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外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室内、室外条件下从光照、虫口密度及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在短光照、密度为20头/株以下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87.22%以上,利于短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在长光照、密度在10头/株以上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46.67%以下,利于长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室外条件下,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一样,感虫水稻品种上短翅型雌虫褐飞虱比例较高.同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雄虫褐飞虱的短翅率都不是很高,即外界环境条件对雄虫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翅二型现象存在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等稻飞虱种群中.综述了遗传等内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温度、相对湿度、光周期、寄主等)对3种稻飞虱长、短翅型分化的影响,探讨了各因素对稻飞虱翅型分化的作用机制,讨论了稻飞虱翅型分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制定与稻飞虱翅型分化相关的害虫控制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再宏  苏品  廖晓兰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95-99,102
概述了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的主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综述了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周期、若虫种群密度、虫龄、水稻生育期和植株营养,以及翅型分化的激素调节机制和遗传学基础。以期为褐飞虱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低温及外源水分对中国梨木虱耐寒性及存活率的影响,测定冬型梨木虱不同月份中过冷却点、结冰点变化及有无外源水分条件下的低温存活情况。结果表明:冬型梨木虱月平均过冷却点为-13 ℃~-20 ℃、结冰点为-12 ℃~-15 ℃,不同月份间过冷却点与结冰点变化明显。低温条件下,冬型梨木虱的死亡率随处理时长的增加而提高。无外源水分条件下-10 ℃、-15 ℃、-20 ℃的低温致死中时分别是 159.60 h、37.57 h、6.57 h,-25 ℃为其存活的下限低温;有外源水分条件下,其低温存活能力明显下降, -10 ℃、-15 ℃、-20 ℃的致死中时分别为5.09 h、 0.69 h、0.78 h,低于过冷却点温度为其存活的下限低温。可见:中国梨木虱是一种耐寒能力较高的昆虫,外源水分可明显降低其低温存活能力,基于此,低温来临时可通过喷水防治冬型梨木虱。  相似文献   

5.
2010-2011年连续2年在江西南昌地区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在晚稻田内的消长动态、翅型和性别分化规律。2010年稻飞虱发生重,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白背飞虱高,2011年发生轻,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低。两种飞虱于水稻刚刚栽培时就开始出现,褐飞虱于9月上中旬出现明显的密度高峰;白背飞虱分别于7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出现两个密度高峰,且以第2个峰值为主。褐飞虱长翅型较短翅型在田间出现的时间早。2010年,短翅型出现后,密度增加较快,并于8月下旬超过长翅型成虫密度;2011年长、短翅型密度无明显变化。白背飞虱在水稻各生育期间均以长翅型为主,短翅型密度低。在性别分化方面,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的雌雄性比通常大于或等于1,褐飞虱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性比扩大;白背飞虱的性比相对稳定,维持在1~4。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表明,褐飞虱田间种群密度的升高可导致短翅率和性比升高;而白背飞虱种群密度与短翅率和性比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翅型分化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褐飞虱生物型Ⅱ、盂加拉型、九龙江型的长翅型(M)、短翅型(B)的遗传纯系为试验材料,观察了生物型的亲代翅型对子代的遗传效应以及水稻生育期和虫口密度对翅型遗传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褐飞虱3种生物型子代的翅型表型与亲代的遗传关系密切,但各生物型子代的翅型表型存在差异;在多头饲养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对3种生物型翅型遗传的调节作用较为明显,但这种影响同亲代翅型和褐飞虱所属生物型有关;在单头饲养条件下,稻株生育期对不同生物型翅型分化几乎没有影响,但亲本遗传的制约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翅型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翅型分化受亲代长、短翅型的影响。同一生物型。当亲代为长翅型时,F1代的短翅率在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不同生物型在同一水稻生育期的短翅率亦不同。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当亲代为短翅型时,F1代的短翅率在各水稻生育期均甚高,即不受生育期的影响;九龙江型在黄熟期的短翅率下降;供试的三个生物型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的短翅率差异均不显著;在黄熟期,九龙江型同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则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不同抗性品种及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褐稻虱长、短翅型雌虫的产卵量和产卵前期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16~33℃恒温和17.4~27℃自然变温范围内,长、短翅型雌虫在同一温度条件下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在水稻的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取食同一生育期植株的两种翅型雌虫产卵量也无显著差异。同在感虫品种或中抗品种上,不同规型雌虫的卵量也未表现显著的差异,只有在抗虫品种7105上,短翅型雌虫的卵量明显高于长翅型雌虫。此外,在22~31℃范围内,处在同一温度下短翅型雌虫的产卵前期显著短于长翅型雌虫。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滞育诱导的)光敏感性的地理变异,本文系统调查了棉铃虫江西永修种群、山东泰安种群和辽宁喀佐种群幼虫在20℃,交替接受长光周期(L16:D8)和短光周期(L12:D12)下的滞育诱导的光敏感阶段.当用5d长光周期干扰生长在短光周期(L12:D12)背景条件下的幼虫时,最高光敏感期:永修种群出现在4龄第4天至5龄第3天(77.5%~ 93.7%个体发育),泰安种群出现在3龄第5天至5龄第1天(64.06%~ 89.55%个体发育),喀佐种群出现在第6龄(57.69%~60.78%个体发育).当泰安和喀佐种群幼虫分别饲养在交替的短光周期(L12:D12)和长光周期(L16:D8)时,泰安种群幼虫光敏感龄期主要出现在5龄前,而喀佐种群幼虫光敏感龄期主要出现在4龄后.这些结果揭示了棉铃虫滞育诱导的光敏感性存在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10.
