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试验研究了苹果发酵液对二价铁的螯合能力,并以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var. pingyiensis)幼苗为试材,研究了平邑甜茶幼苗根系对铁的吸收效应以及发酵液和FeSO4混合施用后,对缺铁平邑甜茶幼苗株高和干粗的增长率、 鲜、 干重根冠比、 全量铁与活性铁含量、 叶绿素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苹果发酵液pH为5.5时,对Fe2+的螯合能力最强,其与FeSO4混合根施后,能促进平邑甜茶幼苗根系对铁的吸收; 发酵液300倍稀释液和FeSO4混合处理对缺铁平邑甜茶幼苗株高和干粗的增长率、 鲜、 干重根冠比、 活性铁含量、 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的提高最为显著。由试验结果推论,苹果发酵液具有较强的Fe2+螯合能力,有利于苹果幼苗对Fe2+的吸收,并能有效地改善缺铁植株叶片的光合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氮肥利用率低是制约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过量施用氮肥以及不当的农业措施造成当前多数苹果果园发生不同程度的土壤酸化,而钼在酸性土壤中有效含量的降低会影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本试验旨在探索能提高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适宜钼用量,了解钼对苹果砧木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幼苗硝态氮吸收、转化和分配利用特性的影响,为苹果生产中钼肥与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数据。【方法】以平邑甜茶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全硝态氮霍格兰营养液进行培养。试验设置5个供钼水平:营养液不含钼(CK);营养液含0.25μmol/L钼酸(M1);营养液含0.5μmol/L钼酸(M2);营养液含1.5μmol/L钼酸(M3);叶片喷0.04%钼酸,营养液不含钼(M4)。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供钼水平对幼苗15N吸收量、全氮量、分配率和利用率的影响,同时测定钼对不同时期幼苗叶片和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供钼处理幼苗的根系活力不同程度地高于不施钼处理(对照),其中营养液含0.5μmol/L钼酸的处理(M2)效果最佳。培养8 d内M2处理的平邑甜茶幼苗的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一直高于其他处理,且与对照差异显著;培养4 d时各种处理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上升至最高值,随后下降,8 d后又出现上升和下降的趋势,但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培养4 d。M1、M2、M3和M4处理的植株总干重分别比CK提高3.88%、21.12%、12.38%和19.90%。与对照相比,0.5μmol/L钼酸处理幼苗的15N吸收量增加的比例最大,全氮量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供钼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以0.5μmol/L钼酸处理的效果最显著,利用率为13.97%,比对照高48.92%。施钼处理对幼苗的15N分配率有一定的影响,0.5μmol/L钼酸处理(M2)和叶片喷施0.04%钼酸处理(M4)的茎和叶片的15N分配率明显高于对照,对照根系中15N分配率最高。0.5μmol/L钼酸处理叶片、茎和根的Ndff均达到最高,分别为对照同一部位的1.59倍、1.56倍和1.33倍。以上结果表明适量供钼可促进幼苗对肥料15N的吸收征调利用。【结论】供钼可以提高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的生物量、根系活力、15N吸收量、全氮量和15N利用率,其中经过0.5μmol/L钼酸处理(M2),其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及硝态氮吸收、转化和分配利用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苹果连作障碍发生普遍,严重影响果树生长。研究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对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为阐明连作障碍发生机制和防控苹果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盆栽条件下,以平邑甜茶为试材,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平邑甜茶对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试验处理分为连作土溴甲烷熏蒸 (T1)、连作土高温灭菌 (T2)、麦田土 (T3) 和连作土 (CK) 四个处理。