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探究杜泊羊超数排卵间隔对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该研究将60只杜泊母羊分为三组作为供体母羊,间隔60、90和120d,分别进行4次超数排卵试验,检测各组回收胚胎数、可用胚胎数以及排卵点数量。结果表明:间隔60d组供体羊平均每次出胚胎数6.10枚,平均每次排卵点为11.23个;间隔90d组供体羊平均每次出胚胎数6.70枚,平均每次排卵点为14.56个;间隔120d组供体羊平均每次出胚胎数6.76枚,平均每次排卵点为14.15个;间隔时间不同的三组供体母羊随着超排重复次数不断增加,回收胚胎数量和可用胚胎数量及排卵点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各组内数据差异显著(P<0.05);试验间隔60d组回收胚胎数量、可用胚胎数量及排卵点数量比间隔90d组和间隔120d组显著减少(P<0.05),间隔90d组和间隔120d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杜泊母羊随着超排重复次数的增加,超排效果下降;且超排时间间隔较长有利于超数排卵的数量与质量,结合实际生产需求,最少间隔90d最佳。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公羊的精液质量,选用银杏叶提取物为饲料添加剂,研究其对种公羊精液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杜泊公羊40只,精液检测合格,将其分为对照组、处理组1、处理组2、处理组3,在日粮中银杏叶提取物分别占干物质0%、0.02%、0.04%、0.06%。结果表明,在饲喂银杏叶提取物45d和60d后,处理2组、处理3组射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处理1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喂银杏叶提取物第45天的精子密度检测中发现,3个处理组的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饲喂银杏叶提取物45d和90d检测后发现处理2组、处理3组新鲜精子活率和解冻后精子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处理1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银杏叶提取物对精子畸形率和顶体完整率影响测定中各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青蛤养殖塘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青蛤(Cyclina sinensis)养殖环境中异养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其与养殖密度的相关性和样本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实验周期内各养殖塘水体中异养细菌总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且差异不显著(P>0.05),而弧菌数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9月份与其他月份水样中弧菌数量差异较为显著(P<0.05)。各塘底泥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和弧菌数量变化差异均不显著,而不同密度养殖塘底泥中弧菌数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不同采样时间同一塘的青蛤腔液异养细菌总数差异极显著(P<0.01),而弧菌数量差异较为显著(P<0.05)。样本间、样本与养殖密度间相关性分析发现,水体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与弧菌数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335,P<0.05);底泥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与弧菌数量变化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极显著(r=0.587,P<0.01);底泥和水体中异养细菌总数和弧菌数量变化与养殖密度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青蛤腔液异养细菌总数变化与养殖密度相关性极显著(r=-0.189,P<0.01),弧菌数量变化与养殖密度相关性极显著(r=-0.123,P<0.01)。  相似文献   

4.
影响杜泊绵羊超数排卵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3只杜泊绵羊实施超排处理,系统分析了供体羊年龄、胎次、重复超排、两次超排间隔时间、胚胎回收部位和季节对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4月龄以上羊平均回收胚胎数显著高于8~12月龄羊(8.71∶7.18)(P<0.05);8~12月龄羊可用胚胎所占比例显著高于13~24月龄羊(95.29%∶75.96%)(P<0.05)。经产二胎羊平均回收胚胎数显著高于初产羊(8.71∶7.00)(P<0.05);初产羊可用胚胎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经产一胎羊(96.14%∶75.88%)(P<0.05)。第三次超排处理平均回收胚胎数显著少于首次和第二次处理(8.71∶8.10∶7.00)(P<0.05);首次超排处理平均可用胚胎数高于第二次和第三次超排处理(7.47∶5.90∶5.00)(P<0.05)。两次超排间隔10个月可用胚胎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间隔1个月(92.14%∶77.09%)(P<0.05)。从输卵管平均回收胚胎数显著多于从子宫角平均回收胚胎数(10.14∶8.22)(P<0.05)。秋季超排处理平均可用胚胎数和可用胚胎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冬季(7.53∶5.97)(91.67%∶74.90%)(P<0.05)。