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原状芦苇土柱灌溉鸭粪废水的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了芦苇湿地系统对废水中总磷的净化规律,并估算了芦苇湿地系统的磷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在低、中、高浓度的鸭粪废水处理下,芦苇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6.1%,24.4%,24.3%。不同时期的芦苇湿地系统对鸭粪废水中总磷的去除效果均十分明显,去除率达到98%左右;水力停留时间达到3 d后,芦苇湿地系统对废水中总磷的净化过程趋于缓慢。不同时期的芦苇湿地系统对废水总磷的净化均遵从乘幂函数方程,当温度T=23℃时,芦苇湿地系统对废水中总磷的净化效果最佳,在高浓度处理条件下所需水力停留时间最短,参与净化苇地面积最小,方案最佳,以此为依据核算出芦苇湿地系统的磷环境容量约为171.71 t/a。  相似文献   

2.
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城镇湿地是城镇景观单元中最重要的近自然空间,在城镇湿地景观建设中协调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与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城镇景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镇规划中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能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植物的科学配置和岸线环境的设计,是城镇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RS和GIS的黄河口湿地景观变化研究——以垦利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垦利县为例,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下,将马尔柯夫模型引入湿地景观格局分析和预测中,利用1987年和2004年2个时期的卫星影像研究黄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至2010年,湿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尤其是天然湿地,其中河流水面、苇地、滩涂和滩地,较1987年分别减少了2 724.7、19 629.1、23 737.2和3 269.1 hm2。人工湿地总面积也有所减少,但水库水面面积却增加了10 213.8 hm2。在现有的人类作用强度的情况下,黄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可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天然湿地面积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8%,而人工湿地的面积是研究区总面积的19.17%。  相似文献   

4.
不同干湿交替频率对芦苇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沼泽是集多种环境特征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少降雨、土壤盐碱化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水是湿地结构和功能发挥的最关键因子,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被以及其他生物种群。为了节约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本文将干湿交替(35%的田间持水量和10cm的淹水层分别界定为本文的干和湿状态)应用在芦苇的发育过程中,分析芦苇不同发育期对水分的需求特征,以及其生长和光合生理响应,地上和地下器官对无机离子的吸收和积累。通过在生长季末对芦苇株高、光合特征、地上地下器官生物量和离子含量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与长期干旱和湿润条件相比,在芦苇适当的发育阶段实施1、2和4次干湿交替,可有效提高芦苇的生物量和光合速率,并积累较少的盐离子。随着干湿交替的频次增加,芦苇受干旱或者淹水单次胁迫的时间越少,不仅缓解了极端水分条件对芦苇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其生长发育。在芦苇生长发育前期补水(6、7和8月份),能显著促进芦苇的增长和生物量积累,光合能力显著增强,并且芦苇器官中含有较少的Na+。其中用水量较少的2次干湿交替(C2)和4次干湿交替(D2)有利于盐碱湿地芦苇的高产和高质培育。在芦苇生长后期补水的地上器官积累更多的Na+,因此可考虑在8、9月份向退化的盐碱芦苇草甸灌水,利用收割芦苇地上生物量,作为去除土壤钠盐离子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马一昕 《野生动物》2008,29(2):110-1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威胁,如何管理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应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成为城市管理者必须给予关注的问题.本文引入城市湿地管理的3R理论,强调在充分发挥城市湿地的娱乐功能基础上,争取广泛的公众支持,以开展恢复湿地自然水文特征为目标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同时,积极支持对城市湿地的科学研究,以更好的指导恢复和娱乐项目的合理进行.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芦苇种群生产与分配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江平原芦苇湿地在5~10月的生长季节中,种群不同构件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叶鞘和叶的生物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月、7月;而茎秆生物量和芦苇种群地上部生物量最大值则出现在8月;地下部根状茎的生物量变化与上述截然相反,最大值出现在生长季节始、末期,7月生物量最小;不定根生物量在8月达到最大值;同化器官和非同化器官生物量的比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相关分析表明,芦苇种群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镇赉县位于吉林省西部,具有丰富的芦苇湿地资源,享有"白鹤之乡"之美称,得天独厚的芦苇湿地资源均分布在近一江三河滩涂,是吉林省西部湿地草层植被的优势种群。