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  李良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22-5823,5962
结合贵州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建立融合贵州独特的地质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判标准值,探讨适合贵州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适应新环境形势的贵州乡村旅游提质路径,对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进行总结,并对贵州乡村旅游建设的短板进行剖析。结果表明,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但也存在着雨水多、光照少,区位条件较差、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旅游品牌效应差、宣传不到位,旅游管理能力薄弱,综合服务水平较低,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和配套产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提出扩大融资渠道、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强化品牌建设与宣传、开发特色精品产品、促进“旅游+”多方产业融合、推进全域旅游等促进贵州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时期,合适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不仅决定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效率和农民的实际收益,也对于一个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科学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商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商洛市在全市积极建设秦岭美丽乡村,逐步实现村村是景点,户户农家乐,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发展。本文分析了商洛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商洛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乡村旅游资源精品缺乏、乡村旅游景点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通过科学系统规划、注入更多文化元素、打造商洛乡村旅游品牌、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和规范化管理、多渠道加大对乡村旅游投资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蒋焕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08-22509,22653
分析了贵州传统乡村旅游的高碳化趋势,进而探讨了乡村旅游低碳化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研究分析当前偃师市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发现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缺乏统筹规划和地方资源特色、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须统筹发展规划,突出资源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加大宣传力度,打响品牌,以推动当地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客流量市场较为庞大,交通十分便利,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最佳城市之一。北京乡村依托丰富的山水生态景观资源,把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开发乡村民宿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发展。通过对北京乡村民宿旅游发展背景的分析发现,北京乡村民宿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具备良好的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乡村民宿旅游的主要类型,指出乡村民宿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存在服务质量堪忧、缺乏实地考量以及品牌建设薄弱等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北京乡村民宿旅游更好更快发展的建议,即完善民宿管理制度,提高村民经营水平,与环境融为一体,以及深挖文化资源、走品牌化建设道路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融合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绿色经济的典型代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乡村旅游的含义及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刘妍 《甘肃农业》2012,(6):26-27
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发展空间广阔。作为替代经济方式之一的乡村旅游,近年来在张掖发展迅速。作者通过对张掖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张掖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对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等发挥着积极作用。淮安市地处苏北,农业人口众多,但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通过研究发现,淮安市旅游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数量不断升级、产业融合与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存在着乡村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性整合、乡村旅游地域特色不凸显、缺乏系统完善的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发展与完善淮安市乡村旅游体系、挖掘淮安地域特色、打造乡村旅游知名品牌、突出主题特色营销、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的动态评估机制等举措是优化淮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发展空间广阔。作为替代经济方式之一的乡村旅游,近年来在张掖发展迅速。作者通过对张掖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张掖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美丽乡村也是生产力"。近年来,信阳着眼于新农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贫困群体致富的载体。虽然信阳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就信阳市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仍存在许多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使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为了促进信阳市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就这些问题提出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一博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24):114-116+171
为了研究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以山西省发展旅游的两个代表乡村为典型案例,研究其发展背景、历程、不足和成果,分析认为,发展乡村旅游能有效提升乡村知名度,提升村民收入水平,是提振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未来还要在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3.
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唐山市乡村旅游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产业扶持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产业链不完善、同质化突出、管理营销水平不高等问题。要通过整合资源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丰富产品供给,发展绿色、特色、共享旅游项目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烨波  胡豹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7):1259-1262
作为旅游业与农业合二为一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既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瑞安,不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但该市乡村旅游发展却相对缓慢,仍难以满足当前旅游发展需求,较周边地区更是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研究和分析瑞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并就加快瑞安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与旅游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当今社会人们所向往的旅游,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资源系统、管理系统等8个系统层面分析了恩施自治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提出了振兴恩施自治州乡村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背景下南通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的发展强化了农村资源多元性发展的可能性,顺应了中国现代化农村发展的趋势。南通具有绝佳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条件、浓厚的乡土文化等优势,但由于南通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尚未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分析南通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及困境,从旅游产品建设、产业规划、人才引进及智慧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培育南通乡村“旅游+”和“互联网+”,促进南通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旅游发展新的使命、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使乡村旅游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安徽省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良好,但仍存在发展水平不高、业态类型不丰、主体能力不强、接待设施不全、特色资源流失等诸多问题.推动安徽乡村旅游提升发展,要抓住安徽作为农业大省振兴发展的机遇,谋划乡村旅游大格局、塑造乡村旅游品质、提高经营主体能力、推进乡村优势资源"+文旅"融合、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全面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活动与旅游消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陕西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与优势,因此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快。本文简要分析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陕西省乡村旅游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珠海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具有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自启动创建幸福村居建设以来,珠海市乡村旅游迎来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斗门区,依靠自身资源优势,深化品牌建设,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斗门模式"。珠海市乡村旅游发展取得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提出科学规划、融合发展、突出特色、优化配套、加强人员培训及保护性开发六大策略。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对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等发挥着积极作用。淮安市地处苏北,农业人口众多,但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通过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不断升级,产业融合与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但仍存在着乡村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性整合、乡村旅游地域特色不凸显、缺乏系统完善的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发展与完善淮安市乡村旅游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城乡融合体系,挖掘淮安地域特色,打造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的动态评估机制等举措是优化淮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