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榕管蓟马和香蕉花蓟马分别归属于管蓟马科和蓟马科,目前这2种蓟马对寄主为害重且相应的生防菌资源较少。为丰富这2种蓟马的生防菌资源,本研究尝试从受虫生真菌感染死亡的昆虫上分离生防菌株,确定其分类地位,测定其对这2种蓟马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从自然罹病死亡的马尾松毛虫幼虫上分离到1株编号为BB-T02的虫生真菌,经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认为球孢白僵菌。针对榕管蓟马和香蕉花蓟马的2龄若虫,菌株BB-T02侵染7 d后的LC50分别为1.89×105孢子/mL和9.90×104孢子/mL,1.00×108孢子/mL处理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4.12%和98.81%、LT50分别为3.48 d和3.14 d;针对它们的成虫,侵染8 d后的LC50分别为4.45×105孢子/mL和2.13×105孢子/mL,1.00×108孢子/mL处理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7.21%和95.29%、LT50分别为4.20 d和3.69 d。综上,球孢白僵菌BB-T02对这2种蓟马致病力强,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
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Hampson)为近年新发生的农业害虫,具有隐蔽为害的习性。为探索有效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实验室内测定了YB8、TB1126、YB12、TB1349和YB15共5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双委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力,筛选出高致病力白僵菌菌株,并测定其在玉米植株中的定殖率。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双委夜蛾的致病力存在较大的差异,LT50分别为1.35、2.16、2.61、1.68和2.16 d,LC50分别为9.09×107、5.00×108、5.54×109、1.41×1011和2.61×1012孢子/mL。菌株YB8在26℃下,产孢量1.094×107个/mL,孢子萌发率89.66%,1×109孢子/mL 10 d时双委夜蛾2龄幼虫死亡率达到100%,感染僵死率达到86.67%,在玉米根中定殖率为44.44%,茎中定殖率为51.59%,叶片中定殖率为36.30%。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3.
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是近年我国新记录的两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分别在福建省的番荔枝果园和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发生为害严重。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B-T02对这2种检疫性粉蚧的生防潜力,本研究在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测定该菌株对两种检疫性粉蚧的致病力和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T02培养最适的温度为28℃、光周期8L:16D、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蛋白胨,在此条件下培养10 d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可达5.60 cm和4.22×108孢子/cm2。菌株BB-T02侵染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10 d后的LC50分别为5.00×105孢子/mL和2.17×105孢子/mL,1.00×108孢子/mL处理的累计致死率分别为85.39%和88.76%、LT50分别为5.78 d和5.19 d。菌株BB-T02蛋白酶活性的变化幅度较大,在第5 d达峰值22.68 U/mL;几丁质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变化幅度相对平稳,均在第6 d分别达到峰值13.19 U/mL和9.77 U/mL。综上,球孢白僵菌BB-T02生长速度快、产孢量高,对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的侵染活性强,可用于这两种检疫性粉蚧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4.
从实验室保存的真菌菌株初步筛选获得6株对葱蝇有一定致病力的白僵菌菌株,通过室内生测进一步测定不同菌株对葱蝇幼虫的毒力。测试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处理下(1×107孢子/mL),菌株CQBb119的致死率最强,第14 d对葱蝇幼虫的致死率达到77.78%,僵虫率达到58.52%,致死中时(LT50)为6.10 d。使用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处理葱蝇的各个虫态,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处理下,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葱蝇的死亡率逐渐升高,致死中时降低。在1×108和1×109孢子/mL浓度的菌液处理下,第14 d对葱蝇幼虫的LT50分别为5.48和4.94 d;LC50为1.35×106孢子/mL。菌株CQBb119对葱蝇成虫和蛹也有一定致死作用,但成虫和蛹的死亡率均未能达到50%。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菌株CQBb119对葱蝇幼虫具有良好杀虫活性,可以用于防控葱蝇的潜在生防制剂开发。  相似文献   

5.
茶丽纹象甲是我国茶园重要的食叶害虫之一,目前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亟需开发绿色生态环保的防控技术。为筛选出可防治茶丽纹象甲的生防菌株,本研究从田间采集了自然感病致死的茶丽纹象甲幼虫僵虫并分离出一株虫生真菌菌株。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该菌株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命名为Maure 1.1。在自然化蛹和羽化温度(22℃)条件下,茶丽纹象甲幼虫在接种1×105~1×108个孢子/m L的球孢白僵菌菌株Maure 1.1孢子液后,其感病死亡率随接种后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用最大浓度孢子通过浸虫和拌土法处理11 d时,茶丽纹象甲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6.67%和73.33%,LC50分别为2.00×103和1.11×103个孢子/mL,LT50分别为7.87和7.84 d。上述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Maure 1.1对茶丽纹象甲幼虫具有致病活力,可作为茶丽纹象甲生物防治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6.
