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低温饲养对蠋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蠋蝽低温饲养效果,延长蠋蝽货架期。本研究对低温T1(15℃)和T2(10℃)条件下,小群体饲养的初始处理龄期为3龄、4龄、5龄蠋蝽若虫及成虫的部分生长发育参数和蜕皮激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养温度降低,蠋蝽食物与水的更换(补给)频次降低,蠋蝽在T1和T2温度条件下均能发育、但若虫发育历期随温度降低显著延长,蠋蝽羽化成虫后的虫体质量随温度和初始饲养龄期的降低而降低;T2-3(“-”后的数字代表蠋蝽龄期)组蠋蝽若虫不能发育至成虫,T1-3和T2-4组蠋蝽若虫可以发育至成虫、但较多成虫翅畸形,T1-3和T2-3组5龄若虫蜕皮后第5 d的蜕皮激素含量(27.37 ng/L和24.21 ng/L)显著低于CK-3(30.16 ng/L);T1-4、T1-5和T2-5组蠋蝽若虫能发育至成虫,且T1-4和T1-5组蠋蝽羽化的成虫可以在该温度下交配产卵(7.04粒、10.25粒);T2组中仅有T2-5、T2-雌成虫两组蠋蝽在恢复饲养观测期内有产卵(9.24粒、17.05粒),但产卵量显著低于CK组(27.26粒),T1温度各组均在恢复饲养观测期内有产卵,且高龄期组卵量显著高于低龄期组。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升蠋蝽室内繁育和田间应用技术,本研究以桑蚕蛹、柞蚕蛹为猎物,评价了单一和混合猎物饲养蠋蝽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和捕食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猎物并不影响蠋蝽若虫的发育历期,各处理下蠋蝽发育历期平均在26 d;但显著影响蠋蝽的产卵前期,混合猎物饲养的蠋蝽产卵前期为10.3 d,分别是桑蚕蛹猎物的1.54倍、柞蚕蛹猎物的1.34倍。同时,猎物显著影响蠋蝽的体型、繁殖、寿命和耐饥饿时间,混合猎物饲养的蠋蝽体型比单一猎物增加5%~9%、产卵量增加13%~38%、寿命延长2~7 d、捕食量提高15%~20%、耐饥饿时间延长20%~60%。  相似文献   

3.
恒温和波动温度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蠋蝽(Arma chinensis)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研究大多是在恒温下进行的,然而蠋蝽在自然界中接触的不是恒温而是昼夜波动的温度.本文旨在比较恒温与昼夜波动温度下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参数,为规模化生产、释放提供技术支撑.分别在恒温(25±1℃)和均温相同的昼夜波动温度(20~32℃)条件下饲养蠋蝽,统计恒温与波动温度下蠋蝽各龄段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率数据,并用SPSS软件比较2种温度间差异,用EXCEL软件进行各龄期死亡率统计.结果表明:①在波动温度下饲养蠋蝽若虫,其1龄、4龄、5龄的龄期较恒温下分别延长0.49d,1.68d和1.88d,卵至成虫历期波动温度较恒温长3.98d.②波动温度下若虫阶段的存活率为63%,低于恒温下的71%,且波动温度下蠋蝽若虫各龄期死亡率均高于恒温下的死亡率.③波动温度下蠋蝽产卵前期较恒温长;恒温蠋蝽单雌产卵量为267.76粒,明显高于波动温度的106.72粒,存在显著差异.④2种温度条件下雌性蠋蝽成虫寿命均略长于雄性蠋蝽寿命.综上所述,恒温与波动温度下蠋蝽若虫生长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生殖力存在显著差异.恒温条件更适合于蠋蝽的扩繁,但依据恒温下生命参数进行田间释放可能会影响对防控效果的预判.  相似文献   

4.
