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标方位估计是分裂波束探鱼仪的主要任务。常用的宽带目标方位估计方法包括互相关、互功率谱和自适应滤波。探鱼仪回波中存在大量目标,当鱼体目标回波时间间隔较小造成回波重叠时,这类方法会产生较大误差。本研究针对使用线性调频信号的宽带分裂波束探鱼仪,分析了信号时延对脉冲压缩结果的影响,提出一种利用脉冲压缩相位进行目标方位估计的方法,并给出理论推导。该方法运算量小,易于工程实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目标间距不小于脉冲压缩距离分辨率时,仍然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方位估计;该方法与常用的互相关、互谱法相比,有更好的抗噪声能力。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下旬使用挪威Simrad公司EY60型(70kHz)分裂式波束科学鱼探仪对清河水库进行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资源声学调查。使用声学处理软件Echoview4.0进行声学回波数据的后处理,研究库区内鲢和鳙昼夜分布特性,尝试使用回波计数法与回波积分法进行资源密度的评估,并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适合于水库鲢和鳙的声学调查方法。结果表明,鲢和鳙分布于水库10m附近水层,昼间较为集中,单体回波较少,夜间较为分散,可以识别的单体回波较多。深水区域个体较大且密度较低,较浅的区域个体较小且密度较大。声学计数评估更适合夜间进行。根据夜间数据,2种评估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回波积分法获得鱼类密度为0.063ind.m-3,回波计数法为0.049ind.m-3,可以确定2种方法均适合鲢和鳙的调查。  相似文献   

3.
灯光罩网是南海外海的一种主要捕捞方式, 夜晚作业时点斑原海豚(Stenella attenuata)常常聚集在渔船周围进行捕食活动, 导致被网具兼捕死亡。本研究研发宽带声波驱豚系统, 分别于 2019 年 5 月 19 日和 28 日在南海进行海上试验, 确定了驱赶点斑原海豚的有效频段, 定量评估了驱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1~10 kHz 的线性调频信号对点斑原海豚有一定的驱赶作用。2 次试验系统开启前的海豚单体信号数目小于开启后, 而离船平均间距大于开启后, 即海豚远离了调查船; 5 月 28 日试验时, 系统开启后 3 个阈值均没有检测到疑似单体信号, 即在离船 120 m 范围内, 无点斑原海豚存在。系统开启前后 20 min, 垂直声学映像中各单元格的平均 NASC 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且开启前的 NASC 要小于开启后。通过海上试验, 本研究验证了宽带声波驱豚系统的有效性, 初步确定了驱赶点斑原海豚的有效声波频段与脉冲模式, 然而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予以完善, 以便于未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积分阈是渔业声学数据后处理中对回声信号进行积分的临界值,是参与积分的最弱回声信号的体积反向散射强度.通过合理设置积分阈,能在保留目标信号的同时有效地消除噪音和非目标回声信号,从而提高渔业资源声学评估的准确性.为研究目标离散分布状态下选择和优化积分阈的方法,推导了单体目标体积反向散射强度与目标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了利...  相似文献   

5.
