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试验,分析不同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单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单产有显著影响;330 kg/hm2施氮水平单产最高,300 kg/hm2施氮水平其次,360 kg/hm2的再次,270 kg/hm2的最低;移栽密度以基本苗45×104/hm2的单产最高,其次为22.5×104/hm2的。(2)增加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高峰苗数;施氮量和移栽密度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成穗率的提高。(3)总颖花量的增加是提高超级稻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足穗的基础上,培育大穗是提高总颖花量的主要技术手段;在适宜总颖花量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和每穗颖花数是获得高产的保证。(4)本试验条件下,宁粳3号最适宜基本苗移栽密度是45×104/hm2,施氮量是330 kg/hm2。  相似文献   

2.
水稻生产氮肥运筹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殿平 《北方水稻》2015,45(2):23-24,34
以北方超级稻铁粳7号为试材,重点分析了水稻生产氮肥运筹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粳7号的实际产量以施纯氮255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处理下达到最高为9 270.1 kg/hm2,以较高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获得高产;施纯氮210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处理下次之为9 131.5 kg/hm2,以较高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来获得高产,二者产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挖掘湘早籼46号高产潜力,进一步提高产量,采用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湘早籼46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湘早籼46号的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以施氮量为240kg/hm2且栽培密度为40×104/hm2的处理产量最高。(2)不同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相对较小,千粒重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4.
美国玉米种DK743引种高产群体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DK743玉米杂交种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经济产量-密度方程呈渐近线型,经济系数-密度方程呈指数下降型.密度为67 500株/hm2的群体经济产量最高为13 300.33kg/hm2,收获穗数67500穗/hm2,穗粒数559粒,千粒重352.49 g,经济系数0.502 9,为最佳产量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和插植密度对超级杂交晚稻天优998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2008年2a晚季研究了不同纯N用量(0,120,165,210kg/hm2)和栽插密度(18×104,24×104,30×104穴/hm2)对超级杂交稻天优99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N肥用量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较大,对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插植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影响较小。在中等地力条件下,超级杂交晚稻天优998高产栽培的适宜施N量为165kg/hm2,密度为30×104穴/hm2。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氮处理对不同类型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不同施用比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对穗重型品种绥粳4号和穗数型品种垦鉴稻6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穗重型品种在纯氮用量为150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时产量最高,达8 750.2 kg/hm2;穗数型品种在纯氮用量为128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时产量最高,达9 083.3 kg/hm2;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改善稻米品质,特别是蒸煮食味品质,本试验条件下纯氮用量为128 kg/hm2时大米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7.
马波 《中国稻米》2012,(2):52-55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不同栽培因素对垦稻12产量和群体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垦稻12较好的栽培方案是栽插密度21.4~24.7丛/m2,施氮量6.4~8.5 kg/667 m2,施钾量5.2~6.5 kg/667 m2,施磷量4.6kg/667 m2。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施氮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其余性状均与施氮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关系。钾肥对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加栽插密度会增加总穗数,但在高密度情况下穗数增长将趋缓。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水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总相关作用和直接作用都最大,其次为千粒重和每穗实粒数,其余性状则主要通过这三者间接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超高产水稻中早2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以超高产水稻中早22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N 0、105、150、195 kg/hm2)和栽插密度(24万、30万、36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各栽插密度下,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氮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19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明显,反而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不同栽插密度对中早22稻米品质影响不明显,蛋白质含量随栽插密度提高略有增加;4)氮肥用量的增加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和外观品质,蛋白质含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9.
