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表糙度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明确地表糙度的侵蚀效应,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地表糙度在降雨前后、不同坡度、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空间坡段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地表糙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降雨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雨强、降雨顺序、坡度和植被覆盖度都会对糙度产生影响。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地表糙度逐渐增大;在试验范围内,坡度越大,地表糙度增加幅度越大,增加趋势越明显;植被覆盖度越大,地表糙度变化越小。坡面的各个坡段变化情况整体遵循上述规律,但在某些坡段内出现空间变异性,导致有些坡段可以拦蓄径流泥沙,消减侵蚀,而有些坡段可以增加潜在的冲刷,加剧侵蚀;多个因子以及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成为影响糙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揭示地表糙度的侵蚀特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北京山区灌草坡面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揭示区域坡面水土流失规律,以北京山区灌草坡面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与降雨、植被盖度、坡度等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在一定降雨和下垫面条件下,径流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降雨量和最大30 min降雨强度,侵蚀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径流量、植被覆盖度和最大30 min降雨强度;2)就降雨因子而言,影响径流量的关键性降雨因子是降雨量、降雨历时和最大30 min降雨强度,而影响侵蚀量的关键性降雨因子是最大30 min降雨强度;3)径流量和侵蚀量与植被盖度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植被盖度越大,径流量和侵蚀量越小;4)不同坡度等级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差异显著,随着坡度的增加,径流量和侵蚀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5)灌草坡面的水土保持作用显著,重视和发展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对北京山区生态环境改善和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小河沟流域不同措施处理下的水土流失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小河沟流域长期定位试验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0种不同措施处理下水土流失规律。结果表明,泥沙流失量与径流量变化规律并不一致。一般坡度越大,侵蚀量的增量越大。由于坡度越大,需要坡长越长才能和坡度较小的的坡面受水面积相等,这时即使因为坡度加大,入渗率减少,但实际入渗水量也有较大增加,即坡面水流的径流量并不会随着坡度的加大而无限的加大,20°为径流量临界坡度;采用水平阶整地的油松沙棘混交林地,植被覆盖度达到65%,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平均含沙量2.377kg/m3,比裸地减少了57.77%以上;平均径流量0.121m3,比裸地减少了19.74%以上;以生物措施为主进行水土保持治理的杨家沟小流域与原始生态环境下的董庄沟小流域相比较,2012年侵蚀模数减少了2 589.95t/(km2·a)。  相似文献   

4.
雨强和植被覆盖度对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探究雨强和植被覆盖度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不同雨强(0.5,1.0,1.5 mm/min)和植被覆盖度(0,20%,40%,60%)下坡面侵蚀的产流、产沙规律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同一雨强下,初始产流时间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延迟,并随雨强增大而提前,雨强越大,产流时间提前越明显;(2)各坡面径流率、侵蚀率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减小,且植被覆盖度越高,径流率和侵蚀率波动范围越小,侵蚀过程越稳定;(3)有植被覆盖的坡面,产沙主要以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侵蚀泥沙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比重随雨强增大而增加,且增加的幅度随覆盖度的提高而减小;(4)雨强、植被覆盖度均与产流时间、径流率、侵蚀率呈现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且坡面产流过程与雨强变化的相关性大于其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相关性,坡面产沙过程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相关性大于其与雨强变化的相关性,不同雨强下植被覆盖坡面累积径流量和累积产沙量关系符合幂函数模型(R~20.98)。研究结果可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作措施对黑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宋玥  张忠学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14-16,25
