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畜禽饲料中重要的添加剂──纤维素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纤维素是一切植物体的主要构成成分,约占植物干重的1/2。纤维素是由2000~10000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的长链大分子,除反刍动物借瘤胃微生物可以利用纤维素外,其它高等动物几乎不能消化纤维素。近年来,国内外对饲用纤维素酶(cellulase)制剂的研究和利用,为饲料工业及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1纤维素酶的组成一纤维素酶是一种能降解纤维素的生物催化剂。它至少由3种功能不同但又互补的酶组成,即C1酶,Cx酶和β—1,4糖苷键酶等多组成的酶系。1.1C1酶,也称内切β—1,4葡聚糖酶。在天然纤维素的降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即…  相似文献   

2.
康氏木霉NN-15B_7株是康氏木霉854-B_2株经多次理化因素诱变,最后搭载卫星在太空条件作用下筛选出来的变异株.为比较诱变前后两个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异同,本实验采用系列分离的方法,首先对其酶组分进行了分离提纯.粗酶粉经Scphadex G75凝胶过滤、DEAE-Sc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和SP-Scphadex C50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得到了纯的C_1酶和Cx酶.经鉴定,C_1酶中含有微量Cx酶活力,PAG圆盘电泳只显示1条区带;Cx酶中均测不出C_1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力,PAG圆盘电泳显示4条区带.诱变前后两株纤维素酶的组分分布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解决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过程中,秸秆纤维素难降解、适口性差和营养价值低等问题。试验以玉米秸秆粉为唯一碳源,从堆砌秸秆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耐酸且具有高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HSU-20SJ。经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纤维素酶活性,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进行种属鉴定,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内切葡聚糖酶的大肠杆菌异源表达系统。结果显示,菌株HSU-20SJ粗酶液酶活为3.23 U/mL,最适反应pH值为5.0。该菌株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从菌株HSU-20SJ基因组中获得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g20SJ,异源表达后获得重组酶,分子量约为55 kDa,粗酶液酶活为6.28 U/mL。研究表明,试验在获得耐酸、高纤维素酶活菌株基础上,实现了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异源表达,可为纤维素酶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产动物纤维素酶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纤维素酶的概况纤维素酶是降解纤维素β-1,4-葡萄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因此纤维素酶又有纤维素复合酶的总称。习惯上将纤维素酶分为3类:C1酶、Cx酶和β-葡萄糖苷酶。C1酶主要作用天然纤维素,破坏纤维素链的结晶结构,使结晶纤维素链开裂、长链纤维素分子末端部分游离和暴露,从而使纤维素链易于水化。  相似文献   

5.
复合酶制剂是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选用特殊微生物菌株经发酵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化学产品,是多组酶种的复配产物,含有多种活性。其成分包含有细菌内切木聚糖酶,细菌内切β-葡聚糖酶,蛋白酶,α-淀粉酶及纤维素酶等。由于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后提高了饲料的消化能值,释放出  相似文献   

6.
拟康氏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草秸秆为主要原料,利用拟康氏木霉3.3002(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3.3002)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系统地测定了各种纤维素酶的酶活.结果表明,最优产酶培养基组成为:稻草秸秆和麸皮的混合比例为4:1,最佳氮源为2.5%(NH4)2SO4,最佳发酵时间120 h,培养温度35℃,接种量15%,pH 5.0,培养基含水率50%.在此条件下,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系中羧甲基纤维素酶(Cx)酶活力达4700 U/mL,葡聚糖外切酶(Cb)酶活力达3440 U/mL,葡萄糖内切酶(C1)酶活力达到1620 U/mL,滤纸酶(FPA)酶活力达到1935 U/mL.  相似文献   

7.
瘤胃微生物纤维素酶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瘤胃是反刍动物复胃(多室胃)的组成部分之一,而瘤胃微生物则是指栖息在瘤胃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其中,瘤胃细菌和瘤胃真菌能分泌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多组分复合酶,主要为内切型葡聚糖酶,外切型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由于瘤胃纤维素酶对纤维素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故瘤胃微生物纤维素酶在降解纤维素,开发新饲料,作为新式酶源和处理有机垃圾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饲用纤维素酶高产真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纤维素酶是降解纤维素的一组酶系的总称,它不是单种酶,而是起协同作用的多组分酶系。其中3种主要酶分别是:内切葡聚糖酶(Cx或CMC酶),外切葡聚糖酶(C1酶)和β-葡萄糖苷酶。3类酶在发挥作用时表现出协同效应,尤其是C1+Cx的组合表现出  相似文献   

