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问卷调查方法,对北京市地膜使用与残留现状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年际地膜使用量呈波动性多峰值变化,而地膜覆盖面积未呈现出显著变化趋势;北京的主要覆膜作物类型为地膜玉米、地膜花生、地膜根茎叶类蔬菜和地膜瓜果类蔬菜4类;平均覆膜比例为80.00%,瓜果类蔬菜的覆膜比例高达90.00%;北京市使用地膜的厚度为0.005~0.014 mm,85.00%的地块使用地膜厚度符合国家标准;地膜平均使用量为88±51 kg/hm2,草莓的地膜使用量最大,约为200 kg/hm2;北京市大部分地区在地膜使用后进行地膜回收,回收方式为人工拾捡,地膜回收率约为83.00%±7.00%。  相似文献   

2.
典型种植制度下农田地膜残留系数及地膜残留状况调查,是制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保障农田环境安全的基础.按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测算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百色市右江区共计安排水旱轮作栽培模式地膜残留调查监测点5个,结果表明:各监测点当季地膜残留在0.9~2.8 kg/666.7 m2,地膜残留系数(%)在18.0~56.4之间,平均地膜残留系数(%)为37.5.  相似文献   

3.
山东典型薯田中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残留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滕州市马铃薯产区作为研究对象,对连续应用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薯田地膜残留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连续覆膜4年的薯田中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残留量为19.92 kg/hm~2,残膜片数为180.0万片/hm~2,分别较聚乙烯地膜减少51%和41%。残留双降解地膜主要集中在耕层中,0~10、10~20、20~30 cm土层中的残膜数量分别占总量的58%、23%和19%,大幅减少了残膜在耕层底部的分布比例。研究结果还显示,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残留膜片面积明显减少,残膜破碎程度大幅增加,<4 cm~2、4~25 cm~2、>25 cm~2残膜片数分别占总量的44.0%、54.6%和1.4%。研究表明,应用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有效减少了地膜残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为了探讨地膜覆盖对土壤的增温效果,在大田条件下,通过黑色地膜、普通地膜覆盖及露地对比试验,研究了黑色地膜、普通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和普通地膜覆盖能够明显提高土壤温度,其中黑色地膜覆盖能够显著提高土表温度,而普通地膜覆盖对地表下5~10 cm 的增温效果优于黑色地膜。  相似文献   

5.
“用热水一泡,黑色地膜粉就可融化为液体地膜,可以直接现场喷施,增产幅度与普通塑料地膜的增产幅度相当,而每亩地成本比普通塑料地膜低5~10元,如加上铺膜、放苗和回收残膜的费用,液态地膜将降低使用成本30%以上。”近日,山东科技大学一项农业技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项被称为“农业应用领域里革命性的新技术”是由该校田原宇教授带领课题组历时13年完成的“第四代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态地膜”。  相似文献   

6.
《广东农业科学》2008,(1):90-90
“用热水一泡.黑色地膜粉就可融化为液体地膜,可以直接现场喷施.增产幅度与普通塑料地膜的增产幅度相当,而每亩地成本比普通塑料地膜低5~10元,如加上铺膜、放苗和回收残膜的费用,液态地膜将降低使用成本30%以上。”近日,山东科技大学一项农业技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项被称为“农业应用领域里革命性的新技术”是由该校田原宇教授带领课题组历时13年完成的“第四代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态地膜”。  相似文献   

7.
浅谈废旧地膜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地膜应用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膜的消费量占世界第一位,地膜年用量约45万吨,覆盖面积在2.2亿亩以上。迁安市自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来,经多年试验、示范、推广,现在地膜花生栽培面积为每年10万亩左右,连同其它农作物、蔬菜上的应用,每年使用地膜400~500吨。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高效环保地膜和普通地膜种植番茄对比试验,探讨不同地膜对番茄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环保地膜0~10cm和10~20cm土壤平均温度与普通地膜差异不显著;0~20 cm层次土壤水分含量略高于普通地膜,番茄株高、最大叶纵径、横径、茎粗、单果重指标均优于普通地膜,杂草防除效果好,株防效达到94.28%。与普通地膜相比,高效环保地膜番茄产量增加4.73%,纯收益较普通地膜增加8.06%。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乌兰察布市地膜使用和残留污染现状。明确土壤残留地膜污染程度.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田间样品采集两种方法对该市典型区域进行了地膜残留调研,结合历年统计资料对该市地膜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鸟兰察布市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总体上呈现先直线下降后稳定回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2005年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均迭到低谷.与2001年相比降低幅度为42.02%和40.28%,2010年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较2005年增加幅度分别为67.60%和93.54%。鸟兰察布市基本维持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耕翻深度不足25cm,该地区地膜使用量为3.0-3.5kg/667m^2,大部分残留地膜集中在0-20cm层次,20-30cm层次残膜较少,0~30cm地膜残留量为0.8~6.4kg,/667m^2,初步认为鸟兰察布市地膜使用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基本没有负面影响.但必须警惕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后引发的环境污染和残膜污染威胁。鸟兰察布市无残膜回收机具.残膜通过耙耱和抛茬作业被带出农田,耙耱次数越多地膜残留越少。建议鸟兰察布市优化耕作制度,通过作物间合理轮作倒茬.推广后期揭膜技术、应用降解地膜、研制或引进地膜回收机具,并加强宣传培训、政策引导和法制保障等手段正确认识地膜残留危害.大幅度降低地膜残留污染。  相似文献   