分别在8月和9月份进行两次取样,测定了不同处理间生物量、根系、氮素和土壤微生物的差异。【结果】连作显著抑制了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和根系构型。与连作土溴甲烷熏蒸、高温灭菌和麦田土处理相比,连作土处理9月份幼苗的鲜重分别减少了46.77%、46.50%和27.38%;株高分别减少了41.97%、41.95% 和 23.51%;根系面积分别减少了56.21%、55.72%和48.04%。与麦田土相比,连作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增加了有害真菌数量,减少了细菌数量,降低了细菌/真菌比值。9月份连作土壤真菌数量是麦田土处理的1.76倍,细菌占麦田土的78.77%。连作减少了氮素对各器官的贡献率 (NDff),显著低于连作土溴甲烷熏蒸、高温灭菌和麦田土处理。与连作土溴甲烷熏蒸、高温灭菌和麦田土处理相比,连作土处理9月份叶片组织的NDff分别减少了61.34%、58.65%、57.36%。同时,连作还影响氮素在植株各器官的分配。连作平邑甜茶根系分配了更多的15N,9月份达到42.11%。而叶片组织的15N分配率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处理,并随着连作时间的延长,叶片组织的15N分配率越少,9月份仅占29.25%。连作还减少了氮肥的利用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9月份连作土氮肥的利用率为13.33%,与连作土溴甲烷熏蒸、高温灭菌和麦田土处理相比,分别减少了67.19%、67.68%、60.39%。连作还影响了根系功能,与溴甲烷熏蒸、高温灭菌和麦田土处理相比,连作条件下幼苗的根系活力分别降低了39.71%、40.64%和26.80%;根系质膜H+-ATP-ase活性分别减少了41.44%、38.24%、25.78%。【结论】土壤微生物是引起苹果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连作不仅抑制了植株生长和根系构型,还抑制了根系功能,减少对土壤氮素的吸收,降低氮肥的利用率,影响各器官氮素的分配。连作使根系消耗过多的营养,减少了对地上部分的供应,进而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4.
低磷胁迫下五种苹果砧木的磷吸收与利用特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磷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能够促进植株花芽分化,但施入土壤中的磷易被固定从而变成难以利用的闭蓄态磷,使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降低。因此,研究和发掘磷高效的苹果砧木对于解决低磷胁迫和提高磷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5种一年生苹果野生砧木为试材,进行低磷胁迫处理,调查苹果野生砧木对磷的吸收和利用特性。【方法】盆栽试验以正常管理的一年生八棱海棠(M. micromalus Makino)、 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 东北山荆子(M. baccata Borkh.)、 富平楸子[M. prunifolia(Willd)Borkh.]、 新疆野苹果[M. sievesii(Ledeb.)Roemer]5种苹果砧木为试材。试验分为低磷(LP)和正常施磷(CK)两组处理,每个处理6次重复(6盆)。根总表面积、 根系总长度分析用WinRHIZO 根系分析软件进行; 植株各器官组织烘干粉碎后,用钒钼黄比色法测定其含磷量。离子吸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采用平邑甜茶水培幼苗,吸收前置于黑色培养瓶饥饿处理24 h,幼苗吸收24 h后采集营养液10 mL,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含磷量。【结果】5种砧木的相对磷效率从高到低为富平楸子(93.66%)平邑甜茶(87.69%)东北山荆子(83.44%)八棱海棠(74.54%)新疆野苹果(74.01%)。在低磷及正常施磷条件下,5种砧木的磷吸收效率均为富平楸子平邑甜茶东北山荆子新疆野苹果八棱海棠; 磷利用效率为平邑甜茶富平楸子八棱海棠新疆野苹果东北山荆子。H2PO-4离子最大吸收速率(Vmax)最高的为富平楸子[101.81 mol/(gh)],其次为平邑甜茶[66.40 mol/(gh)]、 东北山荆子[45.00 mol/(gh)]和新疆野苹果[44.32 mol/(gh)],八棱海棠的Vmax最低,为41.28 mol/(gh); 平邑甜茶的Km值最低,为4.05 mol/L,富平楸子为8.68 mol/L,东北山荆子为12.29 mol/L,新疆野苹果为12.64 mol/L,八棱海棠最高为13.57 mol/L。吸收根总表面积和总根长均以富平楸子最大,八棱海棠最小。【结论】低磷胁迫下富平楸子的相对磷效率和磷吸收效率最高,在低磷胁迫下生长势最好并且磷吸收能力最强,是一种对低磷胁迫适应能力较好的苹果砧木; 平邑甜茶的相对磷效率仅次于富平楸子,磷利用效率最高,其耐低磷胁迫的能力也仅次于富平楸子。