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羊日活动时间分配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对呼伦贝尔草原黄羊日活动时间分配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采食是黄羊的主要活动,四季中所占时间百分比均超过50%。夏季黄羊每天有两个采食高峰,日活动中采食所占时间百分比为54.78%,春,秋两季也有两个采食高峰,但持续时间较夏季长。冬季采食所用时间明显增加,达到80.79%。  相似文献   

2.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研究了西藏南部黑颈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取食是黑颈鹤冬季的最主要行为,占其日活动时间的73.0%,其次,警戒行为占14.0%,行走行为占5.6%,保养行为占4.5%,静息行为占1.7%,社群行为仅为0.4%.黑颈鹤的全天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在9:00~11:00和17:00~18:00分别出现一个取食高峰,而在13:00~16:00则出现一个休息高峰和取食低谷.不同群体结构黑颈鹤在不同越冬时期,全天活动中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也存在于家庭鹤的成鹤与幼鹤之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荷斯坦牛采食时间的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日采食时间的遗传分析奠定基础,同时为牧场利用采食时间对牛群进行精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北京地区某规模化牧场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的1 166头泌乳期荷斯坦牛的原始采食时间记录(每小时记录1次)及日采食时间数据(每24 h记录1次),利用SAS 9.2线性混合模型分析胎次、测定季节、泌乳阶段、场区和测定年份对日采食时间的影响。【结果】北京地区荷斯坦牛日平均采食时间为(224.43±60.24) min,原始采食时间平均值为(9.41±4.67)min/h。根据原始采食时间统计分析发现,采食高峰均出现在投料时段,并且胎次、季节和泌乳阶段均对采食时间高峰存在一定影响。试验期间荷斯坦牛日采食时间随环境温湿度指数(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THI)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夏季相对较低。胎次、测定季节、泌乳阶段、场区和测定年份均对日采食时间有极显著影响(P<0.01):日采食时间在春季最高,为(201.66±1.91) min,夏季最低,为(158.85±1.92) min;对于不同...  相似文献   

4.
兰存子  刘旭  刁丽丽  刘振生  张明明 《野生动物》2011,32(4):191-193,227
2008年11~12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小熊猫1d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56.2%),其次是运动(25.1%)和采食(9.9%),其余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除9:00~9:55外,其余时间均为所占比例最高的行为,出现4个休息高峰,分别为8:00~8:55、11:00~11:55、14:00~14:55和17:00~17:55,在9:00~9:55出现极低值16.3%,此时是运动和采食的高峰;运动行为在9:00~9:55、13:00~13:55和15:00~15:55形成波峰;采食有2个高峰,分别为9:00~9:55和19:00~19:55;标记行为在9:00~9:55、10:00~10:55和13:00~13:55出现频率较高,超过5%,修饰行为在9:00~9:55超过5%,其余时间标记和修饰行为均低于5%;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2%;幼年在休息、运动和标记行为上略高于成年;成年的修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及影响活动时间节律的因素,从2017年4月份至2018年3月份,采用瞬时扫描(5 min)法对都匀市西山公园笼养黑叶猴(1雄,2雌)进行了行为观察。结果表明:雄性个体全年平均日活动时间分配情况为休息72.5%、摄食12.3%、移动5.4%、乞食5.3%、玩耍3.4%、梳理0.6%,其他0.5%;雌性个体全年平均日活动时间分配情况为休息67.3%、摄食11.5%、乞食6.7%、玩耍6.4%、梳理4.8%、移动1.8%,其他1.5%。雄雌性别间移动和梳理行为在不同季节中差异显著(P0.05),并且黑叶猴具有明显的日活动时间节律性。通常上午出现摄食及移动高峰,中午长时间休息,下午出现明显的移动、玩耍及乞食高峰。下午乞食高峰的出现与游客数量较多有关。不同性别间移动、梳理及玩耍行为的日活动时间节律差异显著(P0.05)。各季节间雄性个体的移动及乞食行为时间节律差异显著(P0.05),雌性个体的玩耍行为时间节律差异显著(P0.05)。说明笼养黑叶猴活动时间节律受人为(游客投食)、性别及季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饲喂不同精粗饲料比日粮马岗鹅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给马岗鹅饲喂全精料、精粗饲料比为8:2和6:4的3种日粮(A、B、C组),观察马岗鹅在不同精粗饲料比日粮条件下的采食、陆地活动、水中活动和休息行为.