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探究单颗粒液滴飞溅对泥沙颗粒起动的影响。试验共设计4种地表坡度(0,15°,25°,35°)及4种粒径的均匀沙(0.098~0.104,0.104~0.5,0.5~0.78,1~1.4 mm),选取当量直径为4.5 mm的液滴进行模拟试验,同时利用高吸水树脂材料泡发后的水球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颗粒直径和坡度的变化对颗粒起动的影响较为显著,飞溅子液滴对液滴溅蚀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大,颗粒的起动逐渐由液滴冲击和子液滴飞溅裹挟共同作用转变为液滴冲击动能传递为主,飞溅携带为辅。当颗粒直径相同时,坡度的增大导致飞溅沙粒不再均衡,斜坡下方的颗粒飞溅量和位移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坡度越大,下方颗粒溅蚀深度与上方的差距也越大,导致上方颗粒失去支撑,整体失稳垮塌,发生微小滑坡。同种粒径时,树脂水球溅蚀坑的宽深比明显小于相同直径的液滴溅蚀坑,液滴溅蚀量远大于树脂水球直接撞击作用下起动的颗粒量,子液滴的拖曳对颗粒起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单909     
《农业信息探索》2013,(11):34-34
审定编号:品种名称:选育单位:品种来源:国审玉2011011中单909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郑58xHD568  相似文献   

3.
浚单29     
《农业信息探索》2013,(11):34-35
审定编号:品种名称:选育单位:品种来源:国审玉2011012浚单29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浚313x浚66  相似文献   

4.
Several newly developed capacitance sensors have simplified real-time determination of soil water content.Previous work has shown that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can affect these sensors,but relatively little has been done to correct these effects.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edia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the apparent water content measured with a single capacitance sensor (SCS),and to mitigate this effect using a temperature dependent scaled voltage technique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A column study was conducted containing two media:pure deionized water and quartz sand under varying water contents (0.05 to 0.30 cm3 cm-3) and salinity (0 to 80 mmol L-1).Media temperature was varied between 5 and 45℃ using an incubator.The SCS probes and thermocouples were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the columns and were logged at an interval of 1 minute.There was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nsor reading and temperature of deionized water with a rate of -0.779 mV ℃-1.Rates of SCS apparent output were 0.454 and 0.535 mV ℃-1 for air in heating and cooling cycles,respectively.A similar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was observed in sand at different water contents.The SCS probe was less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as salinity and water content increased.Using a temperature-corrected voltage calibration model,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was reduced by 98%.An analytical model for salinity correction was able to minimize the error as low as ± 2% over the salinity level tested.  相似文献   

5.
龚松贵  王兴祥  张桃林 《土壤学报》2009,46(6):1089-1095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酒石酸)对红壤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有机酸(<1μmol g-1)对磷酸单酯酶活性有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柠檬酸≈草酸>苹果酸>酒石酸;而高浓度有机酸(>5μmol g-1)则为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柠檬酸>草酸>苹果酸>酒石酸。当体系pH趋向酶促反应最佳pH时,磷酸单酯酶活性增强;反之,当体系pH远离酶促反应最佳pH时,磷酸单酯酶活性减弱。有机酸根一方面通过羧基的辅助作用提高磷酸单酯酶活性;另一方面通过释放土壤A l3+、Fe3+等金属离子,对土壤磷酸单酯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玉米鲁原单22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玉米鲁原单 2 2号是通过辐照诱变选育而成的新杂交种 ,研究了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该品种光合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 :单株叶面积 (LA)、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 ;而叶面积指数 (LAI)、群体叶面积持续期 (LAD)则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获得最高产量种植密度为 6 5 6株 m2 ,适宜种植密度条件下抽丝期叶片的光合速率为 31 2 4 μmolCO2 ·m-2 ·s-1,叶绿素含量为 5 1 8mg·dm-2 ,最大叶面积指数为 4 72。  相似文献   

7.
土壤粒径分布单重分形与孔隙单重分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颗粒大小的分布是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水、气、热传导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鉴于土壤颗粒分形在分析和描述岩土介质多孔结构的优势,本文通过对5种不同质地的土样进行颗粒分析与水分特征曲线的测试。结果表明:土壤结构定量化表征的方法就是确定土壤结构的分形维数,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可以通过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体现土壤粒径分布的情况,分形维数越大,颗粒粒径越小,细粒含量越高,质地越发呈现不均匀性;且可利用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估算土壤孔隙分形维数。为建立土壤粒径分布模型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为推进土壤结构的研究进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当前普遍栽种的两个番茄品种中杂9号和中杂106号为指示植物,研究了当地施用较典型的杀虫剂吡虫啉和杀菌剂多菌灵单施及同时施用对番茄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在0~0.07 mg.L-1范围内、多菌灵在0~0.4 mg.L-1范围内,无论单施或同时施用对两个番茄品种的植株鲜重和叶绿素含量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吡虫啉超过0.14 mg.L-1、多菌灵超过0.8 mg.L-1,随着单施或同时施用浓度的提高,对两个番茄品种的植株鲜重和叶绿素含量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且中杂9号番茄对吡虫啉和多菌灵的耐受性高于中杂106号番茄。如中杂106号番茄B2.8D1.6处理的植株鲜重仅为B0.035D0.2处理的20%,B2.8D1.6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仅为对照处理的8%。两种番茄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随吡虫啉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多菌灵在试验处理浓度范围对其影响不显著。吡虫啉和多菌灵单施或同时施用均显著提高了中杂9号番茄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而中杂106号番茄由于本身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农药的施用对其酶活性影响并不显著。两种番茄的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比较高,施用农药对二者影响相对较小。单施B2.8、单施D1.6以及同时施用B2.8D1.6后中杂106号番茄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分别是对照处理的2.4、2.4倍和2.6倍。  相似文献   

