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究坛子网网囊网目形状和尺寸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选择性的影响,分别设计了3种规格菱形网目(内径30 mm、40 mm、50 mm)和方形网目(内径20 mm、30 mm、40 mm)网囊,采用套网法,于2020年秋季在黄海海州湾海域开展了12次海上试验;在分析渔获物组成和小黄鱼幼鱼逃逸率基础上,应用Logistic选择性模型,分析网目形状和网目尺寸对小黄鱼选择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渔获物中共包含不同种类63种;小黄鱼体长范围为80~134 mm,平均体长为106 mm;在菱形网目和方形网目网囊中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分别为41.45%和36.83%;相同网目尺寸条件下,方形网目网囊小黄鱼幼鱼释放效果优于菱形网目,网目尺寸为40 mm时,方形网目尾数和质量逃逸率比菱形网目分别高34.53%和34.39%;网目尺寸为30 mm和40 mm的方形网目网囊的50%选择体长(L50)比对应的菱形网目选择性分别高5.93%,18.84%;渔获物组成中,小黄鱼的幼鱼比例非常高,超过90%,基本全为幼鱼。基于上述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海州湾小...  相似文献   

2.
星康吉鳗笼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研究不同网目尺寸的笼网对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的选择性。在实验室水槽中,模拟套网法实验获得星康吉鳗的生物学特征参数,使用Logistic曲线作为研究笼具的选择性模型,求得不同网目尺寸笼网对星康吉鳗的体长选择性曲线,并用极大似然法估算选择性参数,为探讨捕捞星康吉鳗的最适网目尺寸进行基础性研究。结果表明:网目尺寸为33mm、40mm、55mm的笼网目选择率分别在星康吉鳗体长l(0,39cm)、l(0,42cm)、l(0,48cm)时,体长选择率几乎为0;网目尺寸为26mm、33mm、40mm的笼网目选择率在星康吉鳗体长lH48cm、lH60cm、lH66cm时,体长选择率接近于100%;而网目尺寸为55mm的笼网对星康吉鳗的选择率最大只达到50%。网目尺寸为26mm、33mm、40mm、55mm时,星康吉鳗的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40.083cm、48.212cm、55.874cm、66.500cm;选择范围SR分别为5.419cm、11.578cm、14.354cm、18.000cm;选择系数SF为1.542、1.461、1.397、1.209。通过比较发现,随着笼网网目尺寸的增加,L50和SR逐渐增大,选择系数SF则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3.
单船框架拖网(俗称弓子网)是渤海海区常见的作业渔具,对底栖渔业生物选择性差,作业过程中产生大量副渔获物。为改善网囊网目的选择性,2017年9月在莱州湾海域采用“套网法”对网囊网目尺寸分别为15、25、35、45和55 mm的5种网囊进行了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弓子网对渔获物种类的选择能力较差,具有捕获栖息于作业海域绝大多数底栖种类的能力。随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渔获物质量、尾数逃逸率和产值损失率逐渐增大,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as)的选择性参数(L0.5、SR)呈线性增加。口虾蛄和鹰爪虾的50%选择体长(L0.5)与网目尺寸(m)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L0.5=1.472m+12.63(R2=0.934)和L0.5=1.394m+0.724(R2=0.920)。在目前的渔业资源状况下,为保护口虾蛄和鹰爪虾等经济渔获物资源,兼顾生产效益和幼鱼资源保护,建议将弓子网最小网目尺寸放大至45 mm。  相似文献   

4.
采用套网法对双船底拖网不同网目尺寸(40、50、60、65 mm)的方形目和菱形目网囊捕捞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进行选择性实验,对不同网囊网目结构、不同网囊网目尺寸的选择性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网囊网目尺寸小于50 mm,小黄鱼的逃逸率极低,网目结构选择性差异不明显。大于50 mm时,方形目网囊逃逸率均略高于菱形目结构,但方形目与菱形目逃逸率差异并不显著(P0.05)。(2)网目尺寸为50 mm、60 mm和65 mm时,方形目网囊的50%选择体长(L_(0.5))分别比菱形目网囊的L_(0.5)大28.5%、16.8%和7.3%,方形目网囊对于小黄鱼具有较好的选择性。(3)根据小黄鱼的50%选择体长(L_(0.5)),结合现行可捕体长标准以及不同阶段渔获物体型特征,建议菱形网目尺寸为60 mm或者方形网目尺寸为55 mm,二者具有相同的选择性和渔获率。  相似文献   

5.
