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前我县一熟制棉田占80%左右,经济收入低。为了提高棉田经济效益,近年来棉田种植正由传统的一年一熟制向棉粮、棉油、棉菜等两熟制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县西瓜面积的迅速扩大,1982年开始出现了西瓜棉花间作两熟的种植方式,经济效益获得了  相似文献   

2.
大麦、棉花、西瓜、菠菜间作套种,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各种作物的互补效应,扩大了复种指数,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效效益提高,是取得粮、棉、瓜三丰收的有效措施,据试验和典型调查,比小麦、棉花单一套种年亩产值增加千元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适宜长江流域棉区棉田间作栽培的模式,以增加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比较了棉花间作大豆、棉花间作玉米和棉花间作甘薯三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较单作棉花可增加纯收入,棉花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单位面积成铃数均增加;马克隆值变优和断裂比强度提高;在棉花盛蕾期棉花叶面积指数三种模式均比对照提高,在棉花盛铃期及以后的棉花叶面积指数因模式不同而有差别。棉花间作甘薯和棉花间作大豆模式的籽棉产量较高、经济效益好,纤维品质较优,其生产优势较为明显,适宜在长江流域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棉地套种大有可为──彭泽县丘陵棉地一年五熟高产栽培试验总结吴爱国(彭泽县农牧局经作站332700)我县丘陵棉地总面积七万余亩,占全县棉花面积三分之一,多年来因灌溉条件差,土壤肥力低等多种因素制约着棉花产量和棉田效益,为了探索丘陵棉区棉花间作套种栽培技...  相似文献   

5.
棉田高效益间套种模式张远胜(湖南省安乡县农技推广中心415600)湖南省安乡县地处洞庭湖区西北部,棉花种植面积大,1993年植棉面积为15.67khm2。为了提高棉地整体效益,我县棉农在棉花与其它作物间作,套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已涌现出许多种棉田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发展商品生产,提高棉田经济效益,解决棉粮瓜争地矛盾,保定地区从1983年开始试行棉花西瓜间作,1985年又发展到棉瓜菜间作。1987年全区棉田间作面积为11.8万亩,其中棉瓜菜间作面积2万亩。1987年定州市推广棉瓜菜间作8000亩,获得成功,棉瓜菜亩经济效益1313.6元,比  相似文献   

7.
大麦新品种申麦一号(原名戈贝纳、品系编号y80—81)是上海市农科院植保所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高世代杂交材料经选择而成。经上海市几年试种表现产量高,耐肥抗倒性强,高耐黄花叶病等特点。88年10月通过审定,确认为市推广品种,并于89年市科委列入市推广项目之一,该品种在我县几年表现尤佳,89年推广种植9.2万亩,占我县大麦种植面积的50%,为今年开始更大面积的推广该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我县于1988—1989年度进行了申麦一号栽培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8.
杏棉间作复合系统中棉花生长及生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大田棉花为对照,与杏、棉间作下棉花的株高、LAI、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杏、棉间作下棉花的株高和LAI相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且随着距杏树垂直距离的增加,其变化呈偏态分布趋势;间作下棉花的铃重、株铃数、有效果枝数和衣分相比对照均有一定的减少,各处理与对照间单株铃数和果枝数差异极显著,间作对产量性状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有效果枝数株铃数铃重衣分;间作减少了棉花的单位面积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各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极显著;在杏、棉间作下试验的3个品种中鲁棉研28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麦间作蚕豆高效栽培试验,探索大麦间作蚕豆的增产控病规律和优势.结果表明,大麦间作蚕豆的增产优势强,与净种大麦和净种蚕豆比,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22%和2.59%,对蚕豆斑潜蝇的相对防效达57.60%,土地当量比为1.18﹥1,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我县棉花杂交优势的利用,从1975年开始试验示范,到1983年开展推广应用,经过八年的生产实践,深深感到这项技术是棉花增产增收的一条捷径,其突出的特点有四个: 一是产量高、品质好。据地科委邀请省有关专家、技术人员签定,我县筛选的鲁棉  相似文献   

