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高山大白菜与白肋烟套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长阳高山蔬菜与烟叶争地矛盾,利用耐寒性较强的大白菜品种分别在海拔800m、1000m、1200m进行大白菜与白肋烟套作研究,试验认为大白菜品种极品山地王是菜烟套作适宜品种;大白菜与白肋烟套作不影响烟叶和大白菜单作时的特征特性,产量、质量稳定;与单作相比,套作单位面积纯收入比单作白肋烟提高0.96~1.61倍,也比单作大白菜提高50.5%~99.7%.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山蔬菜连作障碍.选择耐寒性较强的白萝卜品种与白肋烟进行套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隆福春、赛雪春和韩玉春是与白肋烟套作的较好白萝卜品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肋烟套种大白菜对烟菜病害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便确定白肋烟与大白菜套作最佳栽培模式。[方法]调查套作栽培对白肋烟和大白菜病害的影响,对白肋烟农艺性状、产量、质量的影响,对白肋烟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调查发现,白肋烟与大白菜套作大白菜病毒病比单作田块发病较重,而软腐病霜霉病较轻,白肋烟病毒病发生比单作田块偏重,但是影响不大;试验发现,大白菜与白肋烟套作时白肋烟不同氮肥用量对白肋烟农艺性状没有影响,对产量和产值也没有明显影响,烟叶化学成分变化不大;土壤取样分析发现,大白菜套作白肋烟对土壤pH值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小,对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有减少的趋势,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没有影响。[结论]该研究为确定白肋烟与大白菜套作最佳栽培模式以及协调2个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生姜是山东重要的经济作物,生产上通常采取生姜单作的栽培方式。为探讨生姜新的栽培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在生姜(莱芜大姜)行间套作鲜食玉米(金耕甜1号)。鲜食玉米于4月18日进行穴盘育苗。4月20日采取地膜覆盖方式播种生姜,5月2日在隔行生姜田垄上移栽双行鲜食玉米幼苗。7月18~25日收获鲜食玉米,鲜食玉米分蘖率达到100%,套作比单作分蘖数多,平均分蘖最高达到5.32个/株;鲜食玉米套作时,果穗数减少达到17.35%,果穗重降低达到8.07%。10月20日收获生姜,套作生姜分枝数减少5.12%~6.47%,单株根茎重降低5.64%~16.43%。生姜套作鲜食玉米经济效益比生姜单作经济效益高,套作模式在两个基地分别增效6.28%和2.87%,分别增加纯收入12 000元/hm~2和5 000元/hm~2。  相似文献   

5.
间套作技术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出。试验探讨榴莲蜜园地套作南瓜对土壤水分利用率及果园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榴莲蜜与南瓜套作,小区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以及水分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单作榴莲蜜和单作南瓜。其中,套作模式的水分利用率比单作南瓜和单作榴莲蜜分别高47.95%和31.65%。南瓜与榴莲蜜套作后,其株高和茎粗与单作南瓜相比,分别增加17.48%和17.03%,在产量指标上,单作南瓜与单作榴莲蜜的产量分别比南瓜与榴莲蜜套作增加94.2%和10.9%,但套作后的南瓜与榴莲蜜果实的外观品质、营养物质含量显著优于单作南瓜和单作榴莲蜜。套作模式的南瓜,其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单作南瓜高21.93%和52.63%,套作模式的南瓜单果重比单作南瓜高17.95%。套作模式的榴莲蜜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单作榴莲蜜提高了5.84%和20.67%,其单果重增加17.24%。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榴莲蜜与南瓜套作,虽然南瓜产量显著降低,但榴莲蜜的产量相差不大,且果实品质性状表现较好。因此,南瓜与榴莲蜜套作能有效提高榴莲蜜的品质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晋东南地区地理、气候环境,通过对粮药间套作条件下苦参碱含量、产量及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分析,探明粮药间套作条件下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套作模式"4-2"比"4-3"占用土地低10个百分点,产量高6.8%;套种模式投入产出比高于单作,各生育时期苦参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单作,年均纯收入16 804.5元/hm2,比单作苦参、玉米高44.2%和75.1%。  相似文献   