9.
<正>纤维素是高等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地球上最大量的可再生性碳源物质。纤维素酶是一种多组分复合酶,一般认为它包括3种成分:内切β-1,4-葡聚糖酶,即内切酶,也称Cx酶;外切β-1,4-葡聚糖酶,也称C1酶、外切酶;β-1,4-葡萄糖酶即纤维二糖酶。纤维素的降解必须依靠3种组分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酶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其活力的大小,而多种因素可影响酶的活力,如温度、pH值、激活剂、抑制剂等。另外,酶制剂生产厂家为提高酶制剂的稳定性,常使用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从发酵饲料的微生物中筛选分离鉴定能够高效降解纤维素的曲霉菌株。试验利用PDA培养基对黑曲霉进行分离,通过菌株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判定菌株分类地位;检测该菌的菌落形态和生长特性,定性研究该菌的酶谱,选择不同碳源诱导其产内切葡聚糖酶、滤纸酶及木聚糖酶活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采用PDA培养基分离培养得到1株曲霉,经鉴定该菌为黑曲霉,编号为0729。在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30℃,培养第2 d,由木糖诱导黑曲霉产内切葡聚糖酶活和滤纸酶活最高,培养第1 d滤纸诱导的木聚糖酶活最高。研究表明,发酵饲料中富含可降解纤维的微生物资源,黑曲霉可以产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对开发反刍动物饲用微生物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玉米秸秆粉为主要原料,研究了麸皮添加量、氮源、含氮量、含水量和接种量等因素对一株经航天诱变筛选出的高产纤维素酶菌株黑曲霉ZM-8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并在确定了最佳氮源的基础上对其他各组分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其最佳固态培养基组分为:氮源为(NH4)3PO4,含氮量0.6%,含水量250%(m/m),玉米秸秆粉与麸皮质量比为4:1,接种量1:30.在优化后的培养基组分上测定的滤纸酶(FPU)酶活和内切β-1,4葡聚糖酶(CMC)酶活分别为3.32 U/g和12.48 U/g,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约50%和56%.  相似文献   

12.
<正> 反刍兽有内外环境两个生态系统。对其内环境微生物的研究,经过了有机体种类、数量和有机体活动的分析,目前,开始致力于微生物活动表现程度的研究。瘤胃的微生物每毫升中含有10~(10)~10~(11)个细菌,已分离出200种细菌〔2〕,它们对瘤胃的消化代谢起着特殊作用〔2〕〔3〕〔16〕〔18〕,近年来在我国日益受到注意〔1〕,不少地区也研究不同品种的健康牛和患有前胃疾病的牛或其它反刍兽瘤胃的生理指标〔4-7〕〔9〕〔12〕〔14〕,但其中主要是纤毛虫的数量及活力,关于  相似文献   

13.
纤维素酶及其在反刍动物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素酶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06年首次在蜗牛的消化液中发现了纤维素酶。1945年又在微生物中发现此酶。纤维素酶的酶学研究始于1912年,直到1950年,才由美国人Reese提出了C1~Cx的概念。此后的研究证明:纤维素酶具有多个组分,而且可以再分为若干个亚组分。  相似文献   

