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春玉米—晚稻秧田—晚稻栽培制度及配套技术刘晓理1贺忠南2(1湖南省株洲市农业局,株洲,412000)(2湖南省茶陵县农业局,茶陵,412400)株洲市常年晚稻种植面积11.9万公顷,每年约需晚稻专用秧田1.47万公顷。历年来,全市晚稻专用秧田只有0....  相似文献   

2.
郴州地处湘南南端,常年制种面积5.0万亩以上。六·五期间,杂交稻制种为一季夏制,少部分早、中熟组合制种后接插晚稻,但因季节紧张,管理粗放产量甚低。迟熟组合制种后就不再插晚稻,温光资源浪费大。七·五期间,我区制种季别上实行了大改革,即消灭秋制,压缩夏制,扩大春制,提出了积极试验、推广一期父本制种田栽培杂交晚稻,增加稻谷总产的配套耕作方式,以充分利用地力和温、光资源,扩大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年产量,解决基地农户产种与缺粮矛盾。1990年我们承担地区农业丰收委员会下达的“税型杂交稻制种及杂交晚稻双丰收栽培技术”项目。在资兴、安仁、郴县、永兴、桂阳等10个县(市)实施,杂交稻制种57125.26亩,平均亩产211.8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比上年增长16.02%。父本亩产达150公斤。制种田栽培杂交晚稻45635.7亩(比上年扩大面积20635.7亩),占制种总面积的79.9%,亩产394.62公斤,比双季晚稻亩产352.48公斤增加42.14公斤,增长11.96%。合计每亩产粮544.62公斤,产种211.8公斤,产值达1472.9元。并涌现一批高产典型。如资兴市州门司乡白被村春制459.2亩汕优64,平均亩产359.6公斤。安仁县制种4387亩,亩产263.4公斤,制种田全部种植杂交晚稻,经地、县组织多点测产验收,平均亩产552.3公斤。该县洋际乡界背村清泉  相似文献   

3.
两段育秧是一项提高秧苗素质,延长营养生长期,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1989年我局在画桥乡大桥村建立了推广杂交晚稻两段育秧技术基点,该村共推行两段育秧120亩,栽大田1284亩,占二晚总面积的35%。经抽样测产,两段育秧比一段育秧亩产提高22.2~27.2%,即亩增稻谷44.5~52.1公斤,增产很显著。 如何搞好杂交晚稻的二段育秧? 1.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好第二段秧田。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把一、二段育秧安排在同一块田中,有的是从田的一端开始播第一段育秧;有的则是播一畦空一至二畦,留作第二段秧田用;二是选择村庄附近田做一段秧田用,而在…  相似文献   

4.
一、晚稻育种问题: 感光型晚稻育种曾作为我所水稻育种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弱感光的中熟晚稻丰产性不如杂交水稻,1986年省区试(泉州点)常规晚稻中熟组参试7个品种平均亩产355.1公斤,晚稻杂优组参试5个组合平均亩产411.2公斤,后者增产15.8%;强感光的迟熟晚稻虽丰产性好,但熟期偏长,10月中旬初抽穗时,易受寒流危害,稳产性差;此外,感光型晚稻还需专用秧地。因此,在我市感光型常规晚稻品种的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由1983年的36.22万亩至1985年减至21.25万亩。除杂  相似文献   

5.
1989年我县杂交水稻制种,全县实收面积5200亩,亩产种子112.2160万公斤,平均亩产215.8公斤。其中早熟组合面积432亩,亩产165.2公斤,中熟组合面积3171.4亩,亩产231.6公斤,迟熟组合面积1597亩,亩产198.1公斤。比历史上最好的1988年亩产214.6公斤亩增1.2公斤,并出现亩产225公斤的乡  相似文献   

6.
我县原来是个双季稻区,五十年代中期推广稻田冬种小麦。由于晚稻收刈迟,早稻插秧早,土质粘重,小麦单产低而不稳,1953—1969年平均每年播种6.7万亩,单产56公斤。经过不断探索小麦生长发育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逐步总结适应我县小麦生态条件的栽培技术,1970年单产首次突破100公斤,改变了小麦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无论播种面积或单产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4—1988年平均每年播种14.1万亩,单产  相似文献   