青岛斋堂岛海域春季双桩竖杆张网网囊网目的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14年春季,采用平行作业法,以2a=16 mm(a为目脚长度)的菱形目网囊为对照网(CN),选取30 mm菱形目网囊和20 mm、30 mm、40 mm的方形目网囊(分别以30D、20S、30S和40S表示)作为实验网囊,对青岛斋堂岛附近海域的双桩竖杆张网进行了不同网目形状的网囊和不同网目尺寸方形目网囊的选择性比较试验。以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种间选择性分析,以Logistic曲线作为选择性模型、采用极大似然估算法进行种内选择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网相比,所有实验网囊均能有效释放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舒氏海龙(Syngnathus schlegeli)等低值渔获以及经济鱼类的幼体。比较不同网目形状网囊的渔获数据发现,方形目网囊较菱形目网囊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其中30S网囊对玉筋鱼和舒氏海龙的释放率(以尾数计)分别比30D网囊高4.61%和16.80%,对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日本枪乌贼(Loigo japonica)的50%选择体长(胴长)L50分别比30D网囊大38.47%和61.29%。比较不同网目尺寸方形目网囊的渔获数据发现,当实验网为20S和30S时,六丝钝尾虾虎鱼的L50分别为6.58 cm和7.20 cm,选择范围(SR)分别为3.02 cm和0.87 cm;当实验网为20S、30S和40S时,日本枪乌贼的L50分别为2.88 cm、4.03 cm和10.49 cm,SR分别为0.74 cm、0.52 cm和2.67 cm;不同尺寸的方形目网囊对这2种渔获物的L50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实验海区各种渔获物的经济价值、低值鱼类和幼鱼的释放比例以及分拣渔获物的劳动力投入等综合分析认为,30 mm方形目网囊在保护渔业资源的同时对渔业生产不会造成显著影响,建议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2018年秋季,利用囊网内径网目为25、35、45、55 mm的坛子网在黄海海州湾渔场N 35°02.335′,E 119°24.842′附近海域进行了11网次试验。从Logistic选择性模型、坛子网不同网目对主要渔获物小黄鱼的选择性曲线、渔获物组成、幼鱼比例及选择性分析等方面,研究坛子网网囊的选择性。试验结果显示,坛子网九月主要渔获物为小黄鱼、带鱼和三疣梭子蟹;随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渔获物质量逃逸率及尾数逃逸率均迅速增加,网目尺寸为55 mm时其值均超过80%,且质量逃逸率及尾数逃逸率的值比较接近;渔获物组成中,小黄鱼、银鲳和三疣梭子蟹幼体比例非常高,基本全为幼体,带鱼幼鱼比例也超过70%;根据小黄鱼的可捕体长,获得坛子网针对小黄鱼的最适网囊网目尺寸,为(40.59±3.19)mm。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州湾渔具管理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型捕捞与管理技术,促进《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2014年10-11月在辽东湾进行了网目尺寸为40 mm、50 mm、60 mm的单片刺网、双重刺网和三重刺网以及生产对照网的选择性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各种实验网的渔获种类数均在6-9种之间,优势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的优势度随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减小,但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的优势度随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同型试验网在不同网目尺寸条件下的渔获量有显著性差异,其中,60 mm试验网与40 mm同型试验网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比较,单片刺网为800%,双重刺网为650%,三重刺网为500%;而异型试验网在网目尺寸相同条件下对渔获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试验网的组内渔获组成平均相似度分别为单片刺网59.24%,双重刺网62.63%,三重刺网66.51%;组间分别为71.44%、67.50%和70.58%;对组内和组间平均相似度贡献最高的种类均为口虾蛄和花鲈.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各型试验网的渔获物幼鱼比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东莞生态园湿地水域群落结构特征,探讨2种类型刺网(沉网和浮网)及不同网目网片渔获物组成的差异性,实验利用多网目(1.0、1.25、1.6、2.0、2.5、3.1、3.9、4.8、5.8、7.0、8.6和11.0 cm)单层刺网对该湿地的鱼类进行了调查。研究期间共采集到13种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显示,海南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为优势种,前者密度最高(占84.8%),后者生物量居多(40.2%)。渔获物物种组成沉浮网间差异显著,但单位努力捕捞数量(NPUE)、单位努力捕获重量(BPUE)及物种数与沉浮网间均无显著差异;海南似的NPUE在2种类型刺网间无显著差异,但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NPUE浮网显著低于沉网。12个网目网片的渔获物物种聚成2类,1.0~2.0 cm网目网片渔获物聚为1类,海南似为指示种;2.5~11.0 cm片的聚为另1类,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为指示种。渔获物大小结构聚为2类,1.0~3.9 cm网目网片渔获物聚为1类,4.8~11.0 cm网目网片的聚为另1类。随着网目大小增加,渔获物平均体长线性递增,NPUE呈幂函数式下降。研究表明,为对内陆水域鱼类群落...  相似文献   

9.