几种糖类物质对蠋蝽取食行为选择和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蠋蝽是一种适应能力强、捕食范围广的天敌昆虫,糖类物质是昆虫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人工饲料中重要的营养成分和促食因子。本研究通过在蠋蝽产卵期内补充6种糖溶液,测定其繁殖力参数,并比较蠋蝽对6种糖溶液的取食行为选择,筛选出其中对蠋蝽最具吸引、促食作用最强的糖类。结果表明,糖的相对甜度大小与蠋蝽繁殖力高低无显著相关性,与行为选择有关,蠋蝽对6种糖类取食行为选择的喜好程度为蔗糖果糖麦芽糖海藻糖葡萄糖肌醇,且都明显高于蒸馏水,表现为偏向选择甜度较高的糖类;补充6种糖类对蠋蝽繁殖力的影响为:补充麦芽糖或海藻糖溶液能显著地增加蠋蝽的繁殖力,其中补充麦芽糖的蠋蝽产卵量为323.85粒,每日每雌产卵量为6.81粒;补充海藻糖蠋蝽的产卵量为271.13粒,每日每雌产卵量为8.14粒;补充肌醇蠋蝽的繁殖力各项指标最低;补充果糖或蔗糖不能明显提高蠋蝽的繁殖力,但这两种糖类相对甜度较高,对蠋蝽的吸引作用较强,且成本也较低,可作为促食剂加入饲料中或在产卵期补充营养。本研究结果为改良人工饲料中的糖类物质促食因子和提高蠋蝽繁殖力提供了参考,也为深入研究蠋蝽人工饲料中其他种类促食因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蠋蝽是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可捕食40余种重要害虫。为明确成虫不同的性别配比和饲养密度对蠋蝽的寿命、繁殖力和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蠋蝽的规模化饲养,在室内测定了不同性别配比(雌/雄为4F/2M、3F/3M、2F/4M、6F和6M)和密度(雌/雄为4F/2M和2F/1M;3F/3M、2F/2M和1F/1M)的蠋蝽的存活率、产卵量、无效卵的比例以及后代发育速率和性比等指标。结果显示,不同饲养密度和成虫性别配比对蠋蝽的存活率、产卵量、有效卵的孵化率以及无效卵的比例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后代的发育速率和性比无显著影响。2F/2M的蠋蝽30 d内存活率最高(65%),且无效卵的比例最低(12.68%),单头雌成虫30 d内产卵量为105.5粒,与产卵量最高的处理1F/1M无显著差异。4F/2M的蠋蝽的卵孵化率最高,为88.05%,但是与2F/2M(81.57%)无显著差异。2F/2M的蠋蝽适合度指数最高(441.14),而3F/3M的适合度指数最低。结果表明,在高10 cm,直径7 cm的透明塑料杯内饲养蠋蝽成虫时,雌、雄成虫最佳饲养密度和性别配比为2F/2M。选用合适的饲养密度和性别配比可显著提高蠋蝽成虫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6.
天敌昆虫在大量生产中往往面临品质退化问题.近年来,大量繁殖蠋蝽开展生物防治引起广泛关注,但随着蠋蝽野生自然种群引入室内人工扩繁过程中,生活力和生殖力不断下降,出现发育历期延长、孵化率降低、发育整齐度下降等现象,严重影响释放种群的品质和防效.为明确蠋蝽在饲养中的品质退化趋势,本研究通过新采集一批野外蠋蝽进行室内饲养,观测...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Cry1Ac毒素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中肠蛋白酶和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利用蛋白酶专性底物测定其中肠各蛋白酶活性在不同缓冲液中的最适pH,并用不同浓度Cry1Ac毒素饲喂小菜蛾幼虫后测定该毒素的致死中浓度LC_(50),观察中肠蛋白酶和羧酸酯酶活性的变化,分析Cry1Ac毒素与昆虫中肠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菜蛾幼虫中肠总蛋白酶在Tris-HCl、KH_2PO_4/NaOH和Glycine/NaOH三种缓冲液中最适pH均为11.0;强碱性胰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10.0、10.5和10.5;弱碱性胰蛋白酶的最适pH均为8.5;胰凝乳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8.5、9.0和9.0。Cry1Ac毒素对小菜蛾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0.343μg/mL。用不同浓度Cry1Ac毒素饲喂小菜蛾幼虫后,其中肠各蛋白酶活性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弱碱性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明显升高,且随浓度升高呈上升趋势;在取食36~72 h期间低浓度处理组的羧酸酯酶活性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而高浓度处理组羧酸酯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Cry1Ac毒素能够显著影响小菜蛾的中肠蛋白酶和羧酸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是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 在多种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明确不同地理来源的蠋蝽种群的生物学特征, 指导蠋蝽的扩繁及在不同地区的释放应用, 本研究测定并比较了河北廊坊和贵州六盘水两个地区蠋蝽种群的表观形态?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繁殖能力等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 贵州六盘水蠋蝽种群的体型显著大于河北廊坊种群; 河北廊坊蠋蝽种群的若虫期虽长于贵州六盘水种群, 但二者无显著差异; 河北廊坊种群配对饲养的雄虫和单雌饲养的雌虫其寿命显著长于贵州六盘水种群, 配对饲养的雌虫寿命两种群间无显著差异; 两个种群蠋蝽雌虫均在羽化后5~8 d进入产卵高峰期, 贵州六盘水种群的产卵前期较短, 且配对饲养条件下其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河北廊坊种群?  相似文献   

9.
