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冬小麦在长春种植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陈孝 《麦类作物》1998,18(5):55-57
1995和1996年在长春种植冬小麦品种京411,93旱342/336,CA8694,CA9088,京冬号和京冬6号。结果表明,6个品种的总茎数均在越冬率各品种间差异越大,并与越冬期间的降水量有亲。在长春种植冬小麦时,应同时重视品种耐寒性和抗旱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强抗冻性冬小麦品种 ,在 越冬前表现为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和低 水平的外渗电导率 值,并与返青率相平行。弱抗冻性品种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播期越晚,返青时可溶性糖含量越 低,返 青率越低。总体上 808 品种强于京冬 1 号。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种植密度对小麦胚乳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的调控效应,选用2个冬小麦品种(京冬8号和京冬11号),设计4个密度水平(210、300、390、480株·m-2),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LS13320)测试分析了提纯淀粉粒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京冬8号在基本苗390株·m-2的条件下,胚乳淀粉粒度分布呈3峰曲线变化,其他3个密度处理呈双峰曲线变化;京冬11号在低密度(210株·m-2)情况下胚乳淀粉粒度分布呈双峰曲线变化,密度提高后则呈3峰曲线变化.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小麦胚乳淀粉中A型淀粉粒的含量、淀粉粒的平均粒径和中位粒径均呈增大趋势,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上述参数降低.  相似文献   

4.
1995年和1996年在长春种植8个冬小麦品种,对其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当穗数为69~678万穗/hm2,株高为56.90~117.20cm时,产量与穗数、越冬率、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重、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当越冬率一定时,产量与株高、穗数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当株高、穗粒数、千粒重一定时,产量与越冬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穗数、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影响较大,越冬率经穗数对产量的间接影响最大。因此,可以看出在长春种植冬小麦时穗数对产量形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京冬17号是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通过配制三交组合:京冬8号/RHT3//931,再经连续多年的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05~2007年连续两年参加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7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19。  相似文献   

6.
京冬17号是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通过配制三交组合:京冬8号/RHT3//931,再经连续多年的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05~2007年连续两年参加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7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19.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冠层氮素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冬小麦冠层不同层次氮素及NRA分布规律,解释冠层氮素垂直分布差异的内在原因,对两个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冬小麦品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叶片含氮量沿冠层垂直分布呈明显的梯度,自冠层顶部向下逯层降低。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籽粒蛋白含量高的中优9507上部层次梯度大于籽粒蛋白含量低的京冬8号,下部层次则反之,后期中优9507与京冬8号下部层次的差异更为明显。硝酸还原酶活性(NRA)也自冠层顶部逐层降低,但其梯度变化趋势与含氮量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中优9507NRA高于京冬8号,其垂直梯度值也高于京冬8号相应梯度。京冬8号上部叶片NRA与叶片含氮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植株的氮素状况,而中优9507上、中部叶片NRA均可以反映其植株氮素状况。二者下层叶片NRA都表现出与叶片氮素消长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8.
长春种植冬小麦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萍  陈孝 《麦类作物》1999,19(3):37-40
1995年在1996年在长春种植8个冬小麦品种,对其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当穗数为69 ̄678万穗/hm^2,株高为56.90 ̄117.20cm时,产量与穗数,越冬率,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重,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高产优质早熟冬小麦新品种—京花9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花9号是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从配制的三交组合:京试467/京冬8号//京单93—2197,经花药培养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05~2007连续2年参加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7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22。  相似文献   

