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商业育种的概念。商业育种需要理论、技术和种质资源的积累,然后才有改良和创新。商业育种者大多依靠系谱法选育二环系,从群体遗传学来说,二环选系就是在积累改良效应。长期大量的改良在育种群体中累积了GCA(一般配合  相似文献   

2.
我国糯玉米育种现状及种质创新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糯玉米起源于我国,近几年糯玉米育种工作发展迅速。通过我国糯玉米育种现状分析,找出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糯玉米育种种质创新的思路:加大收集、发掘地方品种资源;充分利用回交法和二环系法;加强国外优良新种质的引进和利用;理化诱变及基因工程技术与传统选育方法相结合改良创新糯玉米种质。  相似文献   

3.
美国玉米自交系的种质基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美国1048份玉米优良自交系基础材料的组配类型、种质类型、玉米种质的主要杂种优势群等,发现美国玉米自交系基础材料的组配类型是以单交种和回交材料为主,综合种和群体为辅。采用系谱法选育二环系仍是目前选育玉米自交系的主要方法。美国玉米种质分为Reid和非Reid两大杂种优势群,B73是Reid群的核心种质类群,C103(或Mo17)是非Reid群的核心种质类群。多数育种家已经注重了拓宽新选自交系的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糯玉米育种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综述了我国播玉米杂交育种取得的进展。我国播玉米育种可分为3个阶段,阐述了各阶段应用的主要育种方法、取得的育种成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目前,利用普通玉米优良基因改良播质农家品种及播质一环系是我国播玉米育种的主要方法;利用播玉米杂交种选育二环系已成为我国播玉米育种的次要方法,但有可能成为主要方法。利用百年改良积累的普通玉米优良基因改良播质材料,是播玉米增扩种质资源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北京农业》2009,(4):27-29
<正>前不久,一河北网友来函讨论育种方法的话题。"选育自交系主要是采用二环系(与小麦的杂交育种类似)。但这种方法有一个不足,就是难以利用较多的外来种质资源。只能是优×优,可是生产上的优良杂交种只有那么  相似文献   

6.
<正>前不久,一河北网友来函讨论育种方法的话题。"选育自交系主要是采用二环系(与小麦的杂交育种类似)。但这种方法有一个不足,就是难以利用较多的外来种质资源。只能是优×优,可是生产上的优良杂交种只有那么  相似文献   

7.
浅析Tuxpeno与Reid和旅系种质的遗传改良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新种质匮乏,已成为影响玉米商业育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产用种质的遗传脆弱性受到普遍关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成为作物育种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美国Reid种质对国内外的玉米育种和生产贡献巨大,Tuxpeno和旅系玉米种质在我国利用较广.因此,系统地利用Reid种质和旅系种质对Tuxpono种质关岭白玉米进行种质扩增、遗传改良和加代选系,以创建新的种质资源,挖掘新的杂优模式,让原有典型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在新世纪的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上发出新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玉米育种的现状、目标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玉米育种素材多为二环系,种质基础十分狭窄,严重制约了突破性杂交种的选育,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匮乏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不完善是现在玉米单产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利用各地独特的地域和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学的种质创新技术,拓宽创新种质资源,特别是引进外来自交系是提高玉米育种水平,进行轮回选择和突破杂交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玉米单产、稳定总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我国要格外重视对欧美商业种质的改良和利用研究,改变育种技术路线,首先要提高育种圃的种植密度.这不单纯是改进育种技术、条件和环境控制,更是为了提高本国种业的竞争力. 以2012年吉林省发生的玉米大面积倒伏和流行大斑病为例,一些育种者和经销商经过“反思”后提出重新定位“美系”材料.但何为“美系”?据笔者了解,基层育种者和经销商所谓的“美系”与美国自交系并非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吉林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吉林省近20年审定的普通玉米品种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育种应用的主要种质集中在黄早4改良、瑞德改良、兰卡斯特、旅大红骨、P78599等类群上;选育的自交系主要以二环系为主;杂优模式以黄早4×瑞德、黄早4×兰卡斯特、瑞德×旅大红骨、兰卡斯特×瑞德、P78599×其它为主要杂优模式。指出吉林省目前仍存在遗传基础狭窄问题,应当加强种质交流合作,施行循环育种策略,不断进行育种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几个玉米特异种质简介崔良国,韩志景,张树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济南250100)在玉米常规育种中,采用二环系选育方法,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当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种的亲本90%左右为二环系。通过对本省生产上大面...  相似文献   

12.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改良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质基础狭窄已成为我国玉米发展首要限制因素,致使玉米高产超高产育种受到阻碍,因此必须对我国玉米种质进行扩增、创新、改良(引进),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从多样性中心系统地引进优良种质,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种质经过系统改良有适合商业育种使用的较丰富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总结多年玉米育种工作,采用种质材料扩增、二环系选育、回交转育、远缘杂交等育种方法,成功选育出了玉米自交系L155、N107、16TY124、N133、16TY98-3、11H122、11H712等,组配的杂交组合晋阳5号、强盛377等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作者详细介绍了几种育种方法,供玉米育种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浅淡美国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品种的换代更新离不开种质的创新,外来种质是我国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材料来源。本文简要分析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的美国优良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取得的成就及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我国引进的美国优良种质的特点及改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豫玉 32号 (郑单 94- 2 )系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育成的高产、抗病、优质、大穗型玉米新品种 ,2 0 0 0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为豫玉 32号。1 育种思路和育种目标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玉米育种研究一度处于爬坡阶段 ,种质基础的狭窄限制了玉米育种研究的进展 ,为了提高育种的研究效果 ,力争在育种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 ,我们一是引进和利用了热带和亚热带种质 ,扩大了种质基础的研究范围 ;二是用生产上最新杂交种作为基础材料 ,提高了种质基础的研究起点。育种目标 :选育高产、抗病、优质、竖叶大穗、中晚熟杂交种。因为竖叶…  相似文献   

16.
浅谈美国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品种的换代更新离不开种质的创新,外来种质是我国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材料来源。本文简要分析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的美国优良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取得的成就及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我国引进的美国优良种质的特点及改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国务院8号文件以后,我国玉米育种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育种方向基本明确,商业育种的技术路线逐步落实,种质改良和创新开始走上正轨。最近,我们分别同国内外十几位专家教授座谈,认为有必要提醒企业负责人反思一些带有方向性的育种技术和实践问题。一、种质研究现状最近十几年,我国通过多渠道引进热带、亚热带和欧美玉米种质,可利用的种质相当丰富,水平  相似文献   

18.
陆地棉野生种系在育种工作中的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和我国一样,生产上栽培的棉花主要是陆地棉。从育种上来说,种质窄在美国也是面临的一大问题。丰富的种质资源是棉花育种的基础,所以现在美国十分重视搜集和研究新的棉花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浅谈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改良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阶段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种质改良和创新措施:利用我国地方品种进行种质改良;利用温带种质,尤其是美国先锋公司的杂交种进行改良;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进行改良;利用轮回选择等进行群体改良.  相似文献   

20.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20年来的优质玉米育种工作,介绍立题时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着重在扩大种质资源,选育新的自交系。广泛利用外来种质,特别是热带种质和优质蛋白种质,分次导入国内种质,从中连续选二环系。在选系的基础群体上,既利用现有的单交种,更主要的是根据选系目标,有意识的组配新的基础群体,从中选育目标自交系。组配杂交种时,一方面组配纯高赖氨酸的杂交种,也利用高赖氨酸的自交系与普通自交系组配优质的普通杂交种,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