7.
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马铃薯/大豆套作复合群体品种搭配原则,为马铃薯/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当前西北一熟制灌区生产中广泛种植且间套优势明显的早熟马铃薯/大豆间套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大豆品种中黄30(早熟)、冀豆17(中熟)和齐黄34(晚熟)单作为对照,分析套作马铃薯收获前后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合速率的变化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评价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结果】(1)相对于单作,套作条件下各大豆品种的开花期延迟7 d左右,但不影响全生育期,套作大豆营养生长期延长而生殖生长期相对缩短。马铃薯与大豆各品种间的共生期差异不显著,但其生殖生长共生期差异显著(齐黄34为12 d,冀豆17为35.5 d,中黄30为41.5 d)。(2)在马铃薯/大豆共生期间,套作大豆LAI上升慢于单作,晚熟大豆LAI慢于早熟和中熟大豆品种,在马铃薯收获后,中、晚熟大豆品种可保持较大叶面积指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尤其是晚熟品种。(3)单作大豆在出苗后60 d内干物质积累较快,而同期套作大豆平均干物质积累为单作大豆的44.27%。不同品种间单作大豆净光合速率高于套作,其中,晚熟品种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P<0.05);出苗后100 d(套作马铃薯已经收获)单作大豆干物质积累相对变缓,套作大豆生长加快,尤其是晚熟品种增幅显著,此时套作大豆Pn相对于单作上升幅度大,中、晚熟品种Pn接近于单作大豆。(4)较单作模式,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的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每荚粒数均有所降低,其中早熟品种下降显著(P<0.05),分别下降了24.15%、22.14%、18.92%,而中、晚熟品种下降不显著,尤其是晚熟品种,套作模式较单作模式仅仅下降了6.34%、8.3%、1.71%。套作模式下,中、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较早熟品种分别提高了79.85%和145.08%,LER分别达到了1.77和1.83。【结论】中、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套作优势更强,其生育期较长,营养生长期相对延长导致生殖生长共生期缩短,使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为马铃薯收获后进行光合补偿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保证了套作大豆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彭霄  蒲甜  杨峰  杨文钰  王小春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21):3763-3772
目的 探究不同灌水比例和灌水时间对单套作玉米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构建套作复合群体水分高效管理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动式遮雨棚水分精量控制,2016—2017年连续2年在灌溉定额4 050 m 3·hm -2条件下,设置2种种植模式(单作A1、套作A2)、3种灌水比例(播种水25%+拔节水25%+抽雄水25%+灌浆水25%,B1;播种水25%+拔节水25%+抽雄水15%+灌浆水35%,B2;播种水25%+拔节水35%+灌浆水40%,B3)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灌水时间和灌水比例对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棵间蒸发量、耗水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 相同的灌溉定额下,玉米拔节后单作土壤含水量比套作平均高出16.60%,拔节期—成熟期套作棵间蒸发量平均较单作高出23.60%;单套作耗水强度高峰期均为拔节—抽雄期,日耗水强度最高达到7.21 mm·d -1,耗水量占全生育期21.62%—31.67%,拔节期后套作阶段耗水强度均显著高于单作,平均高出3.68%;单作玉米产量在播种水25%+拔节水35%+灌浆水40%时达最高,平均较单作其他处理提高16.49%,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1.71%,而套作则在灌水处理为播种水25%+拔节水25%+抽雄水15%+灌浆水35%时,穗粒数、有效穗数平均较其他灌水处理增加4.47%、6.97%,从而使产量平均增加22.07%,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9.11%。 结论 本试验灌溉定额为4 050 m 3·hm -2下,播种、拔节期、灌浆期分别灌水25%、35%、40%有利于提高单作玉米产量,而套作玉米采用宽窄行带状栽培则需要增加一次灌水时间,在播种、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分别灌水25%、25%、15%、35%有利于提高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麦棉套作小麦边际效应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田试验,对麦棉套作小麦边际效应和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套作小麦边行在株高、单株分蘖、单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灌浆速度、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等方面都强于内行和单作小麦。3-1式套作小麦边行产量比单作小麦内行高61%;4-2式套作小麦产量比单作小麦内行高75%。套作小麦南边行产量比北边行高7.6%。套作小麦内行与单作小麦相比,在叶面积、干物质、穗粒数方面强于单作;在产量、有效穗、分蘖方面与单作大致相当;在灌浆速度、千粒重方面弱于单作小麦。与麦行相比,预留行温度较高,湿度较低,光照充足。拔节后预留行地表温度比麦行高2~5℃。  相似文献   

10.
砂田甜瓜套作向日葵系统的养分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2013年在庄浪县进行的砂田甜瓜套作向日葵系统的养分利用研究的结果表明,无论在甜瓜的初花期、座果期、膨大期套作食葵或油葵,套作系统比单作明显提高了作物的吸氮量、吸磷量和吸钾量。氮吸收量比单作增加50%~59%,磷吸收量比单作增加12%~41%,钾吸收量比单作增加33%~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