9.
选用矮败型细胞质(DA-CMS)的不育系协青早A(XqA)对8个携带供体恢复基因Rf3,14个携带供体恢复基因Rf4的水稻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和华粳籼74(HJX74,Rf3Rf3/Rf4Rf4)的恢复力进行测交鉴定,并利用恢复力最强的SSSL S18与XqA组配,采用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BC3F2群体,筛选鉴定出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的BC3F2单株,观察这些植株的花粉和小穗育性,并利用213个多态性SSR标记对这些单株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研究恢复基因Rf3和Rf4对于DA-CMS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同一细胞核背景下,22个SSSLs和HJX74对于XqA的恢复力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携带恢复基因Rf3的SSSLs恢复力均低于携带恢复基因Rf4的SSSLs,并且低于对照品种HJX74;携带Rf3的SSSL S1和SSSL S2对于XqA的花粉(小穗)育性分别为14.1%(61.7%)和15.7%(62.5%),表现出较弱的恢复力;携带Rf4的SSSL S16-SSSL S22对于XqA的花粉和小穗育性均高于87%和95%,其中SSSL S18的表现出最强的恢复力(花粉育性89.2%,小穗育性96.4%).在构建的BC3F2群体中,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单株的遗传背景片段数平均为1.0,对应于恢复基因Rf3和Rf4座位的代换片段平均长度分别为18.3 cM和12.8 cM.这4种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大小为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f4f4,即恢复基因f4的恢复力大于Rf3的恢复力,而且这两个基因表现出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0.
氮硫单施及配施对大蒜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研究了氮硫肥对大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河南省潮土区大蒜施硫以60kg/hm^2为宜;施肥基施的综合效应优于追施和底施加追施处理,大蒜施用氮肥,一般蒜头增产16.4%~30.2%,蒜苔增产8.3%~28.4%,大蒜经济合理施肥量范围为193.2~328.65kg/hm^2,此时大蒜产量在17740.2kg/hm^2以上,氮硫配施比对照平均增产38.7%,呈显著的正交互作用,3个试验点的  相似文献   