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高原甘加藏羊(Ovis aries)发情周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y axis,HPOA)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peptins,KISS-1)/G蛋白偶联受体54(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54,GPR54)的表达及其对藏羊季节性发情周期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选取处于发情周期的甘加藏羊32只,应用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其在发情周期HPOA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qRT-PCR结果显示,甘加藏羊整个发情周期HPOA组织中均有KISS-1和GPR54 mRNA表达。下丘脑组织中发情前期KISS-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3个发情时期;在垂体组织中发情前期和间情期的相对表达量较高,与发情后期差异显著(P<0.05);卵巢轴组织中间情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P<0.05)高于其他3个时期。下丘脑组织中发情期GPR54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3个时期;垂体组织中发情前期的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时期;卵巢轴组织中发情后期的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时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Kisspeptin和GPR54阳性产物在下丘脑中主要分布于促垂体区的弓状核、脑室前腹侧区;腺垂体中主要在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中表达;卵巢轴中主要在卵泡颗粒层及卵泡内膜上表达。KISS-1和GPR54在藏羊发情周期HPOA中的差异表达,对藏羊季节性发情周期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稻虾共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以水稻单作为对照,研究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采用Pearson(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探讨稻虾田中土壤有机碳与土壤肥力、土壤酶活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低C/N饲料投喂组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P<0.05)下降。稻虾共作条件下,土壤全磷、脲酶与有机碳呈显著(P<0.05)正相关,土壤有机质、纤维素酶与有机碳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负相关。土壤铵氮与有机质呈显著(P<0.05)负相关,土壤纤维素酶与有机质呈显著(P<0.05)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不同NaCl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2%、0.3%和0.4%)对红叶石楠地上部鲜重、株高、叶片Na含量、K+/Na+、细胞膜透性、叶片含水量、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及更高浓度的NaCl处理下,红叶石楠生长受到抑制,叶片Na含量、细胞膜透性、脯氨酸含量显著(P<0.05)增加,K+/Na+、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P<0.05)下降。盐胁迫造成红叶石楠叶片的H2O2及丙二醛(MDA)含量显著(P<0.05)增加,0.4%NaCl处理下,H2O2及MDA含量在新叶上的增幅分别为162%和128%,在老叶上的增幅分别为114%和33%。随着盐胁迫加剧,新叶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P<0.05)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花青素含量显著(P<0.05)下降。与之相反,老叶的SOD和CAT酶活显著(P<0.05)下降,而POD活性和花青素含量显著(P<0.05)上升。由此可见,花青素在抵御盐胁迫诱导的氧化伤害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在叶片中的含量与CAT酶活性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龙葵(Solanum nigrum L.)耐镉(Cd)机理,采用基质培养法,研究了50 μmol·L-1 Cd(CdCl2·2.5H2O)处理120 d对其生长和叶片细胞壁果胶、木质素含量、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NADH-过氧化物酶(NADH-POD)、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OD)和松柏醇过氧化物酶(CAPX)活性以及质外体汁液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G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d处理显著抑制了龙葵地上和地下部的伸长生长、降低了根的干物质积累(P<0.05),但茎的分枝增多,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细胞壁结合酶NADH-POD、GPOD和CAPX活性以及果胶含量显著增高(P<0.05),而PG活性显著下降(P<0.05),Cx活性和木质素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质外体汁液中H2O2含量显著增加(P<0.05),GPOD和SOD同工酶谱及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CAT同工酶谱带增宽,APX同工酶谱带数增加,二者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说明50 μmol·L-1 Cd较长时间处理龙葵植株,其地上部分生长仍处于良好状态,表现出对Cd毒害的耐性,这与Cd处理后叶片细胞壁果胶含量和结合酶GPOD以及质外体汁液中APX、CAT活性升高有关,推测这是龙葵耐Cd的一种机理。