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添加鱼油和豆油(1∶1)等比例混合油,配制6组脂肪水平分别为4.16%、7.42%、10.68%、14.20%、16.56%、19.62%的等氮饲料,标号依次为L1、L2、L3、L4、L5、L6。以初始体重28.09±0.60g的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为实验对象,经过八周的饲养,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L3和L4组显著高于其它四组(P<0.05),且两指标均随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全鱼、肌肉及肝脏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全鱼粗蛋白含量L1与L6组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四组(P<0.05);肌肉蛋白、水分及灰分与饲料脂肪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肝脏水分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综合点篮子鱼生长及鱼体成分分析,点篮子鱼饲料中脂肪适宜添加量为10.68%~14.20%,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点篮子鱼饲料中脂肪的最适添加量为13.94%。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幼鱼人工配合饲料的适宜糖水平,研究了糖水平为4.4%、8.4%、12.2%、16.1%、20.5%、24.5%和28.4%的人工饲料对眼斑双锯鱼幼鱼生长、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糖水平的升高,幼鱼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回归分析表明,糖水平16.49%时WG最大;糖水平16.73%时SGR最大。饲料系数(FCR)随糖水平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沉积率(PRR)和脂肪沉积率(LRR)的变化则相反。回归分析显示,糖水平9.20%时FCR最小;糖水平8.57%时PER最大;糖水平10.97%时PRR最大;糖水平14.12%时LRR最大。全鱼粗脂肪质量分数随糖水平升高而增加,糖水平20.5%时达到最高水平后略有下降。综合生长参数与糖水平的回归分析结果,眼斑双锯鱼生长最快的糖添加量为16.49%~16.73%;综合饲料效率参数与糖水平的回归分析结果,饲料效率最高的糖添加量为8.57%~14.12%。  相似文献   

3.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七水硫酸锌为锌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锌0,50,100,150,200,400mg/kg,制成6种含有不同锌水平的精制饲料(19.95,71.06,118.50,174.00,226.10和411.20mg/kg),投喂初始体重为(62.89±0.51)g的星斑川鲽幼鱼66d,研究饲料锌水平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体成分、组织锌积累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增加,星斑川鲽的增重率(WGR)显著升高(P<0.05),在174.00mg/kg锌饲料组达最大值,而锌水平高于174.00mg/kg时,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SGR)变化不显著(P>0.05),SGR和WGR的变化趋势相同,且SGR的最大值及饲料系数(FCR)的最小值均出现在174.00mg/kg锌饲料组;全鱼营养成分各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锌添加量为0mg/kg饲料组的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411.20mg/kg锌饲料组的全鱼、脊椎骨和肌肉中锌积累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当饲料锌水平为118.50~411.20mg/kg时,全鱼、脊椎骨和血清中锌积累量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小麦淀粉和脂肪水平对大黄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以及糖代谢关键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设计了3个小麦淀粉水平(5%、10%和30%)和2个脂肪水平(5%和10%)的3×2的两因子实验,配制了6种等氮的饲料,分别喂养平均体质量为(6.75±0.12)g的大黄鱼幼鱼。结果显示,饲料中小麦淀粉和脂肪水平对大黄鱼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成活率(SR)、肝体比(H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交互作用,对脏体比(VSI)有显著交互作用。在同一脂肪水平下,淀粉水平为30%组WG和SGR显著高于10%淀粉组。不同小麦淀粉和脂肪水平对肝糖原含量无显著交互作用,而对肌糖原含量有显著交互作用,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30%小麦淀粉水平下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10%和20%淀粉水平,10%淀粉水平下的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20%和30%淀粉水平;在脂肪水平为10%时,10%淀粉水平下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20%和30%淀粉水平,而30%小麦淀粉水平下的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10%和20%淀粉水平。小麦淀粉和脂肪水平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和葡萄糖(GLU)含量无显著交互作用,对总蛋白(TP)和甘油三酯(TG)交互作用显著。不同小麦淀粉和脂肪水平对肝脏脂肪酶活性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对淀粉酶活性无显著交互作用;同一脂肪水平下,脂肪酶的活性随着淀粉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同一饲料淀粉水平下,饲料脂肪水平为10%组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5%组。不同小麦淀粉和脂肪水平对肝脏丙酮酸激酶(PK)的活性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而对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1,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和6-磷酸葡萄糖酶(G6Pase)的活性均无显著交互作用。研究表明,当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大黄鱼能够通过调节糖酵解关键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来维持血糖平衡,改善对小麦淀粉的利用能力;而当脂肪水平为10%时,大黄鱼对小麦淀粉的利用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5.
以鱼油、豆油、亚麻籽油等比例混合,配成脂肪含量分别为5.45%(L1)、7.00%(L2)、10.44%(L3)、14.37%(L4)、16.34%(L5)、18.91%(L6)及20.15%(L7)的等氮饲料,饲喂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6.20±0.02)g]8周。实验结果表明,L3组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最大,但与L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L3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且饲料系数最低。L6和L7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L2和L3组(P0.05)。将幼鱼的增重率与饲料脂肪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俄罗斯鲟幼鱼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69%时生长最佳。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各组鱼的肝体比和体粗脂肪有上升趋势,其中肝体比在饲料脂肪含量大于14.37%时显著增大(P0.05)。血清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也随脂肪水平升高而显著提高(P0.05),提示脂肪过高会影响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降低蛋白质效率,导致脂肪在体内的过量积蓄。L7组鱼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而L1组鱼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肝脏脂蛋白酯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而升高,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则随脂肪水平升高而降低,提示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鱼体脂肪的分解代谢。肝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显著升高(P0.05),表明脂肪含量过高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引发机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综合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血液指标及抗氧化性能,建议生产中将幼鱼的饲料脂肪水平控制在7.00%~10.69%。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大黄鱼[初始体质量(13.57±0.33)g]为研究对象,在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生长、体组成及脂肪沉积的影响。采用3×2双因子实验设计,其中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9%、12%和15%,投喂频率分别为2次/天和1次/天。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饲料脂肪水平仅对FER有显著影响(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末体质量和SGR均显著高于1次/天投喂组,而饲料效率显著低(P<0.05)。在2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水平对SGR和FER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SGR和FER均显著提高(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全鱼水分含量显著低于1次/天投喂组,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P<0.05)。大黄鱼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然而在1次/天投喂时,饲料脂肪水平未对全鱼体粗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大黄鱼的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肝体比(HSI)以及脏体比(VSI)受到了饲料脂肪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在2次/天投喂时,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组大黄鱼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和投喂频率仅对大黄鱼的生长、饲料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大黄鱼体组成、形态学指标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7.
翘嘴红鲌幼鱼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建明 《水产学报》2005,29(1):83-86
用酪蛋白和白鱼粉为蛋白源配制7种蛋白含量为32.07%~45.64%的半精制试验饲料,喂养7组3个重复的翘嘴红幼鱼8周。饲养试验在室内玻璃钢水箱中进行,试验鱼每尾平均初始体重2.88±0.22g,水温为25~29℃。结果显示:蛋白质水平为41.05%的试验组的鱼体增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对特定生长率(Y)和饲料效率(F)二项指标的二次曲线回归分析求得翘嘴红幼鱼饲料蛋白最适值分别为40.94%和41.35%;饲料蛋白水平对鱼体(全鱼)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较高水平饲料蛋白会使鱼体脂肪含量明显降低(P<0.05)。  相似文献   

