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行业动态     
宣汉黄牛及宣汉养牛业宣汉黄牛古称牛,属役用型地方品种,体型中等,毛黄色细而疏密均匀;头直、面部平整,清秀,公牛稍粗重;口方正、岔深;鼻镜肉红色,黑色眼圈,照阳角倒八字直立;脊背平直,公牛颈峰突出。成年公牛平均体重369千克、母牛271千克;役用平均...  相似文献   

2.
林远健 《四川畜牧兽医》2004,31(5):11-11,15
1.1 立足资源优势,实现农业转型我县发展肉(奶)牛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一是养牛业历史悠久,牛资源丰富。“宣汉黄牛”作为国家地方优质牛种被载入全国和世界牛种资源志。二是良好的生态优势。宣汉幅员面积大,森林覆盖率达47%,天然草资源有227万亩。到2002年底,全县种养结构由2000年的5:5调整到现在的4.5:5.5。全县牛存栏达20.7万头,牛出栏和牛肉产量居全省前茅。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比较不同品种肉牛的产肉性能、牛肉营养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差异。试验选取6月龄健康西杂牛、犏牛和宣汉黄牛去势公牛各6头,平均体重分别为(616.67±9.50)kg、(457.01±15.73)kg、(462.67±12.57)kg。所有试验牛均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人工育肥至30月龄。结果表明:1)西杂牛的胴体长、胴体深、胴体胸深、后腿长、后退宽和后腿围均显著高于犏牛和宣汉黄牛(P<0.05),西杂牛的腰部肉厚、肋部肉厚和大腿肉厚显著高于犏牛(P<0.05)。2)西杂牛的金钱展、前腱子、上脑、外脊、里脊、大黄瓜条、小黄瓜条、霖肉和臀肉的产量都显著高于犏牛和宣汉黄牛(P<0.05)。犏牛的辣椒条和眼肉产量占胴体重比显著高于西杂牛(P<0.05),宣汉黄牛的上脑、眼肉和外脊产量占胴体重比显著高于西杂牛(P<0.05)。3)西杂牛背最长肌中钙、磷、钠、钾和镁含量均显著高于犏牛和宣汉黄牛(P<0.05)。4)犏牛背最长肌中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均显著高于西杂牛和宣汉黄牛(P<0.05),犏牛背最长肌中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西杂牛(P<0.05),犏牛的背最长肌氨基酸评分也要优于西杂牛和宣汉黄牛。5)犏牛背最长肌中的谷氨酸钠含量显著高于西杂牛(P<0.05),犏牛背最长肌中硫胺素和肌苷含量均显著高于宣汉黄牛和西杂牛(P<0.05)。综上所述,西杂牛的产肉性能和肉中矿物质含量要高于犏牛和宣汉黄牛,犏牛肉的氨基酸组成和评分以及风物物质含量要优于西杂牛和宣汉黄牛。  相似文献   

4.
锡林郭勒盟黄牛改良工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原始蒙古牛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了蒙古牛中的乌珠穆沁牛和扎格斯台牛两个较好的品系.在六十年代初开始在正蓝旗及其周边地区引进英国短角牛为父本,以蒙古牛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到八十年代培育出草原红牛.进入九十年代,这些牛的个体生产性能已不适合于养牛业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5.
牛的品种改良一直是养牛业研究的重点问题,通过牛品种改良可以提高牛的生长速度、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控制和减少牛患病几率,增加养牛业的经济效益。为此,本文对牛品种改良及其措施进行了探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湛江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积极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肉牛生产,加快养牛产业化步伐,促进了全市养牛业的迅速发展。据统计,2002年全市牛存栏67.8万头、出栏11万头、牛肉产量1.13万吨,分别比1994年增长17%、115%和113%;牛出栏率从10%提高到20%;每头牛的产肉量从80 kg提高到103kg,养牛业产值2.7亿元,增长29%。饲养杂交牛效益十分明显,南德文杂交牛初生重平均  相似文献   

