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若虫的优势寄生蜂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的寄生行为,利用扫描电镜对亮腹釉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分布和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亮腹釉小蜂雌成虫触角上存在5种感受器,分别是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乳头状感受器、板形感受器和末端指形感受器;亮腹釉小蜂雄成虫触角上存在4种感受器,分别为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乳头状感受器和板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又可以根据外部形态的差异划分为4个亚型,即毛形感受器类型1、2、3、4。此外,板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类型2和毛形感受器类型3在亮腹釉小蜂雌成虫触角上的分布数量显著多于雄成虫触角上的分布数量。这些形态学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性别亮腹釉小蜂的触角感知行为。  相似文献   

2.
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试验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平腹小蜂是荔枝蝽卵的寄生蜂,我们发现蓖麻蚕卵是这种寄生蜂室内繁殖的优良寄主。平腹小蜂在繁殖利用上有下列优点:(1)世代历期不长,便于大量繁殖。在30℃温度条件下,胚胎及胚后发育的十五天;(2)成虫寿命长,常温下,雌蜂寿命约一个月;雄蜂约七、八天。雌蜂寿命丧,产卵期也长,在田间发生作用的时间也长;(3)雌蜂羽化交尾以后,不必重复交尾,即可继续产受精卵;(4)在广州地区平腹小蜂可以以幼虫过冬,翌春羽化,根据这个特性,可在晚秋大量繁殖,来春应用。蓖麻蚕卵冷藏于0—5℃温度下经60天,仍可供繁殖之用。平腹小蜂的老熟幼虫冷藏于0—5℃温度下,经112天,仍有95%可化为成虫。这些现象,都有利于大量繁殖及蜂量的累积。1961年春季放蜂治蝽试验的结果:每株5—8公尺高的荔技树,放雌蜂约一百头,十天后,荔蝽卵寄生率提高到89.5%;而对照区的寄生率只有32.9%。初步认为平腹小蜂可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下贮存、苹果绵蚜粘贴方式对苹果棉蚜蚜小蜂羽化率的影响,调查了苹果棉蚜蚜小蜂在苹果园的自然寄生率、羽化率。结果表明,10℃贮存1 d、15℃贮存1~2 d、20℃贮存1~15 d对苹果棉蚜蚜小蜂羽化率无影响;苹果绵蚜僵蚜腹面粘贴时,苹果棉蚜蚜小蜂羽化率(64.71%)显著高于侧面粘贴和背面粘贴的效果(分别为53.13%和55.94%);7月上旬至9月中旬苹果园中苹果棉蚜蚜小蜂自然寄生率较高(35.46%~53.00%),7月上旬至8月中旬苹果棉蚜蚜小蜂自然羽化率较高(24.62%~37.36%)。  相似文献   

4.
寄主植物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寄生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菊芬 《植物保护》2003,29(1):45-46
通过对云南地区豇豆、丝瓜和番茄叶上的美洲斑潜蝇幼虫期寄生蜂调查 ,结果发现 ,美洲斑潜蝇幼虫的寄生蜂有丽灿姬小蜂、黄潜蝇釉姬小蜂、点腹灿姬小蜂、底比斯釉姬小蜂、异角亨姬小蜂和姬小蜂 6种。这些寄生蜂对美洲斑潜蝇的寄生率均以作物生长前期最低 ,后期最高。对豇豆叶上美洲斑潜蝇的寄生率为15.24%~35.16% ,以黄潜蝇釉姬小蜂为优势种 ;对丝瓜、番茄叶上美洲斑潜蝇的寄生率分别是 18.88%~42.36%、24.40%~50.55% ,均以丽灿姬小蜂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温度、光周期对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在不同温度、光周期条件下观察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出蜂数、雌蜂寿命以及寄生率。结果表明:温度和光周期显著影响日本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在18~30℃之间,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及雌蜂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8℃时发育历期与雌蜂寿命最长,分别为60.9 d和29.9 d,30℃时发育历期最短,为21.3 d,33℃时雌蜂寿命最短,为8.3 d;18~24℃之间,寄生率及出蜂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4℃时最高,分别为77.1%和38.7头;24~30℃之间,随温度升高日本食蚜小蜂的寄生率及出蜂数呈下降趋势。在光周期L 8 h∶D 16 h~L 16 h∶D 8 h范围内,当光周期为L 12 h∶D 12 h时,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发育历期最短,为22.1 d,出蜂数最高,为39.0头;当光周期为L 14 h∶D 10 h时,雌蜂寿命最长,为22.6 d,寄生率最高,为71.1%。