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柑橘木虱寄生性天敌调查及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既是柑橘上的重要害虫,又是柑橘黄龙病的传播虫媒,对我国柑橘产业存在潜在威胁。进一步调查柑橘木虱的寄生性天敌资源,明确其种类和鉴别特征,对筛选优势天敌种类并开展生物防治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调查结果有柑橘木虱初寄生蜂2种,分别为亮腹姬小蜂Tamarixia radiate(Waterston)、阿里食虱跳小蜂Diaphorencyrtus aligarhensis(Shafee,Alam et Argarwal);重寄生蜂4种,分别为新种小斑塔姬小蜂Tamarixia micromacula Wang et Huang,sp.n.(姬小蜂科Eulophidae)、沃氏卡棒小蜂Chartocerus walkeri Hayat、黄食虱跳小蜂Psyllaphycus diaphorinae Hayat(中国新记录属、新记录种)、恩蚜小蜂Encarsia sp.♂。记述了寄生性天敌分类鉴别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其发生概况,描述了新种小斑塔姬小蜂,提供了寄生性天敌的形态特征照片。新种模式标本及其他研究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了解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若虫的优势寄生蜂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的寄生行为,利用扫描电镜对亮腹釉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分布和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亮腹釉小蜂雌成虫触角上存在5种感受器,分别是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乳头状感受器、板形感受器和末端指形感受器;亮腹釉小蜂雄成虫触角上存在4种感受器,分别为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乳头状感受器和板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又可以根据外部形态的差异划分为4个亚型,即毛形感受器类型1、2、3、4。此外,板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类型2和毛形感受器类型3在亮腹釉小蜂雌成虫触角上的分布数量显著多于雄成虫触角上的分布数量。这些形态学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性别亮腹釉小蜂的触角感知行为。  相似文献   

3.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柑橘木虱在广东果园的发生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柑橘木虱是重要害虫也是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因此调查木虱发生动态及其携带黄龙病菌的情况对指导黄龙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广东多个果园的黄龙病发病情况,观察了柑橘木虱的生物学特性,统计了柑橘木虱在不同月份的发生数量,检测了木虱携带黄龙病菌情况。结果发现:失管果园中,黄龙病发病严重且木虱数量大,已成为散播病害的重要源头,而与失管果园保持一定距离且加强木虱防控可减轻黄龙病危害;还发现:广东地区6月份柑橘木虱种群已有一定数量,7、8月,其种群数量再次攀升,到了9、10月份,种群数量保持在高位。11、12月间,种群数量快速下降。最后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加强黄龙病防控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工厂化生产的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 (Waterston)成虫产品进行了一系列检测,检测物种形态及分子特征、外观(体色暗淡率、残肢残翅率)、产品数量、雌蜂率、寄生率及不同温度下(15℃、25℃及30℃)亮腹釉小蜂贮存死亡率共7个质量指标,并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了亮腹釉小蜂产品的质量标准。结果表明,亮腹釉小蜂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应符合以下标准:形态特征吻合,分子序列(COI、ITS-1和ITS-2)相似度 ≥ 97%,体色暗淡率 ≤ 2%、残肢残翅率 ≤ 1%、实际数量占标识数量的比率 ≥ 95%、雌蜂率 ≥ 70%、不同温度下贮存死亡率均 ≤ 5%、寄生率 ≥ 90%。本标准各项指标的准确性和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具有较高可行性,可用于亮腹釉小蜂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5.
柑橘黄龙病与柑橘木虱在我国发生北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柑橘黄龙病与柑橘木虱发生北界调查方法,根据在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开展的调查,初步明确了国内柑橘黄龙病与柑橘木虱发生北界情况,提出了加强疫情监测、抓好木虱防治、挖除病树和严格种苗监管等柑橘黄龙病检疫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木虱是木本植物上的重要害虫,严重为害柑橘、梨树和枸杞等果树,对果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木虱寄生蜂种类多,自然种群数量大,是木虱的重要自然控制因子,在多种木虱防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已经发现并记录的木虱寄生蜂近百种,但是能够人工大量扩繁的木虱寄生蜂只有几种。应该加强木虱寄生蜂的调查和研究,特别是重要木虱寄生蜂的人工扩繁技术的研究,为木虱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技术和产品。  相似文献   

7.