7.
运城地区是一个农牧业大区.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棉花及豆类为主,养殖业以牛、猪、鸡、羊为主,其中牛存栏75万头,占大牲畜存栏总数的92%以上,养牛业已成为我区畜牧业乃至整个大农业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几年来,养牛业商品化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98年出栏商品肉牛18.5万头,商品牛出栏率为24.67%,生产牛肉2.35万t,占到全区肉类生产总量的20.28%.与1980年(全区出栏商品肉牛9077头,生产牛肉562.8t)比较,分别增长19.38和40.76倍.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来,我区的养牛业在商品肉牛出栏率、出栏牛头均产肉、存栏牛头均产肉等主要指标上,均低于全国水平,远远落后于畜牧业发达国家.据有关资料分析,意大利、荷兰商品肉牛出栏率分别为66.02%、50.9%,日本、美国出栏牛头均产肉分别为409.8kg、302.6kg;意大利、荷兰存栏牛头均产肉165kg、125kg.我国平均牛的出栏率、出栏牛头均产肉、存栏牛头均产肉分别为27.18%、162.2kg、46kg.而运城地区养牛业这三项主要指标仅分别为24.63%、148.06kg、36.47kg.由此看来,我区的养牛业生产还处于低水平,低效益阶段.如何提高我区养牛业生产水平,增加养牛业经济效益,针对我区养牛业生产现状,笔者认为应采用以下几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8.
“蜀宣花牛”是以四川宣汉黄牛为母本,选用原产于瑞士的西门塔尔牛和荷兰的荷斯坦乳用公牛为父本,含西门塔尔牛血缘81.25%、荷斯坦牛血缘12.5%、宣汉黄牛血缘6.25%。  相似文献   

9.
发展商品养牛业的成效,经验和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忠 《中国奶牛》1994,(5):12-14
发展商品养牛业的成效、经验和方向四川省宣汉县畜牧局(636150)王忠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四川省宣汉县,在深化改革中,提出“宣汉致富三条路,稳增粮食攻林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口号,并把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放在发展以养牛业为主的草食牲畜上,大力发展商品养牛业...  相似文献   

10.
牛营养代谢病是养牛业中常见的一类疾病,本文对酮病、佝偻病、异食癖、生产瘫痪等常见营养代谢性疾病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对应的治疗与预防措施,为兽医临床治疗牛营养代谢病提供相关依据,以促进养牛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与诊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造成奶牛生产性能下降、繁殖障碍、持续感染等的一个主要原因,并能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牛病毒性腹泻导致的黏膜病致死率几乎为100%,严重阻碍了养牛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对牛病毒性腹泻还没有好的防控措施.笔者对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诊治作了综述,便于在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和预防中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在华南地区畜牧业生产中养牛业占重要位置,在牛的寄生虫病中,血原虫病比较重要;乳牛因发生双芽焦虫、边缘边虫和环形泰勒焦虫病,死亡率高,特别是从外地引进的牛到南方后,遇到流行季节便开始发病,使养牛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要保证畜牧业  相似文献   

13.
人工诱导母牛双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工诱导母牛双胎的研究进展桑润滋刘春海(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保定07100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役用牛将向专门的肉用方向发展,肉牛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在肉牛生产中,牛的繁殖能力及出栏商品牛的数量直接影响着养牛业的效益。但牛是单...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01年大规模开展牛品种改良工作以来,我县的养牛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全县牛存栏量为21025头,其中杂种牛1182头,占全县牛存栏量的5.62%,与养牛业发达县占35%相比,有非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与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是造成奶牛生产性能下降、繁殖障碍、持续感染等的一个主要原因,并能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牛病毒性腹泻导致的黏膜病致死率几乎为100%,严重阻碍了养牛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对牛病毒性腹泻还没有很好的防控措施。笔者对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诊治作一综述,便于同行在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和预防中予以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养牛业蓬勃发展,牛病成为了影响养牛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其中牛胃肠炎因为持续时间短、危害性大的特点,一直以来是牛病中重点防范的一类疾病,因此了解该类疾病的诊治方法及防治措施,对养牛生产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牛肉及牛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家对养牛业的扶持力度也随之加大,养牛业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养牛业生产养殖效率,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是当前各牛类养殖户的重点问题。但各类传染疫病的发生,严重阻碍了养牛业的稳定发展。笔者就秋冬季节牛痢疾发病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病对养牛业危害十分严重,不仅影响犊牛生长发育,使其生长缓慢,肉牛掉膘,而且还会使奶牛产奶量下降,影响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给养牛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正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引起的,以急慢性黏膜病、持续性感染和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1];该病在世界范围流行,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BVDV流行趋势呈明显上升状态,给养牛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挑战。1疫病流行对我国养牛业的危害通常将BVDV引起临床急性感染症状的疾病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养牛业,长期以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经过广大畜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积极引进技术,各种牛的生产性能不断提高。养牛业不但给国家出口换取了大量的外汇,广大农户养牛的收入也不断增加,因此牛的身价倍增,各地出现了养牛热,养牛业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今后养牛业如何发展,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结合生产实际并查阅有关资料,现就我国牛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应采取的技术措施论述如下。1牛群的现状1.1改良的效果我国牛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黄牛的存栏量占世界第一位。但是由于长期饲养管理粗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