10.
穴播地膜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地膜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表明 ,在冬小麦越冬期 ,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地膜小麦明显大于露地小麦 ;在返青期和拔节期 ,40~ 6 0 cm以上土层土壤含水量地膜小麦略大于露地小麦 ;孕穗期 ,土壤含水量地膜小麦小于露地小麦。随着生育期延后 ,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地膜小麦多数表现为降低的趋势 ,而露地小麦在 0~ 2 0 cm和 2 0~ 40 cm土层以上土壤含水量变化有波动 ,40~ 6 0 cm以下土层均表现为近似抛物线形。这种规律性变化与覆地膜后引起土壤水分动态运动及外界降水有关。土层内平均土壤含水量 ,地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加值随生育期延后呈由高到低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选用山西省农科院研制的渗水地膜为试材,普通聚乙烯塑料薄膜为对照,在玉米和花生上进行应用试验。通过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生育性状和产量性状等的测试表明,渗水地膜可将春季有限的部分自然降雨,通过膜上的微孔渗入到膜下保存起来加以有效利用,使土壤含水量比普通地膜提高1~6个百分点,具有比普通地膜更明显、更有效的增墒作用。在干旱地区应用渗水地膜覆盖作物栽培比普通地膜增产10%~20%。  相似文献   

12.
2005—2006年在湛江蔗区进行光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及大田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光降解地膜能够完全代替普通地膜,不会影响甘蔗产量及糖分的提高,示范区的光降解地膜降解失重率为7.58%~16.77%、大田应用区为11.26%~29.62%。并介绍了光降解地膜在湛江蔗区示范推广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状况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1979~2001年,全区农田投入地膜达83×104t以上。地膜栽培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对提高我区农作物产量产生了显著的经……  相似文献   

14.
光降解地膜覆盖栽培在南雄烟区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5年南雄烟区进行烟草光降解地膜的示范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光降解地膜配方适宜南雄烟区使用;光降解地膜能够完全代替普通地膜,不会影响烟草产量及品质的提高,且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比较协调;烟草光降解地膜在烟叶完全收获后的降解失重率为49.42%~77.39%。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类型地膜对棉花长势的影响及自身降解和回收特性的分析。【方法】以聚乙烯地膜(CK)为对照,设置全回收高强度地膜(G)和4种可降解地膜(J1、J2、J3和J4)处理,对比分析地膜类型对棉花长势和产量的影响及地膜回收效果和田间降解情况,筛选出综合性能优异的棉田绿色生产地膜。【结果】CK处理蕾期和花期株高茎粗分别是62.08、7.36和103.75、10.36 cm。降解地膜处理株高较CK显著降低4.66%~13.21%,G处理株高和茎粗较CK无显著差异;CK处理蕾期、花期和铃期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是17.77、43.36和744.97 g/株。G处理在各生育时期较CK显著提高7.45%~19.90%,且均显著高于降解地膜。CK处理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籽棉产量分别为5.37个/株、5.18 g/个和5 642.14 kg/hm2。G处理单铃重较CK显著降低0.23 g/个,但单株成铃数显著提高0.94个/株,产量显著提高620.91 kg/hm2,增幅...  相似文献   

16.
《安徽农业科学》2020,(4):40-42
[目的]进一步研究花生地膜覆盖技术,减少白色污染。[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地膜的降解进程,并分析了不同地膜覆盖花生处理对花生生育时期、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与不覆膜相比,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更能增加花生出苗率,加快花生生育进程;不同地膜的降解速度按由快到慢依次为降解1号、降解2号、降解3号,其中降解2和3号最后未完全降解。不同处理的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降解2号处理、降解3号处理、降解1号处理、不覆膜处理、普通地膜处理;0.01 mm厚度的普通地膜影响花生果针下扎穿透地膜入土和荚果发育,从而造成减产。[结论]花生较宜采用降解2号地膜,但0.01 mm厚度普通地膜不宜全生育期覆盖。  相似文献   

17.
双城市由于地膜回收站、地膜加工企业匮乏,地膜回收量1600吨,回收率仅为67.4%,有很多地膜残留在地里,对耕作、作物生长、农村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应用0.008毫米以上地膜的推广、改扩建地膜回收站点和地膜加工企业的实施,地膜清理回收达85%,净化了土壤,提高了肥、水、药利用率,对实现效益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探讨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的经济效益,进行了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相比较,残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8.59%,地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9.08%;地膜玉米+残膜小麦平均净收益较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增加8.61%,较地膜玉米+露地小麦增加14.01%。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既能减少农资及耕地投入、保持土壤水分,又能减少地膜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增加单位面积收益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当地发展旱作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数据资料分析的方法,系统梳理了欧盟和日本地膜产品和相关标准、地膜应用与回收处理的做法和成效。结果显示:欧盟和日本使用的地膜产品以传统有色地膜为主,厚度多≥0.02 mm,是我国地膜厚度的两倍以上,相关标准要求也高于我国;欧盟和日本地膜多用于蔬菜等园艺作物上,收集处理系统完善,地膜回收率多在80%以上,基本不存在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欧盟大部分国家和日本有较完善的废弃物管理立法,没有专门针对地膜的法律条文;由于地膜的回收率高、含杂率低,回收回来的地膜多可得到合理再利用;地膜全产业链有很好的设计与应用,值得我国学习。  相似文献   

20.
张掖地区海拔1 570 m,位于北纬38°56′,东经100°26′,年降水量为129 mm,年蒸发量为2 048 mm.为了充分挖掘该区土地增产潜力,我们于1998-1999年在张掖地区九公里进行了地膜马铃薯、大葱、地膜玉米两年三收栽培模式试验,结果马铃薯产量30 000 kg/hm2,大葱产量30 000~37 500 kg/hm2,两作物销售产值达27 000~30 000元/hm2,地膜玉米产量9 750~10 500 kg/hm2,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