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构建了负责运输苏氨酸至胞外的转运蛋白的关键基因rhtB过表达的苏氨酸发酵菌M122,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及pH对该重组菌产L-苏氨酸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的碳、氮源对L-苏氨酸生产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分析,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及pH进行优化。[结果]定向改造后苏氨酸发酵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使用蔗糖作为碳源发酵时,摇床培养L-苏氨酸产量为28.1g/L;以(NH4)2SO4或酵母粉作为氮源发酵时,L-苏氨酸产量分别为27.8和28.2g/L,均优于使用其他氮源时苏氨酸的产量。对发酵的最适pH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L-苏氨酸的产生。[结论]确定了苏氨酸发酵菌M122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H4)2SO4或酵母粉,最适pH为7.0。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油茶茶苞病原菌——细丽外担菌(Exobasldium gracile)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温度、光照、pH值、不同培养基及不同碳氮源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为25℃;在pH值4~8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PDA培养基和NA培养基比较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加入油茶叶煎汁对病原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硝态氮最佳;光照对病菌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孔晶  贾建波  赵玉萍  任世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0951-20952
[目的]构建了负责运输苏氨酸至胞外的转运蛋白的关键基因rhtB过表达的苏氨酸发酵菌M122,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及pH对该重组菌产L-苏氨酸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的碳、氮源对L-苏氨酸生产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分析,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及pH进行优化。[结果]定向改造后苏氨酸发酵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使用蔗糖作为碳源发酵时,摇床培养L-苏氨酸产量为28.1 g/L;以(NH4)2SO4或酵母粉作为氮源发酵时,L-苏氨酸产量分别为27.8和28.2 g/L,均优于使用其他氮源时苏氨酸的产量。对发酵的最适pH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L-苏氨酸的产生。[结论]确定了苏氨酸发酵菌M122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H4)2SO4或酵母粉,最适pH为7.0。  相似文献   

4.
以中慢生华癸根瘤菌13004#菌株为供试菌株,进行YMA、SM、63#、TY和BSE 5种培养基筛选,碳氮源利用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该根瘤菌株在YMA中生长良好,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最佳培养基成分配方为:蔗糖10g/L,酵母粉3 g/L,K<,2>HPO<,4>0.5g/L,MgSO<,4>·7H<,2>O 0.02 g,NaCl 0.1 g/L,CaSO<,4> 0.2 g/L,Rh微量元素液4 mL/L,pH 6.8~71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产厚垣孢子的条件。[方法]采用两步培养法测定碳源、氮源、碳氮摩尔比、pH等不同营养环境条件对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C021120-152菌株产厚垣孢子的影响。[结果]PC021120-152菌株的最佳产厚垣孢子条件为:初始碳源浓度为3.00 g/L,碳氮摩尔比为2.5∶1,最佳碳氮源组合为蔗糖/NaNO_3,培养基最佳pH为8.0。PC021120-152菌株的最佳产分生孢子条件为:初始碳源浓度为3.00 g/L,碳氮摩尔比为2.5∶1,最佳碳氮源组合为D-果糖/NaNO_3,最佳pH为5.0。[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厚垣孢普可尼亚菌生防制剂的生产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适宜玉蕈菌丝体生长的液体培养基。[目的]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指标,采用单因素方法筛选菌丝体生长最佳碳氮源,再进行正交试验筛选其碳源与氮源最佳配比,进一步采用单因素方法筛选其最佳无机盐及VB1浓度配比。[结果]玉蕈菌丝体最佳液体培养基为麦芽糖30 g/L,蔗糖30 g/L,酵母粉3 g/L,麦麸10 g/L,KH2PO41 g/L,Mg SO4·7H2O 0.5 g/L,VB19.0 mg/L,p H自然。25℃培养288 h,其菌丝体生物量干重可达10.394 g/L。[结论]该研究为玉蕈菌丝体深层发酵生产及其液体菌种的生产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选出紫晶蜡蘑菌株(Laccaria amethystea-0704;简称L.a.-0704)适宜培养基,在L.a.-0704碳源及氮源营养选择的基础上,采用通用旋转回归设计进行培养基配方优化。得到L.a.-0704菌丝体培养的最佳配方为麦芽浸粉4.1 g/L,尿素1 g/L,蔗糖4.3 g/L,酵母浸膏3.5 g/L,CaCl20.05 g/L,(NH4)2HPO40.25 g/L,NaCl 0.025 g/L,MgSO4.7H2O 0.15 g/L,KH2PO40.5 g/L,FeCl3(w=1%)2 mL/L,VB1100μg/L,水1 000 mL,琼脂粉12 g/L。L.a.-0704营养利用范围广,不仅能利用单糖、低聚糖和无机氮等速效碳、氮源,而且能利用多糖、多元醇和有机氮等长效碳、氮源,L.a.菌丝生长符合Loginstic模型,其菌丝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浸粉和尿素。  相似文献   