进一步分析发现,砧木对磷的吸收效率与吸收根总表面积和总根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低磷胁迫下植物通过增加吸收根总表面积及总根长等方式,扩大根系吸收面积,从而增加根系对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运用~(15)N示踪及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0 mmol×L~(-1)、1.0 mmol×L~(-1)、2.0 mmol×L~(-1)、3.0 mmol×L~(-1)、4.0 mmol×L~(-1)、6.0 mmol×L~(-1)、8.0 mmol×L~(-1)、12.0 mmol×L~(-1)和16.0 mmol×L~(-1) H_2PO_4~-)对平邑甜茶幼苗NO_3~--N吸收及利用特性的影响,为提高果园氮肥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低磷水平(0~1.0 mmol×L~(-1))时,平邑甜茶根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较小,且根尖数较少。随着供磷水平的增加,在2.0~4.0 mmol×L~(-1)磷浓度处理时,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根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及根尖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在6.0~16.0 mmol×L~(-1)时,过量供磷抑制了根系的生长,使平邑甜茶幼苗根系长度、表面积均大幅降低,根尖数量骤降。非损伤扫描离子选择电极测试表明,当生长介质磷浓度在3.0~6.0 mmol×L~(-1)时,平邑甜茶对NO_3~-有吸收作用,并在3.0 mmol×L~(-1)磷浓度时其吸收速率最高。而在0~2 mmol×L~(-1)及8.0~16.0 mmol×L~(-1)磷浓度处理下,平邑甜茶对NO_3~-有外排作用。随供磷水平的增加,各器官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及植株氮素利用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0 mmol×L~(-1)磷浓度时植株氮素利用率最大,为42.24%,超过4.0 mmol×L~(-1)植株氮素利用率显著降低。适当充足的供磷刺激了幼苗根系生长,从而促进平邑甜茶对氮素的获取,过量的NO_3~-抑制了平邑甜茶根系的生长,同时叶片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因此其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较低。因此,磷浓度在3.0~4.0 mmol×L~(-1)时最有利于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及氮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选择合适砧木是防治苹果重茬障碍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本研究比较了三种苹果砧木的幼苗在重茬胁迫下的生长及根系吸收的差异,探讨重茬胁迫对K+、Ca2+吸收的影响,为筛选抗重茬砧木材料和培育抗重茬砧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deb.)Roem.]和富平楸子[Malus prunifolia(Willd.)Borkh.]一年生实生苗为试材,取自泰安市道朗镇玄家庄20年红富士/八棱海棠老果园原树穴深0—40 cm的根际土作为试验用土,于2012年4月25日取砧木幼苗并分为两组,一组利用非损伤微创技术测定根际K+、Ca2+离子流,根系固定于平衡液中,平衡半小时后测定重茬胁迫前的根际离子流速,然后将其在重茬土提取液中浸泡半小时,测定重茬胁迫后的根际离子流速;另一组移栽至直径为25cm、深30cm的苗盆中,7 9月分别测定植株株高、径粗、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生长季结束后扫描根系结构,分别称量幼苗根系、枝条、叶片的鲜重和干重。【结果】三种砧木幼苗受到重茬胁迫后,地上部生长受到不同程度抑制。重茬胁迫前后平邑甜茶株高差异不显著,新疆野苹果和富平楸子株高胁迫后均显著降低;新疆野苹果光合速率重茬土显著低于正茬土,其它两种砧木光合速率在胁迫前后无显著差异;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重茬土显著低于正茬土;径粗在胁迫前后无显著差异。重茬土中新疆野苹果根系干物质积累下降明显,根/冠比增大;三种砧木的根系生长量显著增大,根系总长度分别是正茬土中根系总长度的1.45倍、2.22倍、1.71倍;三种砧木幼苗在重茬土中的根系活力均低于正茬,但胁迫前后平邑甜茶根系活力下降幅度最小。重茬胁迫后,三种砧木的根际K+离子流均由内流转变为外排,胁迫前后平邑甜茶的根际K+离子平均流速变化较小,说明对其影响小,新疆野苹果根际K+离子平均流速变化最为明显,其吸收K+能力最弱;平邑甜茶根际Ca2+流动方向在胁迫前后未发生变化,均为内流,而另外两种砧木根际Ca2+离子流均由内流转变为外排,且新疆野苹果根际Ca2+离子平均流速变化最为明显。【结论】苹果砧木在重茬胁迫下地上部生长受到显著性抑制,根系总量增大,K+、Ca2+的吸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重茬使抗性较差的砧木新疆野苹果的物质积累受到较严重的阻碍,根冠比显著增加,K+、Ca2+的吸收受到严重影响;较耐重茬的砧木平邑甜茶的根冠比相对稳定,K+、Ca2+的吸收受到的影响也最小;富平楸子的表现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7.