试验结果表明:3组鹅白天闲游活动时间分别占观察时间的88.2%、76.3%和67.2%,随粗料比例的增加而减少;采食时间分别占2.0%、7.1%和15.3%,休息时间分别占9.8%、16.6%和17.4%,随粗料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组间各时间段采食行为没有规律性,陆地活动、水中活动和休息行为在17:00以后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环境与食物丰容对圈养黑熊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试验以郑州市动物园的4只圈养黑熊(Ursus thibetanus)为研究对象,设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观察采集数据,分析丰容前后黑熊活动时间分配变化。结果表明:第1次环境丰容后,黑熊的休息行为和刻板行为明显减少,移动行为明显增加,其他行为均无明显变化;第2次环境丰容后,休息行为明显减少,但刻板行为几乎没有变化;食物丰容后黑熊的休息行为明显减少,刻板行为较丰容前有所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黑熊在丰容设施上占用的时间由最初刚刚加入第1次环境丰容的8.96%增加到第2次环境丰容观察阶段的15.36%,食物丰容前后在丰容设施上黑熊行为的时间由最初的2.56%增加到9.84%,且其行为时间分配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游牧于城市中的流浪猫流浪狗正在成为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了解和掌握各个季节和环境中流浪动物的数量、分布与行为是开展流浪动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2009年3月17~30日,在合肥市区的主要街道、居民区、垃圾场和公园、学校等环境,进行了流浪猫、流浪狗的春季调查和行为观察.结果表明,春季合肥市区流浪猫的密度为1.204 5只/km2,流浪狗的密度0.812 3只/km2.春季流浪猫主要选择在居民区和学校栖息,大多数流浪狗选择在街道和社区巷道上活动.春季流浪猫的主要行为是觅食与休息.春季流浪猫休息行为的时间分配是26.81%,觅食是15.95%,觅食活动(觅食、走动、跑动和观望)是55.09%,安全防护(警戒、威吓、叫吠和逃逸)是15.12%.春季流浪狗全天行为时间分配中,休息占23.89%,觅食占15.29%,觅食活动占58.61%,安全防护占4.93%;春季流浪狗1 d有3次觅食高峰.  相似文献   

9.
不同载畜率条件下绵羊选择性采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2年7-11月,在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四子王旗试验站,对短花针茅Stipa brevi flora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条件下的蒙古细毛羊的选择性采食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绵羊对适口性好的牧草有很强的选择性采食能力,其食谱主要由几种适口性好的牧草组成;绵羊的选择性采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8月对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的嗜食性指数高于其他牧草,9月对栉叶蒿Artemisia pectinata的嗜食性指数有所增大;同一季绵羊食谱各放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随着放牧时间的延续和气温的下降,食谱中的植物种类组成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不同季节牧场牦牛的牧食行为规律,选取6头年龄、体况大致相同的成年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在2014年4月份和8月份分别在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上,运用GPS3300定位追踪系统,对自由放牧条件下牦牛的牧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牧场早上初牧9∶00、10∶00和下午归牧前17∶00、18∶00外界气温处于牦牛等温区内,有利于牦牛进行采食活动,而夏季牧场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均高出牦牛活动的等温区(8~14℃),对其采食活动具有影响;夏季牧场上牦牛采食的空间分布由中心向四周辐射且个体间相对分散,冬季牧场上采食分布相对集中,夏季牧场上牦牛游走距离(0.29~0.80km/h)整体大于冬季牧场(0.07~0.14km/h),并且在11∶00和17∶00分别出现峰值,在12∶00游走距离最短;在监测期内(9∶00~18∶00),夏季牧场上牦牛各主要放牧行为的总体时间分配顺序依次是采食(504.90min)行走(75.45min)休息(55.10min),并且差异性显著(P0.05);冬季牧场牦牛的休息时间(355.80min)显著大于采食时间(243.10min)(P0.05)。研究结果显示,初牧和归牧前是牦牛放牧采食的剧烈活动时间,另外在夏季的中午13∶00左右也会出现一个采食高峰;牦牛的牧食行为符合晨昏活动格局,总体上表现出采食-休息(反刍)-采食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1.