柑橘木虱偏好产卵于柑橘嫩梢新芽上,在统一抹芽放梢后及时施药防治木虱,成为防控柑橘黄龙病的重要措施。近年通过杀梢剂处理杀灭新发嫩梢代替人工抹梢受到果农的关注和使用,并已成为防治黄龙病的重要技术手段。本研究以纽荷尔脐橙为供试树种,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乙氧氟草醚药液,探究其杀梢效果及对柑橘木虱栖息分布的影响,并建立了嫩梢萎蔫的分级标准和木虱栖息分布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乙氧氟草醚对脐橙树苗和定植树有相似的杀梢效果,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即有一定的杀梢作用,40~55 mg/L时杀梢效果最佳,速效性优异,对柑橘叶片和成熟期果实无药害。采用40和55 mg/L的乙氧氟草醚药液对树苗喷雾,3 d后,嫩梢长度抑制率分别为86.1%和124.7%,嫩梢直径抑制率分别为83.8%和94.8%;7 d后,校正杀梢率分别为93.7%和84.1%,木虱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8%和21.4%,木虱栖息抑制率分别为81.0%和84.4%。采用40、55 mg/L的乙氧氟草醚药液对定植树喷雾,3 d后嫩梢长度抑制率分别为85.9%和118.8%,嫩梢直径抑制率分别为83.9%和104.1%;7 d后校正杀梢率分别为96.6%和82.4%。嫩梢萎蔫可使嫩梢上的木虱虫卵和若虫死亡,对成虫死亡率影响小,但栖息环境发生迁移。因此,乙氧氟草醚施用于脐橙可快速杀梢,减少木虱的食物来源,有效控制木虱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8.
亚洲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唯一传播媒介,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以目前科技水平还不能解决柑橘黄龙病的防治问题。通过控制亚洲柑橘木虱发生,降低柑橘黄龙病初传播风险和次生传播机率,是提高柑橘黄龙病防控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亚洲柑橘木虱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获菌与传菌能力、带菌率与带菌量、成虫在果园的分布规律、对柑橘品种的选择性,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概述,旨在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柑橘种植者防控亚洲柑橘木虱与柑橘黄龙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为害柑橘的主要害虫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浙江省柑橘木虱仅在温州、丽水和台州等柑橘种植局部区域为害.现已在温州、台州、丽水、金华、宁波、衢州等6市.约全省3/4的橘区广泛发生.2003年浙西橘区衢州市首次发现柑橘木虱,对当地柑橘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0.
黄龙病媒介昆虫柑橘木虱生物防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柑橘黄龙病的重要媒介昆虫,对我国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潜在着巨大的威胁。本文在综合国内柑橘木虱防控技术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柑橘木虱生物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且对其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给予了展望。目前应用于柑橘木虱生物防治的天敌资源主要是天敌昆虫及昆虫病原真菌,其中捕食性天敌主要包括瓢虫、食蚜蝇、草蛉和蜘蛛,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包括啮小蜂和跳小峰;昆虫病原真菌主要包括蜡蚧轮枝菌、拟青霉、白僵菌、桔形被毛孢等。期望通过对柑橘木虱生物防治工作的综述,为我国今后柑橘木虱的科学、高效防控及其可持续治理提供参考,不断推动我国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原钝绥螨Amblyseius eharaiAmitai et Swirski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柑橘产区,是我国柑橘园的捕食螨优势种之一。由于滥用化学农药,大量叶螨天敌受到危害,叶螨的抗药性却逐年增强。利用天敌生物防治叶螨成为近年来柑橘害螨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研究了江原钝绥螨对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regor、柑橘粉虱Dialeurodes citri Ashm和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等3种橘园害虫的捕食能力及选择性。结果表明,江原钝绥螨在28 ℃时,24 h内可以捕食柑橘全爪螨幼若螨约18.5头、柑橘粉虱1龄若虫约13.9头、黄胸蓟马1龄若虫约10.4头,且对3种猎物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江原钝绥螨在28 ℃时具有最高的捕食效能,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减弱江原钝绥螨对猎物的捕食能力。在柑橘全爪螨、柑橘粉虱和黄胸蓟马这3种猎物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江原钝绥螨会优先捕食柑橘全爪螨,占被捕食的比例为82.14%。江原钝绥螨雌成螨对柑橘全爪螨各螨态的取食具有选择性,其幼、若螨是江原钝绥螨的嗜好虫态。本研究表明江原钝绥螨对柑橘全爪螨、柑橘粉虱、黄胸蓟马均有较强的控制潜力,为江原钝绥螨的田间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筛选的11条ISSR引物对从我国柑橘主产区和国外收集的135株叶点霉属真菌菌株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扩增图谱用NTSYS-pc2.10软件进行群体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扩增出116个DNA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12个,多态率为96.55%;平均每个引物可以扩增出10.55个条带,扩增产物大小在250~3 000 bp。