以一年生平邑甜茶(M. hupehensis Rehd.)、 八棱海棠(M. micromalus Makin)、 楸子[M. micromalus (Willd) Borkh.]、 新疆野苹果[M. micromalus (Ledeb.) Roemer]、 东北山荆子(M. baccata Borkh.)为试材,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施氮量对5种砧木生长及15N吸收、 分配和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砧木的生物量、 根系总表面积、 总根长和根尖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砧木增加的程度不同,且地上部生长量对氮素的反应比地下部更敏感。平邑甜茶的生物量最大,楸子的根系总表面积、 总根长和根尖数均最大; 东北山荆子的生物量、 根系总表面积、 总根长和根尖数均最小。不同品种的15N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变化不同且差异显著,并与根系总表面积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楸子的15N利用率最高,东北山荆子的最低。低氮处理(N1)中各器官从硝态氮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Ndff)从大到小顺序为根叶茎,高氮处理(N2)中各器官的Ndff值从大到小顺序为叶根茎。不同砧木的Ndff随施氮量增加变化不同。各砧木15N均主要分配在叶中,其次是根,茎中最少。  相似文献   

8.
过硫酸铵配施不同形态木霉菌肥缓解苹果连作障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肥料形态及土壤条件对木霉菌肥改善苹果土壤连作障碍的影响,以期为缓解苹果连作障碍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试验以苹果砧木—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幼苗为试材,设置4个处理:连作土(CK)、过硫酸铵处理(T1)、过硫酸铵加颗粒状木霉菌肥(T2)、过硫酸铵加粉末状木霉菌...  相似文献   

9.
以一年生平邑甜茶盆栽幼苗为试材,采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聚天冬氨酸施用量对平邑甜茶生长及氮素利用、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的生长及对15 N的利用率在生长前期均以低水平聚天冬氨酸处理最高,但随着生长期的推移,它们则随着聚天冬氨酸量的增大而显著提高。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各处理的15 N分配率均表现为地上部>地下部;随着生长期的推进,植株15 N分配率表现为随着聚天冬氨酸施用量的增加,植株吸收的15 N分配到地上部的比值越高。施用聚天冬氨酸显著降低了土壤氮素的损失,并且聚天冬氨酸用量越高效果越明显。总之,施用聚天冬氨酸显著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及对15 N的吸收利用,降低了土壤氮素的损失,以施PASP 400mg/kg土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供磷水平对苹果砧木氮、磷吸收和利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磷能够促进植物体内NO-3的还原和同化,但过量的磷往往致使植株体内游离氨基酸和酰胺含量增加,阻碍蛋白质的合成。为此,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苹果砧木在不同供磷水平下对氮、磷吸收利用差异,旨在选出不同磷水平下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高的砧木,确定合理的氮磷肥配比,提高果树的养分利用效率。【方法】以一年生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八棱海棠(M.micromalus Makino)和富平楸子[M.prunifolia(Willd)Borkh.]为试材,设置5个供磷水平(P0~P4),分别为P2O50、50、100、150和200 kg/hm2,同时施入15N-尿素0.1 g,3次重复。整株取样后将植株分成根、茎和叶三部分,烘干,粉碎,称重,备测。用钒钼黄比色法测定各器官含磷量;全氮用凯氏定氮法,15N丰度用MAT-251质谱仪测定。【结果】3种苹果砧木的磷吸收效率在P1水平比不施磷增加,在P2以上水平时略有下降,在P3、P4水平,磷吸收效率显著低于P1处理。富平楸子根、茎、叶从肥料15N中吸收分配制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在P0、P1、P2处理下较高,P3处理较低;氮肥利用率在P1处理最高(6.39%),P3处理最低(3.31%)。八棱海棠各器官的Ndff不同供磷水平间波动较小,在P2处理最低;其氮肥利用率随供磷水平的增加逐渐增加,在P3~P4处理氮肥利用率最高。平邑甜茶各器官Ndff在P2处理达到最大值,此时根、茎、叶的Ndff值分别为5.21%、4.55%、5.79%,显著高于相同磷水平下富平楸子和八棱海棠各器官;其氮肥利用率P2处理最高(4.86%),继续提高供磷水平则下降。【结论】富平楸子原产于土壤含磷量较低的陕北高原,其氮肥利用率在低磷时(P2O550 kg/hm2)最高,从磷素利用角度富平楸子可作为该地区苹果砧木的重要参考;八棱海棠在高磷条件下氮肥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可作为环渤海湾产区高磷苹果园砧木的重要参考;平邑甜茶在中等磷水平时氮肥利用率最高,且平邑甜茶具有较强的抗耐性和嫁接亲和力,因此平邑甜茶可在磷素较为充足的山丘地新建苹果园采用。  相似文献   

