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试验比较在饲料中添加硒代蛋氨酸、酵母硒和亚硒酸钠等3种硒源在不同水平下对蛋鸡生产性能、血清硒含量、蛋硒含量及硒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硒水平的增加使蛋鸡的产蛋率略微下降,但是3种硒源在0.1~0.5 mg/kg水平下50周龄蛋鸡均表现出了较好的生产性能;3种硒源均可显著提高蛋硒含量,添加酵母硒或硒代蛋氨酸可使蛋硒含量显著高于添加亚硒酸钠处理;3种硒源的硒转化率从大到小排序为酵母硒硒代蛋氨酸亚硒酸钠,亚硒酸钠的平均硒转化率低于对照组。综合比较,应采用酵母硒或硒代蛋氨酸取代亚硒酸钠作为蛋鸡饲料的主要硒源。  相似文献   

2.
以亚硒酸钠为硒源,通过蝉花孢梗束的富硒培养,探究硒对蝉花孢梗束营养和功能成分的影响,并对富硒蝉花孢梗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蝉花孢梗束中硒的含量随培养基中外源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当培养基中亚硒酸钠浓度为100 mg·kg-1时培养的蝉花孢梗束中硒含量达到142.22 mg·kg-1。富硒培养的蝉花孢梗束中蛋白质、脂肪、腺苷和甘露醇的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在培养基中亚硒酸钠浓度为75 mg·kg-1时富硒蝉花孢梗束的蛋白质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为52.60,高于对照组。聚类分析表明,总体上富硒培养时亚硒酸钠浓度越高对蝉花孢梗束营养和功能成分影响越大。综合分析得出,当培养基中亚硒酸钠浓度为75 mg·kg-1时既能提高蝉花孢梗束中蛋白质、脂肪、腺苷和甘露醇的含量,又能提高蝉花孢梗束的蛋白质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基质栽培条件下外源硒对番茄的生物效应,以硒酸钠为硒源,设10个硒浓度水平,分别为0(CK)、0.25、0.50、1.00、2.50、5.00、10.00、20.00、40.00和80.00 μmol·L-1,研究外源硒对番茄生物量、产量、品质,以及各器官硒积累、转运和其他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0.25、1.00和5.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地上干物质含量高于其他处理,1.00和5.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地下干物质含量次于0.50 μmol·L-1硒酸钠处理,且高于0.25 μmol·L-1硒酸钠处理。4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维生素C (VC)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硝酸盐含量次于8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0.25和5.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VC、可溶性糖和硝酸盐含量均次于4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0.5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硝酸盐含量较CK增加21.52%;除2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外,其他处理糖酸比均高于CK。5.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硒酸钠>10.00 μmol·L-1时,番茄产量均低于CK。施硒可促进番茄各器官硒的积累和转运,果实硒的积累量随着外源硒浓度增大成倍增加;番茄叶片硒转运能力最强,果实最弱。5.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N和Ca元素含量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CK分别增加10.75%和295.20%;1.00、2.50、5.00和1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P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硒促进了番茄对Mg(1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除外)和Fe(2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除外)的吸收。适宜硒浓度能增加植株干物质含量,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和促进矿质元素吸收。在富硒番茄生产上,建议采用5.00 μmol·L-1硒处理,起到增产提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意大利生菜为试材,以1 500 mg·kg-1生态纳米硒为硒源,分别稀释为100、200、400、600和800倍的硒溶液对生菜进行叶面喷施,研究不同浓度生态纳米硒对生菜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纳米硒可显著提高生菜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和VC的含量,降低生菜的硝酸盐含量。综合考虑,对生菜叶面喷施稀释400倍生态纳米硒的品质正调控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5.
在含有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的栽培料中培养金针菇,利用金针菇对无机硒的富集和转化功能,培植出富硒金针菇,并测定其子实体的硒含量。结果表明,金针菇的富硒能力较强,富硒金针菇子实体硒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金针菇子实体。当培养料中硒浓度≤300 mg·kg-1时,子实体硒含量增加;>300 mg·kg-1时,子实体硒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选用39周龄岭南黄品种肉用母种鸡240只,按照饲养试验要求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饲喂添加0.30 mg?kg-1硒水平的亚硒酸钠和DL-硒代蛋氨酸日粮;种蛋按重复分别孵化后,初生雏鸡各选60只,共计360只,饲喂不加硒的相同日粮56 d,研究母种鸡补充不同硒源对后代肉鸡硒沉积、抗氧化指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亚硒酸钠组比,硒代蛋氨酸组显著提高了初生雏鸡、肉成鸡肝、肾和肌肉组织、雏鸡胸腺、肉成鸡血清及种蛋的硒含量(P0.01);提高了初生雏鸡肌肉GSH-Px、SOD和肾脏SOD活力(P0.05)、肌肉和肝脏T-AOC及肾脏GSH水平(P0.01),降低了肌肉和胰脏MDA含量(P0.05);增强了肉成鸡血清和肌肉GSH-Px活力(P0.01)、血清SOD活力、胰和肌肉T-AOC(P0.05);降低了后代肉鸡死亡率和料质量比(P0.05).上述结果提示,母种鸡补充DL-硒代蛋氨酸同比亚硒酸钠能提高种蛋及后代肉鸡组织硒含量,增强后代机体抗氧化功能,降低其死亡率,有利于生长并提高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18℃条件下,采用Korbor法按等对数间距使用硒代蛋氨酸、亚硒酸钠、硒酸钠对规格为10、20、50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硒代蛋氨酸对10、20、50 g组刺参的96 h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0·639、0·741、0·795 mg/L;亚硒酸钠对10、20、50 g组刺参的96 h LC50分别为0·275、0·299、0·324 mg/L;硒酸钠对10、20、50 g 组刺参的96 h LC50分别为0·305、0·346、0·368 mg/L;3种硒化合物对3种规格刺参的急性毒性大小均为亚硒酸钠>硒酸钠>硒代蛋氨酸。研究表明,在富硒海参生产中,推荐使用硒代蛋氨酸作为硒源。  相似文献   

8.
