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0~2004年,在山西历山围家自然保护区对粟苇[升鸟]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历山保护区内粟苇[升鸟]主要分布于沇西河、谭家河、后大河3个区域。在区内为夏候鸟,5年共遇见该鸟21只,同时对粟苇[升鸟]的迁徙时间、栖息地、种群密度、繁殖、食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历山保护区长尾灰伯劳繁殖习性的研究石进恩樊龙锁长尾灰伯劳(Laniussphenocercus)为山西省的重点保护鸟类之一。我们于1993年~1995年的4月~9月,在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该鸟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以期为保护、利用鸟类资源和环境监测...  相似文献   

3.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猕猴分布及种群数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1年和2002~2003年,在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猕猴的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历山保护区内猕猴主要分布于转林沟等7个区域,群体数总计7群,种群数量为480~572只,同时对猕猴栖息地特征、繁殖、食性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1999年-2000年,在山西省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水獭(Lutra lutra)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知本区大河、马家河、龛河等地分布有该兽。对其栖息地、繁殖生物学、生活习性、食物组成及其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白腹兰鹟(Ficedula cyanomelana cyanomelana)是长白山林区食虫鸟之一,在当地为繁殖鸟。我们自1962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动物调查期间,发现在当地进行繁殖,开始观察了部分生活习性,积累些另星资料,尤其在1966年又对繁殖生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研究,后又分别于1976—1978年,连续三年进行重复对照、核实,将此资料整理成文,鉴于国内尚无报导,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综合防护林体系饶阳试区鸟类初步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综合防护林体系万亩试区与试区外零散林带中的鸟类数量的对比调查,初步证明试区内的鸟类数量较多。调查中共获鸟类标本27种,,分隶6目16科。其中繁殖鸟(包括留鸟与夏候鸟)占74.07%.非繁殖鸟(全为旅鸟)占25.93%。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护和招引食虫益鸟,搞好森林生物防治,自从1976年以来,通过对黑头(币鸟)繁殖习性的观察和实践,招引取得了成功。初报如下: 黑头(币鸟)的繁殖习性黑头(币鸟)(Sitta villosa Verreaux)属于雀形目、(币鸟)科。该鸟每年只繁殖一巢。在4月末至5月初开始发情交配,进入繁殖期,成对  相似文献   

8.
历山自然保护区金翅雀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1997年在历山自然保护区对金翅雀的繁殖生态、种群结构、食性以及活动规律等进行了研究,采用的方法是:路线调查法、幼鸟扎颈法和取样解剖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2017年林业小班数据,采用转移矩阵方法对该保护区2014—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类结构稳定,以林地为主;保护区内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实验区;研究时间段内保护区发生变化区域面积为269h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12%;保护区2014—2017年林地面积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0.
混沟地区是历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位于山西省南部的中条山林区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场所。该文以历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混沟为研究对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植被景观要素及其斑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区内的植被景观可以为猕猴、勺鸡、金雕等提供较为适宜的生存环境;各景观要素之间面积差异较小、多样性较高、优势度...  相似文献   

11.
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 amurensisRadde)是向海自然保护区常见的猛禽,也是本区的主要食虫鸟之一。红脚隼分布很广。夏季在东北、华北、吉林西部和内蒙东部繁殖,冬季则南迁到华中和福建、广东等地越冬。关于它的繁殖生态的研究,国内尚属鲜见。笔者于1984年4—7月、1986年4—10月及1987年4—10月在向海自然保护区对红脚隼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湖南江口鸟洲池鹭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4月至1998年6月对湖南江口鸟洲分布的池鹭繁殖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池鹭繁殖巢近800个,密度为350~400对/hm  相似文献   

