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探讨加工番茄植株的化感潜力,采用蛭石培养试验研究了加工番茄植株水浸提液对白菜、萝卜、棉花和小麦幼苗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番茄植株水浸提液对白菜、萝卜、棉花和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及幼苗叶片酶活性均存在不同程度化感作用。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化感作用不断加强,且表现出一定的质量浓度效应,果实水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01g·mL-1时,对白菜幼苗根长有促进作用,质量浓度为0.08g·mL-1时,对其根长表现为抑制作用;不同器官的水浸提液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也存在差异,其作用强度大部分表现为果实叶片茎根,当质量浓度为0.08g·mL-1时,果实浸提液对棉花幼苗鲜质量的抑制作用与根、茎和叶相比分别增加19.7%、23.4%和15.1%,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受体对不同质量浓度浸提液的化感效应不同,对棉花和小麦幼苗鲜质量的抑制作用在质量浓度为0.02g·mL-1时就达显著水平,而对萝卜和白菜幼苗鲜质量的抑制作用在质量浓度为0.04g·mL-1时开始表现显著。可见,棉花和小麦对加工番茄水浸提液的敏感度高于白菜和萝卜,说明加工番茄各器官浸提液对小麦和棉花的化感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
蓝桉枝叶不同温度水提液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5、15、25、35℃蓝桉枝叶水提液对萝卜种子进行处理,观察蓝桉水提液对萝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水提液(0.067g.mL-1)对萝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幼苗鲜重、干重起抑制作用,随着浓度降低抑制作用减小,甚至表现为促进作用;就温度而言,中高浓度(≥0.022g.mL-1)下水提液的化感抑制作用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多重比较显示不同温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随浓度降低不同温度水提液间的化感作用差异变小,在低浓度(0.007g.mL-1)时则无显著差异。在自然条件下,气温升高可使蓝桉降雨淋洗液的化感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3.
小麦、苜蓿秸秆浸提液对棉花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缓解新疆棉花长期连作障碍,小麦和苜蓿与棉花合理轮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小麦、苜蓿浸提液对棉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苜蓿秸秆水浸提液对棉花种子的萌发表现出一定的化感效应,低质量浓度(10g/L)的小麦浸提液可促进棉花幼苗生长,根系活力、超氧化物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化感指数分别为0.22、0.12、0.22,高质量浓度浸提液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苜蓿秸秆浸提液处理抑制了棉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且抑制效应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随小麦、苜蓿秸秆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升高棉花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分别由5.4、8.45μmol/g上升到10.16、13.06μmol/g,高质量浓度浸提液可破坏幼叶的生物膜系统,导致细胞内含物外泄,破坏抗氧化保护酶系统,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不断升高,加速植物的衰老。综合来看,苜蓿水浸提液对棉花的抑制作用大于小麦浸提液。  相似文献   

4.
以白三叶草鲜株和外来植物黄顶菊干株为材料,用蒸馏水做活性物质浸提,得到0.100g/ml、0.075g/ml、0.050g/ml三个不同浓度的地上部分的水浸提液,以蒸馏水作对照,用培养皿法对二者的化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黄顶菊水浸提液对白三叶草种子发芽率、根长、根茎比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抑制强度随浓度升高而升高;不同浓度的白三叶草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抑制了黄顶菊幼苗的根长、根茎比;0.1g/ml黄顶菊浸提液化感抑制作用最强,0.05g/ml、0.075g/ml白三叶草浸提液化感抑制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5.