11.
Nitrogenous fertilisers are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nursery-reared hoop pine (Araucaria cunninghamii Alton ex A. Cunn) seedlings in the establishment phase of second rotation (2R) plantations. Using ^15N- labelled fertiliser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orms (ammonium sulphate, ammonium nitrate, potassium nitrate and urea) and rates of application (0, 150 and 300 mg N kg^-1 dried soil) of fertilisers on the growth, ^15N recovery and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δ^13C) of hoop pine seedlings in a 12-month glasshouse trial in southe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The ^15N-labelled fertilisers were applied to nursery-reared hoop pine seedlings, which were then grown in pots, containing ca. 1.2 kg dried soil, under well watered conditions for 12 months. Four seedlings from each treatment were harvested at 4-month intervals, divided into roots, stem and foliage, with a further subdivision for new and old foliage, and then analysed for ^15N, total N, δ^13C and total C.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sponse in the seedling growth to the form or rate of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N) fertiliser within the 12-month period, indicating that the seedlings did not experience N deficiency when grown on second rotation hoop pine soils. While the combined ^15N recovery from soil and plant remained at around 70%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the proportion of ^15N recovered from the plants increasing steadily over time. Nitrate containing fertilisers at 150 mg N kg^-1 soil gradually increased seedling foliage δ^13C over the 12-month period, indicating an increase in seedl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2.
杨旭升  李安  宋乐  潘立刚 《核农学报》2020,34(Z1):96-103
为探究过筛目数和热风干燥对蔬菜中碳、氮同位素的影响规律,本试验在验证了基于CO2稀释的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EA-IRMS)法可靠性的基础上,研究了过筛目数(20、40、60、80、100、200目)、杀青(105℃,30 min)与未杀青处理、热风干燥温度(45、60、75℃)对6种蔬菜(菠菜、豇豆、韭菜、莲藕、茄子、马铃薯)δ13C、δ15N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以89%CO2稀释比例下EA-IRMS同时测定δ13C、δ15N值的标准偏差满足检测精度要求;当过筛目数超过80目时,6种蔬菜样品的δ13C、δ15N值均趋于稳定且达到测定精度要求;以真空冷冻干燥处理所测的δ13C、δ15N值为参照,采用不同热风干燥温度(45、60和75℃)处理的茄子、菠菜、莲藕和杀青后韭菜中δ13C、δ15N值均无显著差异,但未杀青的韭菜在45℃热风干燥后其δ13C、δ15N值与参照值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热风干燥处理的豇豆(δ13C和δ15N值)和马铃薯(δ13C值)与参照值相比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采用89%CO2稀释比例下EA-IRMS法同时测定蔬菜中δ13C、δ15N值是可行的;蔬菜样品在进行碳、氮同位素测定前应以不低于80目的过筛处理。茄子、菠菜、莲藕和韭菜蔬菜样品在制备过程可采用热风干燥方式,其中韭菜需进行杀青处理,而豇豆、马铃薯则建议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方式。本研究为蔬菜样品中碳、氮同位素同时测定及样品制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姜迪  姚剑  钱渊  杜林 《核农学报》2020,34(Z1):43-49