8.
鳙慢沉性饲料加工及其蛋白营养需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梯度实验设计方法,研究双螺杆挤压膨化加工鳙(Aristichthys nobilis)慢沉性饲料的制作工艺,并通过饲养实验确定鳙幼鱼对饲料蛋白的适宜需求量。结果显示:饲料加工过程中物料的水分含量、脂肪含量和机筒温度对鳙饲料的下沉速度(SV)和糊化度有显著影响。当物料水分含量控制在25%、脂肪含量控制在7%~9%和机筒温度控制在90→115→130℃时,鳙饲料具有糊化度高、下沉速度慢的特性,适合鳙的摄食需求。在此工艺基础上,以酪蛋白和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制作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0%、25%、30%、35%、40%和45%的6种配合饲料,饲养初始重6.0 g的鳙90 d,以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为主要指标,评价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鳙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鳙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增加,当饲料蛋白水平为35%时达到峰值。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确定鳙对饲料蛋白质的适宜需求量为34.65%~34.88%。  相似文献   

9.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七彩神仙鱼幼鱼生长和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温29.0±1.0℃下,将140日龄、体质量8~10g的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幼鱼放入室内54cm×40cm×28era的水箱中,投喂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粗蛋白45.0%)、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的5种脂肪水平(10.21%、12.02%、17.17%、21.0%,和22.14%)的饲料.90d的饲养表明,七彩神仙幼鱼的成活率变化在96.67%~100.0%之间,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鱼的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增重率均先增加而后降低;摄食含12.02%脂肪饲料的鱼SGR、PER和增重率极显著地高于摄食含10.22%和22.14%脂肪饲料的鱼(P<0.001),而当鱼摄食含17.17%和21.05%脂肪的饲料时,SGR、PER和增重率与摄食含12.02%脂肪饲料的鱼差异不显著(P>0.05).当饲料中脂肪含量为12.02%时,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最高;摄食含脂肪为10.22%、12.02%和17.17%的饲料时,对饲料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表明,七彩神仙鱼幼鱼饲料中适宜脂肪含量在12.02%~17.17%之间.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糖脂比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糖代谢关键酶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5种不同糖脂比(1.5、2.3、3.9、7.0、16.5)的等氮等能饲料,以吉富罗非鱼幼鱼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8周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随饲料中糖脂比升高,吉富罗非鱼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先升高后降低,糖脂比为3.9和7.0时,WGR、SGR和PER最高。饵料系数(FCR)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在糖脂比为3.9和7.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增加,吉富罗非鱼全鱼粗脂肪含量逐渐下降,在糖脂比为16.5时达到最低水平,但仅与1.5组存在显著差异。血浆甘油三酯在糖脂比最高组也出现显著降低,血浆胆固醇同样在糖脂比最高组显著低于3.9组。然而血糖的变化趋势相反,当糖脂比为16.5时显著高于其他组。随着糖脂比的升高,吉富罗非鱼幼鱼肝脏中丙酮酸激酶(PK)的活性及mRNA表达量逐渐升高,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的活性及mRNA表达水平则逐渐下降。根据二次回归模型得出,在等氮等能的饲料条件下,吉富罗非鱼幼鱼最适宜的糖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9.69%和9.53%,其对应的糖脂比为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