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土地整理是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针对当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及应用需要,本文结合山东省宁阳县伏山土地整理项目,构建了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生态效益三大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对土地整理效益的影响建立模糊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得到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的综合评价结果.研究表明,所建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评价技术方法有效可行.该研究对于定量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和实践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客观反映土地整理的实际效益,实现土地整理项目监督和考核,须将项目后评价提上日程。立足于南方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拟从生产条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影响4方面构建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四川省井研县分全乡土地整理示范项目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项目实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综合外部效益,但项目重生产条件指标、经济指标和新增耕地指标,轻生态环境,导致项目区景观与生态环境改良效果不显著,应加强景观与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构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后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综合评价等级为"基本成功",社会效益成功度最高,经济效益次之,生态效益成功度最低,项目建设从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分析该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土地整理项目开展及后效益评价的建议,以期对我国东部平原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工作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北兴农场土地整理项目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资源条件评价是进行土地整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摸清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资源状况,才能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进行科学的规划,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通过项目实施,在资源条件评价的基础上,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农村的土地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也逐渐受到重视。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以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丰乐院村等6村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构建了含14个指标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土地整理效益对于提高投资效益和投资决策及区域发展的意义,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的综合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理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科学地评价土地整理效益对于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宁阳县伏山土地整理项目和鹤山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构建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对土地整理效益的影响建立模糊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得到两个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的综合评价结果,均为"一般",其中伏山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略高于鹤山。研究表明,所建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评价技术方法有效可行,对于定量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543-1548
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耕地质量以及自然环境方面,土地整治项目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项目效益后评价可以衡量土地整治工程的效果,亦可以为其他土地整治工程提供借鉴。结合湖南省宁乡县2个村的土地整治项目,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估法构建了相应的综合效益评估体系。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处于良好的等级;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部分的评价结果来看,生态效益远不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发展明显失衡,导致总体评估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8.
分别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建立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体系,选取6个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项目作为评价单元,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其综合模型,对评价单元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和排名.结果表明:6个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项目效益排名从高到低分别为大格勒乡整治项目、北郊复垦整治项目、郭勒木德镇新乐村土地整治项目、河东河西农场整治项目、柯鲁克镇土地整理项目和茶汉村土地整理项目,且土地整治优于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9.
以高安市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入手,构建由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成对比较法等方法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该研究对土地整理效益的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整理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定边县土地开发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7):216-218
为科学地评价土地开发项目实施后产生的效益,借助层次分析方法,构建4个经济效益评价指标、4个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和3个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组成的土地开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定边县6个土地开发项目为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过于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经济基础是制约土地开发综合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今后实施新项目中应对生态效益予以重视,实现土地开发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价值核算对水利工程经济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土地资源价值理论和土地资源价值的构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实例,将土地资源本身价值纳入水利工程经济评价范畴,探讨了土地资源价值对水利工程经济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水库淹没的土地资源的价值量进行核算,同不考虑资源本身价值相比,将对水利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结合近年来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工作经验,针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前期准备工作、土地平整工程、水利设施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等单体工程提出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使规划设计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手段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科学指导土地整理开发活动,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保障耕地,确保了土地开发整理的高质量,达到了土地整理造福一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鉴于目前我国矿山土地复垦项目投资缺乏相应标准和依据的现状,为制订矿山土地复垦项目相关投资标准作准备,方便矿山土地复垦工程建设管理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采用系统论方法、对比分析法、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按工程建设项目的组成,将建设项目整体进行科学分解,划分为若干单项工程、单位工程,每个单位工程又划分为若干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结构。最终将矿山土地复垦项目划分为工程措施、生物与化学措施两大部分。根据两大复垦措施的特点并遵循工程项目划分的要求,逐步深入、细化后构建为一、二、三和四级项目。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红安县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红安县红华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简要分析了红华地区的水资源现状,并结合项目区土地整理的规划要求,对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如按典型年标准估算,得到的区内土地整理后的需水量远小于可供灌溉水量,设计满足项目区的灌溉用水要求,供需平衡十分合理;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50%时,全区未来各个年份普遍缺水;而按照采用的灌溉保证率为75%~95%的标准推算,项目区今后几年供需水处于盈水状态。表7参11  相似文献   

15.
以晋西北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1~2008年退耕还林工程调查,利用工程区人口、土地资源的分配两方面对社会效益的进行综合评价,为工程向更健康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上高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运用实地采样调研、室内分析化验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上高县上轮耕地质量等级更新的方法、参数体系、评价因素及权重,对上高县2011、2012年土地整治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定,确定整治后耕地的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并分析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整治后耕地质量等级总体提升;整治后耕地田间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灌溉排水条件变化比较明显,土壤养分状况变化不太明显,说明土壤养分跟土壤本底质量有很大关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变化;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姚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97-4599
从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出发,提出了土地整理社会效益计算的定量方法,突破了当前的土地整理社会效益评价仅能进行定性评价的局限。土地(耕地)整理的社会保障可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失业保障3部分;根据土地整理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和原有耕地增产情况,分别计算了其对南京市基本人口、被抚养人口、保养人口3类人口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失业保障等社会保障功能价值。研究表明:土地整理实施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养老保障价值仍是其核心,而医疗保障和失业保障作用也越来越显重要;土地整理社会效益定量测算对衡量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进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川西地区5个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的研究,分析川西地区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途径和不同地区的主要潜力,以期对今后土地整理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方法]调查和统计分析法。[结果]川西地区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主要途径为归并田块、分散的宅基地搬迁和零星荒草地开发。[结论]川西地区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不同,其中平原地区以归并田坎和退宅还耕潜力较大,丘陵地区以整修田坎和开发未利用地潜力明显。  相似文献   

19.
杨中利  娄洪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25-12226,12229
耕地整治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土方量测量是耕地整治中最基本的测量工作之一,它对于编制工程预算、及时组织施工以及缩短工程周期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测量高新技术的应用,探讨了一种在实地上直接测定土方量的新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精度分析,供农田水利测量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24-7225
以山东省阳信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灌排方案的选择和水资源供需分析对山东省阳信县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水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采用引黄河水灌溉为主,排涝沟蓄水为辅的灌溉方式,明沟排水的排水方式,保证了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