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丽赤壳属(Calonectria)真菌引起的桉树焦枯病是桉树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筛选能有效抑制丽赤壳属病原菌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6种杀菌剂(百菌清、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嘧菌酯、咪鲜胺)对5种桉树丽赤壳属病原菌(Ca. cerciana、Ca. crousiana、Ca. fujianensis、Ca. pauciramosa、Ca. pseudoreteaudii)通过菌丝生长法测定其室内毒力强弱。结果显示:6种杀菌剂对5种丽赤壳属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差异显著。不同杀菌剂对同一丽赤壳属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差异显著,不同丽赤壳属病原菌对同一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综合比较分析,咪鲜胺能有效发地抑制本研究中测定的丽赤壳属病原菌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在中国发现的桉树叶片焦枯病病原菌Calonectria spp.对桉树的致病力大小,并测定不同桉树无性系对Calonectria病原菌抗病性的强弱,本试验采用在中国发现的12种Calonectria属(Ca. cerciana、Ca. chinensis、Ca. hongkongensis、Ca. microconidialis、Ca. papillata、Ca.parakyotensis、Ca. pauciramosa、Ca. pentaseptata、Ca. pseudoreteaudii、Ca. seminaria、Ca. terrestris、Ca. tetraramosa)共29株致病菌对10个桉树无性系(DH32-22、DH32-29、EC152、EC153、EC155、G1、K31、OC14、U6、W5)进行了室内离体叶片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12种被测试Calonectria病原菌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使10个桉树无性系离体叶片产生病斑;不同种Calnectria病原菌对同一桉树无性系的致病性差异显著,不同桉树无性系对同种Calonectria致病菌的抗病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桉树Teratosphaeria枝干斑点溃疡病(简称桉树斑点溃疡病)是由Teratosphaeriazuluensis或T.gauchensis引起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桉树人工林中的真菌病害。目前,由T.zuluensis引起的桉树斑点溃疡病已经在我国广东、广西的桉树人工林中被发现。利用微卫星探针对华南地区的3个T.zuluensis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我国一些区域T.zuluensi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很高且存在基因重组现象。本文对桉树斑点溃疡病的病原、分布、病害特征、致病菌的鉴定分类方法、致病菌的种群多样性、致病菌的致病力测试结果以及针对桉树斑点溃疡病的防控措施进行了介绍,以控制桉树斑点溃疡病对我国桉树商品林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植食性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其食物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探讨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幼虫肠道菌群及其取食的桉树叶内生菌群的多样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油桐尺蛾5龄幼虫肠道和桉树叶部内生的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 rDNA进行测序,分析油桐尺蛾肠道和桉树叶部内生的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度。[结果]油桐尺蛾肠道细菌共注释到6门、11纲、19目、38科、43属,真菌共注释到8门、29纲、67目、159科、257属;桉树叶部内生细菌共注释到10门、19纲、26目、54科、74属,真菌共注释到8门,31纲,79目,171科,291属。桉树叶内和油桐尺蛾肠道中均发现桉树主要病害病原菌所属菌属,分别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壳针孢属(Septoria)、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结论]油桐尺蛾肠道的细菌、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度与桉树叶之间存在差异,桉树叶对油桐尺蛾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而携带某些病原菌的油桐尺蛾啃食或其排泄物接触可能是导致该病原菌侵染健康桉树叶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六种潜在的植物病原菌:在番木瓜叶上的番木瓜座糙孢菌Asperisporium caricae(Speg.)Maubl.;在桔属柚活叶上的柑桔褐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horii Har;在野莎仁活叶上的姜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zingberi Hara.;在竹柏活叶上的虫状球座菌Guignardia philoprina(Berk.&M.A.Curtis)van der Aa;在芒果、叶桐、红厚壳和木姜子等枯枝上的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theobromae(Pat.)Griff.& Maubl.;在余甘子茎干上的橄榄丝腔菌Splanchnonema phyllathus G.C.Zhao,Sheng & Wu。