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放牧条件下鄂尔多斯细毛羊成年母羊四季牧草采食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鄂尔多斯细毛羊成年母羊四季放牧采食情况,实现鄂尔多斯细毛羊精准饲喂模式,采用饱和烷烃法对鄂尔多斯细毛羊成年母羊四季放牧采食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细毛羊成年母羊春、夏、秋、冬四季放牧采食量分别为(2.24±0.15)kg、(3.32±0.23)kg、(1.60±0.21)kg、(0.93±0.14)kg;其中成年母羊以夏季采食量最高,显著高于(P0.05)春季和秋季,春、夏、秋3季均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提示:在放牧条件下,成年母羊应根据草场营养供给情况在冬季进行适当补饲。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鄂尔多斯细毛羊后备母羊四季放牧采食情况,试验采用饱和烷烃法对鄂尔多斯细毛羊四季放牧采食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细毛羊后备母羊春、夏、秋、冬四季放牧日采食量分别为(2.69±0.28)kg、(1.67±0.22)kg、(1.70±0.30)kg、(0.85±0.17)kg。其中后备母羊以春季采食量最高,显著高于(P0.05)夏季和秋季,春、夏、秋三季均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在放牧条件下,后备母羊应根据草场营养供给情况在冬季进行适当补饲。  相似文献   

3.
陈益 《中国养羊》1997,17(3):40-41
48~50支半细毛羊冬、春羔生产性能比较陈益(四川省凉山州核心育种场竹核分场616154)为了探明在48~50支半细毛羊新品种选育过程中产冬羔好还是产春羔好,合理安排配种时期,特对我场冬羔和春羔生长发育、繁殖成活等性能进行统计分析。1材料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科右前旗是全国细毛羊基地旗县之一。是兴安细毛羊育种核心区。1989年6月末,全旗牲畜存栏89.2万头只,其中绵羊53万只,良种和改良种绵羊34万只。为解决优良种公羊不足,充分利用澳美种公羊,我们于1989年8至11月份,在冬春羔生产近两个配种期内,使用澳美种公羊(0437)为发情母羊配种,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二、试验内容及方法 (一)试验地点及时间本试验分冬、春羔两次进行。冬羔于8月1日—9月17日在俄体乡(农区)进行。春羔于10月19日—11月19日在额尔格  相似文献   

5.
甘肃细毛羊是在我省祁连山东段、肃南皇城区和天祝县一带,气候严酷高寒,海拔2,600—4,000公尺,枯草期长达7个月之久的自然生态条件下,以放牧为主,除种公羊外,冬春给予少量补饲的情况下于1980年经省内外专家教授、技术人员鉴定,省人民政府批准,育成的一个细毛羊新品种。其主要生产性能达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皇城种羊场冬、春羔羊生产效益分析文志强李文辉(甘肃省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肃南皇城734031)甘肃省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是甘肃高山细毛羊的主要培育和生产基地。建场以来,育种核心群母羊一直沿袭产冬羔(12月~1月)的习惯。这时产羔正值严寒的冬季,母羊...  相似文献   

7.
云南48~50支半细毛羊冬春羔系统生产效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48~50支半细毛羊冬春羔系统生产效率分析表明:试验区冷暖季节生产环境以及草场的产草量和牧草品质的变化,有利于春羔系统。冬羔虽比春羔多生长108日龄,但春羔系统每只适龄母羊产出643个畜产品单位,而冬羔系统产出5907个畜产品单位;春羔与冬羔系统相比,产羔率、繁殖成活率分别提高1188和503个百分点;污毛产量产羔母羊增加044kg,母羔、公羔成年时分别增加075和082kg;春羔初生重比冬羔低(P<001),但羔羊断乳重春羔高于冬羔(P<001);周岁、25岁剪毛后体重和断乳、周岁两次剪毛量之和两者相近(P>005);春羔系统每只母羊获毛利14830元,冬羔系统11746元,春羔系统增收3084元。  相似文献   

8.
刘翀 《中国家禽》2005,27(1):23-26
呼吸道疾病四季都可能发生,绝大多数发生在冬春两季。它分为病毒和细菌两种感染类型。常见病毒感染是:新城疫、非典型新城疫、禽流感、传支等,细菌感染主要是大肠杆菌、慢性呼吸道、传染性鼻炎。冬春两季发生的呼吸道疾病,多数是因为环境调控能力太差,出现刺激损伤,引发条件疾病,然后才通过交叉感染,形成了具有极强爆发力的流行疫情。  相似文献   