短日照诱导对小豆花芽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短日照诱导对小豆花芽分化的影响,以早熟品种白红2号、中熟品种冀红9218和晚熟品种唐山红小豆为材料,分别设置SD-12 h-1 WK(12 h光/12 h暗处理1周)、SD-12 h-2 WKS(12 h光/12 h暗处理2周)和SD-12 h-3 WKS(12 h光/12 h暗处理3周)3种短日照处理,研究不同短日照对小豆生长、开花特性以及不同部位花芽分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短日照诱导降低3个小豆品种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地上部干质量,降低程度为唐山红小豆冀红9218白红2号。短日照诱导缩短小豆的生育进程,且诱导时间越长,生育进程加速就越快,同样,小豆的花芽分化进程加快。3个品种相比较:白红2号冀红9218唐山红小豆。不同部位分析发现,顶部花芽发育速度最慢,中部次之,基部较快。以上结果说明,短日照诱导抑制小豆植株生长而促进小豆的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环境信号对山桐子形成轮生枝的影响,以1年生山桐子苗木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温度与日长对山桐子顶侧芽萌发成枝的影响。设置3个温度和3个日长分别进行组合试验,共9组处理,同时以自然处理为对照,每10d观测1次顶芽萌发高生长过程中侧芽萌发成枝的时间、数量和生长量等指标。结果表明,25/15℃和30/20℃变温条件下,日长对山桐子顶芽萌发高生长过程影响差异不显著;25℃恒温条件下,12、16h日长时山桐子顶芽萌发高生长过程均呈断续高生长过程,而20h日长下却呈连续高生长过程,12h下高生长量最大,与16h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5/15℃变温条件下16、20h日长可以诱导侧芽萌发进行后发枝生长,日长越长分枝数越少,侧枝生长量越大;30/20℃变温条件下日长必须高达20h才会出现侧芽萌发成枝现象;25℃恒温条件下,3种日长处理的山桐子苗木均萌发成侧枝。郑州气候条件下,山桐子苗木顶芽萌发后生长至5-6月,芽内叶原基全部展开并进入新叶原基形成和缓慢展开期时,顶端优势转换为侧端优势,外界温度和日长等环境信号有利于诱导侧芽萌发成枝,而7-8月高温期日长又变短,很难再诱导侧芽萌发成枝,导致每年集中形成一轮后发枝,进而形成分层型树冠。  相似文献   

12.
WOLFSON A 《Science (New York, N.Y.)》1959,129(3360):1425-1426
Light-dark cycles with 12-hour and 16-hour photoperiods are known to be effective in 24-hour cycles in inducing gonadal activity and fat deposition in migratory birds. Twenty-four-hour cycles with 16-hour dark periods are not effective. To test the role of the light periods and the dark periods in a given cycle, slate-colored juncos were subjected to light in cycles which combined stimulatory photoperiods (L) and inhibitory dark periods (D) as follows: 12L-16D; 12L-20D; 16L-16D; 16L-22D; 16L-32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hotoperiod, not the dark period, determined the response.  相似文献   

13.
