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为了解旱稻孢囊线虫的田间发生动态,明确旱稻孢囊线虫的防治指标。方法 2016–2018年对长沙地区一季晚稻的旱稻孢囊线虫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采用田间小区接种的方法测定了其不同群体密度下一季晚稻的损失,建立了旱稻孢囊线虫群体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回归方程。结果 旱稻孢囊线虫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孢囊高峰期主要出现在水稻分蘖期末、孕穗期和黄熟期,推测旱稻孢囊线虫在长沙地区一季晚稻每年发生3代。小区接种试验测产结果表明,旱稻孢囊线虫对水稻株高、有效穗数、实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产生不利影响;每1mL土壤接种卵量≥4个,旱稻孢囊线虫危害较为严重,被害株实粒重损失在19.4%以上,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结论 我们分析了旱稻孢囊线虫发生世代数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指导长沙地区旱稻孢囊线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旱稻孢囊线虫的田间发生动态,明确旱稻孢囊线虫的防治指标.[方法]2016-2018年对长沙地区一季晚稻的旱稻孢囊线虫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采用田间小区接种的方法测定了其不同群体密度下一季晚稻的损失,建立了旱稻孢囊线虫群体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回归方程.[结果]旱稻孢囊线虫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孢囊高峰期主...  相似文献   

3.
为给小麦孢囊线虫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对苏皖鲁豫接壤地区30块田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了这些地区麦田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情况及线虫群体之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采集的30份样品中都能检测到孢囊线虫,孢囊密度为每100g土壤1~80个。进一步对30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的rDNA-ITS区PCR扩增、测序,对其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30个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1%~100%,与已报道的中国菌株(AY148382,EU106175)、澳大利亚菌株(AY148395)和俄罗斯菌株(AY148351)群体的进化关系最为接近,且位于进化树的同一个分枝,都属于禾谷孢囊线虫Avenae组。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甘肃天祝农牧区燕麦田孢囊线虫的发生情况及种类,2014年8-9月,采用Z字型取样法,对天祝燕麦主要种植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集到的80份燕麦根际土样中孢囊线虫发生率为44%,孢囊密度为4.3个·100g-1土样。安远镇的发生率最高,为54.2%,华藏寺的发生率最低,为14.3%。孢囊浅褐色,阔柠檬形,长571μm(447~727μm),宽449μm(375~595μm)。阴门双膜孔,膜孔长31μm(28~33μm),膜孔宽16μm(13~20μm),阴门裂长9μm(8~11μm),泡状突明显,未见阴门下桥。天祝5个乡镇孢囊线虫rDNA-ITS区片段长度均为1 045bp,经Blast比对发现,所测序列与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的ITS序列相似度达99%~100%。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天祝孢囊线虫与国内及国外燕麦孢囊线虫在同一个大的进化分支,与中国的燕麦孢囊线虫在同一个小的分支。因此,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将甘肃天祝燕麦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燕麦孢囊线虫。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宁夏地区小麦田孢囊线虫分布情况及线虫种类,2015年8月,采用z字形取样法对宁夏5个地级市的14个县(市/区)小麦孢囊线虫的分布与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206份小麦根际土壤样本中,有98份检测出了孢囊,检出率为47.6%.被调查的14个县(市/区)小麦田均有禾谷孢囊线虫分布,其中固原市各县/区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是首次报道.贺兰县的孢囊线虫检出率最高,达88.9%,彭阳县的检出率最低,为11.1%;14个县(市/区)依据孢囊线虫检出率的大小顺序为:贺兰县>原州区>西吉县>中宁县>永宁县>青铜峡市>平罗县>同心县>泾源县>利通区>惠农区>隆德县>海原县>彭阳县.其中贺兰县、青铜峡市、同心县发生最严重,每100 mL土样孢囊数在20个以上的样品分别为5.6%、8.3%和11.1%.对所分离的主要线虫群体进行形态学显微观察和测量,并对其rDNA-ITS序列进行测定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宁夏地区的小麦田孢囊线虫主要群体均为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相似文献   