以白术常见病害真菌白绢菌和白术种子为受试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了“菊 茎叶提取物及其根际土壤提取物对白绢菌菌丝生长及白术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院在测试的浓 度梯度范围内,“菊的茎叶水提液(0.5 g/mL)、茎叶醇提液(0.125 g/mL)、根际土壤醇提液(0.125 g/mL)、根际土壤水提液 (0.25 g/mL)均能显著抑制白绢病菌菌丝生长,且随着提取液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根据试验结果推断院“菊茎叶 水溶性提取物(0.5 g/mL)显示出对白术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而“菊茎叶醇提液对白术种子萌发和生长无明显影响。 “菊茎叶醇提物中的化感物质显示出对白绢菌的拮抗作用,且对白术种子萌发和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这为开发防 治白术土传病害的新型植物源杀菌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明确黄顶菊对其他植物的化感作用,利用黄顶菊茎叶的不同提取物对几种植物的生长影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顶菊茎叶水提物对玉米、小麦、棉花、大豆、花生、马唐和反枝苋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对棉花的化感效应最强,在其浓度为0.2 g/mL时,对根长和茎长的化感指数分别为-0.85和-0.88,而该水提物对水稻的生长则表现为促进作用。黄顶菊茎叶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丙酮和乙醇的提取物,对几种植物的化感效应要高于水提物,其中以丙酮提取物的化感效应最强。利用重结晶法从黄顶菊茎叶的丙酮提取物中得到了一个具有除草活性的物质,该物质的熔点为192.5℃~193.5℃,最大吸收波长为220 nm,初步判断该化合物是一种碱性有机物,该物质在浓度为1000,500,100,50 mg/L时,对马唐,反枝苋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分析火炬树不同器官水浸液对其他植物的化感效应有助于了解火炬树化感作用物质合成的部位.利用火炬树果穗、树皮和根不同浓度的水浸液对苏丹草和狗尾草2种植物的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火炬树果穗水浸液对苏丹草和狗尾草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化感效应指数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对狗尾草的抑制作用强于苏丹草;火炬树树皮水浸液在0.002 g/mL时对苏丹草有促进作用,其余浓度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树皮水浸液3个浓度对狗尾草均表现为抑制作用;火炬树根水浸液3个浓度对苏丹草都表现为促进作用,在0.002 g/mL时对狗尾草表现为促进作用,其余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火炬树化感效应表现抑制作用的强度是果穗>树皮>根.  相似文献   

8.
辣椒植株水浸液对蔬菜种子发芽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辣椒植株的化感作用,以萝卜、黄瓜、大白菜和番茄为受体,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辣椒全株、根、茎、叶水浸液的化感作用.测试结果用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I)评价,以RI的相加平均值(SI)评价供体对受体在发芽期的化感作用强度.结果表明,辣椒全株、根、茎、叶水浸液对受体蔬菜种子发芽的影响依供体部位、水浸液浓度和受体不同而有差异.当辣椒全株水浸液浓度为0.01 g/ml时,对大白菜和萝卜种子的发芽有促进作用,根的水浸液对萝卜种子发芽亦表现为促进作用;当辣椒全株、根、茎、叶的水浸液浓度等于或大于0.02 g/ml 时,对4种蔬菜种子发芽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综合而言,辣椒全株、根、茎、叶水浸液对不同受体蔬菜种子发芽的化感抑制程度不同,其化感作用强弱为叶>茎>全株>根.不同蔬菜种子发芽对辣椒植株各部位水浸液的化感敏感性也有差异,以番茄和大白菜的敏感性较强,萝卜和黄瓜较弱.  相似文献   

9.
利用生物检测法研究了不同采收时期紫茎泽兰的茎叶水浸液对不同品种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受体品种对紫茎泽兰化感效应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各品种敏感性(敏感指数M3)顺序为:云瑞1号(-0.086 5)白糯1号(-0.068 2)鲁三3号(-0.038 6)。紫茎泽兰水浸液化感效应大小与其浓度密切相关。12月份采收的紫茎泽兰,其茎叶水浸液对玉米的化感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而4月份采收的紫茎泽兰,其茎叶水浸液在低浓度(0.001 g/m L)时对各品种均有化感促进作用;中浓度(0.005 g/m L)时,对白糯1号、鲁三3号有促进作用,但对云瑞1号呈抑制作用;高浓度(0.025 g/m L)时,对所有供试玉米品种均表现为化感抑制效应,其中对鲁三3号的抑制作用最强。紫茎泽兰化感效应与其采收时期关系密切,4月份采收的紫茎泽兰,其茎叶水浸液表现出更强的化感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0.