抗虫绿豆对绿豆象生长发育及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抗虫绿豆对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采用室内人工接虫和生化测定的方法,研究了绿豆象幼虫取食抗虫绿豆后其体重、体内消化酶、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及成虫羽化率和体重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抗虫绿豆的绿豆象幼虫体重、雌、雄成虫体重以及成虫羽化率分别是取食感虫绿豆的0.69、0.69、0.71及0.14倍;取食抗虫绿豆8~16 d的绿豆象幼虫中肠总蛋白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与解毒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在绿豆象幼虫取食8~12 d时均显著高于对照,但取食14~16 d时,2种解毒酶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表明抗虫绿豆可抑制绿豆象幼虫中肠消化酶活性,影响其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从而使绿豆象幼虫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猎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天敌的质量和饲养规模。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其若虫和成虫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目前蠋蝽主要依靠黏虫来饲养。但在长期室内饲养过程中黏虫种群出现衰退现象,进而制约了蠋蝽规模化繁育。本文旨在研究黏虫种群复壮措施,为蠋蝽的规模化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为此,采用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评价了黏虫的种群复壮效果。结果表明,回接自然寄主玉米叶后黏虫的幼虫发育历期(18.03 d)较人工饲料饲养组(21.26 d)显著缩短,蛹重(369.00 mg)和成虫产卵量(770.88粒/雌)显著高于人工饲料饲养组(323.56 mg, 532.73粒/雌),但二者的蛹历期和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杂交试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方式产生的F1代产卵前期、雌雄成虫寿命及其子代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但产卵期、产卵量及蛹重存在差异。其中以田间雌性×田间雄性(YF×YM)组合的产卵期最长(8.07 d)和产卵量最高(938.77粒/雌),而以田间雌性×室内雄性(YF×EM)组合的蛹最重(354.59 mg)。这些结果显示,通过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  相似文献   

11.
蠋蝽对荔枝蝽一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筛选在荔枝蝽若虫期对其具有良好防效的天敌昆虫,本试验探究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条件下评价了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能力,结合果园的观察总结了蠋蝽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对荔枝蝽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9.066、8.210、8.354和5.903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56、1.327、1.100和1.244,处理时间分别为0.10、0.162、0.132和0.149 d。不同龄期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室内外观察发现,蠋蝽捕食荔枝蝽若虫时的行为和捕食草地夜蛾等其他猎物时相似,经历搜索、跟随、攻击、取食、转移等行为反应。捕食功能试验证实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具有较高的控害潜能,是实现荔枝蝽绿色防控的一种良好备选天敌产品。  相似文献   

12.
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 is a perennial medicinal herb in China. The foliar diseases pose a threat to the production of A. chinensis. From 2017 to 2019, the investments on A. chinensis diseases were conducted in Qinhuangdao city and three foliar diseases were determined. The fung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diseased leaf samples and were identified as the causative agents on the leaf diseases following Koch's rule. The results of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s causing leaf spot, black spot and anthracnose in A. chinensis were Epicoccum sorghinum, Alternaria solani and 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 respectively.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E. sorghinum causing leaf spot in A. chinensis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in field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3.
室内饲养的蠋蝽种群近交衰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蠋蝽是一种优良的天敌昆虫,可以捕食40余种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害虫。目前蠋蝽的规模扩繁大都采用室内饲养方法,因而种群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近交衰退现象。本研究立足于分析近交繁殖对蠋蝽种群的影响,测定近交繁殖状态下,蠋蝽种群的一系列生命特征,为蠋蝽的规模扩繁提供依据。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连续饲养6代蠋蝽种群,比较近交第6代种群和杂交种群在卵孵化率、各虫态发育历期、重量和性比等方面的差异。近交繁殖第6代种群与杂交种群相比,卵孵化率具有极显著差异,近交种群卵孵化率(43.66%)比杂交种群(66.28%)低22.62%。孵化历期比杂交种群的延长1.7 d。在各龄期历期比较中发现,近交种群的1、2、4和5龄若虫发育历期比杂交种群分别缩短0.29、0.03、0.08和0.51 d,而3龄则延长0.20 d,近交种群若虫发育历期(25.64 d)比杂交种群(26.34 d)短0.70 d。杂交种群各个虫态重量均比近交种群略有增加。在性比方面,近交种群会表现出显著的偏雄性。综上,近交繁殖第6代与杂交繁殖相比,在孵化率与成虫获得率方面显著下降,而在发育历期与各虫态重量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在蠋蝽的室内繁殖过程中,应隔一段时间,采集远源虫源进行种群复壮,避免虫源衰退。  相似文献   

14.