为探讨不同地域来源的明胶骨原料中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本试验采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了广西、内蒙古和山东3个主产区的牛骨样品及当地牧草饲料样品中的13C和15N同位素组成,并结合线性回归讨论了牛骨样品中δ13C和δ15N值的相关性与牛食谱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广西地区骨样品中δ13C和δ15N值的相关性较好(R2=0.401 8),而内蒙古和山东地区骨样品中δ13C和δ15N值的相关性较差(R2<0.1),反映了3地牛食物的来源稳定性及主要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对各地牛食谱结构推测的结果与实际牧草饲料样品中δ13C和δ15N值的地区分布规律也较为一致。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明胶骨原料中碳、氮稳定同位素产生地域性差异的原因,不仅为动物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有益信息,更为动物制品产地溯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丝绸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文化价值。为探究桑蚕品种对丝绸产地溯源模型准确率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桑蚕饲养试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椭圆联合置信区间(EJCR)测试探讨桑蚕从幼虫至吐丝结茧的不同发育阶段蚕体、蚕沙样本中4种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δ2H、δ18O)的变化趋势,并比较不同品种对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龄期蚕体的δ13C、δ15N、δ2H和δ18O值变化趋势不同,且不同龄期蚕沙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变化趋势与蚕体相似。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喂条件下,除少数龄期外,不同品种之间蚕体和蚕沙样本稳定同位素组成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且蚕体和蚕沙样本的δ13C、δ15N、δ2H相关性较强。桑蚕品种可能导致蚕茧中单个稳定同位素出现较大变化,对δ13C、δ18O影...  相似文献   

15.
李月  刘晃  谢正丽 《核农学报》2022,36(10):1975-1983
为研究样本预处理方式对罗氏沼虾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检测的影响,分别选用3种保存温度(常温23℃/15 d、冷藏2℃/90 d、冷冻-18℃/360 d)、2种取样方式(虾仁取样、整虾取样),以新鲜沼虾样本为对照组,对比不同样本预处理方式对罗氏沼虾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碳氮比(C/N)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保存温度和不同取样方式对罗氏沼虾δ13C、δ15N、C/N的影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常温保存条件下的δ15N偏移量最大(1.31‰~13.16‰,平均值为6.02‰),冷冻保存条件下的δ13C偏移量最大(2.34‰~2.84‰,平均值为2.57‰),室温保存条件下的C/N显著增加(P<0.05),冷藏和冷冻保存条件下的C/N显著减少(P<0.05)。不同取样方式对罗氏沼虾δ15N、δ13C的影响还取决于保存温度,在冷冻保存条件下,整虾取样的δ15N、δ13C显著高于虾仁取样,而在常温保存条件下,整虾取样的δ15N偏移量显著低于虾仁取样。因此,常温(23℃)和冷藏(2℃)条件不适合保存罗氏沼虾、冷冻(-18℃)保存罗氏沼虾的时间不宜超过60 d,建议新鲜沼虾采集后应立即干燥并开展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检测。本研究结果为水产品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检测的样本预处理方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锶(Sr)、碳(C)、氮(N)稳定同位素比质谱应用于我国进口大豆产地溯源的可行性,本试验利用热电离质谱检测进口大豆中87Sr/86Sr,利用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检测进口大豆中的δ13C和δ15N,利用SPSS软件对进口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的大豆87Sr/86Sr比值、δ13C和δ15N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国大豆样本中的87Sr/86Sr比值、δ13C和δ15N呈正态分布;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国大豆样本中的87Sr/86Sr比值、δ13C和δ15N有显著差异(P<0.05);利用大豆样本中的87Sr/86Sr比值、δ13C和δ15N对进口大豆产地国进行判别分析,进口自阿根廷的大豆样本与进口自美国和巴西的大豆样本判别正确率达100%,3个主要大豆进口国大豆样本总体判别正确率达到82.4%。