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鉴别性培养基TCBS琼脂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中弧菌的消长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主要存在非O1群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梅氏弧菌、溶藻弧菌和普通变形杆菌等病原细菌;与传统换水养殖模式相比,循环水养殖系统对非O1群霍乱弧菌、溶藻弧菌和普通变形杆菌控制效果更好,对副溶血性弧菌和梅氏弧菌控制效果相当;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循环水养殖系统弧菌和普通变形杆菌的数量均低于对虾发病的阈值(104 CFU/mL);循环水养殖模式和传统换水养殖模式的水体pH值均在7~10范围内波动,但仅发现非O1群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消长与pH值波动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抽水泵、过滤棉、毛刷、牡蛎壳、水葫芦等组成的全封闭循环水处理系统开展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的水体因子分析。养殖初始虾池经暴晒,用水经曝气、消毒、培水等处理。试验期间,按4~5 d间隔,以水处理系统循环处理养殖水24 h,以去除氨氮、亚硝基氮、有机物、悬浮物与细菌等。养殖过程中,视水质监测结果增加循环次数,并辅以利生菌调节循环水质。在112d全程养殖中全封闭式水处理系统有效控制养殖水质指标在虾生长合适范围内,试验池各指标稳定在院浑浊度1.6 NTU,pH 8.1、NH3-N 0.018 mg/L,NO2-N 0.045 mg/L 以下。同时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收获虾平均体重10.96 g,单位水体产量3.87 kg/m3。据试验结果与凡纳滨对虾养殖特点,提出了凡纳宾对虾全封闭式循环养殖模式可作为潜在的替代传统换水模式养殖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3.
利用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并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密度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下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水质情况的影响。实验选择同一批标粗到一定规格的健康凡纳滨对虾[体长(4.80±0.25) cm,体质量(0.98±0.16)g],分成5个密度梯度组放养到养殖池中,进行为期45 d的养殖。结果表明:80~610尾/m~3范围内,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氮可以控制在警戒浓度(0.2 mg/L)附近波动,为凡纳滨对虾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养殖存活率,另外该系统下适当的排污可以避免高密度养殖下硝酸盐氮积累太快;80~610尾/m~3时存活率随密度升高而下降,但产量随密度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严峰  邱勇  陈焕智  骆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30-17631
[目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方法]利用生物防病原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凡纳滨对虾中混养点带石斑鱼密度为3000 尾/hm2左右时,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均达到最高,比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提高11.49%,平均产量提高3149.O kg/hm2.[结论]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能起到减少病害发生和降低养殖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纳豆菌抗菌脂肽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的影响和抑制对虾养殖源头弧菌数 的作用效果,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A0对照组)、50(A1组)、100(A2组)、200 mg/kg(A3组)NT-6 抗菌脂肽,投喂平均体 重为4.10(依0.10)g 的凡纳滨对虾3 周,测量和计算对虾的生长和形态指标以及染弧菌试验前后各试验组和对照组 水体和虾体中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数,染菌后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虾的死亡情况并计算对虾的存活率。结果表 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NT-6 抗菌脂肽可显著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抑制水体和虾体中弧菌的生长,其中A2 组(100 mg/kg)的促生长和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龙丽娜  陆诗敏  刘晃 《农学学报》2022,12(11):50-54
为探讨生物絮团养殖系统在低盐度条件下对凡纳滨对虾生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为养殖对象,在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设置5‰(S5组)、10‰(S10组)和15‰(S15组)3个不同的低盐度组,进行为期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组间的水质指标没有明显区别(P>0.05),均在适合对虾养殖的范围内。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肌肉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在各组间没有明显区别(P>0.05),但S10组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S5组和S15组(P<0.05)。在S5组的盐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肠道的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S15组的盐度条件下对虾的血清抗氧化水平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凡纳滨对虾在低盐度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的生长不受显著影响,但抗氧化水平和消化酶活会受到显著影响。本研究可为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系统的盐度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3种微生态制剂不同的组合方案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微生态制剂,确定3因素添加量的最优组合:LK(干酪乳杆菌)10~7 CFU/mL、NJ(侧孢芽孢杆菌)10~6 CFU/mL、JXCB-2(地衣芽孢杆菌)10~7 CFU/mL。通过向养殖水体定期泼洒不同组合方案的微生态制剂,确定了3种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最优组合为:LK(干酪乳杆菌)10~7 CFU/mL、NJ(侧孢芽孢杆菌)10~7 CFU/mL、JXCB-2(地衣芽孢杆菌)10~6 CFU/mL。将最优组合微生态制剂全池定期泼洒与普通对虾养殖池的水体水质及对虾养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水体水质COD平均降解率为8%,氨氮平均降解率24.4%,亚硝酸盐氮平均降解率31.1%,总氮平均降解率30.1%,总磷平均降解率9.8%,养殖收益较对照组提高了18.7%。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为生物絮团技术在鲫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生物絮团组和对照组,生物絮团组通过添加葡萄糖控制碳氮比(C/N)为20:1,对照组仅投喂配合饲料.试验周期60 d,期间每隔6d测定一次水质指标(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试验结束后测定彭泽鲫的生长指标.[结果]生物絮团组彭泽鲫的终末均重、个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蛋白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饵料系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养殖水质方面,从整个养殖周期来看,生物絮团组的氨氮浓度相对较稳定,维持在1.00 mg/L左右;亚硝酸盐氮浓度变化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硝酸盐氮浓度也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10.00 mg/L以下.[结论]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彭泽鲫养殖中可有效改善水质,并可促进彭泽鲫生长和提高饵料利用效率,实现饵料蛋白的二次利用.  相似文献   

9.
混养鲮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适宜的养殖模式,跟踪调查了2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前期单养对虾,后期混养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测定了混养前、后养殖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群落组成,水质指标以及凡纳滨对虾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混养后,养殖水体总氮、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混养前(P0.05),磷酸盐含量显著高于混养前(P0.05),混养模式对虾养殖产量提高;经鉴定,混养前浮游植物共6门46种,混养后共6门44种,混养前、后对虾池塘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67.32×10~6个/L和7.84 mg/L、53.69×106个/L和4.24mg/L,混养后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均降低;浮游动物混养前共4门23种,混养后共4门17种,混养前、后对虾池塘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3 014.6 ind./L和3.981 mg/L、1 201.65 ind./L和0.968 mg/L,混养后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密度均降低;混养后,浮游植物多样性提高,浮游动物多样性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与单养模式相比,混养模式能降低养殖水体总氮、氨氮等含量,减少浮游生物数量,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同时降低浮游动物多样性,促进养殖水体藻相稳定,有利于提高对虾产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水温28.0℃时,在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与体长及溶氧水平的关系,测定了6种体长(2.02~8.67 cm)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结果表明:淡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瞬时耗氧速率具有与河口水虾养殖的特点.其瞬时耗氧速率(V,mg/g·h)随时间(t,h)的延长与水体溶氧量(DO,mg/L)的降低而降低,呼吸类犁属于顺应型;V随虾体长(L,cm)增长而降低,耗氧量却与体长呈正相关.当体长L=6.31 cm时,淡水和河口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具有相同的瞬时耗氧速率.体长L<6.31 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大于河口水养殖.L>6.31 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小于河水养殖;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窒息点随个体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