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肠道Toll样受体通路的影响,将180只健康的28日龄白羽肉杂鸡随机分为A(基础饲粮)、B(基础饲粮中添加1011 CFU·kg-1益生菌)、C(基础饲粮中添加2×1011 CFU·kg-1益生菌)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B组和C组鸡血清中IgG、IgM水平显著(P<0.05)升高,B组和C组鸡肠道TLR2、TLR4、Myd88、TRAF-6、AP-1蛋白表达及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升高。与B组相比,C组鸡血清IgG、IgM、IgA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鸡肠道TLR4、Myd88蛋白表达显著(P<0.05)升高,Myd88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升高。综上,添加不同浓度的鸡源复合益生菌能够提高白羽肉杂鸡血清中IgG、IgM水平,通过Toll样受体通路增强肉鸡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影响杜泊绵羊超数排卵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3只杜泊绵羊实施超排处理,系统地分析了供体羊年龄、胎次、重复超排、两次超排间隔时间、胚胎回收部位和季节对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4月龄以上羊平均回收胚胎数(8.71)显著高于8~12月龄羊(7.18), 8~12月龄羊可用胚胎所占比例(95.29%)显著高于13~24月龄羊(75.96%);经产二胎羊平均回收胚胎数(8.71)显著高于初产羊(7.00),初产羊可用胚胎所占比例(96.14%)显著高于经产一胎羊(75.88%);第3次超排处理平均回收胚胎数(6.60)显著少于首次(8.71)和第2次处理(8.10),首次超排处理平均可用胚胎数(7.47)高于第2次(5.90)和第3次超排处理(5.00);2次超排间隔10个月可用胚胎所占比例(92.14%)显著高于间隔1个月(77.09%);从输卵管平均回收胚胎数(10.14)显著多于从子宫角平均回收胚胎数(8.22);秋季超排处理平均可用胚胎数和可用胚胎所占比例(7.53和91.67%)均显著高于冬季(5.97和74.90%).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比例笋壳与稻壳混合青贮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价值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笋壳与稻壳混合青贮比例,试验设60%笋壳组(A)、70%笋壳组(B)、80%笋壳组(C)、85%笋壳组(D)及100%笋壳组(NC)共5个处理。青贮后第1、7、14、30、45天取样,测定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青贮过程中青贮料的干物质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0.05);各组青贮饲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青贮天数的增加而显著(P<0.05)降低。在青贮过程中,各混合青贮组氨态氮/总氮均显著增高(P<0.05)。青贮第7天时,各组青贮饲料pH均显著下降(P<0.05),此后pH值缓慢变化。各混合青贮组乳酸含量在青贮第7天时显著升高(P<0.05),第14天时持续显著上升(P<0.05),此后乳酸含量基本趋于稳定,并略有降低。各混合青贮组的乙酸含量随青贮发酵时间增加逐渐升高,第7天时显著增加(P<0.05),此后持续缓慢增加。在整个青贮过程中,各组均有少量丙酸产生,处理A、B、C组无丁酸产生。青贮结束时,B组和C组氨态氮/总氮比值低,乳酸含量增加明显,pH低于4.2,青贮过程未产生丁酸,青贮品质优。笋壳单独青贮干物质含量低,乳酸含量低,pH值变化不明显,同时有少量丙酸、丁酸产生,青贮品质差。从发酵品质和笋壳利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建议以80%笋壳+20%稻壳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碳酸钙及其与壳聚糖联用对石灰性土壤铬污染的钝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石灰性土壤上铬污染修复的有效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探究碳酸钙及其与壳聚糖联用对土壤铬污染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铬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残渣态,占总铬含量的71.28%。外源铬的添加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中各形态铬的含量,尤以氧化态铬含量增加较多,可占总铬含量的76%以上,而水溶态铬含量最低只有0.45%。施用碳酸钙或碳酸钙-壳聚糖显著(P<0.05)降低了铬污染土壤中水溶态铬的含量,同时显著(P<0.05)增加了残渣态铬的含量。铬污染土壤采用碳酸钙和碳酸钙-壳聚糖处理后,铬钝化率分别增加21.64和35.44个百分点。土壤铬污染导致玉米叶片中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P<0.05)增加。向铬污染土壤中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钙-壳聚糖后,玉米叶片中的丙二醛浓度分别显著(P<0.05)下降20.57%和31.92%。碳酸钙或碳酸钙-壳聚糖添加降低了玉米对铬的吸收和富集,与单独添加碳酸钙的处理相比,添加碳酸钙-壳聚糖显著(P<0.05)降低了玉米籽粒、根、茎的铬含量,尤其是显著(P<0.05)降低了玉米籽粒对铬的富集系数。该研究结果可为石灰性土壤铬污染的“边生产边修复”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托盘育苗是一种露天式立体育苗方式,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测量并分析其上、中、下3个育苗层的光照强度和温度变化情况,探明其不同育苗层之间光温资源的差异,并以粳稻南粳9108和籼稻Y两优900为供试材料,比较不同育苗层所育秧苗的素质差异。