宽带分裂波束探鱼仪在渔业资源调查中有着广泛应用,其方位角估计精度决定了能否准确确定目标鱼群的方向和位置。为了提高方位估计的精度和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正交数字下变频技术的相位校准算法,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并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实现了该算法;然后采用Vitis HLS平台构建了方位角估计知识产权(IP)核,在提高方位角估计精度的同时降低了浮点计算时延;最后用信号发生器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模块的方位角估计误差不超过0.05°,整体计算延迟不超过420 ns,逻辑资源消耗不超过45%,与系统指标相符。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宽带分裂波束探鱼仪中,显著提升了系统精度和性能,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宽带分裂波束探鱼仪探测性能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作为最关键的技术指标,直接影响该探鱼仪的实际使用。为了指导后续该类型探鱼仪的研制和使用,需要梳理不同因素对其探测性能的影响过程。采用水声学系统建模的方法,结合典型参数及海洋环境,根据主动声呐方程给出了在噪声背景下、体积混响背景下和体积混响与噪声混叠背景下有效作用距离预报模型,并分析了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不同背景下探测性能的仿真,讨论了不同海况下频率对不同目标强度鱼探测性能的影响,对比了窄带系统和宽带系统对抗混响的能力;通过对宽带分裂波束探鱼仪探测性能的声学仿真结果明确了实际使用环境中不同参数对探测性能的影响,为远距离、高分辨率宽带分裂波束探鱼仪的研制提供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构造了基于声纳信号处理的深水网箱生物量评估数学模型。运用单回波脉宽检测和跟踪方法,结合二维低通滤波器,对声纳数据进行处理,去除背景噪声和其他回波,在单体鱼连续的回波踪迹中可以检测出鱼的游速和方向。同时,结合图像分析有效压缩噪声,提取有用特征来识别检测到的鱼迹,形成一种自动计数方法,提高生物量的检测概率。该方法通过提取和使用原始的回声图像,检测出运动目标,同时压缩回声图中的噪声,从而在低信噪比数据中实现对网箱中生物量的检测和估计,适合实际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8.
《渔业现代化》1977,(4):39-40
最近,西德的克虏伯·阿脱拉司电子公司研制成一种“相位控制”的新型探鱼仪。过去,在传统渔场上探测一定品种的鱼群和在陡峭斜坡的海区以及二百海里以外的深海区探测时,由于脉冲功率不足、船舶横摇和换能器旁瓣产生的虚假回波等原因,使探测效果受到很大限制。所以,该公司对必要的技术条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研制成一套新型的“相位控制”探测系统。  相似文献   

9.
SS265型数字式彩色水平探鱼仪,是一种使用微型计算机新技术,将单波束探照灯式的A显示变换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彩色PPI显示功能的助渔仪器。该机采用Z80为中央处理器(cpu),它指令动态随机存取存渚器(RAM),步进式的显示出360度方位上的所有回波映象。并且稳定的保留在荧光屏上,直到下一个新的回波信号到来之时,旧的回波映才自行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最新的回波信号。  相似文献   

10.
声纳(Sonar)是英语(Souod navigation and ranging)“声波导航和测距”缩写的音译。是指利用声的回波探测水下目标的各种技术参数。 1.声纳的主要形式声纳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声纳、被动声纳和通信声纳等三种。由声纳发射器向水中发射声信号,借助于目标反射来达到各种检测目的的声纳称为主动声纳,如图1所示。它发射一个具有一定型式的脉冲信号,经海水介质传播而到达目标,经目标反射后的回波信号(或称反射信号),又经海水介质传播而返回换能器,经收发转换而到达接收机。这类声纳多数用于搜索、定位和导航等方面。本身不发射声信号,而专门检测水下目标发出的声信号,来达到各种检测目的的声纳称为被动声  相似文献   

11.
积分阈是渔业声学数据后处理中对回声信号进行积分的临界值,是参与积分的最弱回声信号的体积反向散射强度。通过合理设置积分阈,能在保留目标信号的同时有效地消除噪音和非目标回声信号,从而提高渔业资源声学评估的准确性。为研究目标离散分布状态下选择和优化积分阈的方法,推导了单体目标体积反向散射强度与目标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了利用鱼类目标强度-体长经验公式和目标强度现场数据确定积分阈的两种方法,并以黄海鳀的调查为例,对上述两种积分阈确定方法进行了应用探讨,为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数据处理中目标离散分布状态下积分阈的选择与优化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姑鱼染色体识别与重复序列定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郑娇  曹款  杨安冉  张静  王志勇  蔡明夷 《水产学报》2016,40(8):1156-1162
黄姑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然而,由于细胞遗传标记匮乏,黄姑鱼染色体仍然难以辨识。为了提高黄姑鱼染色体的配对识别水平,本研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吉姆萨染色和荧光染色技术分析了黄姑鱼染色体的特征。以总DNA为探针进行基因组DNA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从而获得黄姑鱼染色体图谱,可使每对染色体呈现特定的荧光信号。依据GISH荧光信号分布模式,可以辨识黄姑鱼的24对染色体。18S r DNA FISH结果显示,18S r DNA只有一对信号,分布于1号染色体臂间,并与吉姆萨染色呈现的次缢痕、DAPI阴性带和DPI染色高亮区域同位。5S r DNA有一强一弱两对信号,信号强的一对分布于1号染色体着丝粒端,信号弱的一对分布于4号染色体的远端。端粒信号在所有染色体的端部显示,但个别染色体一端信号微弱。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黄姑鱼的细胞遗传标记,为解决黄姑鱼染色体辨识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石首鱼科染色体进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3.
