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PH4CV×PHB1M为基础材料,自交形成S0、S1、S2、S3 4个世代.利用高频诱导系"JS6"对4个世代进行单倍体诱导.结果表明,S0、S1世代诱导率较高,诱导率分别为11.98%、11.23%.利用秋水仙素采取浸芽处理不同自交后代产生单倍体种子,影响加倍率的主要因素是秋水仙素浓度,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单倍体加倍率显著不同,0.06%的秋水仙素加倍率最高,为20.91%;不同自交后代的单倍体加倍率无明显差异,但秋水仙素与自交后代存在互作效应.将4个不同自交后代的20个DH系与5个测验种形成的双列杂交结果表明,S0世代产生的DH系的一般配合力均值较低;S2和S3世代DH系产量配合力变幅相近,一般配合力较高.S2代是诱导产生DH系的最佳世代.  相似文献   

2.
玉米自交系辐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200Gy60Co-γ射线辐照玉米自交系"黄早4”干种子,会引起自交系各性状的较大变异.M1表现出明显的辐射生理损伤效应,M2、M3的质量性状未发现有明显的变异,但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等数量性状出现较高的突变频率;M3开始出现黄、白化苗、矮生株等隐性突变和雄性不育株,同时在粒色上也产生了有明显变异的个体.再次证明异花授粉作物的辐射诱发突变导致M2形成杂合的植株,而诱发突变大多为隐性的,需在M3纯合后才表现出来,M4代测交种试验结果表明,自交系经辐照后,有选择出高配合力个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将5个不同世代38个姊妹系和4个测验种,按NCⅡ设计组配152个杂交组合,对群体选系各世代产量配合力和遗传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世代的增加,姊妹系配合力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即随着自交选择的进行产量配合力逐渐升高,S4代达到最高值,S5代开始下降。S2~S4代是产量配合力严重分离的世代,S3、S4代姊妹系间产量配合力变异大,范围宽,分离重组出高配合力选系的比率高于其它世代,是配合力测定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4.
12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敖君 《玉米科学》1995,3(2):014-017
按(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12个中晚熟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重、单株产量、出籽粒、百粒重11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配合力的总效应,通过对配合力的分析筛选出5个优良自交系、10个优良组合,并对11个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了估算。表明每穗行数、穗粗的遗传力较高,在选育自交系时可在早代选择,而单株产量、每行粒数和单穗重的遗传力低,宜在高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影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关键指标的筛选及其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NCⅡ设计,以26份不同农艺性状的青贮玉米材料按5×21组配了不完全双列杂交。经通径分析,明确了影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关键指标为秸秆产量、子粒产量、株高3个指标,建立了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了关键指标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相应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与关键指标显著相关的因素中,株高的一般配合力方差明显高于特殊配合力方差,基因累加效应占主导地位,其狭义遗传力h2N最高为43.3%;穗长和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h2B均在98%以上,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较小。