结果表明:各育苗层的光照强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午间达到峰值,不同育苗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晴天时,3个育苗层的托盘水分温度、根系土壤温度、秧苗间温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上层>中层>下层;在同一育苗层,托盘水分温度>根系土壤温度>秧苗间温度;阴天时,中层与下层的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从所育秧苗来看(以南粳9108为例),成苗率中层>上层>下层,上层秧苗相较于中层、下层秧苗,株高分别下降19.2%、19.6%,叶龄增大17.6%、29.0%,茎基宽增大14.8%、24.0%,叶片SPAD值、地上部干质量、根数、发根力等性状也显著提高(P<0.05),株高叶龄比K值降低,干物质积累增多,根系生长更好,秧苗整体素质最高;Y两优900表现与南粳9108相似。综上,上层的光温资源最优,所育秧苗也最为健壮;中下层次之,秧苗素质有弱化现象。可适当加大支架间与育苗层间距离,减少育苗层间光温资源差异,提高秧苗素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和不同种植模式对新垦山地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以玉米(Zea mays L.)、番薯(Ipomoea batatas Lam.)、大豆(Glycine max Merr.)为供试植物,以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 90034)为供试AMF,设置接种AMF和不接种2类处理,在每类处理下设置玉米单作、玉米-番薯间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测定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间作可较玉米单作显著(P<0.05)提高玉米产量,但是否接种AMF对玉米产量没有明显影响。接种AMF后,玉米单作的土壤pH和碱解氮含量显著(P<0.05)高于间作。与不接种AMF相比,接种AMF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单作处理土壤>2 mm大团聚体比例,以及土壤蛋白酶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玉米-番薯间作接种AMF后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脲酶、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而玉米-大豆间作接种AMF后显著(P<0.05)降低了β-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活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和碱解氮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综合来看,接种AMF条件下玉米-番薯间作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酶活性,对于提升新垦山地地力条件具有较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张伟 《中国畜禽种业》2021,17(12):19-20
随机选择养殖模式不同的4家肉鸭养殖场,各选用1日龄同品种同批次整栋舍樱桃谷肉鸭进行对比观察。在管理方式相似、免疫及消毒程序相同的情况下饲喂同一品牌全价料,观测不同养殖模式下各肉鸭场樱桃谷肉鸭采食量、日增重、成活率及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叠层笼养肉鸭在日增重、成活率等方面均极显著(P<0.01)高于网上平养肉鸭,采食量笼养肉鸭显著低于(P<0.05)网上平养肉鸭,笼养肉鸭料肉比极显著(P<0.01)低于网上平养肉鸭;相同饲养模式养殖肉鸭在采食量、日增重、成活率等方面差异均不显著(P>0.05)。叠层笼养肉鸭单只利润比网上平养肉鸭高2~3元,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6.
采用PCR-RFLP方法对烟台黑猪DQB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进行研究,并对该位点与仔猪腹泻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烟台黑猪DQB基因外显子2上共检测出4种等位基因(A、B、C、D),7种RFLP带型(AA、BB、CC、AB、AC、BC、AD),该位点具有较丰富的多态性。卡方适合性检验显示,烟台黑猪的DQB基因外显子2没有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黑猪的性别和DQB外显子2的基因型均对仔猪腹泻无显著影响(P>0.05),而性别与基因型的互作效应对仔猪腹泻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在公猪群体中,AD基因型仔猪腹泻评分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在母猪群体中BB、AC、BC、CC基因型仔猪腹泻评分高于其他基因型仔猪(P<0.05)。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喷施硼、钼肥对新疆绿洲区滴灌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共设置4种处理:施钼(Mo)、施硼(B)、硼钼配施(B+Mo)、不施肥(CK),分别测定各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的生长性状、干草产量、营养品质。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B+Mo处理的紫花苜蓿干草总产量最高,达17 186.41 kg·hm-2,但与B处理的差异不显著。株高、茎粗、叶茎比、生长速度中,与干草产量关联度最高的是株高,关联度最低的是叶茎比。B+Mo处理的粗蛋白含量比CK处理增加了13.96%~27.64%。除第3茬外,B+Mo、B处理的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均显著(P<0.05)大于CK处理;除第4茬外,B+Mo处理的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显著(P<0.05)大于Mo处理。B+Mo处理的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CK处理。紫花苜蓿的总干草产量与粗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相对饲喂价值呈显著(P<0.05)正相关,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在新疆绿洲区,硼钼配施更有利于促进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形成及其营养品质的提高,若单独考虑一种元素,施硼的效果优于施钼。  相似文献   

18.
