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玉米的亚洲玉米螟抗性进行遗传剖析对抗虫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自330×K36的F2:3群体(114个家系)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对玉米的亚洲玉米螟抗性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叶片侵害度性状检测到6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4、6、7和10上;基于茎秆虫孔数性状检测到4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1、5、8(2个)上;基于茎秆隧道长度性状检测到2个QTL,位于染色体1和8上;以隧道长度/虫孔数为鉴定性状检测到2个QTL,位于染色体7和10上。这些QTL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在10.3%~21.5%之间。大部分QTL的作用方式为部分显性。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方法,根据玉米抗螟性田间鉴定评价标准,研究转基因玉米Bt799和NC6304YGRR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心叶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食叶级别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良好的抗性,食叶级别均为1级;2种非转基因玉米食叶级别均大于7级.吐丝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单株虫孔数、单株活虫数、单株隧道个数及单株隧道长度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均显著高于各自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抗虫玉米Bt799和NC6304YGRR田间抗虫效果良好,均能保护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不受亚洲玉米螟危害.  相似文献   

3.
杨宸  何康来  王振营 《玉米科学》2021,29(6):157-163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亚洲玉米螟一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占总蛀孔数的69.6%;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下部,占总蛀孔数的41.2%。越冬幼虫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和下部均有较多分布,分别占总活虫数的40.6%和36.6%。在吉林公主岭,玉米螟一、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的中部,分别占总蛀孔数的47.3%和47.7%;越冬幼虫分布位置主要在茎秆下部,占总幼虫数的63.2%,在12月入冬后,茎秆下部的幼虫占总数的比率有所上升,达69.2%,次年化蛹前根茬中活虫数占比达24.3%。研究结果表明,北方春玉米二代玉米螟幼虫蛀孔在茎秆中的分布比一代蛀孔分布位置靠下,越冬幼虫主要分布在茎秆的中部和下部,且有下移趋势。  相似文献   

4.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田间调查了14个不同玉米品种的花叶指数、雌穗上玉米螟和棉铃虫的数量以及后期茎秆上的虫孔数、幼虫数、虫道长等。结果表明,郑单958、豫玉22、豫单2001、浚单20、郑单18、郑单21、新单23和沈玉21的花叶指数较低,平均百株虫孔数和百株幼虫数较少,平均百株虫道长较短,比较抗钻蛀到茎秆内为害的害虫;豫单2001、新单23、滑丰986、沈玉21、郑单21和郑单958雌穗上的玉米螟和棉铃虫幼虫数较少,比较抗玉米穗期害虫;综合玉米前期和后期的抗性以及对钻蛀性害虫和穗期害虫的抗性,豫单2001、郑单958、新单21、新单23和沈玉21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品种干物质的积累与运转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通过对两种类型饲用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规律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青贮型玉米科多8号偏重于营养生长,生物产量较高,拔节之前其生长中心为叶片,拔节之后其生长中心为茎秆,干物质积累量吐丝前大于吐丝后,比例为67∶33,形成生物学产量的关键时期在大口期至吐丝期,光合产物向子粒转移输出的主要器官是叶片;粮饲兼用型玉米陕单310偏重于生殖生长,拔节之前其生长中心为叶片,拔节至吐丝25d生长中心为茎秆,吐丝25d至成熟期生长中心为子粒,形成生物学产量和子粒产量的关键时期在灌浆期,光合产物向子粒转移的主要器官是叶片、茎秆和苞叶。  相似文献   

