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籼粳稻之间的亲和性及其杂种优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现粳稻品种秀水117和籼稻品种IR58分别表现亚种间杂交的亲和性。秀水117与IR58、二九丰的杂种一代结实率分别为85.9%和88.4%;IR58与T8340及粳型不育系双百A、农六209A和六千辛A的杂种一代结实率分别为81.1%、76.5%、74.5%和67.0%”秀水117/IR58”的F_1在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和单株稻谷产量等性状上均存在很强的正向超亲优势。该组合的亲和性在F_2及回交世代中仍可表现。试验结果表明,在籼、粳稻内各存在着亚种间杂交的亲和性材料,但其亲和性的表现范围可以不同。讨论了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4个亚种间亲和性品种(ICV)配制单交(F1和F2)及三交组合,研究了水稻籼粳杂种不育性(亚种间亲和性) 的遗传。结果表明: 籼稻IR58和二九丰之间、粳稻秀水117和T8340之间存在不育座位的分散(或不等位)分布。不同类型三交组合结实率的变异表明,亚种间亲和性基因具有重组和累加效应,无论F1结实率高低,其F2群体均存在较大的育性分离,含有3个ICV的三交组合F1亦如此,这种分离可能是由于亲本中不育座位分数分布及基因重组的结果。3对糯-非糯近等基因系与ICV 的三交组合分析表明,亚种间亲和性基因与糯质基因间不存在明显的连锁关系, 认为籼粳亚种间F1的不育性(亚种间亲和性)由多基因控制,基因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可分别用于解释两种类型的亲和性——一般(广谱)亲和性和特殊(狭谱)亲和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系谱分析探讨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就水稻恢复系T984及其7个系谱亲本C57、京引35、300号、 科情3号、IR26、IR24和IR8的亲和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受测的7个系谱亲本均不具有广亲和性,而T984却具有广亲和性,其与南京11、秋光和早沙粳测交F1的结实率分别为72.84%、74.42%和67.24%。从而证实了非广亲和性的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也可产生广亲和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分别以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Y98149及其衍生系D3、D4、D5与4个籼稻和4个粳稻品种测交进行广亲和性鉴定。结果表明,D5与标准籼稻测验种(IR36、南京11号)测交F1结实率均值为78.7%,与标准粳稻测验种(巴利拉、秋光)测交F1结实率均值为77.9%,具有较好的广亲和性;且D5与籼、粳品系测交在产量性状上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而株高较矮,具有负向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育种家们一直致力于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由于亚种间的进化不同而产生的生殖隔离使其F_1的结实率低或近似不育。IKEHASHI·H(1982)研究籼粳不亲和性及由此引起的杂种结实率低的原因,强调“中间型”在克服水稻籼粳杂种低结实的作用,提出了“水稻广亲和现象”。筛选具有广亲和性的品种,成了育种极为重要的工作。1988年发现47粳与籼、粳杂交,F_1结实正常。1990年用广亲和标准测验种对47粳进行鉴定,现将结果报导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池桥宏和荒木均在1984年采用一个粳稻品种、一个籼稻品种与爪哇型品种CP—SLO17、 Calotoc、 Ketan Nangka等杂交,发现其F;结实率都在75%以上,因而认为这些品种为籼粳广亲和品种。1985-1986年,我们用10个粳稻品种和2个税稻品种对上述爪哇型品种以及另一个爪哇型品种培迪(Paddy)进行了测交验证,证实这些品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广亲和性。它们与粳稻杂交的F;结实率高于与税稻杂交的Fl,与釉稻杂交的F1结实率又显著高于普通税粳交杂种Fl。如CP—SLO17与7个粳稻品种杂交,有6个组合F;结实率在80%以上,与釉稻品种IR36杂交的F1结实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籼粳杂交、广亲和特性鉴定以及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等手段,选育出CH58、CH59、C18和C84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H58、CH59、C18和C84的程氏指数分别为11、13、13和15,其中CH58、CH59和C18的籼粳属性为偏籼,C84为偏粳。广亲和特性鉴定和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四个恢复系具有良好的广亲和性,且都能恢复滇型、BT型、矮败型等粳稻不育系以及野败型、印水型等籼稻不育系的育性,恢复谱广。花时特性研究表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开花高峰要明显早于粳稻不育系春江16A。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在单株产量、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株高、一次枝梗数和剑叶宽等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利用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与粳稻不育系配组,已选育出春优58、春优658、春优59、春优618等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已通过国家、浙江省等品种审定。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在三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光敏感核不育系在水稻广亲和性种质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籼粳亚种间杂交,促进亚种间遗传基因交流,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配制强优势的籼粳交组合上,也前景诱人。然而,亚种间杂交一代结实率极低。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除采用连续回交或复交的手段外,还致力于寻找一种对籼、粳稻杂交均可育的广亲和种质资源。日本学者池桥宏、荒木均等从1979年便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筛选出Ketan Nangka、Cpslo 17等广亲和性品种,并指出这种广亲和性是由广亲和基因S_5~n控制的。随后,我国亦筛选出SMR、02428等一批广亲和材料,它们与籼粳杂交F_1结实正常或接近正常,同时,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目前,水稻育种家和品种资源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对广亲和性种质资源的筛选工作,但多采用人工去雄杂交方法,工作  相似文献   

