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梵净山石斛成熟的蒴果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培养基、激素浓度处理对梵净山石斛种子萌发、原球茎增殖、不定芽分化与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梵净山石斛无菌播种最佳的培养基为KN+6-BA 0.5 mg·L-1+NAA 0.5 mg·L-1+10%CM+AC 1.0 g·L-1,萌发率达到95.5%;原球茎增殖最优培养基为B5+6-BA 1.0 mg·L-1+NAA 0.1 mg·L-1+AC 0.5 g·L-1;筛选出不定芽分化最适培养基为1/2MS+6-BA 0.5 mg·L-1+NAA 0.2 mg·L-1+10%土豆泥+AC 2.0 g·L-1,不定芽增殖最适培养基为1/2MS+6-BA 2.0 mg·L-1+NAA 0.2 mg·L-1+10%土豆泥+AC 2.0 g·L-1;小苗生根适宜的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1+10%土豆泥+AC 2.0 g·L-1。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类原球茎诱导、增殖、分化和生根条件的探索,建立了浙江金线莲(ZJJ)的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在液体培养基中,类原球茎诱导的最佳条件为TDZ 0.6 mg·L-1+NAA 0.4 mg·L-1,诱导率为62.5%;在固体培养基中,类原球茎诱导的最佳条件为TDZ 0.6 mg·L-1+NAA 0.2 mg·L-1+6-BA 2.0 mg·L-1,诱导率为59.3%;类原球茎增殖的最佳条件为稀效唑1.5 mg·L-1+6-BA 2.0 mg·L-1+NAA 0.2 mg·L-1,增殖系数为8.4,其中稀效唑是类原球茎增殖的主要因子;类原球茎分化的最佳条件为6-BA 0.5 mg·L-1+NAA 0.1 mg·L-1,分化率为87.3%;植株生根诱导的最佳培养条件为1/2 MS+NAA 1.0 mg·L-1+IBA 1.0 mg·L-1,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3.
以吉塞拉6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组织培养体系优化。结果表明:以75%乙醇灭菌30 s,0.1% HgCl2灭菌10 min效果较优,MS+0.2 mg·L-1 IBA+0.5 mg·L-1 6-BA+30 g·L-1蔗糖为初代培养基,MS+0.1 mg·L-1 NAA+0.5 mg·L-1 6-BA+30 g·L-1蔗糖为最佳增殖培养基,1/2 MS+0.3 mg·L-1 IBA+0.3 mg·L-1 NAA+30 g·L-1蔗糖为最佳生根培养基。其中,活性炭含量是影响生根的关键因素。以椰糠和草炭为介质,能增强根系韧性,提高移栽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浓度6-BA和NAA对费菜嫩叶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费菜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NAA 0.2 mg·L-1,丛生芽诱导最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NAA 0.6 mg·L-1,壮苗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NAA 0.1 mg·L-1,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1 mg·L-1,幼苗移栽到经灭菌处理的等体积混合的草炭土、蛭石、珍珠岩基质中,成活率为90%。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三红蜜柚体细胞胚胎途径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采用带腋芽的无菌茎段为外植体,利用正交设计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基本培养基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体细胞胚胎的诱导、分化、增殖与生根等关键环节的影响。结果表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2,4-D 1 mg·L-1+6-BA 0.5 mg·L-1;在附加6-BA 0.1 mg·L-1的MS培养基上淡黄色的胚性愈伤组织块可诱导形成胚状体;胚状体试管苗在1/2 MS+NAA 0.5 mg·L-1培养基上生根率可达90%,移栽成活率达85%。  相似文献   

6.
以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外植体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外植体部位、基础培养基、抗褐化剂以及不同黑暗低温处理时长对其诱导阶段抗褐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在1/2MS+6-BA 1.5 mg·L-1+NAA 0.2 mg·L-1培养基中,不同部位外植体当年生茎段褐化率低,为14.8%,长势较佳;同等激素水平下,最佳基础培养基配方为1/2MS,其褐化率为15.0%;不同抗褐化剂处理水平下,掌叶覆盆子茎段对Vc 100 mg·L-1的培养基抗褐化效果最好,出芽率92.5%;而PVP处理为1 g·L-1时,相对其他浓度抑制褐化效果较好,褐化率15%,继续增加浓度则不利生长;4 ℃低温黑暗处理的最佳时间为24 h,褐化减轻明显,褐化率为5%,出芽率达到95%,超过处理时间则对其生长势有影响。由此可知,将掌叶覆盆子当年生茎段进行4 ℃低温黑暗处理24 h,接种在1/2MS+6-BA 1.5 mg·L-1+NAA 0.2 mg·L-1+Vc 100 mg·L-1或聚乙烯吡咯烷酮1 g·L-1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抗褐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用浓度激素配比对一叶萩组培快繁进行研究果表明,一叶萩最适外植体为茎段,接种成活率为96%,最佳初代培养基为6-BA 0.50 mg·L-1+IBA 0.20 mg·L-1;最佳增殖培养基为6-BA 0.50 mg·L-1+IAA 0.20 mg·L-1+GA30.10 mg·L-1,增殖系数达8.7;生根率最高的培养基为1/2MS+NAA 0.10 mg·L-1,培养30 d左右,生根率达88%,平均根长1.7 cm;最佳移栽基质是蛭石,成活率达90%。  相似文献   

8.