2017年7—9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和目标取样法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扬子鳄夏季个体行为和空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差异性分析,探究了环境温度和天气对扬子鳄昼间行为和空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子鳄夏季昼间主要表现为潜水行为,占43.22%,其次为浮水和趴伏行为,分别占29.15%和23.51%,其他行为很少发生。日节律变化显示,潜水行为主要集中在12:00~14:50,浮水行为表现为7:00~8:50和16:00~16:50两个高峰,趴伏行为在6:00~6:50和17:00~17:50形成两个高峰,采食行为主要集中在9:00~9:50和17:00~17:50两个时段。晒太阳行为主要发生在7:00~7:50和17:00~17:50两个时段。对空间利用的研究发现,扬子鳄对各区均有利用,B1、A1、A2和B2区的利用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且对各区的利用具有明显的日节律。研究同时表明,环境温度和天气对扬子鳄的行为和空间利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圈养条件下赤斑羚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建清 《野生动物》2011,32(5):249-251
2010年6月,在上海动物园繁殖场的赤斑羚饲养区,采用人为观察与摄像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对10只圈养赤斑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斑羚一天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趴卧(43.11%)和采食(38.21%),站立行为(12.40%)次之,运动行为(3.53%)和修饰行为(2.45%)较少,其他行为仅占0.31%,所占比例最低。在活动规律上,赤斑羚一般在7:00左右开始活动,一天中趴卧、采食和站立是主要的3种行为。趴卧行为在11:00~11:55和15:00~15:55处形成波峰,在8:00~8:55和14:00~14:55处形成波谷。在9:00~9:55和14:00~14:55是采食高峰,在11:00~11:55是采食低峰。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均在8:00~8:55形成波峰。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所占比例较少,在一天中分布的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3.
邹婧  华彦  王海滨  张伟 《野生动物》2015,(2):157-161
2014年5月~2015年2月,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 method)对人工圈养的8只紫貂进行行为学观察,定义了休息、运动、采食、排泄、警戒以及其他行为等行为谱。通过对雌雄紫貂在不同季节行为节律研究发现:除了睡眠行为、卧息行为和玩耍行为外,其他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均表现出雄性高于雌性,卧息行为和其他行为时间分配雌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人工圈养紫貂行为的日节律表现为19:00到次日5:00处于活动高峰期,日行为具有一定节律性。不同季节紫貂的日节律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同品种绵羊在不同放牧环境下的牧食行为差异,在典型草原区沙质草地和高平原草地两种放牧环境下,对四品种双杂交杂种绵羊的牧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环境下绵羊的采食时间和游走时间占放牧时间的80%左右,放牧环境对采食行为有显著的影响.绵羊在沙质草地采食和游走时间占总放牧时间的66.54%和15.63%,在高平原草地为77.49%和7.79%.不同放牧环境下卧息、站立等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选取6只2.5岁体重相近而且健康的内蒙古白绒山羊(羯羊、母羊各3只),置于1hrm2人工羊草草地围栏内放牧以观察春、夏、秋、冬四季放牧山羊的行为节律、牧食行为,并计算每天干物质采食量.结果表明:抽穗期羊优先采食草穗,春季过后穗的残余率仅有4.4%;采食速度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冬季(P<0.05);采食时间占方面时间的比例表现为春、秋>冬、夏季.每口采食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大体为春、夏、冬>秋季(P<0.05);夏季羊的日采食量最高,其次为春、秋,冬季采食量最低(P<0.05);同一季节内羯羊的日采食量始终高于母羊(P<0.05);春、夏、秋季放牧山羊均有3个进食高峰,分别发生在出牧后约0.5h、午后约0.5h、归牧前2h左右,上午采食量低于下午(P<0.05).