为支撑《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制定,利用套网法分别于2015年10月、2016年9月、2017年8月在黄海区海州湾渔场开展了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网囊网目选择性试验,研究该网具的渔获物组成及选择性。基于渔获物分析,获得该类网具渔获物种类组成、主要渔获物、幼鱼比例、逃逸率及逃逸产值等参数,并利用Logistic选择性模型获得该类网具选择性曲线。结果表明,双船有翼单囊拖网对渔获物种类的选择能力较差,具有捕获栖息于作业海域绝大多数种类的能力。渔获物组成中,8月份渔获物幼鱼比例较高,达到90%,且渔获物产量及产值均较高;9月份渔获物产量及产值均低于8月份,平均产值约为1 666元·h~(-1);而10月份渔获物产量及产值均最低,平均产值约为800元·h~(-1)。随网目尺寸增大,渔获物逃逸率及50%选择体长L_(0.5)均逐渐增大,且尾数逃逸率高于质量逃逸率。试验结果显示,该网具主要渔获物中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银鲳(Pampus argente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幼鱼比例非常高,而其他重要经济渔获物种类幼鱼比例低于65%(8月份除外),为保护小黄鱼等小型经济鱼类渔业资源,建议将该类网具秋季最小网目尺寸定为60mm(网目内径)。  相似文献   

10.
东海张纲张网网囊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纲张网是我国近海渔业的重要作业方式,当前渔业管理中规定了张纲张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但渔民实际使用的网目尺寸与之差异很大,造成渔获中幼鱼比例大。为了更好地掌握网目尺寸对主要捕捞对象的尺寸选择性,于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使用平行作业法开展了不同网目尺寸(35、40、45、50、55 mm)网囊的选择性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网囊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和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50%选择体长L50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增大,表明放大网目尺寸能有效减少幼鱼渔获,L50与网目尺寸(Me)的线性关系为:小黄鱼L50=2.79×Me-1.45,带鱼L50=4.27×Me-38.28,银鲳L50=1.79×Me+28.66。此次试验不同网目尺寸网囊的L50相比其它研究结果较大,推测试验方法的不同可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结合当前东、黄海主要捕捞对象的可捕规格,认为目前55 mm的网囊网目尺寸能实现张纲张网对3种主要捕捞对象的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渤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重刺网的捕捞性能,以河北省昌黎县的口虾蛄三重刺网为基础,于2013年4、5、7月在河北省秦皇岛近海进行50 mm、55 mm、60 mm和65 mm 4种网目尺寸的三重刺网作业性能比较实验,并与60 mm网目单片刺网和底拖网进行渔获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重刺网具有捕获渔场中绝大多数渔业种类的能力,选择能力较差。春季的渔获种类19种,为渤海近岸底层种类;夏季的渔获种类19种,除了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等底层鱼类外,还有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和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中上层鱼类。春季的渔获结构单一,口虾蛄占渔获量的90%以上,主要兼捕种类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占4.1%,渔获选择性较好;夏季的渔获中,口虾蛄比例在75%左右,兼捕对象主要为小黄鱼、蓝点马鲛等经济鱼类的幼鱼,对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渔获选择性比底拖网好。单片刺网的选择性最好,但渔获量低,只有三重刺网渔获量的30%左右,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建议开展渤海口虾蛄的可捕产量和分区域捕捞管理研究,开发作业性能更优越的口虾蛄专业捕捞渔具。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型捕捞与管理技术,促进《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2014年10—11月在辽东湾以口虾蛄为目标渔获,进行了网目尺寸为40、50、60mm的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三重型刺网以及生产对照网的选择性对比试验,为确定渤海三重型刺网管理的过渡归属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各试验网具的主要渔获种类基本相同,渔获优势种为口虾蛄和花鲈,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各型刺网的口虾蛄相对重要性指数递减,而花鲈相对重要性指数则呈递增趋势。