11.
单流道泵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介绍单流道泵的结构及其性能特点,对单流道叶轮的结构进行剖析,分析其无堵塞性优良的原因,提出一个用静平衡原理进行质量力动平衡的方法,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确定叶轮几何参数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2.
低温对单、双瓣茉莉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低温对单、双瓣茉莉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和K 、Ca2 、Mg2 、可溶性糖外渗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双瓣茉莉品种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和K 、Mg2 、Ca2 、可溶性糖外渗量均随处理温度的下降而增加,同一处理温度下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单、双瓣茉莉品种细胞膜相对透性逐渐增大。认为单瓣茉莉属不耐寒植物,而双瓣茉莉属低度耐寒植物。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以花生大粒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研究高(S1:27万穴·hm~(-2))、中(S2:22.5万穴·hm~(-2))低(S3:18万穴·hm~(-2))3种密度单粒精播与传统双粒穴播(CK:13.5万穴·hm~(-2))之间花生氮、磷、钾的累积吸收、分配特性及产量的差异,探讨适宜的单粒精播密度及其高产的养分生理基础。结果表明,与CK相比,S1和S2均不同程度提高花生单株及群体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但S1的单株提高幅度小于S2,且在饱果期单株吸收能力迅速下降,群体养分累积吸收量与CK相比无显著变化;S2在整个生育期内都具有较高的单株及群体养分累积吸收量,生育后期效果尤为显著;S3虽然具有较高的单株氮、磷、钾累积吸收量,但群体累积吸收量较低。从养分分配特性看,S2和S3的荚果氮、磷、钾分配系数均显著高于CK,S1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从荚果产量看,S2产量最高,增产8.1%,其次为S1,增产2.5%,S3产量略有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S2产量显著提高的原因是合理的种植方式及密度改善了花生农艺性状,提高了单株生产力及经济系数。S1由于群体密度较大,单株生产力提高不明显,经济系数较低,所以产量无显著提高。S3虽然单株生产力较高,但群体数量不足,没有达到增产效果。高产田条件下,大粒花生单粒精播密度为22.5万穴·hm~(-2)较为适宜,有利于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提高花生养分吸收及营养物质向荚果的分配转移,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4.
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对双乳山水库水体中的DO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动态监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从溶解氧(DO)角度看,监测期内水库的水质主要为二类水;水质4 m水深处优于2 m水深处,2m水深处优于表面水体。统计分析表明,同一监测区不同水深处水质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而不同监测区域同一水深处水质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土壤质地对单膜孔肥液入渗水分及氮素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求特定条件下的水肥运移规律,该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土壤质地对单膜孔肥液入渗水分运移及 NO-3 -N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土壤质地的单膜孔肥液入渗累积入渗量均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水平湿润距离和垂直湿润距离随时间的变化均符合幂函数方程;质地对土壤含水率的分布和再分布的影响均较大;供水结束时,不同土壤质地的NO-3 -N含量在湿润土体表层10 cm范围内的高含水率段分布均比较均匀,且NO-3 -N含量相差较小;NO-3 -N本底值对湿润体表层10 cm范围内NO-3 -N含量分布和再分布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气源及活性剂对曝气滴灌带水气单双向传输均匀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曝气滴灌过程中水、氧、气传输均匀性是评价曝气灌溉质量的重要指标。活性剂的添加和传输方式的优选对曝气滴灌传输过程中微气泡的存在和溶解氧的保持有重要意义。为提高水气耦合物在滴灌过程中传输的距离和均匀性,该文采用Mazzei 1078文丘里空气射流器进行曝气增氧,以空气和氧气为供试气源,研究活性剂BS1000浓度(0、1、2和4 mg/L)和传输方式(单向和双向)对曝气滴灌下水、氧、气传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导致单向传输下流量均匀性略有下降,但可显著提高灌溉水中溶解氧和掺气比例;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掺气比例显著增加(P0.05);活性剂的添加促进了氧气曝气下溶解氧的增加;溶氧均匀性和流量均匀性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无显著性变化,但单向传输下4 mg/L BS1000的出气均匀性较未添加活性剂显著降低;双向传输的流量均匀性、溶氧均匀性和出气均匀性分别在95%、96%和67%以上,较单向传输分别平均提高14.00%、4.05%和30.64%(P0.05),是曝气滴灌长程管道传输推荐的布置方式。研究结果为曝气滴灌过程中灌溉技术参数优化和管道的科学布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单履带微型耕作机作业稳定性的受力分析和履带的磨损分析,探讨了该机存在的问题及其开发、应用和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单雨滴击溅规律及其对溅蚀土粒的分选作用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首先论述了击溅的物理基础 ,然后通过不同直径雨滴对黄 土善土的击溅实验 ,研究了不同雨滴动能、坡度、土壤含水量、土壤颗粒粒径对土壤起溅时间及溅蚀量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了单雨滴击溅对溅蚀土粒的分选规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迈舒平、亮盾、适麦丹和多菌灵4种药剂包衣甘蔗单芽茎处理,以浸清水为空白对照、多菌灵为药剂对照,进行防治甘蔗凤梨病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均具有防治凤梨病,促进甘蔗萌芽出苗的效果。其中以迈舒平100倍液处理效果最好,甘蔗萌芽率与空白对照差异极显著,与50%多菌灵1000倍液处理差异显著;亮盾50倍液、适麦丹100倍液处理与多菌灵1000倍液处理效果相当,萌芽率差异不显著;6.25%亮盾50倍液处理的甘蔗萌芽率显著高于100倍液处理和空白对照;4种药剂包衣甘蔗单芽茎处理,对甘蔗分蘖影响不大,分蘖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坡度对3种单环法测量坡地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坡地土壤饱和导水率(Ks)的田间测量方法,利用基于水平地面发展而来的单环双水头法、单环单水头法和单环BEST法测量3种类型土壤(风沙土、黄绵土和塿土)的Ks,分析坡度(0°、5°、10°、15°、20°)对3种测量方法所测定Ks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定的不同类型土壤Ks大小顺序一致,但是单环BEST法显著高于单环双水头法与单环单水头法(P0.05);单环双水头法测得Ks值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单环BEST法测量结果与之相反,随着土壤质地由粗变细,坡度的影响程度(回归线斜率)有降低趋势;单环单水头法(10 cm)测量Ks值与单环双水头法完全一致,在土壤水力学参数确定后,可替代单环双水头法。当坡度10°时,3种方法测量的Ks与无坡度Ks无显著差异,当坡度10°时,差异显著(P0.05)。因此,坡度显著影响3种测量方法测算的Ks值,单环BEST法不适合测量坡地Ks,当坡度10°时,单环双水头法与单环单水头法(10 cm)可测量计算3种类型土壤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