6.
化控剂对玉米光合、激素及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东农253为试验材料,在玉米9叶期喷施密高和KP(主要成分DCPTA和ETH),在玉米5个生育时期测定叶片光合酶活、内源激素及茎秆力学特性参数,并进行测产及相关性分析,探究大田条件下化控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密高和KP后叶片SPAD、P_n、RuBPc和PEPc显著提高,增加叶片IAA、GA和ZR含量并降低ABA含量。玉米茎秆单位节间长度干物重、穿刺强度、横折强度和田间致倒伏推力有所增大,降低扁率及子粒含水量,密高和KP处理下玉米产量分别增加6.47%和9.23%。相关性分析表明,除ABA含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外,光合和其他激素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EPc、SPAD在完熟期与产量相关性最大,RuBPc在乳熟期与产量相关性最大,P_n在灌浆初期与产量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7.
北方春玉米密植条件下玉米螟危害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于沈阳开展田间试验,对不同密度种植玉米田的玉米螟危害及玉米产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玉米密植对亚洲玉米螟危害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幼虫数、虫孔数高于常规田,花叶率和虫孔数差异显著;二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幼虫数和被害率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2年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田,常规田百粒重和单穗重显著高于密植田。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螟危害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形式系统研究了Cr、Cd、Pb、Hg、As 5种重金属元素复合胁迫下玉米植株中铬元素的空间残留。结果表明,玉米各部位铬元素残留浓度随胁迫浓度提高先升后降,呈抛物线变化,处理浓度为2K左右时出现峰值。不同基因型处理间铬元素的吸收存在差异,高油115不但在叶片、茎秆中而且在单株中铬元素平均残留浓度高于费玉3号。在铬元素的空间分布中,对照处理之间各部位差异不显著,1K胁迫浓度下除下部叶外其余部位差异不显著,2K、3K、4K处理各品种铬元素的残留为叶片>茎秆,其它部分浓度低。叶片中铬的残留浓度以下部叶>中上部叶片,中上部叶片之间差异不显著。茎秆中铬的残留浓度与叶片中铬的残留浓度规律相似。子粒与其它(轴和苞叶)铬残留浓度随重金属复合胁迫浓度提高略有增加,但浓度低于叶片和茎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5个普通型品种和5个糯质型品种的玉米单交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播期处理,研究海南播期对玉米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性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玉米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的表达无显著影响;播期对不同性状、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玉米数量性状的表达影响程度不同,对抽雄期、散粉期等8个性状的表达影响程度较大,对幼苗第一叶鞘花青甙显色强度、植株上部叶片与茎秆夹角等10个性状的表达影响程度较小,对雄穗最低位侧枝以上主轴长度、雄穗一级侧枝数目等15个性状的表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剑  张钰 《玉米科学》2019,27(2):155-160
在位于陇东旱塬区的陇东学院试验农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追肥时期对玉米营养器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转运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小喇叭口期至成熟期,玉米叶片中NSC含量呈倒"V"的变化动态趋势,追肥时期仅改变其NSC峰值大小,不影响其变化趋势。小喇叭口期追施氮肥显著提高茎秆中NSC含量。玉米茎秆、根和叶片中NSC的转运量和转运率的变化规律相同,转运量表现为茎叶根,其转运率分别为7.72%、5.69%、2.70%。试验条件下,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为1∶2∶1的追肥方式下,玉米的产量最高,为10 177.59 kg/hm~2,较常规施肥(小喇叭口期一次追肥)增产11.86%。  相似文献   

11.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折断力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以一组双列杂交组合为试材,对9个茎秆性状与单位体积茎抗折断力(UVSRP)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雄穗主轴长与UVSRP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下生物鲜重、穗下茎秆长、茎秆鲜重、穗位高、茎秆长粗比与UVSRP呈极显著负相关;穗下平均节间长、株高与UVSRP呈显著负相关;茎粗与UVSRP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茎秆鲜重、穗下平均节间长、株高和雄穗主轴长对UVSRP的作用表现为较大的正向直接效应;穗下茎秆长、穗下生物鲜重、茎秆长粗比、茎粗和穗位高对UVSRP的作用表现为较大的负向直接效应。增加玉米的生物产量不能只增加穗下茎秆长或穗下平均节间长。适当的雄穗主轴长可作为选择抗茎折断力强的玉米品种的重要参考性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影响中熟玉米品种产量的主要因素,为辽宁省中熟玉米品种选育和生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19年参加辽宁省中熟玉米区域试验种植的9个玉米新品种相关的农艺性状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玉米新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其变化规律,为玉米农艺性状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辽宁省中熟玉米品种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百粒重、行粒数、出籽率、空秆率和穗长等;百粒重和行粒数是辽宁省中熟玉米杂交种选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在选育中熟玉米品种时,要在保证适当百粒重和果穗长度的前提下,注重选育出籽率高、空秆率低的品种。在高产玉米品种选育中应增强抗倒性、降低空秆率、提高出籽率,适当增加百粒重和穗粗,降低穗位高。  相似文献   

13.
以耐密性不同玉米品种为材料,调查吐丝期暴雨大风后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增密过程中不同夏玉米群体植株形态与茎秆力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大风后根倒率和茎折率显著增加,登海618的根倒率和茎折率显著低于浚单20。随着密度增加,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增加,基部3~7节间均表现为节间伸长、变细,茎粗系数、穿刺强度、抗折力、压碎强度显著降低,两个品种表现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根倒率和茎折率与节间长度、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正相关,与茎粗、茎粗系数和茎秆力学负相关。站秆率与倒伏率均与基部第3节间性状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与浚单20相比,登海618具有较低的节间长度、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和较高的茎粗、茎粗系数和茎秆力学,抗倒性能较强。  相似文献   