邓骛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1984-11986
[目的]研究宜宾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对2种农作物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方法]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宜宾茶树根、茎、叶水浸提液对玉米(Zea mays L.)和蚕豆(Vicia faba Linn.)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结果]茶树的化感作用和受体植物种类、供体植物器官以及浸提液浓度有关。化感效应总趋势为玉米蚕豆,叶根茎。在实验设计的浸提液浓度范围内,0.100 g/ml的根、茎、叶浸提液对2种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最强。茶树根、茎、叶对玉米种子萌发均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对蚕豆而言,仅茶树茎对其种子的萌发表现为促进作用,而根、叶为化感抑制作用。对种子发芽速率的化感效应敏感指数远大于最终发芽率的敏感指数,表明茶树的化感作用主要是延迟(玉米和蚕豆)或缩短(蚕豆)种子萌发时间。[结论]茶园附近不宜种植玉米和蚕豆。  相似文献   

11.
以播娘蒿为受体,小麦和棉花为供体,采用人工培养箱种子发芽试验,研究小麦和棉花不同部位(根、茎和叶)的不同浓度水浸液对播娘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上下胚轴的生长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皿中随着小麦和棉花各部位水浸液浓度的上升,各处理的播娘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其中棉花茎和根水浸液处理对播娘蒿种子发芽率的抑制效应明显高于小麦茎和根,两种作物叶片的抑制效应没有差异(P >0.05).小麦和棉花根、茎、叶水浸液处理下,播娘蒿幼苗上下胚轴生长量和生物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两种作物各器官对播娘蒿幼苗生长量和生物量的抑制效应强弱顺序均为茎>根>叶.综合效应比较而言,小麦各器官中茎水浸液对播娘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综合效应大于50,值为67.541,而棉花根和茎水浸液对播娘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综合效应均大于50,值分别为60.579,82.891.小麦茎和棉花根、茎中均存在着播娘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抑制物,其中棉花的抑制效应明显高于小麦,对播娘蒿种子发芽抑制剂的研发具有一定价值,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小麦和棉花的轮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播娘蒿对小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新疆一枝蒿与黄花蒿粗提物抗棉铃虫与棉蚜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利用新疆一枝蒿研制新型无公害植物杀虫药剂奠定基础.[方法]采用97;乙醇对新疆一枝蒿(Artemisia rupestris)和黄花蒿(Artemisia annua)进行了总提,将所得粗提物对棉花重要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与棉蚜(Aphis gossypii)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同时还使用新疆一枝蒿粗提物对棉铃虫开展了室内、室外的驱避实验.[结果](1)新疆一枝蒿与黄花蒿粗提物对棉铃虫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515 7与4.781 1 mL/100g;(2)新疆一枝蒿与黄花蒿粗提物对棉蚜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956与2.047 4g/100mL;(3)新疆一枝蒿粗提物对棉铃虫室内室外趋避率分别为28.39;与80.68;.[结论]新疆一枝蒿粗提物对棉铃虫与棉蚜的毒杀作用较好并高于黄花蒿粗提物,且新疆一枝蒿粗提物对棉铃虫有驱避和生长抑制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示转Bt基因棉对后茬和与其间混套作物幼苗的影响,以常规棉和绿豆为受体作物,采用培养皿、水培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根系水浸液和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在所测试浓度范围内转Bt基因棉根系水浸液不会影响常规棉幼苗生长。在0.1 g.mL-1浓度下,对绿豆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表现降低苗鲜重,抑制根长,降低根鲜重。与转Bt基因棉共培养30 d的常规棉和绿豆地上部生长没有受到转Bt基因棉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但常规棉地下部根长显著增长,根系活力显著提高,根系SOD、POD活性以及MDA含量未发生改变;绿豆根长和根鲜重显著降低,根系活力显著降低,根系SOD和POD活力显著提高,但MDA含量的显著增加表明绿豆根系细胞膜受到了伤害。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小区和温室试验,研究了18.6%拌·福·乙悬浮种衣剂对棉蓟马的防效及在棉株体内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18.6%拌·福·乙悬浮种衣剂可以提高棉花出苗率,增幅为18~23个百分点,乙酰甲胺磷在棉苗体内的残留时间为32d左右,18.6%拌·福·乙悬浮种衣剂提前拌种对棉花出苗和对棉蓟马的防效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栾树花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对栾树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25,65℃回流90 min。