多波束渔用声呐是海洋渔业实现高效、精准和选择性捕捞的重要工具。为了系统分析多波束渔用声呐探测性能及主要制约因素对作用距离的影响,针对圆柱形阵多波束渔用声呐,采用水声学系统仿真的方法,分别对主要为噪声和混响环境下的渔用声呐探测性能进行分析,对不同海况下噪声不同目标强度鱼群的探测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窄带系统和宽带系统降低混响的能力,并对噪声和混响混叠环境下的渔用声呐探测性能进行仿真分析;最终,从系统设计、发射方式、接收方式等多个角度提出提高渔用声呐探测性能的方法,为远距离、高分辨率多波束渔用声呐的研制提供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谭荣煜 《渔业现代化》1990,17(3):18-21,25
罗兰C已在我国开始使用,本文介绍的罗兰C信号相位编码的方法以及罗兰C中自动搜索、抑制噪声和天波的原理,可供维修和使用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南陵水湾口海域不同季节鱼类资源声学探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间的不同季节,利用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对海南陵水湾口海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4次声学调查。通过回波积分方法并结合拖网采样对调查海域内渔业资源结构组成、数量密度、资源量密度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探查与评估。结果发现,2014年11月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86种,其中55种声学评估种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9.34×105尾/km2和5.08 t/km2。2015年8月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114种,其中63种声学评估种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12×105尾/km2和0.93 t/km2。2016年1月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105种,55种声学评估种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0.16×105尾/km2和0.32 t/km2。2015年5月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56种,其中声学评估种类34种。2014年11月和2015年8月鱼类回波均匀分布于30 m以浅水层,2015年5月主要集中于10~20 m水层,2016年1月则主要分布于20 m以浅水层,20~30 m水层次之且略大于0~10、10~20 m水层的一半。调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以小于–58 d B的小规格鱼类目标为主,目标强度有随水深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且大于–50 d B的单体目标均分布于10 m以深水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声学摄像仪的溯河洄游幼香鱼计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今主要靠目视计数来掌握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的资源量,这种方法很耗劳动力且精度低.由华盛顿大学研发的声学摄像仪DIDSON(Dual-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ONar)可在浑浊不清的水中摄取接近光学视频画质的图像.其附带软件虽可对体长为几十厘米的大个体鱼计数,但对于体长6 cm以下的小个体鱼,由于其回波信号弱,计数显得非常困难.本文提供了一种基于DIDSON的溯河洄游幼香鱼计数的新方法.首先从声学图像中消除静止的背景,提取出运动目标并除去噪音像素,然后用卡尔曼滤波器对剩下的目标进行跟踪,根据目标移动的特性把目标分为香鱼和垃圾2大类,在除去向下游移动的垃圾之后,可正确地计算向上游移动香鱼的数量.通过现场实测验证了上述声学计数方法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灯光罩网法的南海鸢乌贼声学评估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权  李永振  张鹏  汤勇  陈国宝  张俊 《水产学报》2013,37(7):1032-1039