利用蜜环菌AY3为试验菌株,以综合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培养基的适宜碳源以及亚硒酸钠和二氧化锗的添加量对蜜环菌菌索生物量及多糖含量的影响,筛选蜜环菌液体培养的适宜碳源和富硒富锗最佳添加量。通过添加葡萄糖、麦芽糊精、红薯淀粉、土豆淀粉、可溶性淀粉等5种不同的碳源研究可知,蜜环菌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麦芽糊精,生物量为18.05 g·L-1;最佳亚硒酸钠添加量为300 mg·L-1,最佳二氧化锗添加量为500 mg·L-1。  相似文献   

9.
以新鲜豇豆为试材,研究100、200、300、400 mg·L-1 丙二酸处理的豇豆在(8±2) ℃贮藏期间锈斑指数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12 d后,丙二酸处理的豇豆锈斑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200、300 mg·L-1 丙二酸处理效果最好;丙二酸处理的失重率始终低于对照,300 mg·L-1 丙二酸处理显著低于对照;贮藏9 d时,丙二酸处理的豆荚、豆粒可溶性蛋白含量始终高于对照,贮藏12 d时,300 mg·L-1丙二酸处理的豆荚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高于对照68.49%,豆粒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对照6.42%;贮藏期间豇豆的叶绿素、维生素C含量呈下降趋势,300 mg·L-1丙二酸处理组始终高于对照;豇豆豆荚、豆粒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贮藏期间迅速下降,200、300 mg·L-1丙二酸处理豆荚可溶性糖含量始终高于对照;豇豆的纤维素含量呈上升趋势,300 mg·L-1丙二酸处理豇豆纤维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豇豆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贮藏期间,丙二酸处理的PPO活性始终低于对照;所有处理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在第6天达到峰值然后下降,300、400 mg·L-1丙二酸处理在贮藏期间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一直比较平稳。不同浓度丙二酸处理通过抑制豇豆锈斑指数增加,延缓失重率、纤维素含量、PPO活性的升高和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降低,保持较高水平的POD活性清除自由基,来维持豇豆采后品质,从而提高豇豆采后保鲜效果;综合比较4个丙二酸浓度处理,以300 mg·L-1 丙二酸处理豇豆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拟筛选富集硒能力强的棉花品种,探索硒源施用的合适浓度,为硒在棉花栽培中的应用奠定基础。以5个棉花品种为材料,施用5种外源硒肥,每种硒源选用2个浓度,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棉花性状表现最充分的结铃盛期取功能叶测定叶片硒含量。结果表明,试验棉花品种中,GY5、鄂抗13、新陆早38能更好地利用外源硒。试验外源硒中,亚硒酸钠在棉花叶片中的富集极显著优于其他外源硒。鄂抗13-亚硒酸钠棉花叶片硒含量最大,为0.322 7 mg/kg,显著高于其他组。棉花叶片对不同浓度硒源的富集试验中,大多数组合间差异不显著,只有10 mg/kg亚硒酸钠在棉花叶片中的富集效果最优。由结果可知,不同硒源、不同硒浓度在不同棉花品种叶片中的富集效应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叶面喷施表油菜素内酯(EBR)对葡萄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夏黑葡萄幼苗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0.5、1.0、1.5、2.0 mg·L-1)的EBR,测定EBR对葡萄幼苗生物量、光合特性、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EBR提高了葡萄幼苗的生物量、根冠比和光合色素含量,降低了叶绿素a/b;除了叶温下蒸气压亏缺值有所降低,幼苗叶片的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升高;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升高,且均在EBR浓度为1.0 mg·L-1和1.5 mg·L-1时升高幅度较大;喷施1.0 mg·L-1和1.5 mg·L-1EBR时,叶片的相对电导率降低;喷施1.5 mg·L-1EBR时,幼苗根、茎的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喷施0.5 mg·L-1和1.0 mg·L-1 EBR时,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总体上,叶面喷施1.0 mg·L-1 EBR能够促进夏黑葡萄幼苗的生长,并且能够提高幼苗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2.