14.
黑曲霉高产纤维素酶活突变株ZM-8的筛选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对航空诱变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进行筛选,得到纤维素酶高产突变株ZM-8。以玉米秸秆粉为主要碳源,经固体发酵培养,测得其滤纸酶(FPA)、纤维二糖水解酶(C1)、葡聚糖内切酶(CMCase)、β-葡萄糖苷酶(β-Glase)的酶活力分别为110.2、389.9、489.3U/g和1208.1U/g,比出发菌株各组分的酶活分别提高2.1、3.5、1.7倍和1.8倍。经过5次继代固体发酵试验,证明该菌株具有较好的产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绿色木霉分泌纤维素酶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真菌纤维素酶系 (Cellulasesystem)是一类复杂的复合酶 ,一般被认为包括 3种水解酶 ,即内切葡聚糖酶 (简称C1 酶或EG)、外切葡聚糖酶 (简称CX 酶或CBH)、β葡萄糖苷酶 (简称 βG)。C1 酶与CX 酶又有多种异构酶。只有各组分酶共同作用才能将纤维素彻底水解为葡萄糖。在产酶变化规律特性方面 ,人们一般是从单一组分酶分析 ,且只是从酶活力而并未从比酶活的角度考虑 ,此外极少有针对碳源及一些物质对纤维素酶系不同组分的不同影响效应的报道 ,本文就纤维素酶系各组分的不同分泌规律进行了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拟从腐朽木材和腐质土壤中获得1种高效的纤维素酶生产菌,利用紫外线诱变技术对其进行改造。采用刚果红染色法和酶活性试验,筛选出2株纤维素酶产率较高的菌(菌株HS5、菌株1)。经形态学和分子鉴定,菌株HS5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菌株1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在固体产酶培养基中,以水稻秸秆为唯一的碳源,28℃培养4 d后,HS5滤纸酶(FPA)的酶活为306 U/g,羟甲基化纤维素(CMC)的酶活为592.2 U/g;菌株1的FPA酶活为214.2 U/g,CMC酶活为523.8 U/g,表现出了较好的降解纤维素的能力。紫外诱变处理得到产酶能力提高的突变菌株为UR-07和URM-13。与原始菌株相比,UR-07的FPA和CMC酶活分别比原始菌株HS5提高了15.86%、16.68%,URM-13的FPA和CMC酶活比菌株分别提高了26.94%、19.03%。研究表明,经紫外诱变后,产纤维素酶真菌的产酶能力有所提升且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两株菌株在纤维素酶的生产和纤维素类物质降解菌剂的研究中具有较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纤维素的利用率,寻找到安全性能好、产酶效率高的菌株添加剂添加到饲料中,以提升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从牦牛瘤胃中分离高产纤维素酶菌株,进行16S rDNA的鉴定,并探究其在不同温度、pH、接种量和发酵阶段产内切型-β-葡聚糖酶、外切型-β-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的特性。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鉴定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最终确定高产菌株M1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M1产内切型-β-葡聚糖酶活性大于外切型-β-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M1在35℃、pH为7、接种量为2%的条件下产内切型-β-葡聚糖酶的效率最高,在30℃、pH为6、接种量为2%的条件下产外切型-β-葡聚糖酶的效率最高,在30℃、pH为6、接种量为1%条件下产β-葡萄糖苷酶的效率最高;在M1生长过程中,先产生了β-葡萄糖苷酶,其次是外切型-β-葡聚糖酶、内切型-β-葡聚糖酶,并且外切酶活性远远大于内切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采取广西凭祥市原始森林土样为原料,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分离纯化后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初筛,得到两株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菌株(PX-10与PX-14)。PX-14有相对较强的产纤维素酶能力,其葡聚糖内切酶活达到5.3 U/mL、滤纸酶活达到5.9 U/mL,根据PX-14菌株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鉴定为产黄青霉。对其所产的葡聚糖内切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X-14的葡聚糖内切酶最适温度为50℃,在40~50℃有较高的温度稳定性;最适pH值为8.9,在pH值为8~10之间有较高的pH值稳定性;Co~(2+)、Cu~(2+)对该酶有促进作用,Zn~(2+)、Fe~(2+)等对该酶有抑制作用。该菌具有较强的蔗渣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筛选出产纤维素酶较高的酵母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探讨。试验从生境中筛选到产纤维素酶较高一株酵母菌,通过菌株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对这株菌的耐酸性、耐模拟肠液性、产酶特性和抑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所筛酵母菌Y3为酿酒酵母菌,产纤维素内切葡聚糖酶酶活为3.27 U/ml,纤维素外切葡聚糖酶酶活为2.22 U/ml,木聚糖酶酶活为4.21 U/ml,耐酸性、耐模拟胃液较强,而耐模拟肠液能力较弱,不能产生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物质。试验筛选到酿酒酵母菌Y3是一株较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对于提高粮食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获得产纤维素酶活性高的土著菌株,试验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从秸秆还田小麦土壤中分离到1株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真菌,并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活、滤纸酶活均较高,通过18S rDNA序列分析发现与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的相似性达到100%,鉴定为拟康氏木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