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丹霞山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游客、当地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丹霞山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5个方面探讨其可持续发展对策。认为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力争通过生态旅游产品认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丹霞山生态旅游区环境建设;加大“三Z”投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发展社区参与生态旅游(CBE),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建立旅游解说系统,加强对游客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业》2014,(12):F0002-F0002
丹霞山又称“中国红石公园”,为广东省四大名山之首。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经发现的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因此,它也被称之为“露天的地质博物馆”;同时,景区内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貌似神凝的阳元石、阴元石、双乳石、睡美人等景点,又使丹霞山有“天然的性文化博物馆”之称。  相似文献   

3.
基于广东省仁化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从地类和优势树种组两个景观级别,分析了县域内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的森林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有林地为景区的主要景观要素,其中以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等面积比重较大,且分布较为集中;优势景观要素具较高的空间连接性;景区整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明显,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胡振华  廖秋林  胡磊  李杨璐 《绿色科技》2013,(1):244-246,249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与分析了2010年丹霞山风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10年丹霞山风景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122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117hm2,人均生态赤字达0.0005hm2。提出了丹霞山景区应该注重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因地制宜,实现品牌内化。  相似文献   

5.
方仁 《广东园林》2007,29(6):18-20
以西双版纳傣族园自然村寨"曼春满"为案例,介绍了傣族传统的干栏式民居、丰富优美的热带植物、独特的民俗风情及宗教信仰等旅游景观特色.指出当前在发展旅游事业中,存在着传统建筑被"异化"、自然景区商业化,以及现代基础设施与特色景观不相协调等问题.提出在景区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两者关系;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景观,只有在传承中得到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乡村旅游日益旺盛,乡村旅游景区营建大力发展。如何建设中挖掘乡土景观资源的价值,寻找乡土景观与乡村景区的契合点,展现乡村特色,是解决乡村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长兴县北汤村乡村菊花展规划设计结合乡村的现状与优势,基于"乡土景观"的营造理念,从明确目标定位、梳理乡土要素、景观空间营造、引导村民共同参与等四大措施进行乡村景区的营造及乡村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时间:2008年仲夏地点:某旅游景区周边林地人物:林海清:男,30多岁,某村民委员会主任惠群:女,30多岁,某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吴达理:男60多岁,村民[幕在悠扬欢悦的音乐中开启。青  相似文献   

8.
在充分分析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和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需求,提出了山风景区旅游开发战略的新思路:明确主题定位,塑造鲜明形象;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商品,促进旅游发展;加快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性能;加强区域横向联系,促进合作开发;提升景区区域职能,扩大影响力.以期为山风景区快速发展、深度开发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豹泉景区位于河北省易县,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久远。为了促进景区的合理规划开发,对豹泉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运用"三三六"评价方法,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豹泉景区旅游资源共有4个主类5个亚类11个基本类型,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景区区位条件优越,市场潜力大,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景区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典型,黄山最大的成效和启示是生态也富民."黄山区林业局局长李需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山更绿了,民更富了,景区更美了.现在黄山区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年人均达到2183元,占年人均收入的40%以上,比林改前增加了3倍."  相似文献   

11.
有关山地旅游的目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满足山地旅游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针对山地旅游安全的研究更是远远落后于现实山地旅游发展的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调查四川山地景区的旅游者和景区从业人员对山地景区旅游安全的感知与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山地旅游景区安全事故主要体现在火灾、交通事故、迷路、自然灾害;部分游客安全意识不高、旅游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安全知识有待拓展是四川山地旅游安全隐患的突出问题;景区从业人员对旅游安全的态度以及安全意识的培育忧喜参半;山地旅游景区保障机制以人防为主,制度防为辅;而对于高科技的运用比较少。  相似文献   

12.
郭向云 《绿色科技》2020,(5):194-195
指出了在现代化时尚生活中,旅游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旅游的众多类型中,很多人选择了群山环绕的美景。山岳型旅游景区在新时代的发展建设中,既保持了传统发展的优势,又进行了创新性的建设。以山岳型旅游景区的发展为研究核心,分析了山岳型旅游景区发展具有的优势,对山岳型旅游景区的优势和特点进行了阐述,针对山岳型旅游景区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山岳型旅游景区长久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阐述珠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从控制景点建设项目、处理旅游活动污染、加大景区森林植被管护等方面阐述了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及保护措施。提出以弘扬珠源文化和文化内涵建设来提升景区文化品位,在文化内涵建设中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立足点,打造"珠江源"品牌,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促进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讨“景区”及“地域景区化”内涵,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分析以千岛湖旅游为背景的地域景区化旅游,对于加快旅游转型、统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和富民强县,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升景点品位,推进景城共建工程,深化景乡一体化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等地域景区化旅游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AVC理论,据景区村庄相关界定及相关领域研究,提出景区村庄"三力"重要评价影响因素,吸引力:村庄特色资源、旅游环境设施要素、区位条件;生命力:社会经济、居民生活、产业结构、综合管理运营能力;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并构建AVC景区村庄景观综合评价研究体系,为景区村庄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建设指导依据。并将此体系运用于实际案例中,对案例"三力"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以三力提升为目标进行一系列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计算的“木桶原理”或权重因素,在建立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沟景区的调查数据,建立或修改完善了自然条件方面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型,对相关指标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目前植被、道路交通、服务设施等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藉此提出了提高植被、停车场、住宿设施环境容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太阳岛风景区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冰  许大为 《森林工程》2008,24(3):32-35
依据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的基本概念,应用生态学、景观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环境和景观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对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名胜区现有生态资源及现存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太阳岛风景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原则,在原有生存环境的基础上突出游憩休假型风景区的特色,因地制宜,整体综合设计、分地段景观设计,使其在自然生态基础上,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筹,推动该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的良性合理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南岳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升温,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旅游环境容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为个案,通过对南岳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以及现状游客量的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该风景区的旅游潜力;提出景区资源保护和旅游调控对策,在维持风景名胜区生态平衡、保证旅游质量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编制太原市迎泽区现代林业建设工程规划出发,围绕建设“绿化山西”和一流省会城市的现实需求,广泛收集国土、水利、交通等相关资料,利用3s技术对迎泽区土地利用状况现状调查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核实。在综合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遵循现代林业发展理念,明确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按照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提出了迎泽区城郊现代林业建设目标、工程建设重点,提出了突出3条路线、建好5个组团、美化10个村庄、绿化8个景点、开通1个循环圈的建设思路。创新性提出了“无变有”、“灌改乔”、“疏加密”、“林提档”、“矿覆绿”5种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20.
崀山丹霞地貌区植物群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线路与标淮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崀山丹霞地貌区森林植物群系特性。结果为:峎山有10个植被型、72个植物群系,其植被主要是中国、日本共同的属和众多的中国特有属树种为组成特征的森林植被,也有一定比例东亚—北美成分,在结构组成上表现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丹霞单体出現特异的群系分布格局和"植被孤岛效应",不同发育期丹霞地貌上分布着不同演替系列上的森林植被类型;发現分布于丹霞赤壁下部的1个新的植被型(藤本植被型)和2个丹霞赤壁面上由崀山特有物种为建群种组成的持有植物群系(新宁毛莨群系,崀山唇柱苣苔群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