针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土壤流失情况,在坡耕地径流小区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不同耕作措施下降雨产沙产流特征和过程。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对地表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越大,即雨强与径流量和泥沙量呈正相关,各种耕作措施的土壤流失顺序是顺坡垄裸地>横坡垄裸地>等高种植地>深松地>秸杆覆盖地>垄向区田地,植被覆盖地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垄向区田地是这几种耕作措施中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植被调控红壤坡面土壤侵蚀机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坡度10°,15°和雨强60,120,180mm/h条件下,盖度为0,33%,67%和88%的香附子对南方红壤坡面的减沙效应及其水动力学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香附子在红壤坡面具有良好的减沙作用,盖度为33%的香附子平均能够减少72%的土壤侵蚀;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土壤侵蚀量减少,减沙率增大。雨强越大,红壤坡面的植被减沙率越大。相同盖度植被的减沙率在15°坡面较在10°坡面小。香附子能够降低坡面流的流速和弗劳德数,增大达西—韦斯巴赫阻力系数。植被盖度越大,流速越小,弗劳德数越小,达西—韦斯巴赫阻力系数越大,盖度为88%的坡面的达西—韦斯巴赫阻力系数约是裸坡的7倍。坡面流流速可以通过水流能坡的0.5次幂、单宽流量0.33次幂的乘积来拟合,拟合方程的系数能够反映植被对坡面粗糙度的影响。坡面的达西—韦斯巴赫阻力系数随着植被盖度呈指数函数显著增加。植被盖度越大,土壤的抗冲性越强,植被盖度为88%的坡面的土壤临界剪切力约是裸坡的2.5倍。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北方土石山区坡面水土流失规律,为山区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88—1991年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坡面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坡面径流深度、土壤侵蚀模数、土壤入渗率与有效降雨量、平均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等级的关系。[结果](1)在5°08′~24°08′坡度范围内,坡面径流深度随坡度增加逐渐减小,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入渗率随坡度增加逐渐增大;(2)在2.18~33.19 m坡长范围内,坡面径流深度随坡长增加逐渐减小,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入渗率随坡长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存在临界坡长;(3)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加,坡面径流深度、土壤侵蚀模数迅速减小,土壤入渗率逐渐增加;裸地的坡面径流深度和土壤侵蚀模数显著高于30%植被覆盖度坡面,但植被覆盖度由30%增加到60%,90%时,坡面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临界植被覆盖度;(4)坡面径流深度、土壤侵蚀模数主要受到有效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影响,且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入渗率主要受到平均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影响,与平均降雨强度...  相似文献   

8.
依地处北方土石山区的长治市平顺县白马小流域综合监测站2018-2019年共6次的降雨量、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观测数据为基础资料,分析了坡长与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大雨强(15 mm/h)降雨时,坡长越长,坡面径流量越大,土壤侵蚀量也越大,坡长与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呈正相关;但在小雨强(15 mm/h)降雨时,出现了坡长越长,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反而减小的负相关情况。一般认为,坡长越长,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就越大,反之则反。对出现反常情况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短坡坡长变化对坡地风沙土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野外水流冲刷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坡长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上方来水流量一定时,坡长越长,其坡面入渗量越大,径流量越小,且存在一个临界坡长,使得径流量和入渗量相当,累计径流量与坡长是负线性关系。随着坡长增加,产沙量增大,单位坡长的泥沙流失量在各坡长条件下差异并不显著(P0.05)。累计泥沙量随着坡长增大而增大;幂函数比指数函数能更好的描述硝态氮和水溶性磷浓度变化过程;泥沙中硝态氮和有效磷的含量整体上随时间呈减小趋势。坡长越长,其养分富集率越大;随着坡长增大,存在一个临界坡长使得养分流失总量最大;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分布随着深度增大呈现出峰值特征,但是峰值存在的深度不同。土壤剖面有效磷主要积聚表层5cm以上,5cm以下有效磷含量极低。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分析坡长对水土养分流失的影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的自然因素与水土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地形地貌、地质土壤、降水与风以及地表植被等自然因素,与水土流失关系极为密切。从地貌来看,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剧烈,地形中以坡度和坡长对水土流失影响最大;地质因素的老性和构造运动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地表覆盖的大面积黄土,抗蚀力差,为严重水土流失提供了基础物质;气象因子中的降雨强度和风速,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础动力;地表植被覆盖率高低,对水土流失有很大影响,60%为植物防止水土流失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1.