7.
<正> 为提高土地产出率,稳定粮食生产,增加亩产值,我们于1987~1988年在下宅乡进行粮经复合农作制(春马铃薯—西瓜套种春玉米—杂交晚稻)的栽培试验研究。两年试验面积33.82亩,推广305亩,平均亩产粮食816.01公斤,西瓜1875公斤,亩产值达  相似文献   

8.
杂交晚稻汕优93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詹家荣(三明市农牧渔业局)1982年三明市试种杂交稻汕优63至1992年该组合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5.8亿亩,增产谷230多亿公斤。其推广面积之大,增产数之多,居杂交稻组合之首。汕优63不但产量高,而且米质优,人们将它称...  相似文献   

9.
1981年以来,,萍乡市桐木乡为了增加早稻种植面积,压缩晚稻专用秧田,以增加稻谷总产,1981-1982年分别在全乡不同土质、肥水管理及光照条件的山区、丘陵、盆地进行了杂交晚稻旱土育秧试验示范,获得了成功。成片面积产量验收结果,平均亩产达432公斤,最高的示范户和典型丘亩产达580公斤,比相同管理的水秧亩产提高20公斤。 实践证明:推广杂交晚稻旱土育秧,既可增加早稻种植面积和早稻总产,又可以充分利用旱土秧在大田分蘖早、快、多的优势,增加成穗数,提高晚稻单产。 旱土育秧方法简便,要求做到: 一、掌握“三期”、卡住“二最” 汕优2号掌握在6…  相似文献   

10.
“八○二”(广增素)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了探明其在杂交水稻上的应用效果,1988年在江永县允山进行了对比试验。早稻供试组合威优17,分蘖期和始穗期分别喷施“八○二”1克(兑水2公斤),小区0.05亩,重复两次,以不喷为对照。晚稻供试组合威优64,分蘖期和孕穗期对两个小区(面积各0.1亩)分别喷施“八○二”2克(兑水5公斤),以不喷为对照。  相似文献   

11.
陈焕承 《杂交水稻》1993,(3):25-26,33
杂交水稻根系强大,晚稻育秧期间温度高,秧田播种较稳,为秧田阶段的分蘖创造好的条件,可使秧田分蘖产量占总产量的20%~30%。通过多年对分蘖习性的观察,认为正确促控分蘖是杂交晚稻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的中心措施。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诸暨市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每年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6000万公斤以上。该市有水田60多万亩,常年晚稻种植面积一般在56.1~60.7万亩之间,晚稻产量在该市全年粮食产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大力推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炎陵县农技推广部门不断探索 ,在晚稻秧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黄瓜—晚稻秧田—晚稻”的高效栽培模式 ,并很快被农民所接受 ,应用面积逐年扩大 ,效益不断提高 ,成为炎陵县种植结构调整的典型。一、模式的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1998~2002年连续5年调查统计 ,应用该模式后 ,每667m2 可产黄瓜4500~5500kg,因黄瓜早熟 ,市场价格好 ,产值达3000元 ,纯收益2000元 ;同时 ,每667m2还可产晚稻谷550kg。2.社会效益该模式提高了晚稻秧田的综合利用率 ,为晚…  相似文献   

14.
1987年,怀化市盈口区农技站在盈口乡新家庄村试种薯—稻—薯复种制1.3亩,获得亩产春马铃薯2115.8公斤、中稻647.9公斤、秋马铃薯1489公斤,按薯粮5:1折算,三熟共亩产原粮368.5公斤。其栽培技术如下: 春马铃薯品种怀薯6号,1月23日播种,按2m宽幅分厢条播,行株距40×25cm,每亩施猪牛栏粪1500公斤、尿素和过磷酸钙  相似文献   

15.
农业部提出到本世纪末,全国增加500亿公斤粮食,要求广西承担17.5亿公斤的任务。我们认为是可能的,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努力。1 采取综合措施实现中、晚稻赶、超早稻的目标。1993年早稻亩产394公斤,中晚稻平均亩产314公斤,亩产低了80公斤。争取在2000年以前,实现中、晚稻赶、超早稻,在中晚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亩增产80公斤,即可增产15.28亿公斤粮食。2 狠抓玉米单产的提高。广西早、晚玉米面积超过800万亩,1993年平均亩产仅185公斤。在本世纪末单产增加50到100公斤,那  相似文献   