同时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正交试验提取物对4种供试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棉花立枯病原菌的抑制率为100%;提取物2和6对4种供试病原菌的抑菌率都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昌吉棉区适宜的脱叶剂和机采模式,以中棉M02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一膜六行宽窄行机采模式M1(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66 cm)和一膜三行等行距机采模式M2(76 cm+76 cm+76 cm),5个脱叶剂处理:T1(脱吐隆+乙烯利)、T2(瑞娇+乙烯利)、T3(瑞脱龙+乙烯利)、T4(阔笑+乙烯利)、T5(赛得利+乙烯利),研究了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脱叶效果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脱叶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脱叶率和吐絮率,且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的脱叶效果一致;脱叶剂对同一机采模式下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对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M2机采模式下的脱叶率、吐絮率、平均单株铃数均显著高于M1机采模式,但产量却显著降低,说明供试品种在M2机采模式下虽然单铃重和单株铃数得到一定的增加,但是不能弥补因密度降低对产量的影响,这可能与棉花品种和脱叶剂的使用技术相关。因此,M2机采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机采棉品质,但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需充分考虑品种、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协同效应。综合考虑,T1、T2和T3更适宜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昌吉棉区适宜的脱叶剂和机采模式,以中棉M02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一膜六行宽窄行机采模式M1(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66 cm)和一膜三行等行距机采模式M2(76 cm+76 cm+76 cm),5个脱叶剂处理:T1(脱吐隆+乙烯利)、T2(瑞娇+乙烯利)、T3(瑞脱龙+乙烯利)、T4(阔笑+乙烯利)、T5(赛得利+乙烯利),研究了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脱叶效果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脱叶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脱叶率和吐絮率,且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的脱叶效果一致;脱叶剂对同一机采模式下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对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M2机采模式下的脱叶率、吐絮率、平均单株铃数均显著高于M1机采模式,但产量却显著降低,说明供试品种在M2机采模式下虽然单铃重和单株铃数得到一定的增加,但是不能弥补因密度降低对产量的影响,这可能与棉花品种和脱叶剂的使用技术相关。因此,M2机采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机采棉品质,但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需充分考虑品种、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协同效应。综合考虑,T1、T2和T3更适宜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中国2004—2013年棉花TFP的增长及其构成进行实证分析,阐释了棉花TFP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1中国棉花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际波动较大,2004—2013年中国棉花TF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7%,其中技术进步的年均增长率为3.1%,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3%;2技术进步是推进TFP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近年来棉花技术缺乏创新,对TFP的促进作用越来越乏力;3纯技术效率过低是技术效率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4中国棉花TFP的增长具有区域不平衡的特征。各棉花主产区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导致TFP的增长存在显著差异,新疆已经成为中国棉花TFP增长最高的棉区,改变了三大棉花区域齐头并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微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有效缓解灌溉水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微咸水灌溉将是极端干旱荒漠区今后农业灌溉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开展不同微咸水配比混灌处理,研究了微咸水灌溉对棉花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其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阳光充足时,当灌水定额分别为20mm、25mm、30mm时,咸淡1:1和2:1配比灌溉后的棉花日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均值满足20mm〉30mm〉25mm。在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水分与蒸腾速率,土壤水分与净光合速率相关关系模型。通过随机取值验算,2号试验地咸淡2:1处理后的蒸腾速率与土壤水分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其实测值与计算值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