聚类分析显示,中国柑橘叶点霉属真菌可以分为4个种,即P.citricarpa、P.citriasiana、P.capitalensis和P.citrichinaensis。以遗传相似性系数0.97为阈值时,柑橘黑斑病病原菌(P.citricarpa)种群可分为5个亚类,subclade-I的菌株来自中国的本地早、温州蜜柑、槾橘和南丰蜜橘,subclade-II的菌株均来自中国的砂糖橘,subclade-III的菌株来自非洲莫桑比克柠檬和葡萄柚、佛罗里达甜橙、南非甜橙和来自杭州市场上进口的澳橘,subclade-IV的菌株来自中国的甜橙,subclade-V的菌株来自中国的柠檬,表明我国柑橘黑斑病病原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其遗传变异与寄主相关;我国与国外的柑橘黑斑病病原菌在起源上可能存在差异。P.citriasiana、P.capitalensis和P.citrichinaensis种群内也存在遗传变异,但其遗传变异与地理分布和寄主未发现相关性。该研究结果为研究柑橘叶点霉属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三种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田间控害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提供技术依据,选择目前易于大批量人工繁殖的3种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和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分别在南方产区湖南和北方产区吉林两地进行了其对田间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卵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的试验调查,并分析比较不同赤眼蜂种间的控害能力。结果表明,在南北水稻产区,供试的3种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田间寄生率及控害效果的变化趋势相同,从高至低依次为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明显优于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表明稻螟赤眼蜂为控制水稻田二化螟的优势蜂种。  相似文献   

14.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是浆果类水果的果实害虫之一,对葡萄果实为害严重。毛锤角细蜂Trichopria drosophilae是黑腹果蝇的蛹寄生蜂之一。本文在温度26℃、相对湿度50%、光周期14L:10D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毛锤角细蜂对不同日龄黑腹果蝇蛹的选择性。结果表明:毛锤角细蜂可寄生黑腹果蝇各日龄的蛹,但偏爱寄生预蛹。在寄主预蛹时,毛锤角细蜂的出蜂量、寄生率和选择系数分别为14.00头、35%和0.13,均显著高于1~3日龄蛹;不同日龄的黑腹果蝇蛹对毛锤角细蜂后代发育历期和雌蜂比没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黑腹果蝇的预蛹是毛锤角细蜂寄生的最佳时期。以黑腹果蝇为寄主时,研究毛锤角细蜂的寄生规律对于黑腹果蝇及其他果蝇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花绒寄甲人工繁育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花绒寄甲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提高产量,开展了低温保存对花绒寄甲卵活力的影响、替代寄主选择、成虫人工饲料配方、室内生活史等研究,并在后期初步开展了花绒寄甲对桃红颈天牛的野外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条件下保存0~60 d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经低温处理的卵孵化率最高,可达70.87%,低温保存60 d后,孵化率降为65.81%;大麦虫可作为花绒寄甲幼虫的替代寄主,最佳接虫比为1:5,此时化蛹率达70.40%,羽化率达94.03%;黄粉虫蛹、大蜡螟幼虫无法繁育出花绒寄甲成虫;黄粉虫幼虫干粉、大麦虫幼虫干粉、无菌水、脯氨酸、羟氨酸、丝氨酸、胱氨酸、葡萄糖、亚油酸混合配制的饲料使花绒寄甲成虫存活率达96.70%,单雌产卵量达161.10粒,产卵期持续43 d,是成虫的最佳人工饲料;经室内繁育的花绒寄甲一年发生2代,成虫寿命2~3年,卵期平均8.64 d、幼虫期平均6.63 d、蛹期平均36.88 d。花绒寄甲可用于防治桃红颈天牛,野外最佳释放比为8:1~ 10:1(天敌:天牛),虫口减退率达72.70%。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桃蛀螟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的为害直接降低了玉米产量和品质,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其幼虫钻蛀为害的特性以及化学防治的弊端使其防治难度增加。为了更好的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桃蛀螟,我们对广泛用于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的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11个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寄主选择性进行了比较,以期筛选出对桃蛀螟卵寄生效果好的赤眼蜂品系。结果表明,寄生24 h后,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和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单头雌蜂在选择性试验中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卵粒数分别为14.35、15.05、14.65和13.45粒,非选择试验中为15.8、16.1、13.8和13.1粒,均对桃蛀螟卵均有较好的寄生能力;各品系赤眼蜂后代的羽化率保持在93.64%~98.37%,雌性比也表现较好,在73.10%~89.39%,后代出蜂数介于13.18~18.40。综合来看,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和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可以作为防治桃蛀螟的候选赤眼蜂用于进一步的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7.