镇赉县大面积芦苇湿地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其根状茎和叶,根既增强土体的透性;叶又减少地面蒸腾,腐烂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还增加了土壤肥力,也加速了土壤脱盐碱的进程。因此经过苇地净化的水源灌溉农田与提地下水灌溉相比每亩增收10 kg,减少投肥每亩2 kg。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生长与健康状况对绿洲的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选取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天然分布的湿地和盐碱生境设置样地,调查湿生芦苇和盐生芦苇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采用6种聚集指标和Iwao模型,综合分析不同取样尺度及不同高度级芦苇种群的分布格局与聚集强度,为研究种群个体行为、种群扩散型提供一定信息.结果表明:湿生芦苇和盐生芦苇种群在取样面积为4、8、16、20、40和100 m2的6个尺度上均为集群分布,其中湿生芦苇聚集程度大于盐生芦苇,盐生芦苇有一定的随机分布趋势,表明湿生生境较盐碱生境更有利于增加芦苇种群聚集强度.湿生芦苇和盐生芦苇各自在不同取样尺度间聚集程度相当.湿生芦苇种群各高度级聚集程度均大于盐生芦苇,且尤以Ⅴ级和Ⅵ级湿生芦苇老龄阶段聚集强度最大.盐生芦苇Ⅱ、Ⅲ、Ⅳ、Ⅵ高度级有一定的随机趋势,但在Ⅰ、Ⅴ高度级无随机趋势.湿生生境水分不再是芦苇生长的限制因子,种群聚集度比较高;盐生生境由于水盐胁迫,土壤水分亏缺和较高的含盐量成为芦苇种群发展的限制因子,芦苇为了满足自身对水分、养分的需求,有随机分布的倾向,进而获得较大的空间及资源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生长与健康状况对绿洲的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选取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天然分布的湿地和盐碱生境设置样地,调查湿生芦苇和盐生芦苇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采用6种聚集指标和Iwao模型,综合分析不同取样尺度及不同高度级芦苇种群的分布格局与聚集强度,为研究种群个体行为、种群扩散型提供一定信息。结果表明:湿生芦苇和盐生芦苇种群在取样面积为4、8、16、20、40和100 m2的6个尺度上均为集群分布,其中湿生芦苇聚集程度大于盐生芦苇,盐生芦苇有一定的随机分布趋势,表明湿生生境较盐碱生境更有利于增加芦苇种群聚集强度。湿生芦苇和盐生芦苇各自在不同取样尺度间聚集程度相当。湿生芦苇种群各高度级聚集程度均大于盐生芦苇,且尤以Ⅴ级和Ⅵ级湿生芦苇老龄阶段聚集强度最大。盐生芦苇Ⅱ、Ⅲ、Ⅳ、Ⅵ高度级有一定的随机趋势,但在Ⅰ、Ⅴ高度级无随机趋势。湿生生境水分不再是芦苇生长的限制因子,种群聚集度比较高;盐生生境由于水盐胁迫,土壤水分亏缺和较高的含盐量成为芦苇种群发展的限制因子,芦苇为了满足自身对水分、养分的需求,有随机分布的倾向,进而获得较大的空间及资源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芦苇湿地是我国湿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态作用是其他湿地植物不可相比的.我国人工栽培管理芦苇已有50多年的历史,芦苇生长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较大增长.随着栽培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苇田内部小气候发生了较大改变,芦苇各种病害有逐年加重趋势.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芦苇病虫害的调查研究,提出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胶州湾河口湿地土壤碳氮的空间分布特征,2011年11月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TOC)、总氮(T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总磷(TP)以及pH、盐度、含水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胶州湾河口湿地TOC、TN、NO3--N、NH4+-N以及TP含量分布总体随深度增加而下降,除TOC(P=0.022)外,TN、NO3--N、NH4+-N、TP含量的剖面差异极显著(P<0.01)。碱蓬湿地和芦苇湿地中,NH4+-N的垂直变异系数均大于NO3--N;2)胶州湾河口湿地土壤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有机氮。芦苇湿地表层土壤中TOC含量高于碱蓬湿地,而碱蓬湿地TN、TP含量高于芦苇湿地;3)胶州湾河口湿地土壤中TN、TP与TOC极显著相关(P<0.01),淹水对NO3--N、NH4+-N的产生和迁移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4)与其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对比,胶州湾湿地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较为丰富,TOC、TN、NO3--N以及NH4+-N均处于较高水平。陆源是胶州湾河口湿地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且湿地中有机碳腐殖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定西市通渭县、张掖市山丹县和民乐县、武威市天祝县和甘南州合作市大面积种植的燕麦田间叶斑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的培养、分离、致病性测定及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燕麦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定西市通渭县最严重,平均病叶率为96.15%,平均病情指数为70.26;武威市天祝县的叶斑病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5.07%和69.16;张掖市民乐县叶斑病较轻,平均病叶率为8.78%,病情指数为2.45。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经致病性测定后发现发病症状与田间病害症状一致,经再次分离可得到相同的病菌。进一步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引起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病原菌有10种,分别为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燕麦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ae)、德氏霉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细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苹果链格孢(Alternaria mali)、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多主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优势菌为燕麦内脐蠕孢和细交链孢,在各调查样地均能分离出。明确了燕麦叶斑病在甘肃省主要种植区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除燕麦内脐蠕孢和燕麦核腔菌外,其他均为国内燕麦叶斑病新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3.