13.
大斑啄木鸟抑制山楂蛀干害虫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省山楂主要产区之一的晋城,近年来因金缘吉丁虫、山楂长小蠹等蛀干性害虫为害,山楂树普遍树势衰弱,红果产量大幅度下降。为了更好地利用大斑啄木鸟防治山楂蛀干害虫,我们于1984—1986年在晋城陈沟乡对该鸟的生活习性和除虫作用,重点对其抑制山楂蛀干害虫的作用,作了粗浅的观察调查。一、大斑啄木鸟生活习性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亦叫斑啄木鸟,属鴷形目,啄木鸟科。该鸟常见于山地和平原的树丛及森林间,居住于自己凿的树洞中。9—10月间,该鸟选择树干心材腐朽部位凿洞营巢。在其巢区内,一般要凿2个以上的巢洞,其中一个为繁殖巢  相似文献   

14.
在西双版纳地区进行鸟尾花引种繁殖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培养温度、浸种温度和不同浓度的3种药剂(KH2PO4、GA3和6-BA)浸种处理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45℃清水浸种可促进鸟尾花种子的萌发,在培养箱中变温(25℃/35℃)条件下,发芽情况最好,在同等条件下用200 mg·L-1 GA3浸种或...  相似文献   

15.
白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别名黑朱鹭,俗称勾勾嘴,为中型涉禽,隶属于鹳形目、鹮科,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白鹮是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繁殖鸟,近几年来数量明显减少。保护白鹮,使其数量尽快恢复,已势在必行。除铁林等(1984年)对白鹮的繁殖生态已作过研究,但白鹮数量下降的原因及变化规律和如何保护白鹮等问题还不十分清楚,笔者于1987年再次对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白鹅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阐述如下; 一、白鹊的繁殖及数最  相似文献   

16.
自2001年5月至10月间,在韩国雪岳山国立公园大青峰地区进行了红喉歌鸲(Luscinia calliope)的生境选择研究。繁殖种群的调查结果表明,该研究地区可分成此种鸟的高、中、低3种密度分布区。红喉歌鸲多选择岳桦(Betula ermanii)和雪松(Pinus pumila)林为其栖息地,并喜欢在矮丛林和稠密灌丛中活动。表1参9。  相似文献   

17.
灰鹡鸰繁殖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2007年5月对牡丹江地区灰鹡鸰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每年5月中旬到5月末迁来。居留期为140d左右,繁殖期间雌雄鸟共同筑巢,筑巢后6-9d产卵,每窝4-6枚,平均5枚。共同孵卵,孵化期约为12d。共同育雏,亲鸟喂食12d左右羽毛长满,16-17d飞行,24d基本成鸟。  相似文献   

18.
金鸟赫蕉(Heliconia rostrata)原产热带美洲等地,一九八三年七月我所从湛江粤西试验站引入种苗3株,露地栽培于花圃内,次年增殖到16株,并开始开花。一九八五年开始分株繁殖,目前已繁殖有2300多株。通过五年来对该种的观察研究,初步摸索出它在深圳地区的生长规律、栽培管理及  相似文献   

19.
关于鸟类生物学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我国的繁殖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有一部分种类缺小这方面的资料。为此,现将我们1984年在大兴安岭地区对红喉(姬)鹟、燕雀、鸲(姬)鹟、栗鹀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简报如下。一、红喉(姬)鹟(Ficedula parva albicilla) 5月中旬迁来(10—20日),9月中旬迁走,居留期为120天。迁来时成3—5只的小群,迁到以后单独活动,尚不会呜唱。主要分布在山地落叶松林和白桦落叶松混交林中,遇  相似文献   

20.
家燕(Hirundo rustica)是人们熟知的夏候鸟。它每年春季来我国繁殖,至秋南迁越冬。为探索其迁徙规律,我们利用环志法进行观察研究,取得了家燕越冬地的反馈信息。 环志家燕,从1985年至1989年是将成鸟与幼鸟一同进行,与其上环的还有金腰燕。所用鸟的脚环型号为“C”型。环志点选在日照市以南约20公里的苗家村(北纬35°16′,东径119°19′)地型属于半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