9.
4个广亲和品种(WCVS)和6个粳稻品种与3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6个不同类型籼粳品种杂交F1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同一WCVS对不同不育系或籼稻品种的亲和力存在差异,不同WCVS对同一不育系或籼稻具有不同的亲和力。反映WCVS亲和力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双亲都是WCVS的亚种间杂交F1的小穗育性比单方WCVs的亚种间杂交F1的结实率要高,说明了不同WCVS携带与亲和性有关基因可以互补,对亲和力可能具有累  相似文献   

10.
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之间存在着部分生殖隔离,表现在杂交F_1植株的部分不结实和花时分布的差异。我国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研究已进入配组制种示范的实验阶段。为了配合籼粳杂交稻的配组研究、亲本选择和制种技术的探讨,我们对一些籼稻、粳稻、及籼粳交的稳定品种的花时分布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02428和8504的广亲和性遗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02428、8504和CPSLO 17与籼型测验种南京11、IR36、测49和粳型测验种巴利拉、秋光、丰锦测交,F1杂种的小穗育性为78.8%~97.9%,其平均值02428为90.2%,8504为82.4%,CPSLO 17为90.9%。以CPSLO 17作对照,研究了02428、8504的广亲和性遗传,推测它们的广亲和性遗传都是由一对主基因控制的,广亲和基因与色素原基因C+连锁位于第Ⅰ连锁群上,遗传规律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并受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水稻粳型亲籼系亲和性的测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研究建立了粳型亲籼系的检测方法和鉴定标准,以6个籼型和6个粳型品种作为亲和性测验种,凡与籼型测验种杂交F1的平均花粉育性达85%以上,且平均小穗育性达80%以上者,为亲籼系。利用测验种对10个待测粳型亲籼系的亲和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G2416-3、G2417-2-1、G2605和G3004-4与籼型测验种的亲和性高,达到或基本达到亲籼性的标准,其中G2416-3和G2417-2-1与粳型测验种的亲和性低,为特异亲籼系,G2605和G3004-4与粳型测验种的亲和性高,为广亲和系。  相似文献   

13.
水稻品种T984和Pecos的广亲和性及其利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广泛测交筛选,发现浙江台州地区农科所的籼粳复交后代T984和美国粳型品种Pecos具有亚种间杂交的广亲和性。T984与8个籼型和7个粳型测验种的测交F1杂种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75.8% 和76.8%,表现广谱型的亲和性。Pecos与2个籼型和2个粳型测验种测交F1杂种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66.4%和77.9%, 属偏粳型的广亲和性品种。T984对籼、粳型测验种杂交F1和Pecos对籼型测验种杂交F1在单株生产力、单株穗数、株高等性状上存在着较强的正向超亲优势。Pecos对粳型测验种杂交F1除了株高和穗长外,其余性状投有超亲或表现负向优势。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亚种间杂种一代的源库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5个母本(3个籼型恢复系绵恢725、蜀恢527和蜀恢881,1个美国粳稻 Lemont 及1个爪哇稻香大粒),与1个日本特早熟粳稻Kitaake杂交,得到不同类型的 F1。 5个 F1 及其亲本的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光通量密度条件下,5个 F1 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双亲或其中之一;在表观量子效率、羧化效率、CO2 补偿点3个叶片光合指标上,杂种的表现也优于亲本;5个 F1 因亲本之间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而表现出不同的叶片光合能力,典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蜀恢527/Kitaake、绵恢725/Kitaake要优于其他组合;5个 F1 在农艺性状上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库容表现为蜀恢881/Kitaake>绵恢725/Kitaake>蜀恢527/Kitaake >Lemont/Kitaake=香大粒/Kitaake,表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增产潜力也优于另外两个杂种,这与杂种在净光合速率方面的表现一致。但籼粳交的不正常结实阻碍了库容优势的正常发挥,所以要实现水稻超高产必须注意基因组间的协调性,即遗传距离适度。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中413的广亲恢性及其系列组合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中413是从50465中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广亲和恢复系。与籼型测验种IR36,南京11测交,F1结实率分别为75.5%和80.0%;与粳型测验种秋光,Balilla测交,结实率分别为71.4%和53.2%。对野败,矮败,Dissi,马尾粘等胞质不育系均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以中413为广亲恢系而配制的系列组合均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种植均比对照汕优63和汕优10号增产或极显著增产。作单季种植,亩产可达700 kg以上;作双晚栽培,亩产可达600 kg左右。表现为秧苗素质号,生长势旺,耐肥抗倒,穗大,叶面积系数大,物质生产力高,穗多,库源关系协调。中413系列组合不仅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而且较好地克服了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种F1结实率偏低,籽粒不饱满,植株偏高和生育期偏长等障碍。  相似文献   

16.
水稻亚种间杂种后代Pgi-1同工酶的异常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或偏粳型广亲和性品种的杂交后代F2集团8个,分析了位于第3染色体上的Pgi-1同工酶的分离情况。其中4个F2集团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偏离正常的孟德尔分离比例,带粳稻标记基因Pgi-1的配子明显减少,只占总受精配子的41.4%±2.8%。而另4个F2集团则保持正常分离比例。分析结果表明, Pgi-1的异常分离与雌性育性无关,也不是由于花粉形态性败育而致,在第3染色体Pgi-1附近,存在一个独立于ga-2和ga-3的新的配子体基因,控制花粉的受精竞争。在该配子体基因位点上,一些粳稻品种或偏粳型广亲和性品种具有的等位基因可以消除籼粳交后代中由于受精竞争而导致的粳配子败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