6.
湖南水稻主推品种对旱稻孢囊线虫的抗性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旱稻孢囊线虫是一种水稻上重要的病原线虫。筛选抗虫种质资源对抗病品种的选育至关重要。【方法】通过室内二龄幼虫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以单株平均孢囊数、相对抗病指数和繁殖系数法评价了湖南省51个主推的水稻品种对旱稻孢囊线虫的抗性。【结果】在供试水稻品种中未发现有免疫和高抗品种。室内接种条件下,在24个中稻品种中,依据单株平均孢囊数评价,仅广两优2010表现为抗;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广两优2010、准两优527、广两优1128 3个品种为抗;在27个晚稻品种中,依据单株平均孢囊数评价,盛泰优9712、准两优608、农香优204、岳优9264、岳优3700、中浙优1号、岳优27、湘晚糯1号、贺优50、Y两优9918共10个品种为抗;而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湘晚糯1号、贺优50、Y两优9918表现为中感。在田间自然病圃条件下,依据繁殖系数Pf/Pi评价,筛选出9个晚稻抗性品种,鉴定结果与室内接种相对抗病指数法基本一致。【结论】室内接种相对抗病指数法可以作为评价水稻品种对旱稻孢囊线虫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山东及河南濮阳禾谷孢囊线虫分布调查与rDNA-ITS-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明确山东省和临近山东的河南濮阳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的发生状况及种类组成,于2013年6-8月,对山东省12个地级市124个点及河南省濮阳市19个点麦茬田采集的土样进行检测,分离孢囊,并通过rDNA-ITS-RFLP分析技术研究了山东省和河南省共15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县(市)的孢囊平均检出率为66.13%,河南省濮阳市的孢囊检出率为80.95%,其中山东聊城市和河南濮阳市发病相对较重;rDNAITS-RFLP鉴定结果表明,山东和河南两省的CCN为Heterodera avenae,不同地区CCN同源性高达99.8%以上,8种限制性内切酶AluⅠ、AvaⅠ、HaeⅢ、HindⅢ、HinfⅠ、RsaⅠ、PstⅠ、TaqⅠ共产生18个酶切片段,其中,AvaⅠ和HindⅢ不能酶切。酶切结果稳定,所有地区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花生学报》2021,50(3)
克隆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序列并分析其特性,为开发栽培种花生基于LTR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奠定基础。根据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的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对,利用PCR技术对栽培种花生品种"桂花1026"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目的条带经回收、克隆、测序,最后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条带大小约260 bp,克隆获得了34条反转录酶序列,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256~267 bp, AT所占比例范围为51.36%~67.79%,AT与GC比例范围为1.06~2.10,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44.9%~98.5%,序列存在较高异质性,表现为缺失突变与点突变;34条反转录酶序列系统聚类为3个家族,家族Ⅰ和家族Ⅱ分别占到了总序列数的55.88%和35.29%;翻译成氨基酸后,有14条序列发生了无义突变,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11.4%~98.9%,呈现高度异质性;序列间保守基序也存在较大差异,呈现较高异质性;对栽培种花生与其他物种植物该类型反转录酶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所有序列被分为7类,其中Ⅰ类和Ⅱ类分别包含16条和11条栽培种花生反转录酶序列,表明栽培种花生反转录酶序列具有比较高的保守性,同时栽培种花生也与葡萄、马铃薯、辣椒、烟草、番茄、大豆、甜菜、草莓等物种植物的反转录酶序列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表明不同物种植物的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之间有可能存在着横向传递。本研究所获得的反转录酶序列为栽培种花生Ty1-copia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开发利用及花生分子育种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PCR-RFLP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茶树多酚氧化酶(PPO)基因中4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在不同品种中的多态性,以研究其与品种适制性及遗传背景的关系。遗传参数分析表明:4个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HpaⅡ酶切位点(引物L7/L8扩增区段)呈现高度多态,BsuRⅠ酶切位点呈现中度多态,这2个酶切位点在不同品种中的基因型分布与品种的遗传背景有直接的关联,可作为遗传标记应用于茶树品种遗传亲源关系分析与亲子鉴定。HpaⅡ酶切位点在引物L7/L8扩增区段存在丰富的多态性,且与品种适制性具有明显关联,适制红茶的品种多为AA基因型,此位点能被HpaⅡ内切酶完全酶切;适制绿茶与乌龙茶的品种多为BB型或AB型,此位点不能被酶切或不能完全被酶切,该HpaⅡ酶切位点可作为茶树品种适制性早期鉴定的遗传标记。对引物L7/L8扩增区域的HpaⅡ酶切位点在祁门4号×潮安大乌叶F1代群体进行分型检测的结果表明,该位点在F1代的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x2=0.23)。  相似文献   