冬季一般上午、下午各一个采食高峰;本试验未发现放牧绒山羊扒食草根的现象,但在卧倒休息或反刍前有扒草、扒土整理休息地的习性,未发现放牧山羊行为节律和采食速度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鸳鸯越冬期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越冬期鸳鸯(Aixgalericulata)日活动行为的时间分配有明显规律性。休息(40%-80%)是越冬期鸳鸯的主要行为.早晨和傍晚是鸳鸯的取食高峰时间。在下午的取食强度高于上午的取食强度。越冬中期(12-1月)鸳鸯的游泳时间相对减少,休息时间相对延长。在雌雄个体日活动行为的差别上,雄性个体理羽行为的时间比雌性个体多;警戒活动大部分是由雄性个体担任;雌性个体的休息时间比雄性个体多。季节变化,气候条件,以及温度、时间对鸳鸯的日活动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圈养条件下小熊猫指名亚种雨季的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8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11:00、13:0011:00、13: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9:00时超过10%;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0%;幼年的活动行为高于成年及老年;成年的修饰及标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18.
选取大熊猫"妙音"发情期及假孕期各6 d,应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对大熊猫"妙音"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大熊猫"妙音"在发情期间的采食行为、活动行为和休息行为均为3种主要行为,且休息行为的时间分配明显要少于正常时期;活动行为明显要多于正常时期,假孕期采食行为和活动行为的时间分配要少于正常时期的采食行为和活动行为,而休息行为则要多于正常时期。发情期和假孕期相比,活动行为和休息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差异性极其显著。发情期活动行为较多,休息行为较少;假孕期活动行为较少,休息行为较多。通过行为的变化来预判大熊猫是否发情与假孕,进而做下一步的诊断以及修改饲养管理方案,确保大熊猫的健康。  相似文献   

19.
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采食方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研究将绵羊对禾本科植物的采食方式主要分为摘叶、拔芯和去顶3种类型.研究发现采食方式受植物种类、季节和放牧压的影响.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采食方式以去顶和摘叶为主, 对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的采食方式以去顶和拔芯为主.具体表现为,羊草的去顶率,8月以前随放牧强度减小、季节推移而降低,8月后则相反;摘叶率随放牧压增加和时间推移大致是先增加后减少;拔芯率随放牧压的增加而增大,6月最高,9月最低;总体上,未被采食的羊草比例随放牧压降低而增大,在生长季后期相应增加.芦苇去顶率随时间推移先降低后增加;拔芯率在6月随放牧压减小而降低,其它月份里主要随放牧压减小而升高,从整个生长季看,芦苇拔芯率在6月初最大;芦苇摘叶率的变化受前2种采食方式制约;未被采食的芦苇比例随放牧压降低而增加,但在7月后中牧要比轻牧和重牧低,在放牧干扰下,生长季里未被采食的芦苇比例在8月达最大.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研究饱和烷烃技术在放牧绵羊食性测定中的应用,本研究在4.4 hm2放牧试验区内,放牧8只蒙古羊,分别于6、9和11月利用饱和烷烃技术对放牧绵羊的食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季节,不同牧草的烷烃模式存在差异,其中以C27和C31差异最为显著,C33次之,C29最差.绵羊的食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羊只所食的牧草主要以冷蒿、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为主,分别占79.68%、12.12%和7.30%,而短花针茅只占0.90%;而进入秋季后,随着适口性好植物密度的降低,羊只开始对短花针茅进行采食,由原来占食入牧草总量的0.90%升高到3.81%,同时无芒隐子草的采食量也开始增加,由原来占食人牧草总量的12.12%提高到23.57%;冬季家畜采食牧草的种类开始减少,冷蒿占羊只采食量的86.26%,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分别减少到8.33%和5.41%,而对短花针茅不采食.综上,饱和烷烃技术可以准确测定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放牧绵羊的食物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