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 994~ 2 0 0 1年对棉铃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 ,明确了棉铃虫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的主要品种的抗药性动态规律和抗性水平。目前 ,棉铃虫对久效磷、灭多威尚未表现明显的抗药性 ,而对氯氰菊酯的抗药性产生比较快 (2~ 3年 ) ,现已达极高的抗药性 ;生产上仍可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主导产品 ,而要限用或禁用氯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 ;对棉铃虫的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 ,坚持交换、轮换、混配等科学用药技术 ,可以有效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 化学农药长期使用不可避免地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抗性监测已表明河南省各地棉蚜、棉红蜘蛛、棉铃虫对常用农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化防效果明显下降。不同类别农药的选择使用和混配,是解决当前抗性问题的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对抗性棉虫的化防效果,我们利用几种常用农药在太康县进行了单用及混配防治棉蚜、棉铃虫试验。  相似文献   

3.
浸叶法监测萧县棉铃虫抗药性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道一  王向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733-3735
通过1996~2005年用浸叶法在安徽萧县测定棉铃虫的抗药性,明确棉铃虫对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灭多威、久效磷、辛硫磷的抗性水平及发展动态,从棉田用药历史、棉铃虫自身发生程度、转Bt基因抗虫棉的推广、测定药剂和监测方法的差异等方面,分析棉铃虫抗药性演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棉铃虫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4~1995年,用点滴法测定了山西省不同棉区棉铃虫对常用5种农药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氰戊菊酯,临猗县处于中-高抗水平,襄汾县和平遥县处于中抗水平;对功夫菊酯,临猗县和襄汾县处于中-高抗水平,平遥县处于中抗水平;3个县棉铃虫对氯氰菊酯、久效磷和对硫磷的抗性分别处于低-中抗水平、中抗水平和敏感水平。抗性水平有逐年上升趋势,尤以对功夫菊酯和氯氰菊酯抗性上升最为突出。3个棉区棉铃虫抗性顺序是临猗县>襄汾县>平遥县,抗药性的大小与用药历史和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诊断剂量监测结果表明,抗性个体频率随抗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3个监测棉区对菊酯类农药的抗性个体频率均在58%以上,敏感个体只占棉铃虫群体的42%以下,如继续大量单一使用菊酯类农药,可预测棉铃虫对该类农药抗药性将会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棉的抗虫特性和棉铃虫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安徽两大棉区对多个品系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的抗性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抗虫棉能很好地控制棉铃虫为害 ,减少农药的使用 ,不影响捕食性天敌的发生 ;并讨论了在种植抗虫棉基础上的棉铃虫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自从1908年美国第一次发现梨园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药性以来,随着农药品种的增多、用量的增加,特别是内吸性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害虫对农药的抗性急剧上升,抗药性问题愈来愈严重。我国虽然大量使用农药比西方国家晚一些,使用面积也少一些,抗药性的产生也比西方晚一些,但在有些地区,抗药性的发生发展已经相当严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从法国优克福公司引进的溴氰菊酯(农用型的叫“敌杀死”Deeis)防治蚜虫、棉铃虫,当时可以说是“一扫光”,但好景不长,到了1985年,抗药性严重发生了,棉蚜抗性高达500~3000倍,棉铃虫高达60倍。  相似文献   

7.
1994-1995年采用点滴法监测了河北成安县棉铃虫对常用菊酯类,有机磷类和氨基到酯类农药的抗性。结果表明,成安县棉铃虫对氯氰菊酯、甲胺磷和灭多威的抗性倍数炒463.4倍、和6.2倍;通过棉铃虫大发生应包综合配套防治技术的实施,该县棉铃虫对上述三种农药的抗性数分别降低81.4%、72.3%和61.3%。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阳谷县棉铃虫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三龄幼虫点滴法,于1990-1993年年对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抗性中心区的山东省阳谷县棉铃虫的抗药性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该县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对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顺式氰戊萝酯和灭多威处于中等抗性水平,对久效磷为低水平抗性。文中还讨论了该县棉铃虫抗药性发生、发展的特点,并就中国棉铃虫抗药性治理策略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转基因抗虫棉因其抗虫(鳞翅目害虫)性好,减少了大量用药,已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重大成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抗虫棉不是无虫棉,虽然抗虫棉对棉铃虫有较好抗性,但对非靶的害虫无防治作用,因减少防治棉铃虫用药,带来了其它害虫  相似文献   

10.
转Bt基因抗虫棉棉铃虫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1995~1997年就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及棉铃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内在抗性,对初孵幼虫致死率达90%以上,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严重,其毒力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对二、三代棉铃虫不进行药剂防治则显著减产。初步提出抗虫棉的棉铃虫防治策略为:二代以保棉株生长点为主,三代要重点防治以保蕾铃。其防治指标是: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200~300粒,三代百株累计卵量80~120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