硝态氮对不同基因型小白菜光合速率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表明,随营养液中硝态氮浓度的升高,7种基因型小白菜硝酸盐含量明显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蛋白质、氨基酸、净光合速率(Pn)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硝态氮含量过低或过高都可能不利于维生素C的累积。各基因型硝酸盐含量在高硝态氮环境中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在筛选硝酸盐累积较少的基因型时,应在硝态氮含量较低的养分条件下进行。长江青梗的氨基酸含量在4个不同处理中均低于其他6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高不结球小白菜的产量与品质,通过连续3季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生物炭投入量对小白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10%生物炭投入量能显著提高小白菜产量,3季平均产量为4821~4840 kg/hm2。5%~10%生物炭投入处理小白菜维生素C含量也显著提高,3季平均含量为11.4~11.5 mg/kg;硝酸盐含量随着生物炭添加量提高而降低,其中15%生物炭投入后较不0%生物炭投入降低40.1%;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间不显著。总体而言,5%~10%生物炭投入能显著提高小白菜产量,提高维生素C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14.
HPLC-ELSD法测定植物可溶性糖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大等优点。为了了解甘薯品种的可溶性糖组分和糖化特点,对11份甘薯重要种质资源的生薯和熟薯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甘薯的生薯和熟薯均含有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试验群体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8.41 mg·g-1和123.05 mg·g-1。在生薯可溶性糖中,蔗糖含量最高,占可溶性糖的45%左右,麦芽糖含量最低,仅占可溶性糖的10%左右。在熟薯可溶性糖中,麦芽糖含量最高,其中约90%来源于蒸熟过程中淀粉的转化,增量可占熟薯可溶性糖的50%以上。熟薯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主要来源于生薯可溶性糖,在甘薯蒸熟过程中变化较小。因此,甘薯的熟薯可溶性糖含量高低是由麦芽糖含量决定的。浙薯13蒸熟糖化效果好,熟薯可溶性糖和麦芽糖含量分别为179.64 mg·g-1和138.44 mg·g-1,均显著高于其余10个品种。红皮白心是一个生薯高糖品种,生薯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均居参试品种之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蘑菇菌糠堆肥在小白菜上的肥效。[方法]试验设3个处理:常规施肥、常规施肥+蘑菇菌糠堆肥、不施肥(CK)。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统计各小区产量,同时进行经济性状考察和硝酸盐、糖分含量、VC含量测定。[结果]增施蘑菇菌糠堆肥能改善小白菜的生物学性状,增产14.5%;小白菜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4.2%,硝酸盐含量降低19.1%,VC含量提高22.3%。[结论]蘑菇菌糠堆肥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蔬菜品质的效应,适宜在蔬菜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发育阶段嘉宝果果实为试材,研究其感官特征和营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旨在为适期采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花后30 d果皮颜色青绿,单果质量4.88 g,果实直径2.18 cm。随后果皮颜色由青变红再变紫,最后成紫黑色,质量及大小渐增,完全成熟时单果质量为8.20 g,果实直径为2.76 cm。果实各发育阶段中还原糖是果实中最主要的营养成分。还原糖、蔗糖和可溶性固形物三者含量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即花后30~52 d(青果—完熟),含量呈上升趋势,完熟时最高,至过熟期显著下降(P<0.05)。还原糖含量从26.58%增至56.47%,再降至53.05%,蔗糖含量从1.51%增至4.55%,再降至1.9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从8.80%增至17.10%,再降至15.83%。淀粉、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动态变化趋势相似,与还原糖趋势相反,即整体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完熟时含量最低,过熟时显著回升(P<0.05)。花后30~52 d淀粉含量从18.92%降至13.48%,蛋白质从7.24%降至5.63%,粗纤维从5.62%降至2.60%。总氨基酸含量花后30~45 d从5.35%降至3.62%,随后回升。总多酚、总黄酮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花后30 d含量最高,分别为107.63、48.03 mg·g-1,花后39 d含量最低,分别为28.75、21.05 mg·g-1。  相似文献   

17.
猪粪发酵沼液对油菜(Brassica chinensis L.)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猪粪发酵沼液在保护地油菜上施用对其品质的影响,设置了“高浓度沼液”(T1)及“低浓度沼液+化肥”(T2)两种处理,通过采集油菜样品,测试包括VC、总糖、粗蛋白、可溶性固形物、铜、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多项品质指标,研究沼液灌溉对油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低稀释倍数沼液(T1)提高了油菜的VC、总糖、粗蛋白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达310%、11%、28%和20%,但硝酸盐和锌的含量较对照增高35%和37%,且检出亚硝酸盐。“低浓度沼液+化肥”(T2)处理的油菜除VC含量提高外,总糖、粗蛋白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较对照下降6.7%、14%和13%,但是硝酸盐含量降低50%,且未检出亚硝酸盐。该结果表明采取“低浓度沼液+化肥”方式在叶菜类蔬菜上利用猪粪发酵沼液更能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