以3个具有不同抽薹特性的菠菜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光周期对菠菜抽薹期的影响以及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光周期越长,菠菜抽薹越早,在14h/d光周期处理下,73#、41#、48#菠菜分别在处理25、17、15d抽薹;在12h/d光周期处理下,73#、41#、48#菠菜分别在处理30、20、17d抽薹;在10h/d光周期处理下,73#和41#菠菜在处理40d后未抽薹,48#在处理25d时抽薹。在不同的光周期处理中,三个抽薹差异较大的菠菜品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抽薹前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上升状态,抽薹期达到一个高峰,抽薹后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且光周期越长这个高峰出现得越早;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双峰曲线,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花芽分化期和抽薹期。综合看来,日照时数越长越有利于菠菜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积累以及促进抽薹。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光周期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及生命参数的影响,构建了不同光周期的玉米蚜种群生命表,将光周期分别设置为2L∶22D、4L∶20D、8L∶16D、12L∶12D、16L∶8D、20L∶4D、22L∶2D,测定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玉米蚜的发育历期、生殖力、存活率、生殖期及各项生命参数。结果显示:光周期为20L∶4D和22L∶2D时玉米蚜的若虫期显著(P< 0.05)长于其他5个光周期,光周期为8L∶16D、12L∶12D、16L∶8D时玉米蚜的若虫存活率显著(P<0.05)高于光周期为4L∶20D、20L∶4D、22L∶2D的处理,光周期为8L∶16D、12L∶12D、16L∶8D时玉米蚜的生殖力显著(P<0.05)高于其他光周期处理,光周期为12L∶12D时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高(0.357、42.06和1.43),正常光周期(8L∶16D、12L∶12D、16L∶8D)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显著(P< 0.05)高于2L∶22D、22L∶2D处理,光周期为2L∶22D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低,生命参数与光周期的拟合方程预测出玉米蚜的最适光照时间为11~13 h·d-1。以上结果说明,极端光周期干扰了玉米蚜正常的生长发育,极端长光照或短光照均会影响玉米蚜种群动态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5.
几个因素对草地早熟禾种子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草地早熟禾种子分别在每天12h的光照和完全黑暗以及不同蔗糖浓度、不同接种季节条件下愈伤组织的诱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暗培养条件下,早熟禾种子愈伤组织诱导率为55.6%,而在每天12h光照条件下则为38.1%;蔗糖浓度以30,15g/L为好,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是62.5%,58.3%;培养季节春、夏、秋都比较适宜,冬季不适合早熟禾种子愈伤组织的诱导。  相似文献   

16.
光周期对莲草直胸跳甲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光周期对莲草直胸跳甲幼虫的影响,调查了恒温条件下9种不同光周期组合(D∶D,L∶D=2∶22,L∶D=4∶20,L∶D=8∶16,L∶D=16∶8,L∶D=20∶4,L∶D=22∶2,L∶L,CK)对莲草直胸跳甲幼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的发育历期和蛹期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周期对幼虫的发育历期影响显著,当光周期中的光照时数为0~16h时,1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其发育整体程度除L∶D=8∶16、L∶D=20∶4、L∶L外,均随光周期中光期时数的增加而提高。除L∶D=20∶4外,其它光周期对2龄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均较弱,对2龄幼虫发育进度的影响基本一致。幼虫的存活率随光周期的光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但在L∶D=8∶16和L∶L却相对较低。除L∶D=4∶20,其它光周期对化蛹率影响均较弱,对化蛹历期无显著影响。光周期并不能完全使幼虫停滞发育,对其蛹期发育影响较小,适当延长光周期的光照时数可提高幼虫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文章研究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3个不同地理种群及其杂交F_1代滞育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尔滨种群无明显温度和光周期反应,滞育率91.8%~100%;山东泰安种群和江西龙南种群光周期反应明显,给定温度和光周期下其滞育率分别为10.7%~100%和1.1%~100%。温度和光周期对大猿叶虫哈尔滨种群与泰安、龙南种群杂交F_1代诱导反应与亲本哈尔滨种群显著不同,具有明显温度和光周期反应,与亲本泰安种群和龙南种群温度和光周期反应相似,短光照抑制滞育,长光照诱导滞育,温度与光周期可协同诱导滞育发生,低温和长日照诱导大猿叶虫滞育,而高温和短日照则不利于滞育发生。两地理种群雌雄虫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F1代滞育率差异均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亲本哈尔滨种群,大多数温度和光周期下滞育率显著高于亲本泰安和龙南种群。研究结果预示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现象复杂,对光周期和温度反应存在种内变异,滞育发生受雌雄基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Photoperiodic response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adaptability for various environments. Wheat cultivars grow widely and have high yield potential for the strong photoperiod adaptibility. To assess the photoperiodic response of different genotypes in wheat cultivars, the photoperiodic effects of the Ppd-D1 alleles and the expressions of the related TaGI, TaCO and Ta FT genes in Liaochun 10 and Ningchun 36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e short-day(6 h light, SD), moderate-day(12 h light, MD) and long-day(24 h light, LD) conditions. Amplicon length comparison indicated that the promoter of Ppd-D1 in Ningchun 36 is intact, while Liaochun 10 presented the partial sequence deletion of Ppd-D1 promoter. The durations of all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 two cultivars were reduced by subjection to an extended photoperiod, except for the stamen and pistil differentiation stage in the Liaochun 10 cultivar.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e Ppd-D1 alleles and the TaGI, TaCO and TaFT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e photoperiod pathway were examined over a 24-h period under SD and MD conditions. The relationships of different photoperiodic responses of the two cultivars and the expression of photoperiod pathway gen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ly. The photoperiod insensitive(PI) genotype plants flower early under SD; meanwhile,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the Ppd-D1 a allele is accompanied with an increase in Ta FT1 expression and the TaCO expression variation. The results would facilitate molecular breeding in wheat.  相似文献   

19.
