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优质食用稻米品质的理化指标与食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6,自引:2,他引:86  
 对全国各地选送的78个优质米样品进行了食用稻米品质的理化指标与食味的相关性研究。其中理化指标包括:粒长、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蛋白质等9项指标。结果表明:(1)籼稻的粒长因子、垩白因子对食味有极显著正线性效应,粒形因子对食味有极显著负线性效应,对食味的重要性顺序为:粒长因子>粒形因子>垩白因子;(2)粳稻的透明度(级)与食味呈显著负相关系。并对农业部部颁“NY122-86”优质食用稻米标准中,籼、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的Ⅰ、Ⅱ级米的划分标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2012年四川省水稻区试的86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籼型杂交稻组合的主要品质性状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86个组合的品质性状中差异最大的是垩白度,变异系数为33.22%;其次是垩白粒率,变异系数为23.32%;差异最小的是糙米率,变异系数为1.01%。按优质稻米标准衡量单个品质性状,除直链淀粉含量外,达标率较高的是胶稠度和整精米率,达3级优质米以上标准的品种比例为94.19%和86.05%;达标率较低的是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达3级优质米的品种比例仅为3.49%和4.65%。在86个组合中仅有2个组合综合品质性状指标达3级优质米标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中等直链淀粉含量(15%~24%)范围内,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极显著正相关;胶稠度与蛋白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垩白度与长宽比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垩白粒率极显著正相关;长宽比与整精米率、垩白粒率极显著负相关。在改良稻米品质的选择上必须以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主攻目标,并注意耐碾磨力强的粒型选择。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新育成的杂交水稻组合的品质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对2001年参加四川省优质米组区试的25个新组合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主要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组合中没有一个组合的垩白率达到部颁优质米(NY/T83 1988)二级标准,胶稠度达到一级标准的组合比例很少;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和胶稠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产量与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适当增加千粒重可兼顾杂交稻的品质改良与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4.
刘华招 《中国稻米》2013,(3):29-30,32
以2009-2011年寒地各积温区参试水稻为研究对象,统一取样测定主要品质指标,分析不同积温区间水稻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寒地四个积温区水稻品种品质普遍较好,糙米率和整精米率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碾磨品质各积温区差异显著,第一积温区与第四积温区差异极显著,随着积温的减少,糙米率和整精米率明显增加。外观品质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各积温区差异显著,第三积温区最高,第四积温区最低。蒸煮品质中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值第二积温区>第三积温区>第一积温区>第四积温区。食味值与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对食味影响最大,其次是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6个籼稻主产省的93份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蛋白质含量、RVA谱特征值以及米饭食味值。结果表明,所测定的22项品质指标中,15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10%,说明收集的样品范围比较广,处于不同的品质水平,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垩白粒率、垩白度的测定值变幅较大,分别为1.0%~68.5%、0.3%~31.7%,且变异系数相对较高,分别为57.56%、73.25%,说明不同省份不同籼稻品种间的外观品质差异较大,尤其是垩白性状,已成为影响籼稻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均与食味值呈显著负相关,胶稠度、长宽比与食味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回复值、消减值与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崩解值与食味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与RVA谱主要参数相关性较高。主成分分析表明,RVA特征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外观是影响籼稻食味品质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12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软米和8个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硬米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两类稻米食味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低的软米食味优于直链淀粉含量高的硬米;硬米食味值与整精米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粒长和粒型呈显著正相关,软米食味与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的相关性不显著;硬米和软米食味值与胶稠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硬米食味值与RVA谱相关性不显著,软米食味值与崩解值和最高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消减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今后的稻米食味品质评价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直链淀粉含量进行分类,再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食味品质指标进行测定,以便能更加准确地评价不同类型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7.
对“十一五”通过四川省审定的11个宜香系列三系杂交稻组合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这11个组合的整精米率平均为58.91%,有9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1级标准;长宽比平均为2.98,有9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1级标准;垩白米率平均为23.84%,有2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1级标准;垩自度平均为4.68%,有1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1级标准;胶稠度平均为67.7mm,有5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1级标准;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17.08%,有4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1级标准。在11个组合中有4个组合品质达国颁优质稻谷三级标准,有1个组合达国颁优质稻谷二级标准。在各项品质指标中,整精米率与垩自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长宽比与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垩白米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垩白度与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胶绸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如要进一步提升宜香1A所配组合的稻米品质,应注重选用直链淀份含量略高、垩白无或少、淀粉粒充实紧密、容重大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8.