8.
产生物絮凝剂自生固氮菌HY1141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8株自生固氮菌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HY1141。比较确定其最佳碳、氮源后,再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培养基和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2。在不加外源氮素的前提下,最佳培养基为蔗糖5g/L,磷酸二氢钾1·5g/L,硫酸镁0·6g/L。最佳培养条件为转速150r/min,培养温度35℃,培养基初始pH7·0、培养时间36h。在此条件下,该菌产生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达96·4%。  相似文献   

9.
对粗毛纤孔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粗毛纤孔菌菌丝生长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在以蔗糖为碳源、谷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适宜pH值为8~8.5;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在黑暗条件下生长更好;最适宜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在25℃、PDA培养基上,粗毛纤孔菌10d便可在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上长满。  相似文献   

10.
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在室内纯培养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p H值、温度、光照、碳源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结果显示:病原菌为马卡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macadamiae Deighton);病原菌生长较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和20%地锦植物煎汁的PDA培养基,适宜p H值为6.0~7.0,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佳光照条件为全黑暗。  相似文献   

11.
褐多孔菌发酵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DA培养基为基础,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对最佳碳源、氮源、培养时间和培养基装液量进行筛选,并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法对其最佳配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PDA液体培养基(葡萄糖马铃薯液体培养基+酵母粉5.37 g/L+葡萄糖26.31 g/L),褐多孔菌在培养液装液量为每250 mL中装入60.74 mL,经28℃,150 r/min旋转振荡培养68.32 h,次生产物对小麦赤霉的抑制作用最强。培养基优化后褐多孔菌的抗菌活性显著提高,表明响应面法在培养基优化中十分有效,相对简单,且节省时间和材料。  相似文献   