说明青贮玉米株高指标宜在早代选择或加强对亲本自身的选择效果,而生物产量、秸秆产量、子粒产量、千粒重、穗长5个指标宜加强杂种优势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利用物理诱变技术创制小麦抗旱种质资源的可行性,采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小麦品种涡9722,用30%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227个M3代株行进行发芽试验和幼苗生长试验,测定发芽指标和幼苗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高、叶数、根数、主根长、根干重、地上部分干重、根冠比、根含水率、苗含水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等15个指标在M3代株行间差异极显著。以综合抗旱系数评价抗旱性,M3群体株行抗旱性的变异倾向于正偏态分布,抗旱性低于亲本的株行占61.2%,高于亲本的株行占38.8%。以超过M3群体株行综合抗旱系数均值±2×标准差筛选变异株行,有9个株行发生正向变异,其中株行176的综合抗旱性表现突出,抗旱萌发和抗旱生长的能力均较好。用类平均法对227个M3代株行进行聚类,当遗传距离为1.59时,M3代株行的抗旱性变异类型可分为6大类。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冬小麦水肥管理模式,在2013-2016三个小麦生长季,通过裂区试验,以春季5个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作为主区[M0:不灌溉+趁墒追肥模式;M1:拔节水+拔节肥模式;M2:拔节和扬花或灌浆初灌溉2水+拔节肥模式;M3:返青-拔节水(+追肥)+孕穗或扬花水+灌浆水的3水模式;M4:起身水(+1/2追肥)+拔节水(+1/2追肥)+扬花或灌浆初浇水+灌浆水的4水模式],以2个当地主推冬小麦品种作为裂区(衡观35和衡4399),比较分析了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下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生物量、氮素吸收量、氮素利用效率、花后氮素转运效率、氮素贡献率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在起身到拔节期平均以M0模式最高,从扬花期开始平均以M0模式最低,成熟期M1、M2、M3和M4模式分别较M0模式高 15.9%、27.6%、40.0%和39.5%。随春季灌溉量和灌溉次数的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呈现增加趋势,与M0模式相比,M1、M2、M3和M4模式的产量分别提高28.5%、36.7%、44.7%和45.7%,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 21.2%、36.3%、48.2%和48.1%,氮素利用效率以M2模式最高。M1、M2、M3和M4模式的营养器官氮素花后向籽粒的转运总量较M0模式分别高26.7%、15.2%、30.1%和20.2%,但氮素转运效率及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均随灌溉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衡4399三年较衡观35平均增产3.4%,差异显著;两个品种间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及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均不显著;衡4399的氮素转运效率和贡献率分别较衡观35高5.1和12.2个百分点。在水肥利用效率较高的M2模式下,衡4399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较衡观35分别提高1.1%和5.6%。因此,在缺水的华北低平原区采用M2模式,选用产量潜力大、水氮利用效率高、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效率高的衡4399,对保证小麦产量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按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本所利用的7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12个组合的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产量等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根据配合力效应值筛选出4个优良自交系亲本和4个强优势杂交组合。配合力基因型方差与遗传力估算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的加性方差明显大于显性方差,一般配合力表现出比特殊配合力较为大的遗传分量,为此,在选配组合时应注重选择一般配合力高的自交系作亲本。  相似文献   

