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该技术是在大、小春两季水稻、小麦 (油 )收获后 ,及时将秸秆覆盖还田 ,免耕抛栽水稻或撒播小麦 (油菜 )。介绍了该技术在前茬作物收割后 ,秸秆覆盖还田 ,抛栽水稻及撒播小麦或油菜的具体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短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为试验材料,连续4 a年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研究前茬小麦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增加后茬水稻产量,且水稻增产率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提高。连续实施秸秆还田3~4 a,土壤有机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但秸秆还田对土壤全氮含量的短期效应尚未显现。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秸秆还田开展年限的增加而提高。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且秸秆还田年限越长,效果越明显。由此可见,秸秆还田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秸秆还田对作物增产和耕地质量的提升效应随着实施年限的增加而越发突出。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机械化还田是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实践表明,早稻秸秆适合机械化全量还田利用,晚稻秸秆由于草量大、韧性强、腐解难,可以部分还田。1.大中型拖拉机稻草还田作业①使用半喂入收割机机械收割水稻、切碎稻草。要求收割后稻草切碎长度5~10厘米、留茬高度≤10厘米,切碎质量直接影响秸秆还田质量,为此切碎刀片要齐全、锋利。②匀草。收割作业时,收割机无抛撒装置或抛撒质量不高,可以人工匀草。③犁耕、秸秆还田作业。选用大中型拖拉机(55千瓦  相似文献   

4.
试验比较了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有机物料促腐剂对后茬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有机物料促腐剂,能显著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值得扩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可行性,2011年开展了水稻秸秆全量简易还田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后,小麦出苗早,苗数足,生长稳健,同时抑制杂草生长,减轻杂草为害。在技术环节上,应重点抓好小麦套种,在水稻收割后1~3d进行,播种时应注意田间土壤墒情和天气变化情况,对水稻切碎秸秆抛撒均匀,注意田角四周适当补种。  相似文献   

6.
为验证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秸秆半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两种方式对后茬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半量还田对水稻的增产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7.
摘要:以早稻 晚稻连作和早稻 大豆轮作体系为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设置0,33%,50%,100%和150%早稻秸秆还田量处理,测定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晚稻和大豆的产量、产量构成要素以及生物量指标,探讨不同早稻秸秆还田量对后茬作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耕作体系中,早稻秸秆还田均可增加后茬作物产量和生物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产量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型作物,已经在我国有着多年的栽培历史。最近几年,随着福建地区农业不断的优化和调整,该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在不断的提高,为当地的农民群众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结合福建省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就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水稻种植有一定的帮助。1机械秸秆还田技术前茬作物收获之时,启动秸秆切碎装置,自动将秸秆切碎,  相似文献   

9.
在晚稻上进行秸秆腐熟还田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腐熟还田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后茬作物N、P、K营养供应水平,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在试验条件下氮肥增产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检索文献获取秸秆腐熟还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信息并形成数据集,并对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均可培肥地力,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且明显增加后茬作物产量。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优势各异,水稻、玉米秸秆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优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小麦秸秆;油菜秸秆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没有明显优势。因此水稻和玉米秸秆采用腐熟还田更具推广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为给秸秆机械还田利用和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研究了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达6480.0kg/hm2,其次是浅耕秸秆不还田处理,浅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混埋还田处理产量最低,为5524.5 kg/hm2。方差分析结果说明,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大,且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省工节本,效益较其他处理明显提高。综合来看,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适宜方式为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秸秆的腐熟效果及对下茬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水稻秸秆原位还田的条件下,通过秸秆失重试验和田间调查,研究了两种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秸秆的腐熟效果及对后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增施"中鹰"牌土壤生物调节剂2 kg或"谷霖"牌有机物料腐熟剂2 kg均能加速水稻秸秆的腐解,降低秸秆拉力,增加秸秆失重率,并能促进稻茬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较秸秆还田不增施微生物菌剂的产量分别增加5.8%和4.9%。  相似文献   