综上所述,利用87Sr/86Sr比值、δ13C和δ15N能够初步对进口自不同国家的大豆进行产地溯源和判别,为我国进口大豆产地国鉴别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茶叶与茶园土壤、灌溉水源等产地环境中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元素特征及其相关性,采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联用仪(EA-IR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山东日照和崂山的茶叶、栽培土壤及灌溉水源中4种稳定同位素比率(δ13C、δ15N、δD和δ18O)和23种矿物元素含量(Na、Mg、Al、K、Ca和Sr等)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地区中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元素具有区域性特征,通过对茶叶中4种稳定同位素与栽培土壤(δ13C和δ15N)、灌溉水源(δD和δ18O)分别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茶叶与栽培土壤中的δ15N相关性最大,R2为0.450 7,其次分别为栽培土壤中的δ13C(R2=0.289 5)、灌溉水源中的δ18O(R2=0.156 2)和δD(R2=0.021 4);同时,利用热图技术对茶叶与栽培土壤、灌溉水源中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元素进行差异性及多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叶与栽培土壤中δ13C呈较强负相关,而与灌溉水源中δ18O则无明显相关性。同时茶叶与栽培土壤中矿物元素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而茶叶中Cd、Li、Co、Sr、Mo与栽培土壤中相应矿物元素相关性较大。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稳定同位素在茶叶与栽培土壤、灌溉水源间的分馏情况以及与矿物元素的相关性,对研究农产品与环境因素间同位素分馏和元素累积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外源供锌对小麦幼苗根系发育、光合作用、金属离子平衡以及锌铁转运蛋白ZIP基因的表达,以期深入了解小麦的锌营养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法,供试材料为冬小麦'百农207',试验共设置了5个锌(Zn)浓度处理:0?(Zn0)、0.05?(Zn0.05)、0.25?(Zn0.25)、1.0?(Zn1.0)和...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稳定同位素碳、氮、氧、氢对羊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本研究分别从内蒙古、新疆、宁夏、新西兰、意大利5个地区采集羊肉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IRMS)测定脱脂羊肉的碳、氮、氧、氢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δ2H、δ18O),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地区间脱脂羊肉的δ13C、δ15N、δ2H、δ18O值组成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δ13C值在5个地区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δ15N值和δ18O值除了在新西兰和意大利2个地区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地区差异均显著;δ2H值仅在宁夏和新疆地区间以及内蒙古和新西兰地区间差异不显著。结合Fisher判别分析发现,利用δ13C、δ15N、δ2H、δ18O值可以实现对羊肉产地区分,且利用δ13C、δ15N、δ2H、δ18O值组合指标对羊肉产地的初始判别的整体正确率和交叉验证的整体判别正确率均达100%。本研究结果为δ13C、δ15N、δ2H、δ18O值在羊肉产地溯源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牛肉及副产物中稳定碳、氮同位素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确证稳定碳、氮同位素在牛肉加工制品产地溯源中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本试验通过对牛肉进行不同时间的水煮、烤制和油炸3种处理,其中水煮和烤制加工时间分别为5、10、15、20、25和30 min,油炸加工时间分别为1、2、3、4和5 min;采用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测定脱脂牛肉、粗脂肪及副产物中δ13C和δ15N值。结果表明,脱脂牛肉中δ13C值在水煮、烤制和油炸3种加工方式不同加工时间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水煮和烤制后粗脂肪中δ13C值无显著变化,油炸后的牛肉粗脂肪δ13C值主要受植物油的影响,加工方式及加工时间对其无显著影响;水煮脱脂牛肉δ15N值在加工25、30 min时与对照组牛肉存在显著差异,但平均差值仅为0.3‰~0.9‰。牛肉稳定碳、氮同位素在不同加工过程中分馏效应较小,可有效用于牛肉加工半成品及成品的原产地溯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