不同豆科寄主植物对蠋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比较几种豆科寄主植物对蠋蝽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蚕豆苗、豌豆苗、菜豆豆角、大豆苗4种豆科寄主植物获得和更换时间,并测定添加4种豆科寄主植物后蠋蝽发育历期、体质量、繁殖力等生物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寄主植物对低龄蠋蝽若虫体质量、成虫性比、单次产卵量、卵孵化率无影响,但菜豆豆角上的蠋蝽单次产卵量为24.13粒、卵孵化率为59.34%均显著低于对照和其他寄主植物。与对照和其他寄主植物相比,蚕豆苗和豌豆苗上蠋蝽若虫发育历期和雌虫产卵前期显著缩短;与对照和其他寄主植物相比,蚕豆苗(83.62%)和豌豆苗(84.36%)上的蠋蝽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寄主植物;以蚕豆苗和豌豆苗为寄主时蠋蝽体质量增加最显著。此外,蚕豆苗、豌豆苗获得时间短,使用时间长于大豆苗和菜豆豆角。综上所述,蚕豆苗和豌豆苗可作为室内大量饲养蠋蝽的替代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5.
三种猎物对蠋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比较黏虫幼虫、米蛾幼虫、柞蚕蛹3种替代猎物对于饲喂蠋蝽的营养适合性,在室内测定了3种猎物的营养组成以及蠋蝽取食3种猎物后的发育历期、体重、体长、繁殖力等生物学参数,为扩繁蠋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蠋蝽取食3种猎物均能正常完成世代发育。体重、体长、性比不受食物处理的影响。蠋蝽在取食黏虫和柞蚕蛹时,其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卵孵化率等指标无显著差异。蠋蝽取食米蛾时,卵孵化至成虫的发育历期为29.88 d,明显长于取食黏虫和柞蚕蛹的蠋蝽,历期分别为25.57和26.15 d;世代单雌平均产卵量为231.44粒,显著低于取食黏虫与柞蚕的360.00和441.00粒;成虫获得率为23.78%,极显著低于取食黏虫与柞蚕的获得率60.00%和60.56%;然而雌、雄虫寿命均较取食黏虫与柞蚕有所延长。综上所述,黏虫幼虫可作为室内扩繁蠋蝽的猎物。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以柞蚕蛹饲养蠋蝽若虫为对照组(CK),用一种以牛奶和鸡蛋为主要生物成分的新型蠋蝽若虫液体人工饲料饲养蠋蝽若虫为处理组(AD),对其发育历期、体重和产卵情况等生物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为测试AD高龄若虫捕食能力,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AD的F1代(AD-F1)和F2代(AD-F2)的5龄若虫对粘虫2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AD-F1及AD-F2若虫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CK(25.09 d),其中AD-F2发育历期较AD-F1显著缩短(5 d),且AD-F2各龄期体重、成虫获得率和单次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都较AD-F1有显著提升,数值向CK趋近;AD-F1、AD-F2和CK组蠋蝽5龄若虫对粘虫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反应模型,AD-F2瞬间攻击率、最大捕食量等指标较AD-F1均有显著提升,其数值同样向CK趋近。本研究结果说明该液体人工饲料能满足蠋蝽若虫生长发育的基本营养要求,所饲养的蠋蝽若虫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可以用作田间释放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对绿僵菌致病力的影响,明确绿僵菌经消化道侵染东亚飞蝗的作用机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经绿僵菌IPPM202及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处理后,不同时间东亚飞蝗中肠总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绿僵菌IPPM202处理后10 d内,东亚飞蝗中肠总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类胰蛋白酶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逐渐上升;但两种解毒酶的变化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加入两种抑制剂后,总体上抑制了东亚飞蝗中肠总蛋白酶和两种解毒酶的活性,降低了菌株IPPM202的侵染力,其中,甲苯磺酰基-L-氨基联苯氯甲基酮(tosyl-L-phenylalanine chloromethyl ketone,TPCK)作用较对脒苯基甲磺酰氯(4-amidino phenyl methane sulfonyl fluoride,APMSF)更加显著,使各种酶活力降低至与对照无差异水平。本研究对于揭示绿僵菌在中肠的致病机理及寄主对真菌侵染的免疫机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