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地理生境对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形态变异的影响,为今后研究罗非鱼种群入侵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西玉林、南宁、钦州、贵港、防城港和北海6个主要养殖区域采集一龄左右的雄性逃逸尼罗罗非鱼自然群体,以形态测量、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形态特征和多变量形态度量分析.[结果]在尼罗罗非鱼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吻长和体质量方面,均以玉林地区的最高、钦州地区的最低,且两地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74.31%、9.23%和6.21%,累积贡献率达89.75%,能较好地概括不同养殖区域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的生长特征.判别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全长、体厚、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和体质量等7项体表性状建立的判别函数能有效区分不同养殖区域的尼罗罗非鱼,其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6.11%.经聚类分析发现,钦州地区的尼罗罗非鱼与其他地区的相似性最低,变异程度最大,单独聚为一支.不同养殖区域尼罗罗非鱼样本体质量与全长、体长、体高、体厚、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间的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与全长、体长和体高的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9375、0.9359和0.8327,而与眼径的相关性最低(0.5947).[结论]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是辨别逃逸罗非鱼来源的可行手段,而分析逃逸尼罗罗非鱼的全长、体长和体质量有助于了解其生存状态,并为控制其入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来源中华乌塘鳢群体是否存在形态差异,为辨别中华乌塘鳢产品来源提供快速便捷的形态学判别方法,也为创建中华乌塘鳢红树林生态养殖品牌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测量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6个可量性状和20个外形框架结构数据,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多元分析.[结果]除头长/体长外,其他各项可量性状比值在各中华乌塘鳢群体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对第一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9(第二背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3(第二背鳍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14(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L17(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尾柄长/体长和尾柄高/尾柄长等尾端特征值,对第二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体高/体长、L2(第一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L5(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6(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7(第一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和L8(第二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等躯干特征值,对第三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11(臀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2(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末端的距离)、L16(臀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和L18(臀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等体后端特征值.野生、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中华乌塘鳢群体可通过判别函数进行有效区分,其综合判别正确率为93.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生态养殖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池塘养殖群体相聚,即中华乌塘鳢生态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较相近.[结论]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形态学多元分析可有效辨别.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的形态与野生群体更相近,食物保障和食物组成、环境理化条件等可能是引起中华乌塘鳢各群体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泥鳅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净体质量的相互关系,为泥鳅的苗种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20尾放养于池塘生境的12月龄泥鳅同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逐一测量其体质量(BW)、净体质量(NW)、全长(X1)、体长(X2)、肛长(X3)、肛后长(X4)、肛围(X5)、肛部体高(X6)、肛部体宽(X7)、头长(X8)、头高(X9)、头宽(X10)、眼间距(X11)、鼻间距(X12)、躯干长(X13)、体高(X14)、体宽(X15)、尾柄长(X16)、尾柄高(X17)、背鳍周长(X18)、背鳍部体高(X19)、吻长(X20)和背前区长(X21)共23项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泥鳅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净体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各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和净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经通径分析发现,被保留的形态性状为全长(X1)、背鳍部体高(X19)和吻长(X20)3项,其对体质量、净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总和分别为0.863和0.866,其中以背鳍部体高(X19)对体质量和净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490和0.487,全长(X1)对体质量和净体质量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361和0.357;被保留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和净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BW=0.103X+0.745X9+0.279X20-10.092和NW=0.104X1+0.783X19+0.269X200-17.115.[结论]背鳍部体高可作为泥鳅苗种选育的核心性状,而全长可作为泥鳅苗种选育的相对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4.