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和三重型刺网间的口虾蛄渔获量差异显著(P=0.04,P=0.66×10-6,P=0.029),口虾蛄渔获尾数占总渔获的比例呈现出按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三重型刺网顺序增长的趋势。相同网目尺寸条件下,未达到可捕标准的口虾蛄渔获尾数呈现出按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三重型刺网顺序递增的趋势,但其所占比例并无明显差别;相同型的刺网,随网目尺寸的增大未达到可捕标准口虾蛄的渔获比例递减。Gamma选择性模型曲线显示,当网目尺寸大于50mm时,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三重型刺网的口虾蛄渔获优势体长均大于可捕标准,但是三重型刺网的渔获数量明显大于单片型刺网,且在渔业资源损害方面并无明显差别,因此,在目前渤海的口虾蛄渔业中,单片型刺网难以取代三重型刺网进行作业。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流刺网船的捕捞作业情况,根据海阳市2014—2016年流刺网船的渔捞日志,对流刺网船渔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近海渔业资源利用动态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流刺网船分为4种作业类型,分别是A类:交替使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漂流三重刺网、鲅鱼漂流单片刺网和对虾漂流三重刺网;B类:交替使用海蜇漂流三重刺网、对虾漂流三重刺网和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漂流单片刺网;C类:交替使用海蜇漂流三重刺网、鲅鱼漂流单片刺网、对虾漂流三重刺网和单拖网;D类:交替使用海蜇漂流三重刺网、对虾漂流三重刺网、青鳞小沙丁鱼漂流单片刺网和单拖网。B类的全年单船日平均渔获量低于同一年的其它3类,C、D两类的全年单船日平均渔获量年间波动较大,C类和D类大部分月份单船日平均渔获量都高于A类和B类。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各年常见优势种为海蜇、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夏季4类作业类型渔获物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A、C类在春季或秋季的部分月份渔获物群落结构相似度高,B、D类在春季和秋季的部分月份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天津海域口虾蛄群体结构及资源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9年5、8、10、12四个月的口虾蛄调查数据,对口虾蛄的群体结构,资源密度,捕捞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口虾蛄的平均体长为101.72 mm,优势体长组为101-120 mm,平均体重为17.12g,优势组体重为1-10 g.口虾蛄的平均资源密度为837.43 kg/km2,夏季的资源密度最大,冬季最...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12月(休渔除外)在闽南海区蟹笼作业渔船上每月采样一次,分析样品10批,累计重量111.37kg。对该渔获进行种类鉴定、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中共出现72个种,其中鱼类40种、蟹类23种、口足类3种、头足类3种、螺类2种、虾类1种;重量比例为蟹类占45.80%、鱼类占44.46%、口足类占6.47%、头足类占3.11%、螺类占0.12%、虾类0.04%。主要优势种为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日本(Charybdis japonica)。  相似文献   

16.
根据捕捞目标的生物学习性和体型特征,设计了一种捕捞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专用定置三重刺网并进行了生产试验。所设计的刺网主尺度为50.00 m×1.08 m,上纲长50.00 m,下纲长66.00 m;内网衣规格为1 200目×18.5目,目大120 mm;外网衣规格为200目×2.5目,目大500 mm。2015年9月4—26日在莱州湾渔场进行了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新刺网所捕获的三疣梭子蟹平均体重为175.69 g,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1.61 kg/(片·次),主捕率高,其中梭子蟹产量占总渔获量的99.31%。新设计的刺网,下纲比上纲长32%,网衣底部较松弛,提高了网衣对梭子蟹的缠络性能,因而提高了捕捞效率;内网衣网目较大,利于释放幼鱼,网高较低,减小了捕获中上层鱼类的几率,因此,兼捕率较低,有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