11.
鲁西北地区棉花西瓜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明 《中国棉花》2009,36(6):24-25
2008年,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马堤村棉花西瓜间作100hm^2,与单种西瓜相比,每公顷增收15000多元。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一套鲁西北地区棉花西瓜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现已在全县推广棉花西瓜间作1000多公顷,可增收150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2.
大麦在我县具有多年的种植历史,并在夏粮生产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近几年,大麦单产回落,并处于停滞徘徊状态。为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全面分析总结了多年来大麦生产的经验教训,系统分析了大麦产量变化特点,并注重对八十年代变化特点进行了剖析,对恢复提高其单产水平的技术途径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模式对连作棉花根系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作30年棉田为基础,设置棉花轮作苜蓿、棉花轮作小麦、棉花间作孜然和棉花间作洋葱4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连作棉田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揭示不同种植模式对棉田连作障碍的缓解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棉花间作洋葱、间作孜然、轮作苜蓿和轮作小麦与棉花连作(对照)相比,棉花根长分别增加263.9%、52.9%、114.1%和19.4%, 根表面积分别增加215.7%、32.2%、47.5%和125.5%,根体积分别增加226.7%、40.6%、30.4%和80.5%。不同处理棉花根系保护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增加,其中间作洋葱、间作孜然、轮作苜蓿和轮作小麦处理在棉花花铃期根系活力比对照分别增加53.6%、17.3%、13.7%和38.9%,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48.9%、5.3%、44.2%和50.7%,MDA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35.8%、11.7%、24.4%和31.5%。结合根系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分析,4种种植模式对棉花根系生长的促进效果表现为间作洋葱>轮作小麦>轮作苜蓿>间作孜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山东德州对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和棉花单作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其对棉花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探索了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单作棉花相比,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对棉花的株高、果枝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不与粮棉争地的前提下,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同当地常规植棉(棉花单作)产量及纤维品质相当,又净增加了种植一季辣椒的收益。表明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在黄河流域棉区是可行的,并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山东德州地区德棉10号与绿豆及辣椒间作种植的可行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棉花与绿豆和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单作棉花(CK)相比,两种间作种植模式对棉花的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均没有显著影响,棉花与绿豆间作的棉花产量与单作棉花相当,但增收绿豆366.0 kg/hm2,较CK盈...  相似文献   

16.
我县自1978年以来,示范、推广豆麦间作套栽棉花。沟厢8尺,中间种大麦或矮秆早熟小麦,麦幅2.0~2.2尺,麦幅两边各种3行蚕豆。次年4月中下旬,在麦幅两边各铲去两行蚕豆作绿肥,留沟边的1行蚕豆收种。5月初,移栽4行棉花,大行2.6~2.8尺(即中间麦幅处),小行1.2~1.4尺,株  相似文献   

17.
不同作物与棉花间作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花生、大豆、鹰嘴豆、洋葱、萝卜、线辣椒与棉花间作,分析间作对棉花品质的影响;与单作相比,棉花与洋葱间作能显著地提高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且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棉花与线辣椒、鹰嘴豆、花生间作,纤维麦克隆值显著地高于单作,但均处于同一分级范围之内;间作体系对棉花纤维的断裂比强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反射率、纺纱均匀性指数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膜棉的早衰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县地膜棉花种植情况1982年我县开始试种地膜棉,当年覆盖2064亩。1983年扩大到23022亩,1984年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达32324亩,占全县计划棉田的49.76%。三年来的试验示范表明,地膜棉不仅是解决我县沿海棉区土质粘重、早春温度回升  相似文献   

19.
南疆棉区棉花与小茴香间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体国  洪云 《中国棉花》2010,37(2):30-30
棉花与小茴香间作是南疆棉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种植模式。2006年开始示范,2007年推广,2008—200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南疆多个植棉团场及部分植棉县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棉区,实行棉花大豆间作,可增加植物蛋白质来源;大豆的固氮作用及枯枝落叶还可培肥地力。为探索棉花大豆间作的可行性,1986年对适宜棉田间作的大豆品种、间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育特点等作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