在张掖市甘州区平山湖乡荒漠草原,设计了草原围栏封育,人工饲草料种植,饲草料加工利用及绒山羊改良等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围栏休牧,2007,2008和2009年围栏体牧草地比自由放牧草地,植被盖度分别高出23.57%,18.47%和49.65%,生物量也分别高出34.08%,24.12%和50.78%;通过青贮玉米饲料地的...  相似文献   

14.
骆驼养殖既是历史悠久古老产业,又是随着多元消费和草原旅游而兴起的现代的产业。张掖北部荒漠草原区群众发展骆业积极性高涨发展势头正旺,自然条件适宜,以驼毛、驼绒、驼奶、驼肉等为产品的养骆产业链正在形成。本文对张掖市骆驼产业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芦苇对育肥期和田羊生长性能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本研究选取75只6月龄、体重为(30.59±3.36)kg的和田羊,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为0、10%、20%、30%和40%芦苇水平,每组15只,试验期75 d。结果发现,20%和40%芦苇添加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20%芦苇添加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10%、30%和40%芦苇添加组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0.09%、5.64%和10.87%,但差异不显著(P> 0.05);20%芦苇添加组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均较高;各组的饲料单位成本与饲料总成本随着芦苇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芦苇添加组的增重收益均高于对照组,10%芦苇添加组的经济效益最高。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20%芦苇时干物质采食量、日增重及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均较好;考虑到饲料投入成本,日粮中添加10%芦苇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Hetian sheep in fattening period response to adding reed in diet. Seventy-five Hetian sheep with 6 months old and body weight(30.59 kg±3.36 kg) were classified into 5 groups by single-factor 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of experiment, fifteen sheep were assigned to 0, 10%, 20%, 30% and 40% reed addition group. Each group was fed difference diet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75 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M intake of 20% and 40% reed addition groups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 0.01), respectively. The daily gain of 20% reed addi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daily gain of 10%, 30% and 40% reed addition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10.09%, 5.64% and 10.87% (P> 0.05), respectively.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DM, CP, EE, NDF, ADF, crude ash, calcium and phosphorus in 20% reed addition group was relatively high. Each feed unit cost and total cost would be increase when the reed content of diet increase, the reed addition groups had a better weight gains economic efficiency than control group, and the 10% reed addition group was the best.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DM intake, daily gain and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DM, CP and EE were better when the diet adding 20% reed. Considering that feed total cost, there were a better economic benefit when the diet adding 10% reed.  相似文献   

17.
张掖市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是张掖市确立的十大工程之一。为了有效控制规模肉牛场的疫病,使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张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市规模肉牛场基本情况和主要发生的疫病情况开展了普查,掌握了防疫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技术规程、加强饲养管理、狠抓消毒灭源、坚持预防为主等防控措施。通过在全市规模肉牛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