13.
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后茬中稻生长产量及发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崇阳县原种场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后茬中稻生长产量及发育影响。水稻品种为广两优香66,试验田试验共设3个处理对照组(NPK,无秸秆还田),秸秆半量还田(处理A),秸秆全量还田(处理B),对比分析三组后茬中稻生长产量及发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供试肥料品种相同情况下,后茬水稻生长前期,秸秆还田量越大,分蘖起步越迟,叶面积指数、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及有效穗数越低,而后茬水稻生长中后期趋势相反,秸秆还田量越大,每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水稻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连续两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田间养分平衡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翻耕还是免耕,秸秆还田均能增加作物产量;翻耕还田处理效果显著高于免耕还田处理。秸秆还田能够缓解土壤养分耗竭状况。  相似文献   

15.
我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将前茬作物秸秆就地切碎肥料化是秸秆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由于不同种类秸秆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切碎时所需的刀轴转速也不尽相同,目前大部分还田机切碎刀轴转速单一且不可调节,导致部分种类秸秆的切碎合格率、抛撒均匀度达不到规定要求,针对这种情况,设计还田机刀轴变速机构,在简述变速机构结构原理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16.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基于1995—2019年公开发表文献中的1 162对研究数据,综合分析免耕和秸秆还田的农田生态及生产效应。结果表明,在全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范围内,仅考虑耕作影响,以翻耕为对照,免耕试验中,占比75.00%的试验研究表现出固碳速率提高,占比42.70%的试验研究表现出增产;仅考虑秸秆影响,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秸秆还田试验中占比88.23%的试验表现出固碳速率提高,占比79.80%的试验表现出增产。与传统方式相比,免耕与秸秆还田技术充分推广后,其固碳潜力可分别增至2.22×10~(10)和7.00×10~(10) kg/年,增幅分别为63.90%和7.00%;全国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分别增加-1.16%和3.72%。回归分析表明,免耕对作物产量和有机碳的影响分别与平均气温极显著相关,与土壤粘粒含量显著相关;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与试验年限显著相关,与土壤pH极显著相关,而对有机碳的影响则与粘粒含量和土壤pH显著相关。总体上,免耕和秸秆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但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免耕和秸秆还田相对传统耕作在区域Ⅰ、区域Ⅱ和区域Ⅳ等区域表现为固碳速率提高。未来应进一步挖掘免耕与秸秆还田的互作效应,进一步增强农田生态效益,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7.
小麦秸秆腐熟还田对后茬中稻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小麦收割后在壤土与黏土农田进行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补充农田土壤养分,后茬作物增产明显,应用腐熟剂实施秸秆腐熟还田有84~216元·hm-2的收益,在壤土农田上实施秸秆还田的增产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一年两地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对下茬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水平下,水稻秸秆低留茬还田量不超过200 kg/666.7 m2,能提高水稻产量;水稻秸秆高留茬还田量以300~450 kg/666.7 m2为宜,超过450 kg/666.7 m2会影响下茬水稻苗期生长,容易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19.
2004~2009年,在成都平原麦稻轮作区研究了不同周年耕作模式(周年翻耕无秸秆还田、小麦免耕稻草覆盖还田+水稻旋耕无秸秆还田、麦稻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麦稻周年垄作免耕秸秆全量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小麦产量差异较小,水稻产量差异较大;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年际间水稻产量较其他模式稳定。麦稻关键生育阶段0~30 cm土层速效养分含量模式间差异较小;免旋结合稻草覆盖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模式20 cm处紧实度降低,渗水速率增大,保水性能下降。研究结果说明,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供给能力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导致水分下渗差异是水稻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似乎更利于麦稻轮作田生产能力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试验通过全膜双垄沟播覆盖种植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研究对其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后的土壤容重增大。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影响,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就玉米产量变化而言,表现为全膜覆膜+整株秸秆还田>全膜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露地种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种植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结合秸秆还田技术的栽培模式较单一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有增产的趋势,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有减产倾向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