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温 (2 6± 1 )℃、相对湿度 80 % -85 %条件下 ,分别采用 5种不同光周期 (光暗比为 8∶ 1 6、1 0∶ 1 4、1 2∶ 1 2、1 4∶1 0、1 6∶ 8)对甜菜夜蛾各虫态进行处理 .结果表明 ,光暗比 1 2∶ 1 2的光周期 ,各虫态生长发育状况最好 ,幼虫存活率、平均蛹重、蛹羽化率、成虫寿命、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等都明显优于其它处理 ;其次为光暗比 1 4∶ 1 0的处理 ;而光暗比 8∶ 1 6的处理各虫态发育状况最差 ;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 ,幼虫发育历期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NCBI数据库获得2个玉米PHYC及相关数据,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分析2个玉米PHYC在玉米各器官的转录丰度,以及其转录丰度对多种光质处理、黑暗到各种光质转换和光周期处理(长日照和短日照)的响应,为研究玉米PHYC在玉米幼苗去黄化与开花期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玉米B73自交系为研究材料,通过RT-PCR分别对Zm PHYC1和Zm PHYC2的全长ORF序列进行克隆;借助相关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 RT-PCR分析这两个基因在玉米各器官中的转录丰度,及其转录丰度对各种光照处理的响应。【结果】Zm PHYC1和Zm PHYC2的全长ORF均为3 408 bp,编码1 135个氨基酸基序,分子量分别为126.14和126.07 k D。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玉米phy C蛋白可以分为6个功能区段:节奏周期蛋白—Ah核转运接受蛋白—专一蛋白区段(Per-Arnt-Sim,PAS)、c GMP受激磷酸二酯酶区段(GAF)、色素区段(PHY)和PAS相关区段(PRD,包含2个PAS区段)、组氨酸激酶A区段和组氨酸激酶ATP酶区段,但是Zmphy C2在PRD区段仅有一个PAS区段。氨基酸水平的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Zmphy C1和Zmphy C2与禾本科物种phy C有很高的一致性,且与甘蔗和高粱phy C的亲缘关系较近。q RT-PCR分析表明,Zm PHYC1和Zm PHYC2的表达在根和叶中的转录丰度均较高,同时对持续蓝光和白光响应强烈;在黑暗到各种光质转换处理中,这两个PHYC的表达模式相似。在黑暗转到远红光、红光、蓝光和白光的0.5 h,Zm PHYC1和Zm PHYC2的转录表达均急剧上升,随后迅速下降到自身起始黑暗时的水平以下,并上下波动。这两个基因对长日照和短日照的光周期处理也能积极响应,在长日照条件下,2个Zm PHYC出现了极其相似的表达模式,均在光照和黑暗阶段各出现1个峰值;在短日照条件下,这两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差异较大,Zm PHYC1的峰值出现在进入黑暗后6 h,而Zm PHYC2的峰值出现在进入光照阶段2 h。【结论】玉米phy C蛋白可以分成6个功能区段,但是Zmphy C2在PRD区段仅具有一个PAS相关区段。2个玉米PHYC转录丰度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各种光质处理中,Zm PHYC1和Zm PHYC2的表达模式相近,可能二者存在功能冗余,在转录水平上前者的丰度高于后者,推测Zm PHYC1在玉米中起更重要的作用,并且可能二者在功能上存在分工。Zm PHYC1和Zm PHYC2对各种光质和光周期处理均有较强的响应,推测二者在调控玉米光形态建成和开花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