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刊讯 为进一步加强养殖蛙类(牛蛙、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等)用药监管,不断加大对蛙类养殖中违规使用禁(停)用药、不遵守休药期规定和未建立真实完整生产记录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蛙类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决定组织开展蛙类养殖违法违规用药专项整治行动.3月18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开展蛙类养殖违法...  相似文献   

2.
对黑斑蛙肌肉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进行测定,旨在比较分析野生与养殖黑斑蛙肌肉的营养品质。试验结果表明,养殖黑斑蛙肌肉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高于野生黑斑蛙,水分含量则低于野生黑斑蛙,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 P >0.05);野生与养殖黑斑蛙肌肉除谷氨酸和酪氨酸外的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野生黑斑蛙肌肉的总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养殖黑斑蛙。根据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结果,野生和养殖黑斑蛙肌肉中赖氨酸含量相对较高,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70.25和72.42。野生黑斑蛙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黑斑蛙( P <0.05),而养殖黑斑蛙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野生黑斑蛙( P >0.05)。野生与养殖黑斑蛙肌肉14种矿物元素中,锌、铝和硒含量有显著差异( P <0.05),重金属元素(砷、镉、铅)含量均在限量范围以内。由此可知,养殖黑斑蛙营养组成价值接近于野生黑斑蛙。  相似文献   

3.
正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其肉质细嫩,味美可口,营养价值高,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近年来,黑斑蛙养殖风生水起,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养殖效益不断凸显,逐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科学养鱼》2021,(1):85-85
为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联合发布的将"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国林蛙(东北林蛙)、黑龙江林蛙等相关蛙类列入水生动物管理"的有关决定,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林蛙产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日前,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组织的"黑龙江省林蛙产业发展座谈会"在所本部召开。会议围绕林蛙产业发展形势与政策、黑龙江省林蛙产业现状、林蛙生态保护和健康养殖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正为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联合发布的将"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国林蛙(东北林蛙)、黑龙江林蛙等相关蛙类列入水生动物管理"的有关决定,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林蛙产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日前,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组织的"黑龙江省林蛙产业发展座谈会"在所本部召开。会议围绕林蛙产业发展形势与政策、黑龙江省林蛙产业现状、林蛙生态保护和健康养殖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6.
正黑斑蛙又名"青蛙"、田鸡,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类动物。养殖成功后的效益可观是近些年黑斑蛙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高利润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该品种养殖成本大、风险系数高、养殖门槛高,这对从业人员相应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科学的养殖方法,需要了解黑斑蛙的常见病害,做好前期预防工作,避免盲目养殖。  相似文献   

7.
正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俗称青蛙、田鸡,学名黑斑侧褶蛙,是我国重要的两栖经济动物之一。自从黑斑蛙人工养殖实现全程饲料投喂,养殖区域以最初的四川、湖南等少数几省为中心向全国各地快速扩张。2012-2017年,黑斑蛙养殖面积从300亩发展至近4万亩,亩产量也在逐年提高。然而,当下的黑斑蛙养殖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市场局部供过于  相似文献   

8.
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颇具争议的棘胸蛙养殖政策终于明朗。5月28日,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棘胸蛙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棘胸蛙养殖历史较长,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日趋成熟,本文系统介绍了棘胸蛙工厂化养殖技术。开展棘胸蛙增养殖,可把蛙类保护与当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有机结合,对棘胸蛙栖息地及分布区域的监测和保护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黑斑侧褶蛙为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也称黑斑蛙,是我国的"三有"保护动物,具有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胆固醇含量低的特点,一直以来都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但近年来受水源、水质、农药及人工捕捞等影响,野生黑斑侧褶蛙数量大量减少,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在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经营许可证条件下开展黑斑侧褶蛙的人工繁殖与营养驯化,促使黑斑侧褶蛙养殖业蓬勃发展,并成为一股热潮。然而,随着黑斑侧褶蛙集  相似文献   

10.
<正>黑斑蛙即黑斑侧褶蛙,隶属蛙科、侧褶蛙属,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栖动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受环境污染、捕杀的影响,黑斑蛙的数量急剧减少。我国许多地区有食用黑斑蛙习惯,市场需求大,黑斑蛙养殖逐渐兴起,已成为保护和利用黑斑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成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帮助农民创收的新项目(刘济丹等,2022;孔玄庆等,2020)。  相似文献   

11.
自疫情发生以来,受消费市场封禁影响,全国6,000万斤黑斑蛙全部压塘滞销,数万名蛙农反映销售及种蛙投放困境,生存遇困难。湖南一黑斑蛙养殖户:10,000斤黑斑蛙无路可销!现在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你看现在这么多青蛙,都这么大了。本来按正常都可以销售,都可以卖钱了,现在一个都销售不出去。  相似文献   

12.
<正>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俗称田鸡、青蛙,属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除海南、云南、台湾地区)。野生黑斑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稻田、水塘等水域为繁殖生存和捕食活动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黑斑蛙人工养殖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朝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19,(12)
为探明湖南怀化芷江某青蛙养殖场患病黑斑蛙(白内障)的致病原,对患病蛙进行解剖后利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对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并用细菌16SrRNA引物进行PCR基因扩增。同时,采用19种抗菌药物对分离细菌进行药敏试验。通过试验,对黑斑蛙养殖户进行指导性用药,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邹新群 《河北渔业》2003,(1):27-27,41
青蛙通常指的是黑斑蛙、金线蛙、虎纹蛙等蛙类,为我国最常见的蛙种。 人工养殖青蛙技术简单、繁殖系数高、经济收益大,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同时又能解决急需与生态两者之间的矛盾。现将青蛙的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陈莉莉  庞湛才 《当代水产》2020,(2):38-39,41
据最新了解,自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后,各省纷纷响应,四川省德阳市、自贡市、内江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多个市区、自治州禁止黑斑蛙、牛蛙交易;湖南益阳关停活蛙交易门店;广西南宁禁止牛蛙交易;广东省水产市场根据监管要求,将牛蛙、田鸡、甲鱼、乌龟、娃娃鱼等列为野生动物或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禁止交易。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为切实解决部分蛙类交叉管理问题,进一步明确保护管理主体,落实执法监管责任,加强蛙类资源保护,5月28日,农业农村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内容如下。明确管理责任,完善名录调整根据专家研究论证意见,对于目前存在交叉管理、养殖历史较长、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开展小面积稻田养殖黑斑蛙试验研究,实现每亩产黑斑蛙986.16千克、水稻454.13千克,纯收益12510.98元/亩,且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强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取得了水稻、水产“双水双绿、稻蛙双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因新冠肺炎疫情,龟鳖蛙等两栖动物是否属于野生动物、人工养殖的能否继续销售、食用,牵动着近两百万从业者的心。3月4日,农业农村部紧急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革除滥食野生动物决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中华鳖、乌龟  相似文献   

19.
陈新华 《中国水产》2016,(7):112-113
正近年来,安徽宁国市部分养殖户成功开展人工养殖繁育棘胸蛙,当地养殖户利用皖南山区有利的山溪自然资源条件,通过仿生态的方式发展棘胸蛙养殖,取得较好的成效。为此,本文从养殖条件、不同发育期的培育方法、病害防治、越冬管理等便面详述了棘胸蛙养殖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我国,人工繁育黑斑蛙等野生动物的经营利用有相关政策指导,而合法养殖黑斑蛙企业和合作社,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新型农副产品、为农村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