讨论了这些病原菌发生、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选择8种不同的杀菌剂,用菌落生长速度法对桉树枝枯病主要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拟隐孢壳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可可毛色二孢抑菌效果最好的是25%咪鲜胺,EC50值为0.03 mg/L,效果最差的是50%异菌脲,EC50值为11.49 mg/L;对拟隐孢壳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25%咪鲜胺,EC50值0.23 mg/L,效果最差的是25%苯醚甲环唑,EC50值为6.65 mg/L。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樱桃枝干病害在山东省多个樱桃产区发病严重,导致樱桃树大面积死亡,樱桃产量和品质不断下降。目前,对于樱桃枝干病害病原未见报道。本文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证实引起樱桃枝干病害的病原为越橘间座壳(Diaporthe vaccinii);同时,通过拮抗实验筛选到对该病害病原有高效抑制效果的荧光假单胞杆菌GH2-1,并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荧光假单胞菌GH2-1液体制剂能够有效防治樱桃枝干病害发生,防治效果为74.3%;进一步说明荧光假单胞杆菌GH2-1在樱桃枝干病害防治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粤北地区杉木真菌性病害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粤北地区 ( 小坑林场、龙山林场、大坑山林场 )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真菌性病害进行全面调查,共采集 86 份标本,分离病组织获得菌株 162 份,主要归属于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腐皮壳属(Diaporthe)、镰刀菌属(Fusarium)、黑孢菌属(Nigrospora)、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叶点霉属(Phyllosticta)以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等。根据病害症状粤北地区主要杉木病害包括:杉木立枯病、杉木炭疽病、杉木溃疡病、杉木顶枯病、杉木梢枯病、杉木赤枯病、杉木球果坏死。各林场杉木林中,杉木炭疽病普遍发生、分布广;种子园中杉木球果病害危害严重,直接影响球果的产量和质量;在大坑山林场 4-5 年生的林分中,杉木顶枯病大面积发生,但在其它地区少有发生;此外,杉木溃疡病、杉木赤枯病和杉木立枯病在个别无性系或者苗圃中零星发生,但危害较轻。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并鉴定,初步探明了广西速生桉叶部真菌性病害10种,即隐盘孢叶斑病Cryptospori-opsis sp.,轮斑病Pilidiella eucalyptorum,P.diplodiella、花斑病Aureobasidium sp.、黄紫斑病Phleosporasp.、焦枯病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m,C.scoparium,C.floridanum、紫斑病Phaeoseptoria euca-lypti、圆斑病Pseudocercospora chiangmaiensis、灰斑病Phyllosticta lindericola、炭疽病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前4种为我国新发现的桉树病害,Cylindrocladium floridanum是我国桉树焦枯病病原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0.
葡萄座腔菌属(B otryosphaeria)系统分类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论述了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Ces. & De Not.)及其无性型的系统分类现状.首先概述了Botryosphaeria真菌模式种的建立及无性型分类的演化过程,主要介绍了Botryosphaeria真菌系统分类的一个重要观点:即Botryosphaeria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系统发育单元的集合,其无性阶段可能分别对应于色二孢属(Diplodia)和壳梭孢属(Fusicoccum).同时介绍了真菌多无性型(pleoanamorphy)、同等无性型(synanamorphs)概念和Fusicoccum真菌座腔壳砖隔孢属(Dichomera)同等无性型的主要特征.分析了一些重要有性型种,如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 dothidea),多主葡萄座腔菌(B. ribis),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 berengeriana),B. parva,B. lutea等之间的系统分类关系,介绍了近年发现的20多个有性与无性型新种.其次介绍了主要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并分析了其在Botryosphaeria真菌系统分类中的应用状况.最后通过分析与国外研究水平的差距,讨论了今后我国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调查鉴定了云南省元阳县膏桐良种繁育基地麻疯树(Jatropha curcas)上4种真菌病害及其病原菌,分别是:麻疯树叶斑病(Mycosphaerella aleuritidis),其病原为油桐叶斑球壳菌(Mycosphaerella aleuritidis);麻疯树白粉病(Oidium leucoconium),其病原为白尘粉孢(Oidium leucoconium);麻疯树赤枯病(Pestalotiopsis heterocornis),其病原为异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heterocornis);麻疯树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其病原为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p.).对病害的症状和病原形态作了描述,并提出了加强管理、合理施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清除病叶病果,药剂防治和种植抗病品种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2.
