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4个施氮水平下,比较了免耕抛栽水稻和常耕抛栽水稻的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果表明,在127.5~193.0 kg/hm2施氮水平内,结实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穗数、穗前干物质生产量、穗后干物质生产量、总干物质生产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植株高度、单茎茎鞘重和根系活力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产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其中,免耕抛栽水稻193 kg/hm2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127.5 kg/hm2施氮处理。常耕抛栽水稻的有效穗数高于免耕抛栽水稻,但免耕抛栽水稻的干物质生产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和植株高度、单茎茎鞘重及根系活力和颖花茎流量比常耕抛栽水稻高,免耕抛栽水稻的群体质量优于常耕抛栽水稻,免耕抛栽水稻平均比常耕抛栽水稻增产2.10%。  相似文献   

2.
在氮、磷、钾肥用量处于最佳施肥量,土壤有效锌含量1.0-1.5 mg/kg试验条件下,水稻增施锌肥后,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穗长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产量明显提高,以施硫酸锌22.5 kg/hm^2的处理最高,平均比不施锌处理增产12.7%。不同类型土壤表现一致,但潮土施锌增产幅度明显高于水稻土,且以成穗数增加为主,水稻土处理每穗粒数明显高于潮土处理。通过回归分析,水稻适宜施锌量为21.5-23.0 kg/hm^2,产量可达9 300-9 800 kg/hm^2。水稻土壤有效锌临界值指标1.48 mg/kg。  相似文献   

3.
以超级杂交稻Q优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逐步提高,而结实率下降,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均在最高施氮水平下为最大值;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略微增加,而各生育时期LAI呈先增后减趋势,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逐步提高;随着施钾量的增加,水稻产量、LAI逐步提高,而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后减趋势;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养分总吸收量和每100 kg籽粒养分需求量提高,养分收获指数、养分吸收利用率和养分农学利用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田间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4个秸秆还田量水平[0kg/hm2(S0)、4000kg/hm2(S4)、6000kg/hm2(S6)、8000kg/hm2(S8)]耦合4个施氮水平[0kg/hm2(N0)、90kg/hm2(N90)、180kg/hm2(N180)、270kg/hm2(N270)]对水稻茎蘖动态、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特征、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明显抑制水稻生育前期茎蘖的发生和茎蘖高峰的形成,促进水稻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提高剑叶光合速率,稻谷产量增加2.22%~4.44%。2)氮肥单施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茎蘖数和最高苗数显著增加,分蘖高峰提前7~14d;施氮显著增加水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量和稻谷产量,明显延缓水稻生育后期剑叶光合速率的下降。3)同等施氮条件下,与S0相比,秸秆还田S4、S6处理促进水稻茎蘖发生,成熟期植株吸氮量显著增加,以S6处理增幅最大,平均增加36.58%,生育后期剑叶光合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S8处理则对水稻茎蘖发生、光合作用和氮素吸收表现出负面影响。4)秸秆还田耦合施氮量显著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稻谷产量,与N0S0相比,两者配施水稻显著增产9.59%~23.51%,以N180S6处理产量最高,达10.56t/hm2。适宜的秸秆还田量耦合施氮量可促进水稻茎蘖发生和有效穗形成,增加氮素和光合同化物积累,从而增加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5.
减氮和增氧灌溉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减氮和增氧灌溉对水稻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方法】以3个品种水稻中旱221(旱稻)、中浙优8号(水稻)和IR45765-3B(深水稻)为材料,并设常规施氮量(195.0 kg/hm2)、减施氮量(157.5kg/hm2)2种氮水平和常规淹水灌溉(ConventionalFloodIrrigation,WL)、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Micro-nanoBubbleWater OxygenationIrrigation,MBWI)2个灌溉模式,对比分析了3个品种水稻的茎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干物质量、产量和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MBWI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中旱221、中浙优8号和IR45765-3B的2年平均产量MBWI处理分别比WL处理增加12.4%、7.5%和6.7%,这可能与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密切相关。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和增施氮肥用量显著增加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并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和增氧灌溉均影响水稻各氮素利用率指标,与淹水灌溉相比,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均可以显著...  相似文献   

6.
旱地冬小麦施用钾肥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研究了豫西褐土区旱地冬小麦施用钾肥的效果。结果表明,施钾量(K2O)在0~112.5 kg/hm2的范围内,随施钾量增加,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增加,各生育期总茎数及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施用钾肥对旱地冬小麦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7.9%~15.7%,最高产量(4 336kg/hm2)的施肥量(K2O)为114.2 kg/hm2,经济最佳产量(4 275.7 kg/hm2)的施肥量为77.4kg/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设置6个氮肥用量并测定相关生长性状及产量,研究了C两优华占的适宜施氮量。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分蘖数和株高,显著提高水稻SPAD值,在拔节—齐穗期和灌浆—成熟期两个干物质积累盛期显著促进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叶面积,从而提高光合能力,增加产量,但过高的氮肥施用量在成熟期会导致水稻贪青严重,抑制水稻干物质积累;氮肥施用量增加可以显著增加有效穗数,从而显著提高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施氮量为270 kg/hm2时,能够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设地力(高、较高、中、低)和施氮量(0、75、150和225kg/hm2)两因素处理,探明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穗前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有增加趋势;抽穗期至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茎叶干物质转运对穗部贡献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以及千粒重和结实率逐渐降低,每穗粒数和产量先增加后降低,而有效穗数逐渐升高。随着地力条件的降低,穗前、成熟期和穗后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茎叶干物质对穗部的贡献率及穗部干物质增加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亦有降低趋势,而偏生产力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均随土壤地力的提高而增加,而每穗粒数表现为下降。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较高、中、低地力条件下,水稻可获得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0 829.94、10 107.20、9 757.30和9 112.37 kg/hm2,其对应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4...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氮量对单季稻养分吸收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杂交晚粳浙优1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用量对单季晚稻养分吸收和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30  kg/hm2范围内水稻植株氮积累量、磷积累量及钾积累量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水平超过270  kg/hm2后增施氮肥反而降低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施氮量在150  kg/hm2时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杂交粳稻浙优12对土壤中氮素、磷素以及钾素的吸收利用。水稻拔节期至抽穗期为吸氮量最大时期,施氮量在0~270  kg/hm2范围内杂交粳稻浙优12各生育期植株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水稻植株全生育期氮积累量、磷积累量和钾积累量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水稻吸氮总量的相关系数最大。氨挥发速率、累计氨挥发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施用基肥阶段氨挥发速率最快,累计氨挥发量最高。在基肥氮肥和分蘖肥氮肥施入后,高施肥水平(270  kg/hm2、330  kg/hm2)下氨挥发速率均远高于其他处理,其中,施氮量330  kg/hm2处理施基肥后测得的累计氨挥发量占基肥施氮量的23.9%。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不同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吸收、转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提高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氮素最大吸收速率,并能提前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氮素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天数。在施N 60~180 kg/hm2之间,玉米产量、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氮素最大吸收速率、转运量、转运率及子粒中养分比例等指标均有显著提高;超过N180 kg/hm2,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氮素最大吸收速率、转运量、转运率及子粒中养分比例等指标开始下降。根据玉米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最高产量氮肥用量为184.2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氮肥用量为172.9 kg/hm2。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当季回收率及偏生产力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而显著降低。综合考虑提高玉米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要求,在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适宜施氮量为172.9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