10.
外源6 BA对小麦种子萌发及越冬期植株冻害的缓解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外源6-BA缓解越冬期间冬小麦植株冻害的生理机制,以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6-BA处理对冬小麦种子萌发及越冬期间植株膜质过氧化及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6-BA提高了两个小麦品种的种子发芽势,且对东农冬麦1号影响明显大于济麦22;10μmol·L-1 6-BA处理显著提高了东农冬麦1号的发芽率,减缓其分蘖节的膜质过氧化.外源6-BA增加了低温后期(12月19日即温度低于-25℃时)济麦22的叶片相对电导率、低温中后期11月4日后即温度低于一10℃时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中ABA含量和ABA/GA值,降低了两个品种植株GA含量及低温中后期东农冬麦1号叶片中ABA含量和ABA/GA值,而对济麦22植株内源激素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在越冬期间10 μmol·L-16-BA处理可促进种子发芽,调节分蘖节内源激素和膜脂过氧化作用,提高东农冬麦1号抵御低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京花9号是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从配制的三交组合:京试467/京冬8号//京单93-2197,经花药培养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05~2007连续2年参加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7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22.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肥条件下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为了给冬小麦种植中合理水肥管理提供依据,以京冬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水肥相比,优化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的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经济系数均有所提高,物质生产结构较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有所增加,穗粒数显著减少,千粒重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有所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与优化水肥相比,秸秆还田优化水肥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是种植冬小麦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近几年东北寒地冬小麦引种试种的实践,分析了辽宁省冬小麦北移种植的可行性。进入七十年代以来,年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负总积温有明显变暧趋势.从1911—1993年间1月份月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看,辽宁处于通过冬小麦品种抗冻性的选择可以北移种植的区域之内.由于冬小麦与目前主栽春小麦品种相比,具有可以早种、无覆盖越冬、稳产高产等优点,在辽宁省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冻害在冬小麦越冬期间能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并导致减产甚至绝产。为深入了解冬小麦的抗寒机制,通过调查统计以及显微观察,比较了冬小麦不同抗寒性品种东农冬麦1号(强冬性)、Nostar(半冬性)和济麦22(弱冬性)在黑龙江等高寒地区越冬期间分蘖节形态结构和显微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具有不同枯死度、返青率的冬小麦品种的生活习性、冬前分蘖、叶距、叶宽和分蘖节维管束的分布比例皆存在显著性差异。东农冬麦1号冬前分蘖数、返青率、分蘖节维管束分布比例较高,枯死度、叶距、叶宽较小,生长锥下方的15层细胞较小,组织结构紧密,生长锥外形为敦胖形;东农冬麦1号和Nostar在越冬前维管束组织较完整,济麦22的维管束呈现破损。东农冬麦1号返青率与冬前分蘖数、维管束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指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雨养和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冀东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以高蛋白质品种京冬8号和低蛋白质品种宝麦38为材料,设置0、120、240和360kg·hm-2三个施氮水平,研究了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适量施氮提高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促进了叶片、茎和鞘的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中的转移,但过量施氮则抑制灌溉条件下营养器官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移。施氮量对千粒重的影响因基因型和土壤水分状况不同而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京冬8号千粒重分别呈降低和增加趋势,宝麦38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适当施氮可促进分蘖和分蘖成穗。与雨养栽培相比,灌溉可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增加穗数和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的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降低。宝麦38和京冬8号籽粒产量达到最高的施氮量在雨养条件下均为120kg·hm-2,在灌溉条件下分别为120和240kg·hm-2。从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来看,宝麦38的适宜施氮量为120kg·hm-2,京冬8号的适宜施氮量为120~240kg·hm-2。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小麦北移种植的可行性与实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结合近几年东北寒地冬小麦引种试种的实践,分析了辽宁省冬小麦交移种植的可行性。进入七十年代以来,年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负总积温有明显变暖趋势。从1911-1993年间1月份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看,辽宁处于通过小麦品种抗冻性的选择可以交移种植的区域内。由于冬小麦与目前主栽春小麦品种相比,具有可以旱种、无覆盖越冬、稳产高产等优点,在辽宁省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优质面包专用小麦新品种中优9507配粉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用优质面包小麦中优 95 0 7与普通小麦京冬 8号和京 4 11进行配粉 ,测定粉质仪参数和面包、面条、馒头加工品质 ,结果表明 ,在中优 95 0 7中搭配 2 0 %的京冬 8号或 10 %的京 4 11,其湿面筋含量、粉质仪参数等仍然达到强筋粉的标准 ;中优 95 0 7为优质面包、面条和馒头兼用型品种 ,京冬 8号不适合制做上述三种食品 ,京 4 11的馒头加工品质较好 ;用 5 0 %的京冬 8号或 4 0 %的京 4 11与中优 95 0 7搭配 ,面包评分仍然超过 85分 ;用 5 0 %~ 6 0 %的京冬 8号或 80 %的京 4 11与中优 95 0 7配粉 ,可显著改善二者的馒头品质 ;用 90 %的京冬 8号或 5 0 %的京 4 11与中优 95 0 7搭配 ,可显著改善二者的面条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新品种京生麦1号亲本组合为"京单96-3619×京冬8号"。该品种2006年秋参加北京市小麦高肥区域试验预试,2007-2008年度和2008-2009年度连续两年参加北京市小麦高肥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0年4月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京审麦2010002。1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京411晚2d,幼苗半匍匐,株高85cm左右,穗纺锤型,长  相似文献   

19.
低温条件下不同抗寒性冬小麦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为揭示寒冷地区冬小麦内源激素与抗寒能力的关系,以抗寒性强的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抗寒性弱的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于越冬前不同降温时期分别对叶片、根系和分蘖节取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和分析了内源激素ABA、IAA、ZR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叶片和根系中的ABA、ZR、IAA的含量随气温的降低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分蘖节中的ABA、ZR含量则持续增加.分蘖节中的IAA含量表现为东农冬麦1号随气温下降而逐渐增加,济麦22则先增后降.两个品种分蘖节中的IAA/ZR值均表现为前期急剧下降,后期趋于平稳.抗寒性强的东农冬麦1号各器官中的ABA、ZR、IAA含量均高于抗寒性弱的济麦22,对冬小麦安全越冬起重要作用的内源激素是ABA.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中的IAA/ZR低于济麦22,其分蘖能力比济麦22强,更利于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凌海地区开展麦稻复种试验意义,并介绍了品种选择、种植时间、冬小麦越冬前管理、春季管理,以及下茬水稻栽培管理等麦稻复种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