12.
对桑黄菌菌丝体生长的营养条件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蔗糖,其次为为乳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其次为酪蛋白胨;最佳无机盐为CaSO4,其次为MgSO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5g/L,酵母膏2.5g/L,CaSO40.5g/L,琼脂20g/L。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对分离自陕北花马盐湖的嗜盐真菌Aspergillus montevidensis生物特性进行了初步探究,为下一步耐盐基因的筛选及新型耐盐农作物的获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嗜盐真菌A.montevidensis分别接种于不同碳源(淀粉、纤维素、麦芽糖、蔗糖、葡萄糖)、不同氮源(硝酸铵、氯化铵、酵母粉、蛋白胨、硝酸钾)以及不同碳氮比培养基中培养,研究高盐环境中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以及不同碳氮比对嗜盐真菌A.montevidensis生长速率、菌丝体干质量、菌落形态以及显微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嗜盐真菌A.montevidensis在盐浓度为1.5 mol/L,以蔗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快且生长状况最好,在此条件下生长速率可达0.63 cm/d,菌丝体干质量达3.05 g/L。最佳碳氮比为10∶1。【结论】嗜盐真菌A.montevidensis的耐盐受不同碳氮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嗜盐古菌通用的MGM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碳氮源对Halorubrum sp.CY产胞外淀粉酶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以产胞外淀粉酶活性的大小确定产酶的最优碳氮源以及最适碳氮源浓度,从而确定CY菌株产胞外淀粉酶的最优培养基成分及最佳浓度.结果显示,其产酶最优碳氮源及浓度分别为1.5 g/L麦芽糖、4.0 g/L色氨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假单胞菌的增殖,降低生产成本。[方法]采用光电比浊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假单胞菌增殖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进行优化。[结果]假单胞菌增殖培养基中最佳的碳源、氮源种类与浓度分别为蔗糖0.5 g/L、鱼蛋白胨1.2 g/L。[结论]通过对增殖培养基的优化,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了碳源、有机氮源、无机氮源对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a.coli BL21(DE3)/ pET-28a-est825 菌体生长及产酶的影响,进而优化了产酶培养基,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为院甘油20 g/L,酵母粉20 g/L,硫酸铵5 g/L,NaCl 5 g/L,Na2HPO4窑12H2O 10.7 g/L,KH2PO4 2.7 g/L,硫酸卡那霉素50 滋g/L,pH 7.0。采用此培养基 发酵所得发酵液酶活力较优化前提高了86%。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生长迅速、性状优良的蜜环菌菌株,对所选优良菌株的液体培养基进行碳氮源筛选和优化,为蜜环菌深层发酵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生物量(菌丝体干质量)为指标,以工业发酵和生产中常用的菌株A9为对照,从本实验室分离与收集的20个蜜环菌菌株中筛选优良菌株,并设置不同的供试碳源、氮源、碳氮源组合、碳氮源含量,对其液体培养基的碳氮源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供试的20个蜜环菌中,菌株M41和M57生长迅速,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菌株A9,其中M41菌索粗壮、性状优良,作为优良菌株用于后续研究。供试的7种碳源和5种氮源中,菌株M41和A9液体培养基的最佳碳源分别为玉米粉和麦麸,最佳氮源分别是菜籽饼和酵母浸粉,最佳碳氮源组合分别为玉米粉+菜籽饼、玉米粉+蚕蛹粉,最佳碳氮源含量分别为2%和4%。菌株M41和A9的最佳液体培养基为玉米粉2%、菜籽饼(M41)或蚕蛹粉(A9)4%、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75%。恒温振荡(121 r/min,25℃)培养18 d后,菌株M41的菌丝体产量达16.71 g/L,显著高于对照菌株A9(10.76 g/L)(P0.05)。【结论】筛选出的优良菌株M41可用于后续生产,优化液体培养基显著提高了蜜环菌菌株M41和A9的菌丝体产量。  相似文献   

18.
刘春来  王爽  李新民  刘兴龙  夏吉星  杨帆  马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595-12596,12599
[目的]筛选影响蜡蚧轮枝菌生长的营养因子,为该菌的开发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固体基础培养基1L水中20g葡萄糖的含碳量(8.00g/L)、2g蛋白胨的含氮量(0.29g/L)及少量无机盐为标准,用蔗糖等碳源及酵母膏等氮源分别取代基础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和蛋白胨。研究了固体培养基中不同碳、氮源对6株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葡萄糖有利于V2、V4、V5和V6菌株的菌丝生长和产孢;可溶性淀粉为碳源时,V1和V3菌株的生物量和产孢量均很高;有机氮源酵母膏可大大提高各菌株的生物量及产孢量。[结论]葡萄糖与酵母膏组合是适合于多数供试蜡蚧轮枝菌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的碳氮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获得荔枝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其产多糖的最佳条件。[方法]比较4种培养基,筛选出最适合荔枝菌菌丝体生长的培养基,并用正交设计方法,以生长量等为指标,研究荔枝菌产多糖最佳条件。[结果]玉米麦麸加马铃薯综合培养基最适合荔枝菌菌丝体生长;荔枝菌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5.0℃,最适pH值为6,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正交试验表明,在玉米麦麸加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中添加蔗糖1%、酵母粉0.3%,调节pH值至7,为菌丝体生长和产多糖的最佳条件。[结论]了解荔枝菌的生物学特性、最佳产多糖条件,有利于对其进行人工驯化栽培。  相似文献   

20.
氧化乐果降解菌假单胞菌L-3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氧化乐果降解菌假单胞菌L-3最佳的生长条件和最优的碳氮比,在含一定浓度氧化乐果的液体普通培养基中,对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通气量、接种量条件下发酵培养,通过测定光密度值绘制生长曲线;在氧化乐果的基础发酵培养基中选出最适的碳源和氮源,优化出碳氮源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L-3最佳生长条件为30℃、pH7.0、接种量3%(装液量100 mL);最佳的碳源、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H4NO3;最适的碳氮比为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