孟肖  陈娜  程磊  姚洁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1837-1838
以药用植物杭菊为材料,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筛选杭菊茎尖进行灭菌方法,优化培养条件。以75%乙醇和0.1% HgCl2溶液为灭菌试剂,探讨杭菊适宜的灭菌时间;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6-BA、NAA和IBA,研究杭菊增殖培养过程中植株生长情况。结果表明:75%乙醇浸泡25 s,0.1% HgCl2溶液灭菌7 min,杭菊植株生长状况良好,成活率较高,污染率仅为18%;杭菊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1+NAA 0.1 mg·L-1;生根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1+NAA 0.1 mg·L-1+IBA 0.05 mg·L-1。本研究的灭菌方式和诱导方法为后期杭菊组织培养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甜樱桃砧木吉塞拉12号当年生茎尖或茎段为试材,建立相应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以氯化汞、消毒灵、84消毒液、次氯酸钠溶液等不同消毒剂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以MS(蔗糖30 g·L-1,琼脂6.0 g·L-1)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6-BA和IBA进行诱导培养和增殖培养;以1/2MS(蔗糖20 g·L-1,琼脂6.0 g·L-1)培养基添加IBA、IAA用于组培苗的生根培养。结果表明,0.1%氯化汞处理10 min的综合消毒效果较优,诱导率可达90%;MS+0.5 mg·L-16-BA +0.1 mg·L-1 IBA为最佳增殖培养基,增殖系数达4.1;1/2MS+0.5 mg·L-1 IAA+0.9 mg·L-1 IBA为最佳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达92.3%,平均生根数4.00条,平均根长4.62 cm。  相似文献   

10.
以微型月季为材料,研究其组织培养体系。结果表明:以微型月季幼嫩茎尖为外植体,75%乙醇灭菌30 s,用无菌水清洗,再用0.1% HgCl2+体积分数0.5%吐温20灭菌6 min,具有较好的灭菌效果。MS培养基+6-BA 1 mg·L-1+NAA 0.1 mg·L-1+蔗糖30 g·L-1+琼脂7.8 g·L-1条件下,微型月季茎尖出芽诱导率可达到83.3%,培养22 d左右,诱导出的小苗生长健康、发育迅速。增殖培养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 mg·L-1+NAA 0.06 mg·L-1+蔗糖30 g·L-1+琼脂7.8 g·L-1。生根培养基宜选用1/2 MS+IBA 0.3 mg·L-1+蔗糖30 g·L-1+琼脂7.8 g·L-1。生根1个月后炼苗移栽,种植于穴盘中。待主根粗壮、植株生长健壮后转移至营养钵,基质采用草炭∶珍珠岩体积比3∶1。  相似文献   

11.
兰州百合组培快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百合新鲜鳞茎为外植体,选择MS和1/2 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不同消毒剂组合对外植体存活率、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发芽率的影响;并用响应面法优化不同激素组合对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佳消毒剂组合为75%乙醇消毒20 s+2%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0 min,外植体成活率可达96.30%。(2)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0.3 mg·L-1 NAA+3 mg·L-1 6-BA,诱导率可达96.33%。(3)促进发芽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0.3 mg·L-1 NAA+3 mg·L-1 6-BA,发芽率可达98.00%。(4)促进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 MS+0.5 mg·L-1 NAA+3 mg·L-1 6-BA+2 mg·L-1活性炭,生根率可达94.00%。本研究建立的组培快繁体系可用于兰州百合的快速大量繁殖,可为兰州百合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菜心和芥蓝的种间杂交可丰富遗传背景,创新种质资源,但由于受精合子发育障碍,需对种间杂种进行胚挽救,才能获得后代。以菜心作为母本,芥蓝作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于杂交后取种间杂种胚进行人工培养,设置5种不同胚挽救培养基,6个不同取材时间,4种不同生根培养基,3种不同染色体加倍方式,筛选适合的种间杂种胚挽救方式、增殖扩繁方式、染色体加倍方式,提高种间杂种获得率。结果显示,ERM4(MS+0.5 mg·L-1 6-BA+0.5 mg·L-1 NAA+1.0 mg·L-1 KT+1 g·L-1 AC)出胚率为10.47%,为最佳胚挽救培养基;授粉后12 d为最佳取材时间,出胚率为26.32%;RM4(1/2MS+0.5 mg·L-1 IBA)生根率最高、生根时间最短,为最佳生根培养基;秋水仙碱涂抹生长点5次,染色体加倍率可达62.26%,为最佳染色体加倍方式。通过形态学鉴定、染色体分析、倍性鉴定等方法,对F1代杂种植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得杂种为真杂种,可育株为异源四倍体。异源四倍体蔬菜种质的成功创制为后续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叶面喷施表油菜素内酯(EBR)对葡萄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夏黑葡萄幼苗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0.5、1.0、1.5、2.0 mg·L-1)的EBR,测定EBR对葡萄幼苗生物量、光合特性、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EBR提高了葡萄幼苗的生物量、根冠比和光合色素含量,降低了叶绿素a/b;除了叶温下蒸气压亏缺值有所降低,幼苗叶片的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升高;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升高,且均在EBR浓度为1.0 mg·L-1和1.5 mg·L-1时升高幅度较大;喷施1.0 mg·L-1和1.5 mg·L-1EBR时,叶片的相对电导率降低;喷施1.5 mg·L-1EBR时,幼苗根、茎的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喷施0.5 mg·L-1和1.0 mg·L-1 EBR时,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总体上,叶面喷施1.0 mg·L-1 EBR能够促进夏黑葡萄幼苗的生长,并且能够提高幼苗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和优化苦荞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为苦荞基因功能验证及分子育种提供研究工具。