表明温度24~27℃、光周期L 12 h∶D 12 h为日本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和光周期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营养对寄生性天敌亚金跳小蜂Aenasius arizonensis(Girault)寿命及适合度的影响,在室内测定了10%蜂蜜水、10%蜂蜜水+粉蚧蜜露、蒸馏水+粉蚧蜜露、粉蚧蜜露和蒸馏水等不同饲喂条件对亚金跳小蜂寿命、雌蜂平均寄生率、羽化率和子代雌性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养处理均能显著延长亚金跳小蜂的平均寿命,其中以10%蜂蜜水+粉蚧蜜露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其雌、雄蜂平均寿命较对照分别增加3.87 d和1.07 d;不同营养条件下,雌蜂的适合度以10%蜂蜜水+粉蚧蜜露处理最好,雌蜂平均寄生率、羽化率和子代雌性比例分别为对照的12.11、1.84和52.35倍,雌蜂平均寄生率、羽化率和子代雌性比例在4~10 d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其最大值分别达80.67%、70.72%和63.74%。表明各种营养条件,尤其以10%蜂蜜水+粉蚧蜜露为营养时可延长亚金跳小蜂寿命,同时能提高其适合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日本平腹小蜂对点蜂缘蝽的控害能力,采用系统观测法测定了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寿命。在设置寄主点蜂缘蝽卵密度为1、5、10、15粒和20粒的条件下,研究了日本平腹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日本平腹小蜂从卵到成蜂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0.78 d,雌蜂平均寿命为31.36 d,平均产卵15.65粒。在试验测定的5个寄主密度梯度下,日本平腹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Ⅲ模型,其方程为Na=11.30exp(-7.99/N)。其理论最高寄生量为11.30粒,最佳寻找密度为7.99粒。  相似文献   

8.
在(13±1)℃的条件下,分别对椰心叶甲初蛹、被寄生的椰心叶甲僵蛹、椰心叶甲啮小蜂雌蜂进行低温贮藏,研究其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及繁殖力的影响寻求其适宜的贮藏期。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椰心叶甲初蛹的贮藏期11 d为宜;被寄生的椰心叶甲僵蛹的贮藏期14 d为宜;空贮(不补充营养)椰心叶甲啮小蜂成蜂时,贮藏期2 d为宜,补充10%的蜂蜜水条件下,适宜贮藏期可延长到5 d。  相似文献   

9.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藤壶蚧(Asterococcus muratae)是危害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最严重的害虫。通过试管饲养藤壶蚧越冬成虫收集到4种寄生蜂,经鉴定隶属于小蜂总科跳小蜂科的短腹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breviventris)、双带阿德跳小蜂(Adelencyrtus bifasciatus)、暗色卡丽跳小蜂(Charitopus obscurus)和纽绵蚧跳小蜂(Encyrtus sasakii)。其中短腹花翅跳小蜂个体数占收集个体总数的60.8%,其余3种依次为23.9%、10.2%和5.1%,表明短腹花翅跳小蜂为优势种群。在自然状态下4种天敌总寄生率达到16%以上,室内饲养寄生率为20.5%,是藤壶蚧最重要的天敌昆虫类群。4种寄生蜂为湖北新记录种。暗色卡丽跳小蜂为寄主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影响寄生蜂翅型分化的环境因素,促进天敌昆虫的利用,在室内比较了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在21、24、27、30℃和33℃5个温度条件下翅型分化情况,并在24℃下通过对该蜂寄主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幼虫注射早熟素Ⅱ和蜕皮激素,比较不同激素处理对寄生蜂子代雌蜂有翅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在27℃和30℃下子代雌蜂的有翅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分别高达62.02%和68.04%。24℃下该蜂雌蜂有翅率最低,仅为0.97%,确定24℃为该蜂的无翅型温度T_(wl)。在T_(wl)下早熟素Ⅱ处理寄主幼虫显著提高了寄生蜂子代雌蜂的有翅率(15.62%)。而用3种浓度的蜕皮激素溶液处理寄主幼虫,其育出的寄生蜂子代翅型均无显著分化,蜕皮激素对白蜡吉丁肿腿蜂的翅型分化无显著影响。在对白蜡吉丁肿腿蜂人工繁育过程中,建议将饲养温度设置为30℃来提高该蜂种群的雌蜂有翅率。结合早熟素Ⅱ具有翅化效应的结果,可以对寄主幼虫进行早熟素Ⅱ处理或者直接在幼期处理子代蜂,从而实现对该天敌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利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一种木霉菌微胶囊剂。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喷雾干燥工艺和微胶囊剂配方的技术参数,进风和出风的温度(T-in,T-out)分别为(92±2)℃和(55±2)℃;微胶囊剂配方为:棘孢木霉菌(Trichoderma asperellum,Tr266B)发酵浓缩液含固量为20%,黄腐酸(YHA)与麦芽糊精的含量各为15%,阿拉伯胶和甘油的含量各为2%;喷雾干燥后的微胶囊含水量为7.5%~8.5%。