9.
人口多、草原面积小、有少量耕地是高原牧区半农半牧村的共同特点。推广以冬春季节细毛羊怀孕母羊后期补饲为主的配套技术,不仅达到了母羊保膘的目的,而且有效解决了细毛羊“弱节”的质量问题,使羔羊初生重增加,繁活率提高。同时还减轻了放牧对冬春草原的压力,促进草原的良性更替、牧民增收。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冬至1985年春在嘎达苏种畜场用50O多只繁殖母羊及800多只育成母羊按照《良种细毛羊(母羊)营养需要量及冬春补饲标准》进行了大规模补饲试验。根据对试羊各补饲期采食营养量的测算和对日增重、剪毛后体重、剪毛量及繁殖母羊羔羊的初生重、离乳重等各项生产成绩的测定,得出:补饲标准中对繁殖母羊各不同补饲阶段所提出的营养需要量及育成母羊在整个补饲期平均营养需要量,与其实际生理需要基本相符,按标准中提出的方案予以补饲能够满足营养需要,保证良种细毛羊的各项生产性能得以正常发挥。在此种情况下,2周岁初产母羊的平均生产成绩可达到:羔羊初生重3.96kg,羔羊离乳重29.44kg,母羊剪毛后体重42.11kg,产净毛4.19kg,毛长10.51cm。有成母羊生产成绩为:补饲期总增重16.37kg,平均每日98g,净毛产量3.76kg,15个月毛长12.18cm,剪毛后体重39.18kg。  相似文献   

11.
幼年牦牛寄生线虫吸虫动态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通过调查寄生虫病对草原牦牛饲养业的危害,病原分类,流行规律及防治对策等一系列研究,探明寄生虫病是引起幼年牦牛春乏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已查明青海牦牛的85种寄生虫中,优势虫种有17~22种。对线虫寄生阶段幼虫和成虫自然消长规律同步研究结果证明,冬季的幼虫寄生高潮是形成春季成虫高潮的主要来源;春季成虫高潮与牦牛春乏死亡密切相关;冬季适时驱杀占优势的线虫受阻型幼虫和其它蠕虫,能够有效地预防春季成虫高潮的出现;1~2月应用丙硫咪唑按10~20mg/kg体重剂量,对幼年牦牛进行一次口服投药驱虫,经对10万余头牛示范推广应用观察,可使春乏死亡率下降幅度达71.6%~93.3%,每头牛平均多增或少减活重2.3~5.05kg。本项研究与笔者等对羊线虫的研究结果吻合,从而阐明了寄生虫病春季高潮来由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成功的冬季驱虫防治措施,方法简便易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坚持推广该项技术,将为草原畜牧业生产带来可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Five outbreaks of myocarditis were investigated in young sheep. They occurred during late winter and spring when there was lush growth of pasture following a prolonged period of drought. Clinically the disease was characterised by sudden death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were dominated by acute multifocal locally extensive necrotising and haemorrhagic myocarditis. A fluorescent antibody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presence of Clostridium chauvoei in paraffin embedded sections of myocardium from 4 of the outbreaks.  相似文献   

