渣场边坡稳定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针对弃渣场边坡容易发生细沟侵蚀的问题,采集弃渣场坡面不同坡位的弃渣样品,对弃渣容重、含水量、饱和导水率、饱和含水量、砂粒含量、碎石含量等物理指标进行测定;与此同时,还对各点的样品进行直剪试验,并以此对弃渣场边坡稳定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形成弃渣场坡面由上而下,其土体内摩擦角ψ逐渐增大,而土体粘滞系数C的变化与弃渣场坡面形成过程关系密切,一般而言,坡面的上部和下部粘滞系数C较小,说明弃渣场坡面上部土体的稳定性较中下部弱;对土体其他物理性质指标与土体的内摩擦角ψ、粘滞系数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内摩擦角ψ与>0.075 mm细粒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427*,粘滞系数C与饱和导水率的相关系数为0.514**,表明饱和导水率和细粒物质含量对于弃渣场坡面土体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物理性质变化特征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种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弃土弃渣场,由于其失去了原生土壤的结构且具有较陡的松散堆积面,是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地貌单元。以重庆典型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弃土弃渣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特征基础上,划分了弃渣场类型并分析其生态修复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弃渣物质组成特征差异明显,矿产资源开发建设工程物质组成复杂,砂粒(2 mm)含量为39.24%;线性建设工程以石砂质渣体居多,而城镇建设工程弃渣以土质弃渣为主。2)与原状土壤相比,弃土弃渣受人为机械扰动而其物理力学性质特征显著;紫色土弃渣平均紧实度(1.86 g/cm3)远大于原状土壤(1.27 g/cm3),渗透性(0.28~26.03 mm/min)高于原状土壤(0.73~6.22 mm/min),抗剪强度和液塑限指数相比土壤也明显降低,直接影响其自身稳定性和抗侵蚀性能。3)在生产中可根据弃渣场物质组成、原地貌类型、上游有无汇水面积进行类型划分,并以堆放方式作为主要依据评价弃土弃渣堆积体的土壤侵蚀特征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植被恢复对三峡库区土质道路边坡抗剪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道路边坡进行植物防护和原位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植被防护措施对边坡抗剪强度(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根系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0 ~10 em)根系长度密度(Root length density,RLD)占总RLD的34%~78%;植被根系含量及盖度与土壤水分含量(Soil water content,SWC)呈指数正相关.表层(0~ 10 cm)土壤抗剪强度主要受植被根系及盖度影响,随着根系长度密度(RLD)、根系重量密度(Root weight density,RWD)、植被盖度(Vegetation cover,VC)增加呈指数形式增大.30 cm深度土壤抗剪强度值显著低于10 cm值和50 cm值.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容重和水分对抗剪强度影响力增大,在50 cm处两者分别与抗剪强度呈线性正相关和指数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弃渣场入渗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预测弃渣场水土流失量及评价其植被恢复效应,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弃渣场平台及边坡处的入渗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弃渣土体容重、有机质含量及毛管孔隙度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植被恢复从1年变化到2年,其容重差异在0.07~0.14 g/cm~3之间;弃渣入渗过程大致存在入渗率迅速降低(9 min内)、缓慢降低(10~60 min)和趋于稳定(60 min后)三个阶段;平台处的稳定入渗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而边坡处的稳定入渗率则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Horton模型对弃土弃渣入渗过程拟合的相关系数最大(平均0.923),是反映其入渗过程的适宜模型。  相似文献   

10.
植被固土减蚀作用的力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第二副区和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植被坡面土壤的抗剪切力特性,研究植被固土减蚀的力学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坡面土壤抗剪强度随垂直压力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大,抗剪强度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力成正比,且符合库仑定律;由于根系的固结作用,植被坡面土壤的抗剪强度明显增加,植被坡面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角度大于裸地坡面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角度;不同植被坡面的黏聚力是裸地黏聚力的1.04~2.11倍,不同植被坡面的内摩擦角角度是裸地内摩擦角角度的1.03~1.19倍;不同植被坡面黏聚力与侵蚀产沙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黏聚力的增大,产沙量呈下降的趋势;不同植被坡面产沙量随径流切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临界径流切应力与土壤抗剪强度和黏聚力的关系,从力学层面认识了坡面侵蚀产沙的过程机理.  相似文献   

11.