同时,还研究了喷雾干燥温度、贮藏温度和微胶囊的含水量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喷雾干燥过程中,T-in和T-out对孢子的萌发率有显著的影响。当T-in和T-out分别高于(95±2)℃和(65±2)℃时,孢子萌发率会下降10%~40%;当贮存温度4℃,微胶囊的含水量在7.5%~8.5%时,贮存6个月后,孢子的萌发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当微胶囊的含水量低于6.5%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孢子的萌发率缓慢下降;当贮存在25℃条件下,6个月后孢子的萌发率不到10%。本研究确定了所开发的微胶囊壁材为黄腐酸、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保湿剂为甘油,这些材料与棘孢木霉菌Tr266B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产业化生产和贮存木霉菌微胶囊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兰花根际中分离出一株木霉菌株LAN2B-1,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确定菌株为钩状木霉菌Trichoderma hamatum.该菌株菌落生长的最佳条件为PDA培养基、碳源为甘露醇、pH 5、温度25℃~30℃,暗处理有利于菌落生长,但氮源对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木霉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钩...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以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为食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以水稻干尖线虫为食时,能正常发育并完成生活史,其生长发育各个历期与取食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净增殖率(R0=31.4605)、内禀增长率(rm=0.2313/d)和周限增长率(λ=1.2603)均分别高于取食腐食酪螨(R0=26.8800;rm=0.1973/d;λ=1.2181),而种群倍增时间(Dt=2.9962 d)低于取食腐食酪螨(Dt=3.5126 d)。因此,巴氏新小绥螨取食水稻干尖线虫比取食腐食酪螨更有利于其各项生命活动。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用Holling II型圆盘方程拟合得到的公式为Na=0.5645N0/(1+0.002484N0),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能力a/Th为128.30,最大理论捕食量为227.27条/d。巴氏新小绥螨捕食水稻干尖线虫的最佳温度为25 ℃,在该温度条件下,饥饿4 d的雌螨对线虫的捕食量最大。研究结果证实了巴氏新小绥螨具有较强捕食水稻干尖线虫的能力,可以作为水稻干尖线虫潜在的天敌捕食螨。  相似文献   

14.
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Oudemans)广泛地用于蓟马类害虫的防治、控制及管理。本研究克隆了1条胡瓜新小绥螨钠钾泵α亚基基因序列,分析了温度对雌螨生殖力及钠钾泵α亚基基因表达的影响。在15、20、25和30℃下,胡瓜新小绥螨在25℃时生殖力最优。在上述温度条件下胁迫48 h,雌螨钠钾泵α亚基在15和30℃下表达量显著上升,能量代谢活跃。表达量越多,表明能量消耗越大,投入生殖的能量就越少,结合生殖力研究结果,二者一致。高温或低温均会降低胡瓜新小绥螨的生殖力,且高温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杀螨剂对朱砂叶螨的毒力和对加州新小绥螨的安全性,本文采用玻片浸渍法、叶片残毒法和浸叶法测定了乙唑螨腈、丁氟螨酯、乙螨唑、哒螨灵、螺螨酯和联苯肼酯对朱砂叶螨的毒力,并对这6种杀螨剂对加州新小绥螨卵孵化率和雌成螨存活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螨剂用叶片残毒法测定的毒力大于玻片浸渍法测定的毒力。朱砂叶螨雌成螨对螺螨酯和乙螨唑不敏感,其余4种杀螨剂都表现出较高的毒性。哒螨灵田间使用剂量显著降低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存活率,10倍田间使用剂量处理24 h后死亡率达100%。乙螨唑和哒螨灵田间使用剂量处理后加州新小绥螨卵仅有1%和0.33%的孵化率。因此,建议应用加州新小绥螨防治害螨时,应尽量避免哒螨灵和乙螨唑的施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杀虫(螨)剂对双尾新小绥螨的安全性,本文采用喷雾法检测了丁氟螨酯、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对双尾新小绥螨和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毒力,并对三种杀虫(螨)剂的不同施药方式对双尾新小绥螨捕食作用的影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丁氟螨酯对双尾新小绥螨的毒性显著低于土耳其斯坦叶螨,在1000 mg/L浓度下,双尾新小绥螨校正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17.