14.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农艺性状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黄海  常莹  胡文河  吴春胜  谷岩 《玉米科学》2014,22(4):94-101
以抗倒伏性能不同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基部向上各节长和节粗变化不规律。节干重、单位茎长干重和茎秆抗折力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其中,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均在密度7万株/hm2时最大,各节干重和茎秆抗折力最大值出现时间因品种和节位而不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倒伏率与第3、第4节所有指标均呈显著相关,与第5、第6节间单位茎长干物质重、节干重和茎秆抗折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的相关性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15.
选用新型调节剂膦酸胆碱合剂,针对灌浆初期春玉米的形态及质量指标以及田间致倒伏推力,分析膦酸胆碱合剂处理后春玉米茎秆性状的变化,探讨膦酸胆碱合剂对春玉米茎秆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膦酸胆碱合剂处理可有效增加密植群体下春玉米的穗长,降低秃尖长,增加穗粒数,显著增加高密度条件下春玉米千粒重,改善春玉米穗部性状。同时通过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极显著增加单位长度干物重,增大截面积,改善玉米茎秆性状,显著增加春玉米田间致倒伏推力,从而降低倒伏发生的几率,实现密植群体丰产性和抗倒伏性的协同表达。  相似文献   

16.
在滴灌水肥一体化及分次施氮条件下,设置9个施氮水平,研究施氮量对密植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茎秆抗折断力、基部节间穿刺强度(RPS)和单位长度干重(DWUL)逐渐增加;当施氮量达到一定量时,茎秆抗折断力、RPS和DWUL不再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茎秆抗折断力与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呈显著负相关,与RPS和DWUL呈显著正相关。滴灌水肥一体化及分次施氮条件下,增加施氮量通过提高玉米茎秆中干物质积累量来改善机械强度,从而提高茎秆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7.
乙烯利对玉米茎秆抗倒伏性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研究乙烯利对玉米茎秆形态、穿刺强度、木质素含量及相关合成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抑制了玉米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和产量,提高了茎秆抗折力、穿刺强度、木质素含量及PAL、CAD、4CL活性和抗倒伏指数。玉米茎秆木质素含量与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0,P0.01),在200 mg/L乙烯利处理下,PAL、CAD、4CL活性与抗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AL、CAD、4CL活性是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的酶学基础,有利于提高茎秆强度,进而增强其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69份玉米自交系为试材,利用70对SSR引物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从42对已定位与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3大病害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中筛选适于病害鉴定的有效SSR标记。结果表明,69份自交系划分为PA、PB、Lancaster、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5个类群,采用UPGMA聚类方法和群体结构聚类划分结果基本一致;从42对相关标记中筛选出大斑病鉴定有效标记3个(umc1316、umc2212、umc1327)、丝黑穗病鉴定有效标记1个(SSR148152)和茎腐病鉴定有效标记1个(SSR58),基于上述5个有效标记能够明显地区分三大病害综合表现抗和感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主要参试品种的产量、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轴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各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重>穗粗>出籽率>轴粗>茎粗>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株高>穗位高>秃尖长。因此,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要注重选择单株粒重高、穗比较粗、出籽率比较高和茎比较粗的品种,而对于株高、穗位高和秃尖长可适当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20.
魏鹏程  陈杜  郑迎霞  谭燕  罗上轲  张军  宋碧 《玉米科学》2021,29(5):95-103,112
在贵州5个玉米亚区以先玉1171、新中玉801、金玉838和兴玉3号4个玉米品种为试材,通过灰色关联度、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主要气象因子与玉米茎秆性状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贵州春玉米茎秆性状的主要气象因子对其的影响程度,为贵州耐密抗倒春玉米布局及高产栽培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有效积温对压折强度和纤维素的含量影响最大,日照时数对节间长度和扁率的影响最大,日均温和降水量分别对穿刺强度和横截面积的影响最大,日平均风速对茎秆特性指标的影响均最小。温度和降水量对茎秆力学特性和纤维组织成分影响较大,茎秆的形态特性受光照影响较多。气象因子对玉米茎秆特性的影响为有效积温日均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日平均风速,其中影响贵州不同生态亚区茎秆特性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温度和降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