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Li2)3种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以及机体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揭示球虫感染对脾脏和盲肠中IL-6、IL-8和CCLi2的表达量的影响,以京海黄鸡(Gallus gallus)为试验材料,设球虫感染组和非感染的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了脾脏与盲肠组织中IL-6、IL-8和CCLi2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同一组织感染组与对照组间3个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同时分析同一处理组的同一组织内、不同组织间3个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感染组脾脏组织IL-6、IL-8和CCLi2三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IL-6基因达极显著水平(P<0.01);感染组盲肠组织中IL-6、IL-8和CCLi2的表达量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感染组脾脏组织中IL-6、IL-8和CCLi2的表达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在感染组盲肠组织中IL-8、CCLi2与IL-6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但IL-8与CCLi2基因表达量相关不显著(P>0.05);在对照组脾脏组织中,IL-6、IL-8与CCLi2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其他基因间相关均不显著(P>0.05);对照组盲肠组织中IL-6、IL-8和CCLi2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此外,无论感染组还是对照组,脾脏和盲肠组织间3个基因的表达量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IL-6、IL-8和CCLi2可能在京海黄鸡球虫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这3个基因在球虫病抗病育种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对京海黄鸡球虫病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早期断奶及谷氨酰胺添加对仔猪血清游离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分别选取哺乳、断奶和饲喂谷氨酰胺的小母猪用于试验,采用色谱分析、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仔猪的生长性能、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血清游离氨基酸中,断奶组的精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含量较哺乳组含量显著降低(P<0.05),断奶组的异亮氨酸、蛋氨酸、苯甲基丙氨酸、苏氨酸和丙氨酸含量较哺乳组含量显著上升(P<0.05);谷氨酰胺组的苏氨酸和甘氨酸含量较断奶组含量显著降低(P<0.05),谷氨酰胺组的亮氨酸、异亮氨酸、半胱氨酸和缬氨酸含量较断奶组含量显著上升(P<0.05);氨基酸代谢产物中,断奶组的γ-氨基正丁酸、牛磺酸、瓜氨酸、肌肽、乙醇胺和羟赖氨酸含量较哺乳组含量显著降低(P<0.05),断奶组的α-氨基己二酸、胱硫醚、鹅肌肽、1-甲基组氨酸、3-甲基组氨酸、磷酸乙醇胺、磷酸丝氨酸和尿素含量较哺乳组含量显著上升(P<0.05);谷氨酰胺组的鸟氨酸、鹅肌肽和磷酸乙醇胺含量较断奶组含量显著降低(P<0.05),谷氨酰胺组的α-氨基己二酸、α-氨基正丁酸、肌肽、乙醇胺、羟赖氨酸、磷酸丝氨酸和尿素含量较断奶组含量显著上升(P<0.05)。结果表明,合理饲喂谷氨酰胺有助于游离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恢复到正常水平。主成分分析显示,3个试验组代谢物的表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表明,苏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鹅肌肽、磷酸乙酸胺、乙醇胺和羟赖氨酸等是较为重要的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由此可见,仔猪在早期断奶阶段机体的血清的氨基酸含量发生明显变化,且添加谷氨酰胺能明显调节仔猪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20.
生物有机材料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北省滨海盐碱土盐碱化程度高、盐分毒害突出的问题,选取生物炭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该地区的滨海盐碱土进行改良研究。设计2因素4水平试验(园林废弃物堆肥设置4个施用水平:0、20、40、80 g·kg-1,分别用G0,G1、G2、G3表示;生物炭设置4个施用水平:0、10、20、40 g·kg-1,分别用B0、B1、B2、B3表示),开展室内土壤培养,测定土壤pH、电导率(EC)、钠吸附比(SAR)、土壤饱和导水率,以及Cl-、$SO^{2-}_{4}$、有机质含量等土壤理化指标的变化,探索生物炭和园林废弃物堆肥等生物有机材料对滨海地区盐碱土改良的效果。结果表明:当生物炭施用量一定时,除B1水平下土壤pH无显著变化外,G2、G3处理的土壤pH显著(P<0.05)低于G0处理。当园林废弃物堆肥施用量一定时,B3处理显著(P<0.05)升高土壤的pH。在不施用生物炭的情况下,单独施入园林废弃物堆肥显著(P<0.05)降低土壤EC。在G0和G1条件下,施用少量的生物炭(B1)亦可显著(P<0.05)降低土壤EC。适量施用生物炭或园林废弃物堆肥均可显著(P<0.05)降低土壤的SAR。G3条件下,添加生物炭会显著(P<0.05)降低土壤$SO^{2-}_{4}$含量。当生物炭施用量一定时,G3处理的土壤$SO^{2-}_{4}$含量较G0处理显著(P<0.05)增加。相较于不施用生物炭和园林废弃物堆肥的处理,施用B3水平的生物炭或G3水平的园林废弃物堆肥可显著(P<0.05)降低土壤Cl-含量。在相同的园林废弃物堆肥或生物炭用量条件下,增加生物炭或园林废弃物堆肥可显著(P<0.05)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当增加生物炭或园林废弃物堆肥也可显著(P<0.05)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总体来看,采用适量的生物炭和园林废弃物堆肥配施,既能提升土壤肥力,又能降低盐碱土壤的pH和盐分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