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棉花立枯病俗称烂腰、折倒病,是棉花苗期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常与碳疽病混合发生.苗未出土前可造成烂芽烂种,出土后半个月内危害幼苗茎基部.受害苗茎基部初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并逐渐扩大,绕茎四周向下凹陷为黑褐色,严重时棉苗萎蔫、倒伏枯死.子叶被害产生棕色不规则病斑,以后病斑脱落穿孔.  相似文献   

2.
正黄瓜靶斑病是近年来为害较重的一种真菌病害,棚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营养生长过旺等都有利于靶斑病菌的侵染。该病易误诊为细菌性角斑病或霜霉病,用药不当常造成病害蔓延,在此提醒菜农应正确诊治。一、症状该病以危害黄瓜叶片为主,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叶片正、背面均可受害,产生大小不一的枯斑,小的斑为  相似文献   

3.
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是目前危害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北方温室和塑料大棚栽培番茄危害较重。该病发展迅速,常在短期内暴发成灾。严重发病的大棚病株率高达100%,病叶率达60%以上,常导致提早拉秧,造成严重损失。1病害症状番茄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华、果实等。叶片染病,最初在叶背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淡绿色或浅黄色斑点,接着病斑上产生灰尘渐转为灰紫色至黑褐色的霉层,叶正面成淡黄色,边缘不明显,病斑扩大常以叶脉为界,成不规则形色斑。严重时,病叶干枯卷曲,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  相似文献   

4.
<正>芦笋茎枯病也叫茎腐病,由天门冬拟茎点霉真菌引起,是芦笋的毁灭性病害。芦笋茎枯病发病快,危害严重,给广大笋农造成巨大损失。1症状及危害芦笋茎枯病发病初期,在主茎及分枝上,出现暗褐色水浸状丝条形或纺锤形病斑,病斑迅速扩大,周边变成红褐色,病斑中心着生许多小黑点。感病植株生  相似文献   

5.
<正> 芦笋茎枯病是我省芦笋的主要病害,一般病茎率在30~100%,死茎率在30~50%,病害严重的死茎率可达100%,造成严重减产。特别是三年生左右的笋田,近几年发病尤为严重,常造成毁种,已成为我省芦笋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请参阅封三图)。一、症状此病只发生在芦笋茎上,故而得名茎枯病。发病初期,病斑呈纺锤形或短线形,水  相似文献   

6.
一、症状识别:食用仙人掌炭疽病主要危害茎片和茎节。发病初期在茎片上出现许多圆形浅褐色小斑,四周有黄色晕圈,小斑逐步扩大,在茎片上形成褐色或棕褐色圆形病斑,大小4~8毫米,或更大。病斑中央有湿腐状下凹,边缘稍隆起,有的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实体。严重时病斑连成大斑块,造成茎片腐烂。  相似文献   

7.
芦笋茎枯病是我国芦笋生产中一种分布广、危害严重的毁灭性病害,被称为芦笋的癌症,在夏季多雨季节常造成大面积毁园.  相似文献   

8.
<正>辣椒的根部病害常造成辣椒死苗,严重者成片死亡,甚至绝收。辣椒的根部病害主要有3种,即辣椒疫病、根腐病和青枯病。从发病部位来看,疫病主要在地表以上茎基部发生,初期产生水渍状病斑,扩展后呈7~10厘米的大型病斑,后期病部变黑褐,皮层软化腐烂,茎扭缩。  相似文献   

9.
<正>辣椒疫病是辣椒常见而又危害较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苗期发生时常导致成片死苗,成株期根、茎、枝、叶、花和果实均可受害,常引起大面积死株,损失严重,有的甚至绝收。1症状1.1幼苗染病。幼苗发病多在茎基部,病斑开始呈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块,随后逐渐向上下发展,形成环绕茎部的黑褐色病  相似文献   

10.
<正> 1.炭疽病 辣椒炭疽病是辣椒较常发生的一种病害,分布普遍,危害严重。该病主要为害果实,叶片、果梗也可受害。果实染病,病斑为褐色、水渍状的长圆形或不规则形,凹陷,有稍隆起的同心环纹,其上生出无数的黑色或橙红色小点,干燥时病斑常干缩似羊皮纸,易破裂。叶片染病,病斑初呈褪绿色水溃状斑点,逐渐变成褐色,稍呈圆形斑而中间灰白色,上面轮生小点。茎及果梗被害,生褐色凹陷斑,干燥时易开裂。  相似文献   

11.
《河北农业》2021,(7):54-55
正辣椒是衡水市主要种植的蔬菜,2019年种植面积11.92万亩,单产2.20吨/亩,总产26.26万吨。茎基腐病,常被菜农叫做"烂脚脖病",是辣椒的常发病害,危害严重,严重的可以损失3~4成秧苗,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文章分析了辣椒茎基腐病的危害特征,与肥害和猝倒病的区别。在分析发病原因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了一套辣椒茎基腐病防治关键技术,以期菜农参考。一、危害症状茎基腐病主要危害辣椒茎基部,多发生在开花结果期间,茎基部皮层变黑褐色腐烂,  相似文献   