13.
人工草地绵羊放牧系统研究—产羔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监测了在划区轮牧条件下的放牧系统中两种产盖期中的牧草生长速度、绵羊采食量以及绵羊生产性能等有关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了两种产羔期对放牧系统中草地和绵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验分别于春、夏、秋和冬季,随机选择3只同群常年放牧健康的藏系绵羯羊(2岁),屠宰后采集瘤胃内容物。采用瘤胃细菌通用引物和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瘤胃细菌数量随季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夏季瘤胃细菌数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3个季节,分别是春季、秋季、冬季细菌数量的5.56,2.35和2.49倍;秋、冬季是春季细菌数量的2.38和2.23倍;而秋和冬季瘤胃细菌的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2)夏季藏系绵羊采食量分别为春季、冬季和秋季的1.98,1.61和1.80倍,饲料中的纤维性物质含量增高,采食量也随着降低,瘤胃细菌的数量也相应降低;3)实时定量PCR技术能准确的反映出放牧藏系绵羊瘤胃细菌数量随季节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甘南玛曲不同年龄欧拉型藏羊放牧采食量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立高寒地区天然草地欧拉型藏羊放牧采食量的季节动态变化,本试验采用TiO2外源指示剂法和瘤胃尼龙袋法分别测定欧拉型藏羊不同季节排粪量和牧草消化率从而计算放牧采食量。结果表明:玛曲高寒草地牧草干物质消化率(DMD)和粗蛋白(CP)含量夏季显著(P < 0.05)高于冬春季与秋季;欧拉型藏羊各年龄段排粪量3季差异显著(P < 0.05)且秋季 > 夏季 > 冬春季;随着年龄增长,欧拉型藏羊三季牧草采食量均有增大的趋势,同年龄段不同季节的藏羊采食量和代谢采食量(除4岁母羊)差异显著(P < 0.05)且秋季 > 夏季 > 冬春季;各年龄段藏羊累计牧草消耗量(AFC)差异显著(P < 0.05)分别为339.37,757.58,1185.93和1655.61 kg。由此可见,牧草干机物质消化率、排粪量和采食量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随着年龄增大排粪量和采食量有增高的趋势。因此,在高寒牧区应提倡草地季节性畜牧业,充分考虑牧草营养与动物营养需求之间的耦合性来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冬季放牧和春季火烧对新麦草生长与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前一年冬季放牧和春季火烧对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 (Fisch.) Nevski)植株生长与种子增产效应,旨在提出新麦草种子高产的田间管理技术。结果表明:前一年冬季放牧和春季火烧处理均可明显促进新麦草种子田的生育进程,返青分别较对照提前23 d和19 d,以冬季放牧更为显著;两种处理可提高地上生物量、单位面积的平均分蘖数和分蘖株的大小,而且收获期基部功能叶的叶面积有所增加,均以冬季放牧最高,表明冬季放牧能够促进新麦草生殖生长,抑制营养生长;两种处理均可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殖枝数,从而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潜在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均以冬季放牧最高,实际种子产量可达2303.9 kg/hm2,较春季火烧(1384.8 kg/hm2)和对照(928.4 kg/hm2)增产66%和148%;冬季放牧既可提高新麦草种子产量,又可充分利用种子田的饲草贮存,可作为重要的种子增产手段加以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草原草畜代谢能平衡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畜平衡是天然草地可持续利用和放牧家畜高效生产的前提,草畜平衡评估技术是实现草原保护,提高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研究建立了以代谢能为指标的草畜平衡评价方法,2008年冬以甘肃肃南草原和典型牧户为研究对象,通过草畜代谢能平衡分析了草畜平衡现状,应用研究试验,验证了实现草畜平衡的优化途径和对策。草畜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期(6月-10月)家畜获得的代谢能高于家畜的维持需要,因此,家畜体重增加,生长速度最快;在枯草期(11月-次年5月)代谢能摄入量低于维持需要量,家畜掉膘,体重下降,夏草场的载畜量最大。冬季暖棚舍饲养殖能够降低家畜的代谢能需要,有助于实现草畜平衡。与对照组相比,暖棚养殖绵羊平均产毛量显著提高(P<0.05),提高了0.73kg/只,冷季体重损失减少14.9%,纯收入增加126.25元/只。产羔时间对草畜平衡具显著的影响,适当推迟产羔时间能够有效的改善草畜平衡状况。分别测定了4月和5月所产羔羊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母羊体况,5月羔羊平均初生重、1月龄、2月龄体重显著高于4月份羔羊(P<0.05),但由于生长期短,5月羔羊出栏重较4月低4~5kg。草畜代谢能平衡是分析研究草畜平衡的科学、合理和准确的方法和技术,草畜代谢能平衡分析模型的准确度高,适用性强,有利于草原管理,所提出的改善草畜平衡的途径和策略可 行性高。  相似文献   

18.
青海海南州土-草-畜系统中钼、硒的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表明:土壤和牧草中钼浓度秋季最高;血清中钼浓度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秋季最高,夏季最低;被毛中钼浓度夏季极显著高于冬春季和秋季(P<0.01);日摄入量夏季极显著高于秋季(P<0.01),秋季极显著高于冬春季(P<0.01).土壤和被毛中硒浓度在三季间差异不显著(P>0.05);牧草硒夏季最高;绵羊血清硒冬春季显著低于秋季(P<0.05);被毛中硒在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硒的日摄入量夏季极显著高于秋季(P<0.01),秋季极显著高于冬春季(P<0.01).  相似文献   

19.
高得吼 《畜牧兽医杂志》2012,31(2):13-14,17
为防治本市林缘地区放牧黄牛越冬渡春过程中出现的患牛咳喘、拉稀、水肿、贫血、瘦弱死亡现象,特选择20%碘硝酚注射液,对放牧黄牛进行了冬前驱虫。试验发现,用碘硝酚对黄牛进行越冬前驱虫,促进了牛体生长发育,增强了抗病能力,有效降低了肝片吸虫病、线虫病、疥癣等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极大地减少了因越冬渡春而造成的春乏死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在当地养牛生产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ere is a great need for animal models of osteoporosis and sheep are a suitable large animal that meets most requirements. Since it is known that bone mass in humans responds to seasonal chang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natural bone metabolism in sheep in order to better define the sheep as a model for osteoporosis.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trabecular structure, 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formation and resorption and estrogen were analysed over a period of 18 months. The lowest BMDs, measured by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pQCT), were observed during winter. Thereafter, a 5.1% increase in BMD was observed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P<0.05). Bone resorption markers showed a variable pattern, with higher values in spring compared to autumn (P<0.001). The physiological estrus phase during autumn was detected by serum estrogen level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seasonal variations into account if sheep are used to establish an animal model for osteopor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