运用"源、汇"景观理论,利用洛伦兹曲线,考虑了植被覆盖因素,基于景观坡度指数,构建了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定量分析了丹江流域9个子流域的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丹江流域北部各子流域主要以水土流失的"源"景观为主,景观坡度指数大,空间负荷指数小,水土流失风险大;流域南部各子流域上游以"汇"景观为主,坡度指数大,中下游以"源"景观为主,景观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小良热带人工阔叶混交林、桉林、光坡地的地表径流、水土流失、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的研究,探讨不同植被的水土保持与涵养水源能力的关系,对热带地区侵蚀地治理的植物配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USLE用于估算工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USLE是适用于估算缓坡农耕地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的模型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的时段及范围与USLE的适用条件有较大差别 ,经工程建设施工扰动的土体结构与农耕地的土壤结构有较大差异 ,因此工程项目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不能直接用USLE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砂浆防护粉土坡面的强度与抗侵蚀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微生物砂浆表面防护处理是处理粉土边坡扬尘与水流侵蚀问题的新技术。采用微生物砂浆层对粉土表面进行防护处理试验,通过微型贯入试验、水稳定性试验以及模拟降雨冲刷试验,分析了微生物砂浆防护层厚度、CaCl_2和尿素混合胶结溶液浓度、喷洒处理遍数等参数变化对微生物砂浆表面防护层的强度、水稳定性和土壤剥蚀率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微型贯入仪可用于微生物砂浆表面防护层的强度测定,防护层的强度、水稳定性随胶结溶液浓度和喷洒处理遍数的增长而提高,最小有效厚度为5 mm。采用浓度为0.50 mol/L胶结溶液喷洒4遍,厚5 mm的防护层能够达到贯入阻力310 kPa,防护强度比77.5,崩解率2.3%,浸水强度损失率5.4%,具备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抗崩解性与强度水稳定性。粉土边坡在微生物砂浆防护前后,土壤剥蚀率能够从大于29.6降至6.8 g/(m~2·s)以下。该研究表明,微生物砂浆层用于粉土表面防护具有较好的抗冲刷性;微生物诱导结晶的方解石形成包裹砂颗粒的胶结微结构,能够使表面防护砂浆层具备良好的抗水流侵蚀性。  相似文献   

15.
嫩江大堤植物根系固土护堤功能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嫩江大堤护坡植物根系及土壤抗冲,抗蚀及抗剪强度的测定分析,发现同一地段土壤的冲击,抗蚀指数及抗剪强度的是表土层大于底土层。植物根系有较强的固持土壤功能,抗冲指数与根长,根量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9146和0.8197。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抗蚀性强,水稳性指数大。水稳性指数与有机质含量间的相关系数0.9132,与根长和根量的相关性相对较低,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8317和0.809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六五”试验测定资料简结,其结果为(1)坡地水土流失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大,但至临界坡度(约30°)则出现减少趋势;(2)在大致相近的坡度下(19~22°),土壤流失量农地(2312t/km2)>退耕草地(981t/km2)>封禁荒坡(67t/km2)>坡面措施植林地(19~24t/km2);(3)降雨强度大水土流失量大,一次大强度降雨(平均雨强0.46mm/min)可使水土流失量占全年流失量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开发建设项目的发展,开发建设过程中引起的土壤流失问题已成为倍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作者以青藏高原平阿高速公路青沙山隧道南口的两个弃土场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弃土场坡面土壤流失量与降雨量、平均降雨强度和径流深的相关性显著。通过回归分析得到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不同植物配置坡面的土壤流失量预测方程。研究结论对该地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土壤流失量的预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布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坡耕地持续性利用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坡耕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以植物篱生态过滤网带技术、粮经果复合垄作技术、地下地膜截水墙技术为核心的坡耕地持续性利用技术,不仅培肥土壤,增加土壤含水,减少水土流失,而且显著提高土地系统生产力,发挥了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可为三峡库区坡耕地的利用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冻融侵蚀对北方地区来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但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对象。对开发建设项目来说,冬季由于施工停止,阶段扰动量小,降水以降雪为主,没有地表径流,往往认为不存在水土流失。在冬季主要针对挖方坡面和填方坡面进行了测钎侵蚀量定点监测,该季节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冻融侵蚀,但较大的危害主要存在于挖方边坡和填方边坡,对较为平整的厂区影响比较小(影响小旨在说危害小,并不代表侵蚀量小)。开发建设项目冬季冻融侵蚀,虽然在代表性上较差,但在局部点上仍然说明了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措施的蓄水保土和固碳减排效应,为改善云南山区红壤坡耕地土壤侵蚀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然降雨条件下,通过松花坝迤者小流域1a的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对有、无等高反坡阶措施条件下的坡面产流产沙和土壤有机碳流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泥沙作为土壤有机碳流失的重要载体,因其流失所致的流失量占总有机碳流失量的85%以上,最高达95.38%;(2)等高反坡阶具有显著的蓄水减流和保土减沙效应,其减流率在5.56%~53.91%,减沙率在18.84%~83.11%,产沙调控作用更优;(3)雨季前后,原状坡面小区土壤碳储量减少率达9.90%,明显高于等高反坡阶小区土壤碳储量的减少率3.99%;(4)通过相关分析发现,2个小区土壤有机碳的流失率与降雨量均未达到显著相关,但与降雨侵蚀力显著相关(p0.05)。径流、泥沙与2个小区有机碳的流失率均达到了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等高反坡阶通过改变地表微地形,减少了坡耕地有机碳的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