【方法】以苦荞品种“西荞二号”为材料,对苦荞愈伤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包括苦荞外植体类型、诱导愈伤的激素比例、继代培养基的激素比例及农杆菌类型。利用苦荞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FtCHS1的过表达验证优化后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PCR筛选和荧光观察鉴定阳性株系,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HPLC)测定花青素及黄酮醇支路代谢物含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比较FtCHS1过表达愈伤组织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苦荞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为下胚轴,其最适诱导培养基为MS+0.8 mg·L-1 6-BA+3.5 mg·L-1 2,4-D,诱导率达72%;最优继代培养基为MS+3 mg·L-1 6-BA+1 mg·L-1 KT,愈伤组织增殖率与增殖系数分别为98%和1.09;转化过程中的最佳农杆菌是GV3101,转化效率达31.3%;FtCHS1过表达愈伤组织中,花青素、芦丁和杨梅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山奈酚和槲皮素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源FtCHS1的过表达对转基因愈伤组织中5个内源同源基因FtCHSs的表达水平没有影响(P>0.05),而FtCHIFtF3HFtFLS1FtFLS2FtFLS3FtDFR1等黄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均上调表达(P<0.05)。此外,特异性正调控黄酮醇合成的转录因子基因FtMYB5FtMYB6上调表达,而花青素合成抑制子基因FtMYB8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建立了苦荞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过表达FtCHS1的苦荞愈伤组织通过上调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类黄酮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
以樱桃番茄材料J6的子叶和下胚轴为试验对象,分别在激素组合A(2 mg·L-1 6-BA+0/0.1/0.2/0.3 mg·L-1 IAA,依次编号为A1、A2、A3、A4)、组合B(2 mg·L-1 ZT+0/0.1/0.2/0.3 mg·L-1 IAA,依次编号为B1、B2、B3、B4)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不同时期的番茄子叶和下胚轴脱分化、再分化情况,以及脱分化基因和再分化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培养至第10天,子叶的脱分化率在所有处理下为100%,但脱分化基因的表达量相差较大;与B组合相比,A组合的下胚轴脱分化率更高,所有脱分化基因表达量也显著(P<0.05)上调。培养至第20 d,子叶愈伤组织在B组合下形态良好,脱分化基因Solyc01g091420.2.1、Solyc04g072900.1.1和Solyc04g054910.3.1表达量在B1和B2处理下显著上调;下胚轴愈伤形态在所有处理下疏松透亮,所有脱分化基因表达量只在B2处理下显著上调。培养至第60 d,子叶再分化率在B1和B2处理下最高,为67%和58%,再分化基因Solyc05g013540.1.1、Solyc02g022850.1.1和Solyc10g052510.2.1在B1和B2处理下高表达;下胚轴再分化率和基因表达量在所有处理下均较低。综上所述,番茄材料J6以子叶为外植体,在2 mg·L-1 ZT+0/0.1 mg·L-1 IAA的激素组合下离体再生效果最好,脱分化基因Solyc01g091420.2.1、Solyc04g072900.1.1、Solyc04g054910.3.1和再分化基因Solyc05g013540.1.1、Solyc02g022850.1.1、Solyc10g052510.2.1与子叶离体再生过程密切相关,从分子层面证实了不同激素组合处理对调控番茄不同类型外植体脱分化、再分化过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杜鹃花种子细小且发芽率低,为探索有效促进种子萌发的方法,选用杜鹃花主栽品种春鹃紫蝴蝶自交种子为材料,通过蒸馏水浸种、GA3浸种和无菌播种添加NAA、KT、ZT及GA3的处理方式,比较不同处理对杜鹃花自交种子萌发时间、发芽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蒸馏水浸种处理以24 h浸种的效果最佳,发芽率达43%;无菌播种结合2.0 mg·L-1 GA3+0.05 mg·L-1 NAA处理的效果最佳,发芽率达75%;GA3浸种以1 600 mg·L-1 GA3处理24 h的效果最佳,发芽率可达82%,是对照组的1.82倍。以GA3浸种法处理杜鹃花2个杂交组合的杂交种子,发现其各项发芽指标均优于对照,其中29号杂交种子的最适GA3处理为1 200 mg·L-1浸种24 h,发芽率达96%;59号杂交种子最适GA3处理为1 600 mg·L-1浸种24 h,发芽率可达95%,二者发芽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0%和71%,萌发时间分别提早2和8 d。因此,适宜浓度尤其是高浓度GA3浸种处理能有效促进杜鹃花自交和杂交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浙江新昌茶叶炭疽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病害特征描述,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致病性的试验和rDNA ITS序列的测定比较,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针对该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药剂敏感性测定。