10.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及抗线虫性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禾谷孢囊线虫是危害禾谷类作物的病原线虫,培育和推广禾谷孢囊线虫抗性品种是最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治途径。我国自1989年首次有该病的报道以来,目前在河北、河南等省、市区均有发现,而且危害面积呈正扩大趋势。根据禾谷孢囊线虫对抗病基因的毒性差异表现,可将其分为13个致病类型,但仍有效的致病类型被发现。在小麦中已鉴定出十多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抗性基因位点,这些抗性基因多为显性基因,针对不同的禾谷孢囊线虫致病类型,其抗性水平表现也不相同。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可对抗性基因进行快速定位,从而为抗虫能种创造条件。同时,基因克隆技术使抗源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创制提供了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旱稻孢囊线虫生活史及侵染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龄幼虫人工接种水稻幼苗和田间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旱稻孢囊线虫的生活史和侵染特性。结果表明,在30℃下接种后24 h内,2龄幼虫大多聚集在根尖分生区或伸长区,接种后24 h可侵入根系,侵入后虫体在中柱建立取食点;接种后6 d,2 龄幼虫发育成白雌虫,8 d发育成雄虫,12 d雌虫从阴门处产生胶状物质,雌虫的一部分卵产于胶质卵囊中。接种后18 d,胶质卵囊中的2龄幼虫开始孵化。在30℃下,旱稻孢囊线虫从卵到卵的最短生活周期为22 d;从接种到2龄幼虫从胶质卵囊中孵出,最短生活周期为18 d。20℃下线虫发育缓慢。较高温度如28℃~35℃有利于2龄幼虫的侵染和发育。淹水条件不利于2龄幼虫的侵染,但对孢囊的发育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Soil samples taken from one- to four-year-old swards of white clover and perennial ryegrass at 34 sites, and from older clover/grass swards at 56 sites in England and Wales, were examined for 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 Stolons of white clover from 46 of these sites were examined for nematodes. Clover cyst nematode ( Heterodera trifolii ) and white clover stem nematode ( Ditylenchus dipsaci ) were found in 62% and 41% of sites respectively. The grass cyst nematode ( Punctodera punctata ) was present in 56% of 71 sites examined, and other grass cyst nematodes ( H. bifenestra and species of the H. avenae group) occurred in 13% and 17% of sites. Two root-knot nematodes were found, Meloidogyne naasi and M. hapla, in 15% and 4% of the samples examined. Migratory nematodes were extracted from 63 samples, and spiral, pin and lesion nematodes were found in more than 90%. Stunt nematodes were less frequent (65%) and criconematids (19%) were found relatively infrequent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observations to grassland productivit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核糖体转录间隔区(rDNA ITS)序列为分子标记,对一株市售人参属植物归类到种提供分子证据.方法 改良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利用通用引物ITS5/ITS4扩增rDNA ITS序列,经克隆、测序后,运用Clustal X,BioEdit和PAUP等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测序得到该植物的rDNA ITS区序列长度为722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植物与Genbank中已有的人参(PanaxGingsen,FJ593178)rDNA ITS区序列之间相似性达100%,在系统发育树中并排聚类成一枝.结论 基于rDNA ITS区序列的测序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够对供试品进行准确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4.
pH值对大豆胞囊线虫孵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病是大豆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孵化是其生活史中的重要环节,为探索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适宜pH条件.测试了5种酸(硫酸、盐酸、磷酸、钼酸和乙酸),2种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在不同的pH条件下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处理中,pH为4.0、4.5、5.0的硫酸,5.0、5.5、6.0的钢酸及6.0的磷酸对SCN卵的孵化表现刺激作用;碱性处理中,pH为9.0氢氧化钾和8.0、8.5、9.0的氢氧化钠对SCN卵的孵化存在刺激作用,其余处理表现抑制作用.在刺激卵孵化的处理中,pH为5.0的硫酸和9.0氢氧化钾校正孵化率相对较高,分别为51.00%和114.86%,孵化持续时间分别为14.33和20.00 d.因此,最适宜大豆胞囊线虫孵化的酸性条件为pH 5.0的硫酸,碱性条件为pH 9.0的氢氧化钾.  相似文献   

15.
9种热区植物白粉病菌的rDNA-ITS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橡胶树、野艾蒿、大尾摇、胡萝卜、车前草、马占相思、红木、苦瓜和九里香等热区植物上白粉病菌的种类和彼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这些白粉病菌的rDNA-ITS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与GenBank上公布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并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橡胶树、马占相思、红木和九里香上的白粉病菌相似性非常高,均在99%以上;野艾蒿、大尾摇和苦瓜白粉病菌与叉丝单囊壳白粉菌的亲缘关系较近,分别达到100%和99%;胡萝卜白粉病菌与白粉菌属的独活白粉菌相似性在99%以上;而车前草白粉病菌与污色白粉菌的相似性达100%.利用供试菌和GenBank上公布的rDNA-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将供试白粉菌分为4个类群,确定供试白粉菌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腐烂茎线虫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一对通用引物rDNA1/rDNA2扩增6个腐烂茎线虫供试群体的rDNA-ITS区域,获得序列长度不等的片段.Des-1、Des-2和Des-3群体扩增片断长度均为1 130 bp.而Des-5、Des-6和Des-7群体的扩增片段长度均为942 bp,与以上群体相比,在ITS区具有一个188 bp的缺失片段.序列比对后确定缺失片段位于ITS1区,而且该片段含有多个可重复小片段,这可能是造成碱基缺失的原因.根据遗传进化分析可将供试线虫分为两个大的群体.  相似文献   

17.
大豆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QTL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感大豆胞囊线虫病品种合丰25与抗病品种抗线2号杂交获210个F2代群体,利用150对SSR引物,并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1复合区间法对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其中有多态性SSR标记为67个,占44.67%;以LOD值大于2.0作为QTL存在的阈值,检测到2个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基因相关的QTL:Qscn-1(Satt163~Satt309),Qscn-2(Sat440~Satt148),分别定位在MLG G和MLG I上,且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0.1%和7.6%,与SSR标记Satt309和Satt148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2 cM和5.6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