人工栽培中麻黄对荒漠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叶  秦嘉海 《土壤》2005,37(5):563-565
在河西走廊荒漠化土壤上种植中麻黄,改土培肥效果十分明显。3年生麻黄草鲜草重12.17t/hm2,折干重4.87t/hm2,与CK比较0~20cm土层中自然含水量增加64.29g/kg,>0.25mm团粒结构增加14.31%,总孔隙度增加11.32%,体积质量(容重)降低0.30g/cm3,pH由8.32降到7.99,全盐含量降低1.72g/kg,脱盐率达到49.85%,有机质、速效N、P、K亦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马铃薯淀粉渣对土壤保肥特性及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为马铃薯淀粉渣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气候箱模拟自然环境和用淋洗管模拟田间淋洗的方法,测定沙壤土中施入0,1.00,5.00,10.00,20.00,30.00g/kg的马铃薯淀粉渣对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淋洗出的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玉米幼苗株高、茎粗和干鲜重等指标。[结果]马铃薯淀粉渣施用量为30g/kg时,土壤容重降幅达7.24%,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升幅分别为10.15%,21.25%;土壤淋洗出的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幅分别为97.13%,91.03%,63.85%和66.4%;玉米幼苗株高较对照降低8.90%,茎粗较对照增加25.53%,幼苗的干、鲜重分别比对照提高13.47%,15.79%。[结论]马铃薯淀粉渣施用量为30.00g/kg时,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了保肥能力,明显促进玉米幼苗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s of five tillage treatments: no tillage (NT), disc harrowing (DH), mouldboard ploughing followed by disc harrowing (MPH), disc ploughing followed by disc harrowing (DPH), and disc ploughing followed by two passes of disc harrowing (DPHH) on crop residue cover, soil properties and some yield parameters of cowpea were investigated for a derived savannah ectone soil. The residue left on the soil surface for NT, DH, and MPH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NT left 32.1 and 44.3% more residue on the soil surface than the DPH and DPHH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The NT treatment had least average value of soil bulk density of 1.01 g/cm3. The mean soil bulk densities for the DH, MPH, DPH and DPHH vary between 1.20 and 1.35 g/cm3.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At the soil depth of 10–30 cm, the cone penetration resistance at NT was 1.18 MPa compared with 0.92 MPa for the DH treatment, although these were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tillage treatment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grain yield, mass of leaves and stems, root length density, and number of pods per plant of cowpea except on the germination count. DH and NT treatments gave different grain yield and number of pods per plant but these valu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and represent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and number of pods per plant among the other treatments were considered. The root zone exploration revealed highest root density at shallow depths with the DH and MPH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14.
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特征及障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特征及其障碍因素,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查阅及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江西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统计特征、演变特征及主要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红壤坡耕地田面坡度主要分布在2~16°之间,耕层平均厚度13.40 cm,有效土层厚度平均88.30 cm,土壤容重平均为1.17 g/cm~3;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9.37 g/kg,土壤pH值平均5.36。(2)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近20年有明显提高,田面坡度从6°降至4°,耕层厚度从13.68 cm增至16.42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4.63 g/kg,提高33.93%,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0.53%、230.98%、44.18%。(3)红壤坡耕地低产耕层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土壤养分贫瘠化、粘重化和酸化;花生和木薯低产耕层的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均大于高产耕层,而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及pH值均小于高产耕层,表明高产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优于低产坡耕地。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改善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有机无机垃圾复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进行了垃圾复混肥、化肥、垃圾堆肥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垃圾复混肥与CK比较,0~2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降低0.11g/cm3,总孔隙度增加3.4%,>0.25mm团粒结构增加5.51%,自然含水量增加71.68g/kg,贮水量增加145.69m3/hm2,阳离子交换量增加7.03cmol/kg,有机质增加1.77g/kg,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分别增加20.51、2.95和11.10mg/kg,pH降低0.17。