以优质水稻不育系荃211S为母本选育的13个荃两优系列杂交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智能温室进行高温胁迫处理,分析品种的耐热性和高温胁迫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以及品种耐热性与其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荃两优系列杂交稻品种耐热性水平整体较强,其耐热系数与经过高温胁迫后品种的整精米率、碱消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经过高温胁迫后,品种的整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普遍降低,垩白度普遍增加;耐热性强的水稻品种经过高温胁迫处理后,其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等主要米质指标的变幅小于高温相对敏感的品种。本研究为选育耐高温优质水稻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近两年江苏省选育了大量的半糯型粳稻品种。不同半糯型粳稻品种间的食味品质及稻米理化特性仍存在较大差异。探究影响半糯粳稻食味品质形成的原因,将为优良食味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9年参加江苏省优良食味稻米评比的39个半糯型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蒸煮食味、外观、理化、RVA谱特征值等24个品质相关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食味值组别间各性状指标的差异及与食味品质之间相关性。【结果】依据食味值高低将其分为高食味值(>80)、中食味值(70~80)和低食味值(<70)三组。与低食味值组相比,高食味值组品种具有较低的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和米饭硬度,较好的透明度,较高的胶稠度、米饭外观和黏度值。统计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成糊温度、RVA谱特征值在三组间差异均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米饭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成糊温度、透明度及垩白性状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高食味值组中各性状与食味值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中、低食味值组中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稻米外观和理化品质对半糯型粳稻食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半糯型粳稻中食味值较高的品种往往具有更好的外观品质、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较低的蛋白质含量,因此在半糯型水稻育种过程中应重视这些指标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耐盐碱早熟水稻品种品质与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审定且推广面积较大、耐盐碱早熟的14个水稻品种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仅有2个品种的垩白粒率、3个品种的垩白度达到农业部颁(NY/T83-1988)一级优质米标准,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透明度、碱消值、精米率、糙米率大部分都达到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2,P0.01),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744,P0.01),产量与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r=0.614,P0.05),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626,P0.05),千粒重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2,P0.01),和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634,P0.05)。适当增加穗数,降低千粒重、提高整精米率可兼顾水稻品质改良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近年推广种植的8个软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稻米品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8个软米品种均未达到部颁优质稻米标准,主要是因为透明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3项指标未达到部颁优质米标准。各性状相关性分析复杂,整精米率与粒长呈极显著负相关,糙米率和碱消值呈显著负相关,胶稠度与蛋白质含量成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795%,整精米率、糙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碱消值为最有代表性的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太湖地区优良食味高产软米粳稻品种特征。【方法】收集适合太湖地区种植的软米粳稻品种,根据软米粳稻品种生育期、产量和食味品质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了不同熟期不同产量与食味品质类型的软米粳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差异。【结果】高产类型软米粳稻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显著高于中产类型。与味中类型相比,味优类型软米粳稻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相当,而千粒重较小。与中产类型相比,高产类型软米粳稻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较高,最终干物质量和总氮素积累量较大。与味中类型相比,味优软米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有所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减少,胶稠度变长,淀粉RVA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增加,米饭食味值显著提高。【结论】太湖地区优良食味高产软米粳稻品种特征为穗大粒多,粒重较小,生育中后期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能力强,加工品质趋好,外观品质差,蒸煮食味品质优。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和2012年,以杂交中稻川香优9838为材料,在冬水田条件下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和后移比例对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施氮量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呈正相关,对米粒长宽比的作用不显著;氮肥后移比例对垩白度的作用年度间表现不一致,对蛋白质的影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软米粳稻扬农香28为试验材料,设置结实期动态高温(HT)、干旱(D)和动态高温干旱(HTD)3个处理,并以常温湿润作为对照(CK),研究结实期动态高温和干旱对软米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HT处理的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显著增加,D处理的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下降,HTD处理的结实率和产量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3种处理均降低了扬农香28的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崩解值,提高了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和消减值,其中,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结实期高温和干旱均影响稻米品质,高温干旱复合处理较单一处理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具有较低直链淀粉含量(5%~12%)的优良食味软米在国内市场上广受消费者欢迎,然而不同软米品种间稻米品质表现差异较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尚未明确。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不同类型软米理化品质的差异及其成因。【方法】选取了江苏地区具有显著品质差异的4个软米品种、2个糯稻品种和2个常规品种(均为粳稻品种)为对象,对其稻米理化品质和淀粉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测序结果表明,软米品种南粳5055和南粳9108携带Wxmp等位基因,而软米品种香软玉和武香粳113携带跟2个常规粳稻品种相同的Wxb等位基因。品质分析表明,香软玉和武香粳113稻米较另两个软米品种中的直链淀粉含量更低,籽粒胚乳透明度更差;4个软米类稻米胚乳淀粉粒内部存在明显的孔隙,并且稻米胚乳越不透明,孔隙越明显;较低直链淀粉含量的软米食味表现更佳,这可能与低直链淀粉含量稻米具有更低的冷胶黏度、较大的崩解值和较小的消减值有关。淀粉精细结构测定表明,与常规粳稻米相比,软米的直链淀粉组分占比较低,而支链淀粉短链组分占比较高。【结论】目前江苏地区软米品种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和理化品质特性的差异,这为新型软米品种的培育和优异基因的克隆与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播期和地点对不同生态类型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生态类型的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江苏省选择5个不同纬度地点,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不同地点和不同播期对稻米加工、外观、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品质性状在地点、播期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多数性状品种间变异最大,地点次之,播期影响最小。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的变化趋势不同,稻米加工品质随纬度的升高呈改善趋势,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在不同纬度间的变化较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食味值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垩白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食味品质随纬度的升高有提高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加工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的趋势,粒长和长宽比增加,粒宽减小,胶稠度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在不同播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变幅不大,过早或过迟播种食味值均有降低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和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整精米率、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性状在地点和播期间的稳定性不同,南粳46的品质性状综合表现最好,但受地点和播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