南海中南部深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鸢乌贼资源,为推动南海外海渔业资源开发,实验探索了灯光罩网与声学手段相结合的鸢乌贼资源量评估方法。根据2011年4—5月在南沙群岛海域灯光罩网和Simrad EY60科学鱼探仪同步采集鸢乌贼生物学和声学数据,对鸢乌贼的趋光性行为、种群结构、声学映像和分布水层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灯光诱集结合罩网采样可确定南海鸢乌贼的单体回波,分布于0~100 m水层;通过背景噪声消除、鱼类和浮游动物目标限定、单体目标检测等处理,确定鸢乌贼现场目标强度-67~-52 dB;选择鸢乌贼渔获比例较大的网次,统计得到鸢乌贼胴长10.4~14.2 cm,对应目标强度-60.7~-58.0 dB,胴长与目标强度经验公式为TS=21.23LogML-82.48。研究认为,声学与灯光罩网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可以作为南海今后开展鸢乌贼资源量评估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章守宇  肖云松  林军  周曦杰  郭禹 《水产学报》2019,43(9):2039-2047
我国人工鱼礁建设呈规模大型化和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并开始向深水区域拓展。本研究采用静态堆积实验,类比研究了我国近海框架型鱼礁单体与HUT型鱼礁单体在堆积建设单位鱼礁时的成堆效果与堆积表现。从鱼礁单体结构形态的角度,分别比较了两种单体模型在成堆过程中的空方增长率、空方体积比及其高度贡献率随单体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①在相同的单体使用量下,框架型单体鱼礁的空方增长率高于HUT型单体,形成单位鱼礁的规模和底面积相对较大,适用于海流较缓、水深较浅的海域;HUT型单体形成单位鱼礁的空方体积比框架型鱼礁高,形成单位鱼礁形态较为高耸且透空、透水性较好,适用于水深相对较大的海域。②从单体对单位鱼礁高度的贡献率角度考量,同时使得两种单体特性的差异充分展现,建议使用框架型单体进行单位鱼礁建设,堆积数量应超过28个,选用HUT型鱼礁单体时,堆积数量则应超过40个。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在船载式投饵机自动化程度低,人工抛撒成本高、劳动强度大、抛撒不均匀,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声学的投饵系统设计。该装置利用Labview声信号采集控件通过罗非鱼鱼群喂食时现场的水下声信号识别,监测和分析鱼群摄食情况,分析该鱼群进食欲望,反馈并制定投饲决策,并驱动舵机和电动推杆实现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调整,实现投饲点的控制。该设计可实现对投饲现场的声信号采集和分析,实现对养殖的罗非鱼提供投喂决策。以stm32单片机作为核心,设计的投饵控制系统,驱动执行机构完成抛撒饵料动作。这个设计有望改变目前传统人工以手执投料管的形式定量投饵的行业现状,实现养殖鱼饲料的定向按需投喂。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中部海域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和资源量的水声学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4年3月~2015年2月对南海中部12°N~15°N、111°E~117°E海域进行了4次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其中2014年3月~4月(春季)、11月~12月(秋季)和2015年1月~2月(冬季)利用"南锋"号船载双频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系统(Simrad EK60,38 k Hz、120 k Hz,挪威)进行探测,2014年7月~8月(夏季)利用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70 k Hz,挪威)进行探测。通过鱼类目标强度现场测定,使用回波积分法获得了调查海域内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动特征。结合夏季调查灯光罩网采样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内评估对象种类组成并估算资源总量。结果表明,夏季共捕获鱼类18种,头足类2种,其中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为主要渔获种类,声学评估其资源量为2.36×106t,约占评估对象资源总量的73.19%。调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均呈单峰状分布,且主要分布于-56.5~-41.5 d B,4次调查该海域范围内目标强度小于-71.5 d B的单体均分布于100 m以浅水层,而目标强度大于-20.5 d B的单体则均分布于100 m以深水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