病原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浙江省新昌县的茶叶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15种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5%咪鲜胺微乳剂、250 g·L-1丙环唑乳油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茶叶炭疽病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EC50<1 mg·L-1);325 g·L-1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颗粒剂和10%己唑醇悬浮剂的抑制效果次之(1 mg·L-150<10 mg·L-1);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EC50>10 mg·L-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颗粒剂对茶叶炭疽病菌丝生长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18.
随机选择32周龄、体质量1.6 kg的蛋鸡80羽进行试验,在饮水中分别添加159 mg·L-1(标签推荐最高剂量)和79.5 mg·L-1的磺胺间甲氧嘧啶,连续用药5 d,分别作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停药后收集鸡蛋样品。鸡蛋样品采用QuEChERS方法进行前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鸡蛋样品中磺胺间甲氧嘧啶的残留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发现,高剂量组在休药后第1、3、5、10、16、20、24天鸡蛋磺胺间甲氧嘧啶残留量分别为2 497.3、220.1、38.9、6.0、1.3、0.5、0.1 μg·kg-1,低剂量组在休药后第1、3、5、10、16天鸡蛋磺胺间甲氧嘧啶残留量分别为694.3、45.2、15.5、1.5、0.1 μg·kg-1。磺胺间甲氧嘧啶在鸡蛋中的消除速率为0.4~0.6 μg·kg-1·d-1。高、低剂量组分别在停药后第5天和第3天鸡蛋中磺胺间甲氧嘧啶残留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如采用标签推荐最高剂量,建议休药期控制在5 d以上。  相似文献   

19.
土壤中的微塑料污染及其毒理学效应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但微塑料对外生菌根真菌的毒性研究仍不多见。为此,以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Pt)和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us,Ld)作为供试菌株,选用粒径80 nm和4 μ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塑料微球(PS-MPs)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固体平板法和液体培养法研究不同粒径不同质量浓度(10~300 mg·L-1)的PS-MPs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情况、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电导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200~300 mg·L-1)的PS-MPs显著(P<0.05)抑制2株真菌的生长,且粒径4 μm的PS-MPs较粒径80 nm的对两株真菌的生物量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随PS-MPs质量浓度的升高,Pt和Ld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始终显著(P<0.05)高于对照,且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暴露于2种粒径的PS-MPs之中时,Pt和Ld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300 mg·L-1处理下最低,且显著(P<0.05)低于对照;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各处理下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PS-MPs处理下,Pt和Ld的MDA含量显著(P<0.05)升高(除10 mg·L-1 4 μm PS-MPs处理下的Pt和200 mg·L-1 4 μm PS-MPs处理下的Ld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P<0.05)降低(除10、20 mg·L-1 80 nm PS-MPs处理下的Pt和10 mg·L-1 80 nm PS-MPs处理下的Ld外),菌丝组织电导率显著(P<0.05)升高。据此推测,PS-MPs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机制可能涉及氧化应激反应,且不同菌株对不同粒径PS-MPs的响应不同。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微塑料对土壤外生菌根真菌的急性毒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系统评价纳米二氧化钛(nTiO2)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研究其对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 obliquus)、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以及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蝌蚪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nTiO2对斜生栅列藻、大型溞、斑马鱼和非洲爪蟾蝌蚪的急性毒性分别为0.140 mg·L-1(72 h-EC50)、1.26 mg·L-1(48 h-EC50)、22.0 mg·L-1(96 h-LC50)和5.02 mg·L-1(96 h-LC50),毒性级别分别为高毒、中毒、低毒和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