9.
王峰  王敏  张从宇 《麦类作物学报》2013,33(6):1134-1138
为了探讨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对小麦的诱变效应,以优质小麦品种重庆面包麦的干种子为试材,用250 Gy的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对317个M3代株系的株高、产量性状、品质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在M3代群体中,株高、穗数、穗长、小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株系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10个性状均发生了变异。以超过群体均值±2.58×标准差(P≤0.01)进行筛选,筛选出各类性状正向变异株系38个,负向变异株系12个,其中48、58、71、307、311等5个株系综合性状优良,其株系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均高于亲本。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一个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变异株系292,与重庆面包麦有3个亚基的差异。说明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小麦可以创造丰富的遗传变异,拓宽品种的遗传基础,能够引起HMW-GS基因位点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能够匹配小麦氮素需求的最佳缓释肥一次性基施的配比,以达到精准、减次、控释的目标,设置7种新配方缓释肥(由40 d、120 d、160 d三种不同释放期的缓释尿素按照不同比例组合,M1~M7)一次基施处理以及三个对照(现生产中主推的缓释期120 d尿素一次基施、基肥和返青肥各施50%二次施用,普通尿素分4次按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0%∶10%∶20%∶20%施用,CK1~CK3),对不同处理的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新配方缓释肥(M1~M7)处理均较CK1和CK3增产,以M5处理产量最高,比CK3、CK2、CK1分别高16.71%、6.29%、15.54%。M3、M4、M5处理拔节期植株氮素积累水平较低,但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籽粒氮积累量也高于其他处理。在新配方缓释肥(M1~M7)处理中,M5处理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与氮肥农学效率也最高;M5处理的净效益最高,比CK3、CK2、CK1分别高21.14%、12.24%、29.36%。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类群骨干自交系PH4CV、Mo17、PH6WC、郑58、D299、H29、丹黄34、丹598、昌7-2和S121为基础试材,按照群内和群间杂交共组配15个基础群体,分别形成F1、F2、F3和F4共4个自交世代,研究其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利用高频诱导系丹诱3号对骨干自交系和不同遗传基础的自交后代进行单倍体诱导,利用浓度为0.06%的秋水仙素对各世代单倍体子粒进行加倍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种质类群自交系间诱导率存在显著差异,以Lancaster群代表系PH4CV、Mo17和Reid群代表系PH6WC、郑58诱导率较高。高诱导率类群通过群内和群间组配基础试材,同样具有较高的诱导率,同时利用杂种优势提升了LRC、SPT和PB群骨干系的诱导率。诱导率随着自交世代增加而显著降低,在F2世代加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沿淮下游地区,以淮麦52和淮麦920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试验,以缓释掺混肥(SRF,N∶P2O5∶K2O=26∶12∶12)和丰卉尿素(U,46%N)为供试肥料,设置U四次分施(M1)、SRF一次基施(M2)、60%SRF基施+40%U拔节期追施(M3)、60%SRF基施+40%SRF返青期追施(M4)、M3模式减氮15%(M5)和M4模式减氮15%(M6)6种施肥模式,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氮素积累及利用、干物质转运和品质等的差异。结果表明,缓释掺混肥一次基施(M2)和减氮15%条件下两次分施(M5和M6)较常规肥料处理(M1)均能实现稳产。缓释掺混肥两次分施(M4)可有效促进稻茬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和氮素向籽粒运转,增加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分别较M1处理增加16.49%、11.09%、4.86%和4.72%,较M2处理增加21.31%、15.19%、5.32%和18.60%;M4处理较M1处理增产9.01%和6.78%,较M2处理增产11.43%和12.10%,实现产量提升的同时显著改善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综上,60%缓释掺混肥基施和40%缓释掺混肥返青期追施有助于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适宜在沿淮下游稻茬麦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敖君 《玉米科学》1999,7(1):041-042
按(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5个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秃尖、穗粗、行数、行粒数、轴粗、穗重和单株产量9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秃尖、行粒数、轴粗和穗重主要受加性基因影响,其余5个性状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4.
玉米几个自交系组配高产紧凑型杂交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彪  张启行  兰发盛 《玉米科学》2000,8(3):033-036
以近年育成的部分玉米新自交系和骨干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其主要株型和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0078、32和152能明显降低株高、穗位高和叶夹角,改善F1的株型结构,可用来组配紧凑型杂交种。698-3和200B既能改善F1的株型,还能改进F1的部分产量结构,用其作亲本有利组配出高产紧凑型杂交种。新选系7613和273能显著改进F1的产量结构,其产量配合力显著高于平均效应,属于高配合力自交系,用其作亲本易配出高产杂交种,但其株型要视另一亲本的株型而定。  相似文献   