采用平板稀释法从海南橡胶园16份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6株拮抗木霉,通过对峙培养、非挥发性和挥发性物质及几丁质酶活测定,从中筛选出一株对橡胶树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均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菌株T008;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云杉花墨天牛是我国中温带地区携带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研究其生物防治技术对于我国中温带地区松材线虫病的治理有重要意义。目前花绒寄甲是防治我国南方地区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有效天敌,但还未见用于防治云杉花墨天牛,为探讨该天敌防治云杉花墨天牛的可能性,本研究分别在室内和林间测定了花绒寄甲对云杉花墨天牛的控制效果。在室内利用直接接种的方式将花绒寄甲幼虫接到不同虫态的云杉花墨天牛上,并模拟自然情况,以不同的益害比将该天敌的卵释放在含有云杉花墨天牛的木段上,观察该天敌的最佳寄生时期并明确最佳益害比。在林间全自然条件下设置了不同益害比,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有云杉花墨天牛为害的木段上,观察其自然控制情况。结果发现:室内直接接种试验,花绒寄甲幼虫在云杉花墨天牛蛹上平均寄生数量为3.10头/天牛蛹,平均寄生率为86.00%,平均存活率为57.79%。在幼虫上平均寄生数量为0.54头/天牛幼虫,平均寄生率为30.00%,平均存活率为13.92%。在室内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被云杉花墨天牛侵入的木段上,益害比为10: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2.59%,校正死亡率最高为40.71%。在林间将花绒寄甲卵卡释放到木段上时,益害比为4: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7.68%,与益害比为2:1时(45.51%)差异不显著;当益害比为10:1时天牛平均校正死亡率最高为74.15%,高于益害比为2:1时(43.79%),但差异不显著,且寄甲平均寄生率为33.38%,低于益害比为2:1时。结果证实,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幼虫对云杉花墨天牛蛹的寄生效果优于对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因此蛹期是最佳防治时期;室内和野外防治试验均显示花绒寄甲可用于云杉花墨天牛防治;在野外利用花绒寄甲卵防治时,选择益害比为2:1时效果和经济性最佳。  相似文献   

19.
赤眼蜂是农林业生产中应用最广的一类重要卵寄生性天敌昆虫。为评估其对桃蛀螟卵的寄生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赤眼蜂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功能反应以及自身的干扰反应。结果表明:供试的松毛虫赤眼蜂(TD-SD和TD-XJ)和玉米螟赤眼蜂(TO-SD和TO-JL)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模型,对桃蛀螟卵均有一定寄生能力。其中TD-XJ品系的a/Th值最大,为19.22,对桃蛀螟卵的寄生能力最强。从功能反应参数的比较中发现,TO-SD、TD-SD、TO-JL和TD-XJ品系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上限分别为25.4粒、35.3粒、24.6粒和35.0粒。4个赤眼蜂品系在寄生桃蛀螟卵的过程中均存在自身密度干扰效应。随赤眼蜂密度的增加,其对桃蛀螟卵的寄生率在不断上升,但其对寄主的寻找效应却在不断下降。其中TD-XJ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寻找参数最大,为0.2931。由此可看出,供试的松毛虫赤眼蜂TD-XJ品系对桃蛀螟卵的控制潜能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