根据短密木霉菌31636 IT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TB51F/51R,建立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体系。通过盆栽试验明确短密木霉菌31636对南瓜疫病的防治效果,并采用RT-PCR检测技术监测短密木霉菌31636与辣椒疫霉菌LJ12010805在南瓜根际土中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引物建立的RT-PCR检测体系线性关系良好,灵敏度为0.16 pg/μL,是普通PCR的100倍。采用拌土法接种短密木霉菌31636菌悬液10 mL育苗对南瓜疫病的防效最佳,定植后第15、30 d时防治效果分别为75.63%和46.82%。RT-PCR检测结果显示基质土中短密木霉菌31636呈减-增-减的动态变化规律,15 d时菌量最大,拷贝数为3.44×106copys/μL;于定植后第3、15 d辣椒疫霉菌LJ12010805菌量分别达到最大、最小值,拷贝数分别为2.42×106copys/μL和5.76×102copys/μL。而对照的辣椒疫霉菌LJ12010805菌量持续增加,监测的第30 d拷贝数最大,为8.42×107copys/μL。  相似文献   

18.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是夜蛾科害虫的重要卵期寄生性天敌,可用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生物防治。为了提高夜蛾黑卵蜂规模化繁育的生产效率,本文研究了利用斜纹夜蛾S. litura繁育夜蛾黑卵蜂时寄主卵龄、寄主产卵时间和蜂卵比对夜蛾黑卵蜂寄生率和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卵龄对夜蛾黑卵蜂羽化率有显著影响,卵龄为1日龄时羽化率高达90.81%,显著高于2日龄和3日龄的斜纹夜蛾卵;夜蛾黑卵蜂对产卵时间在1~7 d内的斜纹夜蛾卵具有较高的寄生效率,寄生率均在97.5%以上,羽化率均在82%以上,显著高于7 d后产的卵;当蜂卵比为1:30和1:50时,寄生率和羽化率最高,分别可达到99%和80%以上,均显著高于1:70和1:100的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选用斜纹夜蛾成虫羽化后前7 d产的1日龄卵,蜂卵比为1:50繁育夜蛾黑卵蜂生产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19.
广州毛刺线虫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毛刺线虫新种(Trichodorus guangzhouensis n. sp.)采集于广州市白云区的莴苣(Lactuca sativa)根际土壤。其主要鉴别特征是虫体和瘤针较短;雄虫的3个腹中颈乳突位于瘤针后和排泄孔前,交合刺短、无刚毛和条纹,泄殖腔前有3个腹中生殖乳突,精细胞大、有大且呈香肠形的核;雌虫阴门纵裂,阴门骨化结构小、三角形到园三角形、相距较近,阴道长度大于阴门处体宽的1/3,受精囊大、有精子。该新种在多数形态特征测量数据上,以及雄虫的3个腹中颈乳突位置、泄殖腔前腹中生殖乳突数量、精细胞形态,雌虫受精囊和阴门骨化结构形态等特征上,与背弯毛刺线虫(Trichodorus reduncus Siddiqi & Sharma,1995)相近似。但它们在雄虫交合刺和引带形态、第一腹中生殖乳突(SP1)的位置,雌虫阴门形态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常混合发生,危害严重。丽蚜小蜂是粉虱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被广泛应用于温室作物上粉虱的防控。本文分别以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作为扩繁寄主,经多代连续扩繁,各自建立起稳定的丽蚜小蜂种群(分别以W1和W2表示),以这两种小蜂种群为天敌试虫,研究了其对不同寄主植物上混合发生的两种寄主粉虱若虫的寄生选择性及其后代蜂生长发育适应度表现。结果表明,番茄、茄子、菜豆上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的同龄若虫同时存在时,小蜂W1和W2均偏好寄生于温室白粉虱,且寄生其若虫内后代蜂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寄生烟粉虱若虫内的发育历期;黄瓜上两种粉虱混合存在时W1偏好寄生于烟粉虱,且寄生其若虫内后代蜂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寄生温室白粉虱若虫内的发育历期,但寄主植物及粉虱对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均无显著影响。综合来看,无论饲养寄主为温室白粉虱或是烟粉虱,丽蚜小蜂均偏好寄生温室白粉虱,且寄生温室白粉虱内的后代蜂发育适合度较高,这对指导寄生蜂的人工饲养及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