本文联合应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HFW-05与低剂量化学杀虫剂,评价其是否对小菜蛾防治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为小菜蛾的有效防控提供新的途径。结果表明,低剂量的化学杀虫剂对菌株HFW-05分生孢子的萌发率、菌丝生长和胞外蛋白酶活性没有影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最明显。低剂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氯虫苯甲酰胺与HFW-05混用均可明显提高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杀虫速度。氯虫苯甲酰胺最低设定浓度10×与HFW-05 3个浓度(1.0×106、1.0×107、4.0×107孢子/mL)混用对小菜蛾的理论LT50均低于1 d,显著低于单独使用HFW-05孢悬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4×与HFW-05 3个浓度(1.0×106、1.0×107、4.0×107孢子/mL)混用对小菜蛾的LT50分别为2.4、2.2和1.2 d,显著低于单独使用HFW-05孢悬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均没有影响HFW-05对小菜蛾的僵虫率。表明白僵菌HFW-05与低剂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氯虫苯甲酰胺联合应用,在保证白僵菌侵染作用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对小菜蛾的致病力,是防治小菜蛾的一项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浸虫法测定了4株球孢白僵菌对1日龄葱地种蝇(本文称葱蝇)成虫的毒力,筛选出高致病力的菌株,描述了感染症状,测定了其亚致死剂量LC20和LC50对存活1日龄葱蝇成虫生物学参数和繁殖力的影响,并比较了5.8×103和5.7×105孢子/mL对1日龄和10日龄葱蝇成虫死亡率和单雌产卵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菌株Bb01对葱蝇成虫的致病力最强,其LC50为1.76×106孢子/mL,其次为菌株Bb03和Bb02,其LC50分别为4.05×106和1.86×107孢子/mL。与对照相比,菌株Bb01亚致死剂量处理1日龄成虫后,明显延迟了葱蝇成虫的产卵前期,降低了单雌产卵量,LC20浓度处理时单雌产卵量比对照下降了51.9%,LC50处理下降92.2%,明显缩短了雌成虫寿命,但卵孵化率没有明显影响。虽然菌株Bb01对1日龄成虫造成的死亡率较高,但在5.7×105孢子/mL下,10日龄成虫单雌产卵量比对照下降了82.5%,对种群控制效果仍较强。  相似文献   

8.
石蒜绵粉蚧是近年我国新记录的一种有害生物,目前在福建省漳州地区的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发生为害严重。为探讨金龟子绿僵菌F061和FM-03对该虫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本研究测定这2株菌株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毒力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石蒜绵粉蚧受菌株F061和FM-03侵染10 d后1×108孢子/mL处理浓度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15%和91.95%;构建的2个TDM模型均通过Pearson卡方和Hosmer-Lemeshow检验,2株菌株对石蒜绵粉蚧的时间-剂量互作效应明显,剂量效应随侵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时间效应随菌液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强,菌株F061侵染10 d后的LC50和1.00×108孢子/mL处理的LT50分别为5.55×105孢子/mL和5.04 d,而菌株FM-03在同等条件下的LC50和LT50分别为1.11×105孢子/mL和4.67 d,毒力强于菌株F061;此外,2株菌株1.00×108孢子/mL处理浓度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防治效果也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菌剂F061和FM-03喷施10 d后的室内防治效果分别为74.06%和81.32%。综上,2株菌株均可用于防控多肉植物上的石蒜绵粉蚧,菌株FM-03可优先开发应用,菌株F061可作为备选菌株使用。  相似文献   

9.