12.
<正>1灰霉病1.1症状。主要危害果实,也可以侵染叶片和茎等部位。花期是侵染高峰期,果实受害一般先从残留的花瓣、花托等处开始,进而侵染果蒂,引起果实腐烂。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呈"V"字形扩展,初水渍状,后变黄褐色至褐色,具深浅相间的不规则轮纹。幼茎染病亦呈水渍状缢缩,造成幼苗折倒。茎受害时形成长条形病斑。可造成叶片湿腐凋萎。茎严重的可引致病斑以上的茎、叶枯死。高湿时病斑上出现灰色霉层。  相似文献   

13.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近年来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幼苗发病.在近地表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病斑.后期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成株感病,在壁部叶鞘上形成云纹状病斑,并向上部扩展,后期侵入茎壁.造成茎壁失水坏死。纹枯病将导致小麦穗粒数减少、子粒灌浆不足和千粒重降低.造成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者达30%-40%。  相似文献   

14.
炭疽病是我国南北各地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茎、嫩梢、花蕾、果实等部位。大多数花卉受病菌侵染后,从叶尖和叶边缘开始发病,在叶面上出现近圆形病斑,病斑边缘多呈紫褐色或暗褐色,中央为淡褐色或灰白色,后期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点,常排列成轮纹状,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现将几种常见花卉炭疽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蔬菜苗期病害最常见有猝倒病、立枯病、枯萎病、灰霉病、早疫苗、沤根、晚疫病,这些病害对蔬菜的正常生长危害极大,严重时可造成幼苗成片死亡,是蔬菜苗期大害。一、猝倒病(绵腐病、小脚瘟)。主要浸染瓜类、茄果类、莴苣、芹菜、洋葱和甘蓝等蔬菜幼苗,还可引起瓜类、茄果类蔬菜的果实腐烂。出土前染病,多为烂种所致,出苗后发病,茎基部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绕茎一周,易变软,使表皮脱落,病部缢缩,茎呈线  相似文献   

16.
1.黄瓜霜霉病在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浇水过多的情况下,危害较为严重,主要为害叶片,偶尔也为害茎、花梗。发病初期有水渍状多角形病斑,病斑不穿孔,湿度大时背面病斑可能长出黑色霉层,严重时由于病斑数目多、扩展快、病斑相互愈合,造成叶片提早焦枯死亡。防治方法:生态防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控制室内的温度,白天保持在25度左右,晚上控制在15度左右。药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哈密瓜生长果实腐烂病猖獗 ,各瓜产区发生严重 ,据我们 1997、1998年在昌吉、五家渠 (一○三 ,一○二 ,一○五团 )等主要瓜产区田间调查发病率在 30 .3%~ 42 .89% ,严重时造成整株死亡 ,全田绝收。加之哈密瓜市场需求量增大 ,早播种、拱棚瓜面积的扩大 ,使该病的危害期延长 ,1998年该病在北疆各产区大流行。仅农六师一○三团由于该病危害造成商品率下降 2 0 % ,损失在 5 0 0× 10 4元以上。我们采用柯赫氏法则 ,确定了哈密瓜果实腐烂病致病细菌菌株。哈密瓜果实腐烂病在哈密瓜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危害 ,特别是在果实上危害造成损失更重。茎部发病呈水浸状病斑 ,后逐渐变为褐色 ,病部易开裂 ,田间湿度大时 ,茎节病斑有菌溢产生 ;叶片受害 ,可呈现出两种症状 ,一种是由叶缘开始侵染呈黄色水浸状 V字形病斑 ,逐渐向内延伸 ,另一种是在叶面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病部易开裂。严重时均可造成叶片上卷 ,甚至叶片枯死 ;瓜实上受害初为针尖大小圆形褐色病斑 ,后出现圆形褐色病 ,有时向下凹陷 ,病斑直径可达 0 .5~ 1.3cm,有时多个病斑连片 ,病斑可向果肉延伸直到瓜瓤 ,受浸染的瓜无商品价值 ,造成极大的产量损失。针对该病田间危害症状及室内致病菌研究 ,通过田间药剂筛选 ,确定了农用链霉素、消菌  相似文献   

18.
芹菜斑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芹菜斑枯病又名晚疫病、叶枯病.温室芹菜发病严重.不仅在芹菜生长期间危害,而且在芹菜采收后及贮运和销售过程中继续危害,造成损失.芹菜斑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危害茎和叶柄. 1发病症状 在叶片上,病斑初为淡褐色油浸状小斑点,扩大后,病斑外缘黄褐色,中间黄白色至灰白色,边缘明显,病斑上有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外常有一黄色晕环.  相似文献   

19.
辣椒疫病的发病因素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疫病是由致病疫霉侵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它发病迅速,流行性强,毁灭性大,高温多雨区、干旱少雨区的保护地、露地辣椒,从苗期到成长期均可发生,茎、叶、果实、根都能感病。一般株死亡率为30%~40%,严重时常造成辣椒50%以上的死亡,对生产危害很大。一、症状幼苗受害处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之后病斑环绕茎部逐渐扩大,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并显著缢缩的大斑,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个主要病害,可危害叶片、茎和薯块,造成减产。 1危害特点 叶片受害,先在叶缘产生水渍状黄褐色病斑,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成不规则大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叶片背面边缘产生白色霉状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