任淑娟  柴楠  焉山 《北方水稻》2019,49(3):23-26
采用随机区组法,以三江6号和绥粳1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基肥与密度互作对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基肥与密度处理间在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上均存在互作关系,A3B3(20 kg/667 m^2基肥,30cm×12 cm)组合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A1B1(12 kg/667 m^2基肥,30 cm×16 cm)组合不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氮处理对绥粳4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绥粳4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绥粳4号的产量,以施氮量162 kg/hm2、基蘖肥和穗粒肥比例为8∶2时产量最高;增施氮肥可提高绥粳4号的加工品质,但食味品质降低;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时绥粳4号的加工品质最好,比例为10∶0时食味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2015,(4):48-49
为了进一步挖掘湘两优2号的增产潜力,探索湘两优2号在湖南宁乡县生态区域的合理种植密度,进行了湘两优2号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湘两优2号的栽插密度越大,有效穗数越多,但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减少,纹枯病病情指数越高,以栽插16.5万蔸/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密度及氮磷钾施肥量对夏大豆邯豆5号产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产优质夏大豆邯豆5号为材料,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和氮、磷、钾施肥量对邯豆5号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产量与种植密度和肥料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对邯豆5号产量的影响施磷量(X3)>施氮量(X2)>施钾量(X4)>种植密度(X1);邯豆5号理论产量的最大值为4399.5kg/hm2,相应的栽培措施是密度22.5万株/hm2,N120kg/hm2,P2O5180kg/hm2,K2O75kg/hm2。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培均  马俊  梅艳  先新 《玉米科学》2006,14(3):137-141
运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以玉米子粒产量为目标,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为试验因子,研究了杂交玉米毕单9号子粒产量、主要经济性状与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模拟得出在黔西北喀斯特山区4月初播种育苗,采用单株定向移栽。玉米子粒产量≥8250kg/hm2的栽培技术方案为:种植密度57204~63708株/hm2,施N量291.92~357.71kg/hm2,施P2O5量187.35~232.65kg/hm2,施K2O量165.56~224.45kg/hm2。分析玉米子粒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间的关系表明,在保证单位面积有足够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长和粒重,增加穗粗和穗粒数,减小秃尖长,提高单穗粒重,对玉米实现高产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晋稻8号为材料,在基肥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设置不同的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晋稻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时,栽插密度加大,成穗率、穗长、结实率、千粒重及碾米品质的各项指标都呈明显下降,产量在栽插密度为16 660丛/667 m2时最高,说明足够的有效穗是保证晋稻8号具有较高产量的前提;在栽插密度相同时,增加施氮量,可有效提高晋稻8号的产量,有效穗、成穗率、穗长、总粒、碾米品质等也明显提高,但结实率下降。晋稻8号在施氮量为14 kg/667 m2、栽插密度为16 666丛/667 m2时产量最高,田间生长情况及稻米品质也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以两系杂交水稻晶两优534为材料,研究了6个不同栽插株数对水稻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插株数条件下,产量以栽插1~2株/穴的T1(8 507.25 kg/hm~2)和T2(8 577.15 kg/hm~2)处理为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和T2处理的单株分蘖能力较强,分蘖成穗率、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较高,而每穴插3~6株的T3~T6处理,随着每穴栽插株数的增多,单株分蘖力降低,无效分蘖增多,有效穗数、结实率逐渐降低。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产生的间接作用较大。说明不同栽插株数下,影响晶两优534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生产上机插苗数建议以每穴2苗为宜,有利于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同时协调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因子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夏玉米高产群体形态质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玉米品种掖单22不同群体密度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群体密度(X)与产量(y)呈二次曲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127.53+406.16X-39.42X2;与单株粒数、穗重、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 9**、-0.9949**和-0.981 6**;穗位以上叶面积(X)与产量(y)呈直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154.44+0.308 6X,r=0.961 3**;节间长度与穗重、穗粒数、百粒重呈负相关,穗粗、重量与之呈正相关.每公顷产量13 500kg时,适宜群体密度为6.69万~8.75万株/hm2,单株穗位以上叶面积为3 406.2~4 765.7 cm2,单株地上根条数达到35~46条.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密度和播种期对苏啤4号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施氮量以及密度对啤酒大麦新品种苏啤4号的产量形成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10月24日和10月30日两期播种为适期播种,其产量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之间的偏相关分析表明,每个产量构成因素各自与产量都成密切正相关,其中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3)啤酒大麦新品种苏啤4号在盐城地区的播种期为10月24-30日,在施氮量为纯氮210 kg/hm2、基本苗为240万/hm2左右的栽培条件下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以籼粳杂交晚稻甬优9号为对象,从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比较研究了超秧龄移栽条件下,增施氮、钾肥对连作晚稻甬优9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甬优9号作连作晚稻栽培,适宜移栽秧龄为35d左右,最长不宜超过40d;在35d秧龄移栽时产量最高,可达8910kg/hm2,且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5d秧龄时在基施和第1次追施尿素合纯氮(N)210.0kg/hm2,磷肥(P2O5)82.5kg/hm2,钾肥(K2O)112.5kg/hm2时,已能满足其生长需求;超秧龄条件下增施氮、钾肥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但每穗实粒数下降,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9.
栽插密度对天优华占辐射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5,(4):65-7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对超级杂交晚稻天优华占辐射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栽插密度为21.4万穴/hm2(株行距20.0 cm×23.3 cm)至37.5万穴/hm2(株行距13.3 cm×20.0 cm)范围内,天优华占产量随栽插密度减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栽插密度主要通过有效穗影响产量。全生育期的平均辐射截获率(ALIR)、总辐射截获量(TIPAR)和辐射利用率(RUE)均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产量与ALIR、TIPAR及生育中、后期的群体辐射截获率(LIR)和有效辐射截获量(IPAR)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RUE呈显著正相关。天优华占栽插密度为30万穴/hm2(株行距16.7 cm×20.0 cm)时,整个生育期的平均LAI最大,且在生育中、后期叶面积指数适中,中、后期的群体LIR和IPAR以及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产量构成因子间关系协调,在保证足量有效穗的基础上能够形成大穗、大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开展适宜密度与施氮量对水稻新品种绥粳18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纯氮为94.0 kg/hm2,插秧密度为30.0 cm×13.3 cm时,产量最高9 509.4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