玉米株高、穗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分别增加43.20cm、25.55粒、28.75g和2.43g,增产率达25.86%。并对土壤重金属离子Hg、Cd、Cr、Pb富集有明显减缓趋势。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经LSR检验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放水流量条件下坡面土壤的侵蚀产沙规律,揭示渭北台塬区新增坡耕地坡度及土壤容重对侵蚀程度的影响,为该区坡耕地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开展研究。[结果]土壤入渗率随放水流量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存在明显的转折点,并随容重的增大而减小,径流量随容重和放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土壤容重越大,产沙量也越大,容重1.6g/cm3较1.2g/cm3,1.4g/cm3的坡耕地产沙量明显增大;坡度越大,土壤侵蚀越剧烈,在5°坡时,产沙量存在临界值;放水流量越大,产沙量越大,当放水量超过6L/min时,增加趋势更加明显。[结论]渭北台塬区新增坡耕地的易侵蚀程度与土壤容重和坡度密切相关,为减少侵蚀,应控制容重在1.4g/cm3左右,坡度不宜超过15°。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经济作物欧李的水土保持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经济作物欧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保持功能,为当地推广欧李种植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4类试样样地为对象,对欧李种植区土壤持水性、团聚体水稳定性及抗蚀性进行研究。[结果](1)欧李种植区土壤容重明显低于其他样地土壤,其中阳坡欧李Ⅲ号区土壤容重最低,表层和亚表层分别为0.954,1.163g/cm3,容重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2)欧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适应性极强,通过种植可以显著改善土壤肥力。(3)欧李样地土壤0.25mm风干及水稳性团聚体、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及团聚体水稳性指数均远高于该地区传统水土保持植物样地和撂荒地样地的土壤,并且团聚体破坏率最低。(4)欧李样地土壤0—40cm土层平均可蚀性因子K值最低,对表层及亚表层土壤保护效果更好。(5)K值与黏粒和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质地决定土壤抗蚀性能。[结论]欧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更对提高当地水土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同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对耕层质量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以江西红壤坡耕地示范区耕层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属性角度,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处理下垂直深度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土壤紧实度、土壤抗剪强度、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深度对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为免耕翻耕20 cm翻耕10 cm常规耕作翻耕30 cm,对容重的影响为翻耕30 cm常规耕作翻耕10 cm免耕翻耕20 cm;与常规耕作比较,翻耕30 cm使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8.17%,12.67%,5.94%,土壤容重降低6.90%。(2)不同耕作深度下土壤紧实度表现为翻耕30 cm翻耕10 cm翻耕20 cm免耕常规耕作,土壤抗剪强度表现为翻耕30 cm常规耕作翻耕10 cm免耕翻耕20 cm;与常规耕作对照,翻耕30 cm使土壤紧实度和抗剪强度分别降低27.07%和24.82%。(3)土壤有机质含量以翻耕20 cm处理下最高(13.48 g/kg),免耕处理含量最低(9.39 g/kg),土壤速效养分主要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但20-40 cm土层中翻耕处理较免耕处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翻耕20 cm和常规耕作表现显著。(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翻耕30 cm处理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的综合改善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改善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糠醛渣生态肥对风沙土理化性质和茄子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风  秦超  闫刚  桑召  陈修斌 《土壤》2016,48(5):893-900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糠醛渣生态肥对河西内陆灌区风沙土改土培肥效应和茄子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糠醛渣生态肥原料间的效应是:茄子专用肥糠醛渣5406生物菌肥,糠醛渣生态肥配方比例为:5406生物菌肥0.0103:茄子专用肥0.1291:糠醛渣0.8606。施用糠醛渣生态肥与传统化肥比较,风沙土体积质量、pH、EC和可溶性盐分别降低了13.85%、1.07%、6.22%和6.92%;Hg、Cd、Cr和Pb离子分别降低了21.21%、40.00%、18.70%和21.94%;总孔隙度、团聚体和饱和持水量分别增加了13.35%、16.98%和13.35%;CEC、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和有效钼分别增加了19.20%、25.93%、0.29%、1.89%、0.17%、2.08%和8.33%;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分别增加了59.00%、41.94%和24.32%;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分别增加了57.51%、5.88%和10.35%;茄子单果重、单株果重、产量和施肥利润分别增加了5.27%、5.35%、3.01%和0.51×104元/hm~2。糠醛渣生态肥施用量与风沙土总孔隙度、团聚体、饱和持水量、有机质、速效养分和茄子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体积质量、pH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糠醛渣生态肥施用量与茄子产量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51.2300+1.5151x–0.0408x2,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为17.40 t/hm~2,茄子理论产量为65.24 t/hm~2。在风沙土上施用糠醛渣生态肥,有效的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番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