15.
玉米10个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吴子恺 《玉米科学》1995,3(1):006-011
利用世代均数分析法估计了由11个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组配的10个杂交组合,各6个群体(P1,P2,F1,B1,B2,F2)的与株高、生育期和籽粒产量有关的10个性状的基因效应值。结果表明,大部分组合的株高、穗位高、第一果穗着生节节间长、抽雄期、抽丝期、果穗重、轴重、单株籽粒重等8个性状的显性效应都达显著或极显著。大部分组合的株高、穗位高、第一果穗着生节节间长、抽雄期、抽丝期,第一和第二果穗抽丝间隔以及单株双穗率等性状的加性效应也都这显著成极显著。在株高、穗位高、抽雄期、抽丝期、果穗重、轴重和单株籽粒产量等性状中,出现显著上位性效应组合的频率也较高。通过利用由抽丝间隔、株高、穗位高以及抽丝期建立的选择指数进行选择,将利于同时改良产量、株高和生育期.  相似文献   

16.
氮肥运筹对江汉平原稻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江汉平原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以郑麦9023为材料,在中肥力和高肥力土壤条件下开展氮肥运筹田间试验(设0、135、180和225 kg·hm-2四个施氮量,分别用N0、N1、N2、N3代表;氮肥基追比设10∶0∶0、7∶3∶0、1∶1∶1三个水平,分别用M1、M2、M3代表),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江汉平原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与运转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到成熟期小麦旗叶SPAD值和LAI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和氮肥基追比的降低而提高。施氮量相同时,干物质积累量在苗期以M1处理最高,拔节期到开花期M2处理最高,成熟期为M3处理最高;氮肥基追比相同时,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上指标在中、高肥力点变化趋势表现一致,高肥力点小麦的SPAD值、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整体上高于中肥力点。在相同施氮量下,小麦产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表现为M1<M2<M3,千粒重与穗粒数呈负相关;当氮肥基追比相同,不同施氮量间产量表现为N1<N2<N3,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土壤肥力对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大于施氮量。高肥力点小麦的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生产力均高于中肥力点。在135~225 kg·hm-2施氮量范围内,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植株氮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和追肥时期的后移显著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中肥力点小麦在施氮量为225 kg·hm-2、基追比例为 1∶1∶1处理下获得最高产量和氮利用效率。高肥力点小麦在施氮量为180 kg·hm-2、基追比例为1∶1∶1处理下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这两种氮肥运筹模式可作为江汉平原小麦在中肥力和高肥力土壤条件下兼顾高产和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7.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Cry1A.401基因抗虫玉米CM8302和CM8303,通过多代回交与自交获得BC4F1、BC4F2和BC4F3世代的转基因玉米材料。利用qRT-PCR和ELISA方法明确转基因抗虫玉米叶片、花丝和子粒均有Cry1A.401基因表达,不同世代间目的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田间接虫鉴定结果表明,CM8302和CM8303三个世代心叶期和吐丝期的抗性等级均为1级,抗性水平为高抗。室内生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CM8302心叶、花丝和子粒第6天存活率分别为0、4.0%和4.0%;取食CM8303心叶、花丝和子粒第6天存活率分别为0、4.0%和2.0%。分析显示转基因抗虫玉米CM8302和CM8303的心叶、花丝和子粒均具有显著杀虫效果且遗传稳定。  相似文献   

18.
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王立秋 《玉米科学》1997,5(4):023-025
本文通过对10个玉米单交种9个数量性状与子粒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各产量性状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叶数r1>抽丝期r2>行粒数r3>株高r4>穗位高r5>穗长r6>穗粗r7>百粒重r8>穗行数r9.说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主要取决于与其关联度较高的叶数、抽丝期、行粒数、株高等主要性状.为高产  相似文献   

19.
EMS玉米花粉诱变的M1代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通过对EMS玉米花粉诱变所得种子及M1后代植株性状的观察,对EMS对M1的结实率、出苗率、抽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EMS处理浓度的增加,M1的结实率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M1群体的出苗率低,出苗迟缓,持续时间长,每天出苗百分比表现出一种由少至多再至少的平缓发展规律.M1群体的抽雄期表现出早熟、晚熟及同时具有早熟和晚熟变异3种类型.M1苗期变异以叶色变异为主,而成株期以雄穗结构变异为主。  相似文献   

20.
适合中国南方生态区玉米优良群体的创建与改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基础群体BC4中输入热带血缘,创建了适合中国南方生态区的玉米优良群体BCC0,采用S1法对BCC0进行一轮改良得到改良群体BCC1.在产量等11个农艺性状上,BCC1比BCC0,BCC1、BCC0比BC4均有明显改善.BCC1在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上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