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栽培方式与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危害程度的关系,在田间比较了5种水稻栽培方式(直播、小苗手插、大苗手插、小苗机插和大苗机插)对病害发生程度和水稻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田发病最轻,水稻产量损失最小;大苗机插发病最重,产量损失最大。移栽种植时,小苗机插发病较轻,病丛率显著低于小苗手插、大苗手插和大苗机插。因此,从细菌性基腐病控制的角度,在生产中推广直播或者小苗机插的栽培方式更有利于控制该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2.
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育插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机插秧技术秧龄适应期短、栽插后秧苗植伤大等技术问题,突破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水稻发展的瓶颈,本项目开发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该技术充分发挥了水稻钵体苗栽培高产优质的农艺技术优势和机插秧高效精准机械化作业优势,集成创新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精准对位播种、秧期综合管理和高速机械栽插等关键技术。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突出了水稻钵苗的技术特点,创新了育秧盘结构,在低播量条件下所育秧苗上毯下钵,素质高,有效延长了秧苗适宜机插时间,减少了栽插时秧苗的根系损伤,栽插后几乎无缓苗期;2ZBL-400型水稻育秧生产线解决了低播量和精准对位育秧播种的难题;应用秧期综合管理技术培育合格秧苗是实现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关键,育秧方式采用旱育秧技术模式;水稻大钵体毯状苗在机插时要求插秧机进行按钵取苗,对现有插秧机的横向和纵向送秧机构进行简单的改进设计就可以满足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技术要求。该技术已经在全国水稻主产区进行了广泛试验和示范推广,具有缓解茬口紧张、降低生产风险、促进农药减施、增产效果明显等优点。该技术有效缓解了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机插秧造成的水稻生育期不足难题,为水稻机械化作业开拓了一条新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晶两优华占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印刷播种无盘育秧大苗机插技术、机钵体育秧有序抛栽技术下不同肥密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有序机抛移栽方式水稻茎蘖数比大苗机插移栽方式多,两种移栽方式下均是减肥增密处理低于常肥常密处理;水稻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有序机抛移栽方式高于大苗机插方式,两种移栽方式下减肥增密处理高于常肥常密处理12.00%~14.00%。两种移栽方式下移栽密度为17 cm×25 cm、肥料减施24%时产量较高,比对照(常肥常密)提高4.54%~6.23%。  相似文献   

4.
通过引进东北某型号水稻钵苗移栽机,探究了南通市钵苗机插水稻群体发育动态及产量形成优势。结果表明,与常规毯苗机插水稻相比,钵苗机插水稻具有品种选择范围广、秧苗健壮、秧龄弹性大、栽后活棵发苗快、茎秆粗壮、易获得足穗大穗等优点,试验点实收产量646.8 kg/667 m2,比对照增产9.9%。  相似文献   

5.
针对钵苗机插水稻育秧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多年大面积高产攻关示范和小区试验,吸取了钵苗机插育秧的经验教训并总结了标准化育苗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秧田整地与培肥、营养土配制、机械播种、秧龄与播种量的控制、暗化出苗、秧田管理等重要技术环节,对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钵苗机插新技术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不同育秧与插秧方式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甬优2640为供试材料,研究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和钵苗有序抛秧3种育插秧方式下水稻秧苗农艺性状、漏秧率及产量表现等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的根长、根数和基茎宽等秧苗农艺性状较毯苗机插秧苗的表现更好,漏秧率降低,产量明显增加;钵苗有序抛秧秧苗的农艺性状表现介于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的秧苗之间,产量较毯苗机插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7.
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可实现壮秧无植伤精准有序移栽,具有诸多优点。在辽宁滨海稻区规模化稻蟹综合种养条件下,应用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实现高产栽培,需要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深入融合,需要围绕水稻、河蟹产量的最大化与品质的最优化做好育秧、移栽及田间水、肥管理等工作。阐述了规模化稻蟹综合种养条件下实现水稻钵苗高产栽培的四项关键技术,即标准化壮秧培育技术、精确移栽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科学管水技术,以利于水稻钵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钵体毯式苗机插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是由中国首创,适合我国水稻品种和季节特点的新型水稻机插技术。针对传统毯状育秧机插存在的问题,该技术采用钵形毯状秧盘,培育具有上毯下钵形状的秧苗,按块定量取秧机插,可提高插秧机取秧的精确度,实现钵苗机插。该技术结合了钵形秧苗和毯状秧苗机插的特点和优点,具有成苗率高、秧苗素质好,机插质量好,伤秧伤根少,秧苗返青快,增产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为示范推广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以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为依托,连续3 a在江苏省淮安市稻麦示范基地开展了钵苗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系列试验,并在此基础上,从育秧营养土和秧床制备、播种、摆盘盖无纺布、秧田管理、大田整地、移栽、肥料运筹、水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贮藏等方面总结集成了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0.
钵苗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阐明钵苗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方法】于2013–2014年在扬州大学兴化试验基地选用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甬优8号,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和宁粳3号,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和淮稻10号为试验材料,以毯苗机插为对照,研究钵苗机插水稻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特性。【结果】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在水稻分蘖中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较高。在移栽至分蘖中期、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阶段,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较毯苗机插高。与毯苗机插相比,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水稻叶片的氮素输出量、氮素表观转运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显著提高,而茎鞘的氮素表观转运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较低。对氮素利用率而言,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增加,其中大穗型品种差异显著。【结论】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生育中、后期氮素吸收能力强,后期叶片氮素转运量大、贡献率高,植株总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大穗、特早熟籼粳品种甬优2640为材料,对钵苗机栽、旱育手栽和毯苗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茎蘖动态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钵苗机栽、旱育手栽产量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钵苗机栽显著高于人工手栽,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每穗粒数;物质生产上,移栽至N-n叶龄期钵苗机栽和旱育手栽物质积累量多于毯苗机插,无效分蘖期毯苗机插物质积累量较多,至拔节期不同栽培方式干物质量相当,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钵苗机栽旱育手栽毯苗机插,三者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与毯苗机插、旱育手栽相比,钵苗机栽水稻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除无效分蘖期)都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生育中、后期物质积累多,叶片不早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特征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武运粳24号和南粳44为材料,对钵苗机栽、精确点抛和毯苗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茎蘖动态、LAI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钵苗机栽、精确点抛产量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钵苗机栽显著高于精确点抛,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每穗粒数;物质生产上,移栽至N-n期钵苗机栽和精确点抛物质积累量多于毯苗机插,无效分蘖期毯苗机插物质积累量较多,至拔节期不同栽培方式干物质量相当,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钵苗机栽、精确点抛水稻物质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钵苗机栽显著高于精确点抛。说明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栽、精确点抛水稻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除无效分蘖期)都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能力强,物质积累多,LAI较大,叶片不早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且钵苗机栽优于精确点抛。  相似文献   