刺吸式口器昆虫常发生严重且抗药性强。本文室内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Ifu13a对梨冠网蝽、小绿叶蝉和温室白粉虱等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控制潜力。在1.0×108、1.0×107和1.0×106孢子/mL接种浓度下,在处理后初始2 d保持RH(95±5)%,随后8 d保持RH(78±5)%的条件下,小绿叶蝉和温室白粉虱成虫的累积死亡率均达到100%,其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12、4.11、5.43和4.77、5.55、5.32 d,而梨冠网蝽的致死中时为7.32、8.22、9.79 d。在1.0×108和1.0×107孢子/mL浓度下,小绿叶蝉和温室白粉虱累计死亡率均在5 d内即达到100%,2种害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90×103和3.03×104孢子/mL;而梨冠网蝽第10 d在2种浓度下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了81.25%、77.5%,其LC50为6.88×105孢子/mL。菌株Ifu13a显示出一定的寄主专化性,菌株Ifu13a显现了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高控制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金龟子绿僵菌FM-03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柑橘粉蚧的侵染效果,室内测定不同温度、pH、光周期、碳氮源对该菌株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观察柑橘粉蚧受该菌株侵染后的死亡趋势,构建该菌株对柑橘粉蚧的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FM-03菌株培养最适的温度为25℃、pH 7、光周期12L:12D、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在此培养条件下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可达6.17 cm和3.70×109孢子/皿。柑橘粉蚧受菌株FM-03侵染后的死亡趋势随菌株浓度升高和侵染时间延长而上升,1×108、1×107和1×106孢子/mL处理的升幅明显高于其他2个处理,其中在1×108孢子/mL处理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可达82.02%;构建的TDM模型,通过Pearson卡方和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菌株FM-03对柑橘粉蚧的剂量效应随侵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时间效应随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强,侵染8 d后的LC50和1.00×108孢子/mL处理的LT50分别可达6.03×105孢子/mL和4.53 d。综上,金龟子绿僵菌FM-03菌株生长快、产孢量高,对柑橘粉蚧的致病力强,生防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高毒力的生防白僵菌菌株,本研究对分离获得的4株白僵菌F1、F5、F6、F8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并在室内检测对甜菜夜蛾的致病力,最后通过大田试验验证了高毒力菌株对花生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上述4株白僵菌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及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生长最快以及产孢量最高的是菌株F1,菌落呈粉状。菌株F6的分生孢子较其他菌株的分生孢子大。致病力检测结果表明,菌株F1对甜菜夜蛾的致病力最强,LC50和LT50分别是2.9383×106 cfu/mL和5.79 d;其次是菌株F8,菌株F5和F6的毒力相对较弱。大田防效试验表明,菌株F1对花生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可达75%以上,并在花生叶片具有较强的定殖能力。  相似文献   

12.
春尺蠖在我国危害严重,为了挖掘具有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生防因子,本文分离纯化一株能够感染春尺蠖幼虫的新病毒,生物活性测定了新病毒株的毒力及其对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pciNPV)的增效作用。新病毒株的超微结构观察表明,该病毒多角体多为切面呈六边形的多面体,直径大小为0.32~1.20 μm,病毒粒子呈近球状,具有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结构特征,命名为春尺蠖质型多角体病毒(ApciCPV)。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有很强的毒力,半致死浓度(LC50)为1.42×104 OBs/mL。当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时,ApciCPV可使ApciNPV半致死时间(LT50)缩短0.50~10.90 d,使ApciNPV对春尺蠖的最终致死率提高6.70%~43.33%。根据最终致死率、LT50以及ST三个值综合决定,当ApciNPV和ApciCPV配比浓度分别为1.0×106和1.0×104 OBs/mL时,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感染效率最高。新分离的ApciCPV病毒株是控制春尺蠖虫口密度的理想生物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一株新的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青岛分离株SeMNPV-QD)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本文以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青岛株SeMNPV-QD与美国株SeMNPV-US1为材料,分别测定了病毒对甜菜夜蛾细胞系的感染、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室内生物活性以及田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SeMNPV-QD与SeMNPV-US1对甜菜夜蛾细胞系Se-3的感染率分别为92.34%和93.65%,平均每个细胞的病毒多角体产量分别为23.97和24.10 PIB,差异均不显著;SeMNPV-QD与SeMNPV-US1对初孵甜菜夜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4.43×104和4.35×104 PIB/mL,LT50分别为4.12和4.02 d;SeMNPV-QD与SeMNPV-US1对4龄甜菜夜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9.25×105和4.44×105 PIB/mL,LT50分别为6.20和5.50 d;SeMNPV-QD和SeMNPV-US1对大葱田甜菜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7 d的校正防效分别达到74.99%和79.04%。研究结果将为新病毒株的深入研究开发以及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