16.
包衣型生物表面活化剂主要成份是表面活性剂、杀虫剂、杀菌剂、微量元素等。通过 1 998— 1 999年的试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大豆植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表现为根系生长快、根瘤增多、叶面积增大等 ,从而提高大豆产量。现将试验结果分析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1 998— 1 999两年试验面积均为 5亩 ,其中处理 4亩 ,对照 1亩。前茬均为大豆茬。土壤为厚层黑土 ,pH值为6 7,有机质为 3%。 67厘米垄距 ,秋整地达播种状态。应用 2BFT— 2型播种机播种 ,随播种随施化肥于种下 5~ 7厘米 ,亩施肥量尿素 4公斤 ,磷酸二铵 1 2 5公斤 ,氯化钾 6…  相似文献   

17.
汕优63再生芽幼穗分化发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是增加水稻产量的一条路子。为了使这一稻作形式建立在更可靠的基础上,我们对水稻再生芽开展了研究。 材料和方法 供试组合汕优63。3月10日播种,地膜育秧,6.3叶移栽。秧田播量、施肥及管理同大田秧。试验地系正沟冬水田,海拔240.67米,面积近一亩。本田施肥量为每亩纯氮9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其中磷肥和70%的氮肥用作底肥,30%的氮肥用作“蘖肥”。栽秧规格5x( 6+6+9+12寸),每穴植单株。栽后浅水灌溉,分蘖末期晾田7-10天,治病虫和中耕除草各一次。8月10日施“促芽肥”,亩施尿素7.5公斤。8月24日成熟、收获,亩平实产539.6…  相似文献   

18.
1987~1989年府场镇实施开发“吨粮田”工程的面积为26200亩,三年平均亩产1154公斤,其中早稻平均亩产 426公斤,而汕优63作晚杂栽培平均亩产高达728公斤,比常规晚稻增产258公斤,比其他晚杂组合增130公斤以上)。三年“吨粮田”栽培研究累计增产粮食170.3万公斤。1989年10月初由洪湖市委、市政府农业局组织从事水稻栽培研究的专家现场鉴定,一致认定汕优63大面积复晚实施成功是晚稻生产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洪湖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全市推广以汕优63为复晚开发 “吨粮田”20万亩。 汕优63作复晚能显示强大优势,但也有一定…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自70年代末推广杂交晚籼及配套栽培技术后,双季晚稻产量有较大增长,晚稻亩产现已达300公斤,双季亩产700~800多公斤。1984年前的主要当家组合是汕优2号。1984年引进新组合汕优63、筛选了D优63,表现抗病、高产、米质好,生育期与汕优2号相近。1986年泸州市合江县化育乡示范双晚汕优63、D优63共1582亩,亩产达416.3公斤;1987年沙县种植双晚汕优63、D优63共32万亩,亩产383公斤。在川南用汕优63、D优63与早杂威优49配套,可充分利用当地温光条件,实现双杂高产。汕优63、D优63作双晚的栽培要点是:适期播种、保证安全齐穗,麦壳育秧,小苗寄插;合理密植与施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0.
D297优67     
D297优67是福建省尤溪县管前农技站用D297A与明恢67配组育成的,其熟期、特征特性与D优63相似,但抗性、丰产性更好,米质优良,结实率高,后期熟色好,出米率高。1989年参加华南四省区联合鉴定,比对照汕优63增产一成以上。1989年、1990年两年参加福建省晚稻组合区试,单产均比对照汕优63增产,位居第一。1991年尤溪管前绿柳村再生稻头季单产高达850.5公斤、1991年湖南绥宁县示范1.05亩,亩产高达822.8公斤。并在福建省10个地市投入中试。据1989年福建省晚稻15个点区试资料,小区平均亩产447.0公斤(产量幅度391—566.9公斤),比CK1汕优桂32增5.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