鉴定了采自广州和顺德棕榈科观赏植物上的9种病原真菌,即银海枣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phoenix P.G.Xi,Y.X.Chen et Z.D.Jiang)、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福建省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对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三明市明溪县、南平市建阳区和顺昌县4个地区采集的樟树枝干溃疡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分析,将病原菌进行系统形态学观察,并结合代表菌株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翻译延伸因子(EF-1α)、RNA聚合酶Ⅱ大亚基(RPB2)和β-微管蛋白(BT)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进化树,最终确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在福建省不同地区内采集到的75份樟树溃疡样本,经过组织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检测,得到43个病原菌株,根据观察病原菌的菌丝生长状态和孢子特征,并结合系统进化树的结果,得到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和Lasiodiplodia iranensis 4种类型菌株。接种菌株后发病症状与野外发病症状相同,但致病程度不同,其中小新壳梭孢最强,可可毛色二孢次之,L.iranensis最弱。  相似文献   

14.
麻疯树两种病害的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云南省永仁县神宇新能源公司老怀哨玉碗水和永兴灰坝梁子麻疯树(Jatropha curcas)基地新造林地的调查研究,发现2种麻疯树病害,其中一种表现为枝干腐烂,另一种表现为根茎腐烂;发病率分别为1.2%和2.3%,但危害严重;通过鉴定,引起枝干腐烂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阶段属于半知菌的聚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引起根茎腐烂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阶段属于半知菌的色二孢属的一种(Diplodiasp.),未发现它们的有性世代。  相似文献   

15.
小穴壳菌属(Dothiorella Sacc.)(有性阶段是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 Cas.)、疡壳孢属(Dothichiza Lib.)、壳囊孢属(Cytospora Ehrenb.)、盾壳霉属(Coniothyrium Sacc.)等4属真菌是引起树木溃疡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类群,是我国现阶段森林的重大有害生物.本文报道了这4个属的真菌基于28S rDNA-PCR-RFLP和RAPD解析的分类学研究结果,15个供试菌株聚为4类,每一类即一属,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其属的传统分类地位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6.
2008年7月在福建省漳平市拱桥镇新发现一种病害,称其为毛竹干枯病。引起这种新病害的病原是瘤座孢真菌(Tubercularia sp.)。当前已知的毛竹所有病害中,毛竹干枯病危害最严重,值得调查研究,以便控制病害扩大蔓延。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介绍了西伯利亚花楸组培苗在苗圃定植培育过程中,在2~5年生的苗木枝干上发现了一种新的真菌病原寄生危害。于2008~2010年对此病害的发生症状、寄生的病原、发生规律及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经初步鉴定,引起此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壳梭孢属的真菌。病害症状有溃疡型和枯梢型。2008年西伯利亚花楸苗木平均发病率48.7%,平均病情指数30.29,平均死亡率21.7%;2010年苗木平均发病率高达70.2%,平均病情指数42.44,平均死亡率13.8%。该病的发生与树势、树龄、冻害、虫害及管理水平有关,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8.
拮抗菌株SY-15是从杨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的一株能高效拮抗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chrysosperma的拮抗细菌.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了菌株SY-15的分类地位,并分别采用带药平板法和二分皿法分析了其抑菌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拮抗菌株SY-15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表明:拮抗菌株SY-15最终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无菌培养滤液和挥发性气体均能有效抑制金黄壳囊孢菌、迂回壳囊孢菌C.ambiens和黑腐皮壳菌C.mali的生长,处理60 h后,无菌培养滤液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88.89%、60.39%和53.02%.处理36 h后,挥发性气体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100%、76.98%和63.41%.此外,还发现拮抗菌株SY-15能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研究表明拮抗菌株SY-15是一株潜在的高效防治杨树腐烂病及其他植物真菌病害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9.
桉树(Eucalyptus spp.)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丰产林树种之一,在营林生产过程均会遭受各种病害的危害,其中以真菌性病害为多,主要有茎腐病、灰霉病、焦枯病、紫斑病、叶斑病、枝枯病、溃疡病等,严重影响桉树正常生长.对这几种病害的分布与危害、发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九寨沟华山松1 a生和2 a生发病枝梢组织分离培养结果,1 a生发病枝梢优势茵株为拟菌点霉属(Phomopsis sp.),2 a生枝梢优势茵株为壳蕉孢属(Cytospore sp.).将两种优势菌株用刺伤法分别在室内、林间接种试验,两种菌株均能使华山松新梢发病枯死,出现的症状完全与自然发病相同.并将发病枝梢再分离,得到同样的接种茵株.初步确定引起华山松枝枯病优势病原茵为拟茵点霉属和壳蕉孢属,属于两种病原茵混合侵染性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