13.
水稻钵苗移栽与机插技术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塑盘育秧普遍存在伤秧率高、缓苗期长、分蘖性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产量的形成,而钵体育秧技术,移栽时带钵土,不伤根,不缓苗,有效分蘖多,苗壮,抗倒伏,从而提高了产量。2012至2014年我们进行钵苗移栽与机插对比,3年调查结果一致。水稻生长季节2013年夏季温度偏高,2014年夏季温度偏低,现将气象正常年份2012年观察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  相似文献   

14.
水稻钵体机插栽培技术应用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磊 《北方水稻》2012,42(5):43-44
钵体育苗机插技术是把单钵体苗通过独特的育秧盘结构设计,使育出的钵体苗连在一起,实现钵苗机插,寻求育秧、栽插、管理相配套的更高栽培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处理的株高、平方米穗数、结实率等都高于常规对照,增长幅度达到5.3%,增加效益170.1元/667 m2,实现了省工、节本、增效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了水稻机插栽培水平。  相似文献   

15.
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两种育插秧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地力及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钵苗机插秧苗素质高,大田活棵快,低位分蘖发生早,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粒重,增产效应显著。同时,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钵苗机插基部节间增粗,抗倒性增强,成熟期提前。钵苗机插为大面积机插水稻稳定超高产栽培及稻麦两熟周年安全高效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水稻钵苗机栽技术是近年来江苏沿海垦区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对江苏沿海垦区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迟熟中粳水稻南粳9108钵苗机栽进行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植株性状、茎蘖消长、产量与产量构成等作用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南粳9108钵苗机插硬盘育秧时,播种量与秧苗素质呈负相关关系,播种量越大,移栽时秧苗素质表现越差;在1~7粒/孔的播种量范围内,随着播种量的提高,南粳9108在移栽田中茎蘖数越高;有效穗数随播种量加大而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5粒/孔时达最高,实际产量以4粒/孔处理为最高;故南粳9108大面积生产培育壮秧时以每穴3~5粒为宜。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大穗型品种光灿1号、穗粒兼顾型品种南粳9108、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3个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钵苗机栽秧苗素质优于毯苗机栽,穗粒结构协调,增产幅度大(平均8.7%),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穗粒兼顾型品种南粳9108钵苗机插增产幅度最大。因此,在江苏沿海垦区宜推广穗粒兼顾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538、常规粳稻品种小叶迟熟为材料,设置5个钵苗机插密度(D1,33 cm×12 cm;D2,33 cm×13 cm;D3,33 cm×14 cm;D4,33 cm×15 cm;D5,33 cm×16 cm),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30.0 cm×13.2 cm),比较研究了不同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在双季晚稻区的适宜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1)三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均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密度条件下D1处理产量均极显著高于CK,2年平均增产8.13%~9.50%;(2)钵苗机插水稻移栽后群体的茎蘖数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与CK相比,D1处理的茎蘖数栽后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高;(3)移栽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三种类型水稻钵苗机插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移栽期至拔节期CK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势大于D1处理,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D1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及光合势均高于CK;(4)钵苗机插水稻主要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量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而单茎干物质量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5)钵苗机插水稻在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及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D1处理极显著高于CK。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双季晚稻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最适宜行株距为33 cm×12 cm。  相似文献   

19.
"一抢三替"栽培技术是针对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低、育苗取土难、机插植伤严重、插后大缓苗等问题提出的,该技术以提前扣棚、提前育苗、提前插秧,抢水稻生育积温为基础,通过以中晚熟品种替代中早熟品种、以育苗基质替换传统床土、钵型毯状苗机插技术替换传统平盘机插技术为手段,解决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新疆的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水稻主栽品种新稻11号为试材,通过田间比较试验,探讨了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新疆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常规普通平盘秧苗机插增产7.74%,比传统人工育秧手插增产13.04%;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水稻生育期比其余两种育插秧方式短;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普通平盘秧苗机插纯效益增加177.99元/667 m~2,比传统的人工育苗手插秧纯效益增383.04元/667 m~2,节本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