河川沙塘鳢的形态指标体系及雌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主要形态指标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对335尾河川沙塘鳢7项计量性状(包括全长、体长、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和头长)及7项标准化性状(包括丰满度、体长/头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体长/尾柄长、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进行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并建立了雌雄判别方程式。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的主要形态指标可分为整体框架结构指标、肥瘦程度指标、躯干及尾部指标和头部指标4个方面。散布图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在体厚形态上存在差异,同判别分析结果一致。通过逐步判别法从335尾河川沙塘鳢的体长、体质量连同7项标准化性状中筛选出体长、体质量、体长/体厚、体长/头长4个性状,建立性别判别方程,并将收集样品数据代入方程重新鉴定,其准确率为71.0%。经t检验显示,雌雄个体在体长、体质量和体长/体厚的差异极显著,在体长/头长的差异显著,雄性相较于雌性体型较宽、较丰满。上述差异性状及雌雄判别方程式可为河川沙塘鳢性别的鉴定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四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4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的7项比例形态性状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地为菲律宾的群体C和群体D的形态最接近,与埃及群体B、泰国群体A趋异程度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27.838%,主成分2为18.773%,主成分3为14.917%,累计贡献率为61.529%。采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建立了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50.0%~80.0%,判别准确率P2为61.5%~78.6%,综合判别率达66.7%。3种多元分析结果说明,4个尼罗罗非鱼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集中表现在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和尾柄高这5个形态性状上。分析结果显示4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唇(鱼骨)的选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测量了31尾2龄唇(鱼骨)的全长(X1)、体长(X2)、体高(X3)、头长(X4)、吻长(X5)、眼径(X6)、眼后头长(X7)、尾柄长(X8)、尾柄高(X9)、头高(X10)和体质量(Y)等11个形态学指标.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影响2龄唇(鱼骨)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并建立了估计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全长(X1)和体长(X2)是影响体质量(Y)的主要形态性状,其通径系数分别为-0.432 9和1.322 1,体长(X2)与体质量(Y)的相关系数最大(0.859 7);建立了体质量(Y)与全长(X1)和体长(X2)关系的回归方程:Y=-24.866 9-1.394 5X1+5.608 1X2.[结论]该回归方程可用于唇(鱼骨)的种苗选育.  相似文献   

7.
采用主成分分析与方差分析以及判别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比较研究采用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技术选育出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与引种自缅甸及孟加拉群体的体质量、体长、头胸甲长、尾扇长、体高等11个性状数据及它们之间的比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全长、头胸甲长、体宽和体高为主要变量。雄虾第一主成分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雌虾无显著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体雄虾的体质量/体长差异极显著,雌虾的体质量/体长、体高/体长和尾扇长/体长差异极显著,头胸甲长/体长差异显著。建立了3个罗氏沼虾群体判别函数,雄虾综合判别准确率为54.6%,而雌虾综合判别准确率为71.2%。"南太湖2号"体质量和体长分布集中,雄虾更加明显。整体上"南太湖2号"规格较大且整齐,雌虾具有较大的头胸甲,较高的体高和较小的尾扇,这可能表示着该群体潜在的繁育优势,与弱化的运动能力。定向选育是"南太湖2号"规格较大且整齐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影响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为其人工选育提供重要的技术参数.[方法]随机选取45、65和110日龄3个不同生长阶段的池塘养殖的卵形鲳鲹群体,共383尾,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其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头高、吻长、眼径、眼后头长、尾柄长和尾柄高等10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以此评价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不同生长阶段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灰色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45日龄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709~0.854,关联度排序为:体长>全长>体高>头长>眼后头长>尾柄高>头高>眼径>尾柄长>吻长;65日龄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788~0.904,关联度排序为:体长>全长>体高>头高>头长>尾柄高>尾柄长>眼后头长>吻长>眼径;110日龄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674~0.826,关联度排序为:体长>体高>全长>头长>眼后头长>尾柄高>头高>眼径>吻长>尾柄长.各生长阶段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且相关性最高的前3个形态性状均为体长、全长和体高.[结论]在不同生长阶段卵形鲳鲹的各形态性状中,以体长与体质量的关联度最高,全长和体高次之,因此生产中宜将体长和体高作为间接选育卵形鲳鲹体质量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9.
金钱鱼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2011-2013年采集的178尾金钱鱼形态学性状的测定,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建立了金钱鱼雌雄判别方程。对11项标准化比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均得出,金钱鱼雌雄个体差异主要集中在头部特征和形体特征等方面。利用逐步判别法从11个标准化比例性状中筛选出吻长/头长、眼间距/头长、体宽/体长、体高/体长、头高/体长5个性状,建立性别判别方程,并将采集样品数据代入方程重新鉴定,其准确率为85.96%。经t检验,除体宽/体长和眼间距/头长外,其他3个标准化性状在金钱鱼两性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雌性个体相比于雄性具有体形较高、头较大且吻较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鲤鱼家系F1代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方法]对鲤鱼家系F1代全长(X1)、体长(X2)、体高(X3)、体宽(X4)和体重(Y)进行测定,运用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对其主要性状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进行评估,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定量分析鲤鱼家系F1代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鲤鱼家系F1代全长和体高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长对体重的直接效应最大,其通径系数为0.756,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体高对体重的影响主要是间接效应,其通径系数为0.201.保留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R2为0.891,说明所保留形态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以体重为依变量(Y),以全长(X1)和体高(X3)为自变量,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Y=-820.966+ 30.580X1+ 36.505X3.[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杂交鲤鱼的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以全长作为首选指标能有效增加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